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最大的风暴潮(海啸)
        风暴潮,也称海啸。一种由热带风暴(例如:台风、飓风)、温带气旋或寒潮过境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风暴潮是沿海一带特有的自然灾害。渤海湾是风暴潮多发区,这种潮灾大多出现于夏、秋,对丰南沿海地区危害很大。近百年来,丰南沿海一带发生过海啸11次,其周期大致为7-10年。其中威力最大、危害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重的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和1938年以及1985年、1992年的风暴潮。
        光绪二十一年(1895)4月28日-29日,阴雨持续三昼两夜,沿海地区降特大暴雨,风暴潮袭击天津大沽、塘沽、北塘及涧河、黑沿子一带,浪高7米。据天津“直报”记载:“东南风如吼,时雨时止,入夜风益怒号,雨如瀑布。”
         1938年8月17日,渤海湾刮起六级以上的东北风,又逢暴雨和大潮,引起了大风暴潮。北堡最高潮位5.83米,黑沿子潮位4.49米,海水涌向陆地,直达尖子沽一带,造成数万亩良田盐渍化。黑沿子、涧河、尖坨子被潮水淹没达月余。
         1985年8月19日,受9号台风影响,丰南沿海发生风暴潮,涧河口潮位高4.24米,公路被冲毁3.5公里,冲毁堤捻1800米,涧河、毕家瞿阝、黑沿子被海水浸泡,610亩对虾精养池和1310亩养鱼池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达180万元。
        1992年9月1日,丰南沿海一带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风暴潮袭击。涧河口潮位高达4.67米。这次风暴冲毁海堤510米,淹没盐田24.9万亩,淹没10445亩虾池,造成经济损失达4100万元。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