从总的情况看,由于丰南地处沿海地区,往往是春旱秋涝,有时全年干旱。自清军人关顺治元年(1644)至民国37年(1948)的304年间,旱灾45年,占14.8%。其中无雨大旱的年份就达15年。最严重的是清道光十二、三年(1832-1833)为百年不遇的大旱,据清光绪十七年《丰润县志》记载:“禾苗尽枯,飞蝗遍野,斗米千金,树皮菜根剥掘俱尽,设粥厂三年,全活居民甚众。”清光绪二年(1876),从冬天到闰五月十一日起,持续干旱215天无雨,夏麦无收。“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到2005年出现万亩的旱灾10年,年率为19.4%,以1972年受灾面积最大,自春至夏未下过一场透雨,全县所有河流沟渠、坑塘龟裂,至7月19日始下透雨,全县受灾面积56.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3%。2002年是继1972年后又一次特大旱灾,全年总降雨量262毫米,比1972年的330毫米还少68毫米,这两次旱灾为百年罕见。由于全县人民的积极抗旱,全县仍夺取了粮食较好的收成。1972年亩产136公斤,1989年亩产628公斤,比历史上最大丰收年1999年的730公斤仅少101公斤,仍是历史上的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