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最严重的蝗灾
        丰南地处沿海,特别是南部,滨海荒碱地和洼淀甚多,苇草丛生,是蝗虫天然滋生之地,故而蝗灾成了丰南历史上的严重灾害之一。
        蝗虫,属东亚飞蝗。成虫俗称“蚂蚱”,幼虫俗名“蚂蚱蝻子”,发生在夏、秋两季,越是干旱年景越易发生。成虫、幼虫危害都很大,特别是起飞后遮天蔽日,所过之处庄稼、树叶、草丛一扫而光,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关于蝗虫的灾害旧志多有记载,例如:清《丰润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66),“蝗蝻遍地,五谷歉收。”嘉靖三十九年(1560)“飞蝗蔽空人大饥”。嘉靖四十五年(1566)“六个月无雨,遍地飞蝗,禾尽”。清乾隆十八年(1753)“飞蝗漫山遍野,落地盈尺,飞则蔽天……”。从“中华民国”二年(1913)到“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的25年间,共发生过6次蝗灾,平均每4年发生一次,最严重的一次是“中华民国”八年(1919),县境西南部蝗虫起飞,遮天盖日,所过之处,禾苗一扫而光,在王兰庄许多住户的窗户纸被吃光,并咬伤了两个婴儿。
       新中国成立后,丰南也多次发生过蝗灾,由于县政府成立了防蝗指挥部,防治得力,没酿成大灾。1951年沿海一带发生蝗灾,全县组织2万余人的治蝗大军、捕蝗18.2万斤。1954年采用飞机喷药除治,其后,对蝗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改造工程,垦荒造田,兴修水利,蓄水养殖,植树造林,蝗区面积大大缩小,蝗虫密度也极度减少,蝗灾已成了历史陈迹。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