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改革丧葬制度
        本县的殡葬旧俗,人死后无论冬夏均以棉衣作“装裹”,然后停尸在正房堂屋。随即在门外烧“倒头车”,由长子“指道”,呼唤去“西天”的路径,接着由孝子(亲族)去五道庙送纸,然后在门外贴出“殃榜”(说明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次日将尸体装棺入殓,搭灵棚,设香案,乡亲们祭吊。孝子披麻带孝守灵。理丧日期繁简不等,一般二、三天。第一天为死者送行,孝子和亲友列队,雇人持纸扎冥器,吹鼓手沿街吹奏,乡人摆路祭,到村外焚烧纸扎冥器。次日出殡,将棺材架在杠上,用彩罩罩上,由长子持引魂幡引路,亲友送殡,到墓地下葬。葬后三天,孝子“圆坟”,三十五天过“五七”,百天后过“百日”,一年后过“周年”。繁文缛节不一而足。有财势者互相攀比。
        回族葬仪保持土葬、速葬、简葬风习。人死后用清水冲洗尸体,然后用白布包裹,丧期不超过三天。坟坑南北向,深7~8尺,长6尺,将尸放在墓穴用砖、坯封口,坟头长方形,下葬不选日期,不信风水,无殉葬品。回民治丧,亲友所送礼品多系烧饼。丧家待客则用香油炸“油香”或由阿訇杀牛羊待客。出殡时分散钱和烧饼给众人。死者生前衣物分给子女或亲友。初死者祭日有三日、七日、四十日、周年、生日等。各祭日由宗教师在家诵经,并到坟地游坟、诵经。
        解放后,改革殡葬制度,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提倡从简治丧。禁止制造、出售迷信品,责令停止请吹鼓手、扎彩铺、杠房办丧事。
        1958年公社化后,对耕地改垄换向,规划“方田”,夷平古坟(近年坟自家可迁出)。各村可利用荒碱地、边角地埋坟。
        为推行火葬,1974年在孟庄北建火化场,投资17万元,占地10亩,由丰南县革命委员会转发《废除土葬推行火葬的意见》。此火化场在地震中震毁。1976年冬在宋家营乡郑庄子村北重建火化场,投资22.6万元,1977年投入使用后,丰南县人民政府三令五申公布火葬制度,禁止封建迷信活动,提倡从简治丧,制订殡葬管理的奖惩制度。但有的户为逃避火化,把死者深夜偷偷深埋,不留坟头;有的火化后,仍沿用旧的一套葬俗,用棺材盛了骨灰重新治丧,兴师动众,铺张浪费现象时有复萌。全县火化率详见下表:
年度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死亡人数 2472 2477 2680 2802 2564 2624 2455 2545 2801
火化数 116 493 193 215 153 177 657 1276 2151
火化率% 4.7 19.9 7.2 7.2 7.2 6. 8 26. 8 50. 1 68. 7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