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最严重的火灾
        丰南历史上常发生火灾,一般小火灾邻里之间互救,都能救灭,遇有大火灾,特别是伴有大风,则束手无策,烧得片瓦无存,甚至殃及全村,因群众无力战胜,故称之为“天火”。清乾隆年间,稻地曾发生过一场火灾,陡河以南的桥西街全被烧毁,约计有数百间房屋。1927年2月22日中午,黄各庄三村董庆云院内的陈年垫脚堆自燃起火,烧毁了百余户村民的房屋和财产,烧死2人,30余人被烧伤。
        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一次火灾是1972年9月26日,南部草泊多处起火(火因不明),持续了4昼夜。4000余亩苇草化为灰烬,经济损失达100万元。火灾发生后,中共丰南县委、当地党委和驻军立即组织抢救,组成了四五千人的救火大军。县委、县革委的主要领导也亲临救火现场,四昼夜不下火线。社队干部和广大社员奋勇扑救,顾不得吃饭,顾不得休息。尤其是小泊驻军1512部队战士,全部投入到救火战斗中,其中,一连蒙古族战士、共青团员丹金道尔基奋不顾身,衣服烧着了在地上打个滚还接着战斗,在身上多处被烧伤的情况下仍不下火线,最后被烧成重伤,军民们才强行把他抬下。由于军民的顽强拼搏,终于扑灭了大火,否则,不但十几万亩草泊全部烧毁,还会殃及周围村庄。在严重的火灾面前,虽然多人被烧伤,但没人退缩,特别是军人、党员、干部,哪里危险去哪里,他们心里想的是集体财产,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用行动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壮丽凯歌。特别是丹金道尔基奋不顾身的感人事迹传遍了丰南大地,全县掀起了学英雄、见行动的热潮。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