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最早的戏班——赵家班
        一说起评剧起源,人们都会说起源于滦南,成兆才是评剧的奠基人,实际上这并不全面。评剧的起源确切地说应是冀东一带。成兆才对评剧的发展贡献特别突出,但他并不是评剧的唯一创始人。
        其实,丰南也是评剧发源地之一,其中,冀东最早的莲花落戏班之一的赵家班,就在丰南镇的魏家庄。赵家班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前后。
         赵家班的班主叫赵寿臣,字梦雄,乃满族正蓝旗人。赵氏家族祖籍辽阳寨子村,其祖赵强,以和硕豫亲王府头等护卫随清军入关,因保豫亲王有功,遂封其为庄头,在魏家庄跑马屯田。于是赵家成了清代的名门望族。中华民国成立前,有40多人在朝为官,其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达20余人,他们的亲属受皇帝诰封的达百余人,五品以上的诰命夫人达40余人。赵家因是旗人,又多官宦,刚生下来的小孩就吃“皇”粮,由于物质生活优越,也追求优越的文化生活。
        赵寿臣乃纨绔子弟,游手好闲,不爱念书,只喜弹唱。清末,正值冀东民间莲花落兴起之际,赵寿臣颇感兴趣,他购置戏箱和文武场面(乐器)、道具,广招各路有名艺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本村成立了莲花落戏班,号“宝庆堂”戏班,即广为传颂的赵家班。
        在此之前,乐亭县有个“崔八班”,赵寿臣成立赵家班时,“崔八班”已解散,以成兆才为首的30多名该班的艺人都投入了“赵家班”。
        赵氏家族早年在魏家庄村东建一座庙堂叫“白衣庵庙”,庙前高搭戏台一座,经常接聘“河北梆子”、“昆腔大戏”,专供赵家祭神、祝寿和喜庆节日享乐之用,除了经常为赵氏“五大堂”家族举办堂会演出外,于1900年前后开始到胥各庄、唐山演出,以后还打入了天津、受到广大工人、市民和商绅的欢迎。
        赵家班的成立,对评剧的改革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兆才在赵家班时,还不怎么出名,只是一般演员,在这里他深受众多名艺人的熏陶指点,为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剧本作家、评剧创始者之一奠定了基础。在赵家班的许多成员都成了评剧的开拓者和骨干力量。毫不夸张地说:丰南也是评剧的主要发源之一。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