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最知名的评剧艺术家群
        因为丰南是评剧发源地之一,出了不少的评剧艺术家,最突出的有西葛村的李春盛(李傻子)、东老治村的侯天太(滚地雷)、东尖坨村的白广洁(白菜心)、宋家营的王梦春(小金孩)、大王庄的李树海(盖州红)、薄港村的孙氏四兄弟:孙凤鸣(东发亮)、孙凤刚(东发红)、孙凤凌(开花炮)、孙凤利。
        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就数李春盛和孙氏兄弟。
        李春盛(1859—1946),祖辈家境贫穷,长大以后也继承了祖业,以宰畜卖肉为生,由于经常串村叫卖,逐步养成了好唱好乐的习惯。1895年前后,他在赵寿臣的“赵家班”从艺,专唱小生,常与成兆才、侯天太同台唱戏,不但唱红了冀东,还唱响了天津。唐山“警世戏社”的创办者王凤亭委托李春盛在唐山成立了“警世戏社”二班。他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人才,著名评剧艺术家李义亭(评剧电影《秦香莲》中王延龄的扮演者),既是他的胞侄,又是他培养出来的徒弟。
        孙氏兄弟开始都在“赵家班”从艺,1912年脱离了“赵家班”,在天津成立了“南孙班”戏社,1921年在大连改为“岐山戏社”,被誉为孙氏“三只凤”。
        孙凤鸣(1880-1942),字岐山,南孙班班主。十几岁入乐亭“崔八班”学艺,后入“赵家班”,他专攻丑行,因表演诙谐,音韵宽广,艺名“东发亮”。其二弟孙凤刚(1883-1969)艺名“东发红”。他专唱旦角,创造了自已独特的演唱风格,丰富和发展了评戏唱腔的“大悲调”、“小悲调”、“哭迷子”,表达人物感情真实细腻,以青衣彩旦著称,是“南孙班”的台柱子。孙凤凌(1886-1920)是孙凤鸣的三弟,也专唱旦角。艺名“开花炮”。清末民初,冀东一带、天津卫,提起“开花炮”几乎无人不知。1919年他随二哥孙凤刚到营口演出,在报纸上连载一个月,红极一时,有“开花炮炮打营口”的美誉。
        “南孙班”长住天津,曾到过山东青岛和东北各地演出。“南孙班”对评剧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了大批女演员,如李金顺、花莲舫、筱桂花、金灵花、筱麻红、花小仙等,被称为“评剧皇后”的白玉霜也是“南孙班”培养出来的。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