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新中国成立前丰南最兴旺的行业——货栈业
        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在丰南胥各庄就兴起了猪鬓加工业,出现了很多经营猪鬓的商家。到了光绪初年,随着煤运河的通航和唐胥铁路通车,胥、河两镇成了一个典型的工商业城镇和水陆码头。清光绪十七年的《丰润县志》对河头的繁荣景象有这样一段描述:“两岸洋楼花坞,目不暇接,稍西桥旁,列肆鳞比,人烟辏集,居然一水陆埠头也。”肆,指的是商店,“列肆鳞比”是说商店像鱼鳞那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直到“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还拥有比较大的店铺338家。这些店铺中以商业、服务、金融等行业占很大比重。由于胥、河两镇既有铁路之便,又有运河航运之利,这里成了商品集散地,东北的粮食、唐山北部山区的山货、石灰、石头,唐山的煤炭、瓷器、大缸,本地大白菜、鬓毛、棉花,由天津、北京等城市运来的工业品、日用百货、石油、化肥……都集中在这里转运或就地批发销售。由于商业的兴旺发达,便产生了专门为商业服务的代理店——货栈。到抗日战争前夕,胥、河两镇有货栈50余家。抗日战争结束后还有38家。
        最早的货栈是中和栈,成立于光绪初年(1881年前后),其股东叫董静中,宋家营人,货栈在铁路以北,原农林局西边。修铁路前,是董静中的菜地,因有一口水井,从热河省(今承德)来的拉骆驼的都在这里饮骆驼,于是他就用高梁秸夹起篱笆收费,后来又垒起院墙改成了大车店。唐胥铁路通车后他就建了货栈,并盖上了两层小楼,这是丰南境内第一座楼房。中和栈主要经营粮食、油料及猪鬓,由于经营有方,获利丰厚,在小集、唐坊还建了分号,中和栈的少东家叫董定远,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经济学博士,有资金3亿美元。1990年后因看了《丰南县志》有中和栈的记载,勾起了思乡之念,曾两次来丰南,欲投资重振中和栈雄风,因年迈体弱未能如愿。规模最大的货栈就属华兴同和大有恒,建立于民国初年。两家货栈都有火车直通栈内。华兴同的股东为魏庄子赵家,资金5万大洋,主要经营煤炭、粮油,华兴同收东北来的文化米(当时人们把用机器碾成的高梁米叫“文化米”),颇受人们欢迎。大有恒的股东是越河袁家,经理张泽轩,大有恒除经营粮食、猪鬓外,还经销化肥、大粪干,资金也很雄厚,也有势力,其经理当了商会会长。
        这38家货栈中,经营猪鬓的15家,粮油10家,代办航运的5家、鱼虾水果3家,木业3家、缸石1家、棉花1家。
        这些货栈的经营方法很有特色,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一是严密的管理方法,经理主宰一切,他既是货栈的掌柜,又是同仁的至尊家长。经理有东家聘请的,也有东家自己兼任的。掌柜的总揽“柜上”人事、财务和经营大权。下设二掌柜或三掌柜襄助。账房设置监理账桌、会计(称先生)、帮账、学徒;库房或货场由二掌柜或三掌柜负责。二是工作人员的聘用方法:一是从本企业店员中升迁,二是外部私人推荐、引荐或保荐,一般由会计到掌柜、帮账到会计多是由本企业升迁。另外,在用人上还有一个忌讳:不要“三爷”,凡是东家、掌柜的少爷(儿子》、姑爷(女婿)、舅爷(妻弟)一律不许到货栈做事,这可能是因为怕产生麻烦,这比搞家族企业有进步意义。三是有严格的《同仁守则》,主要内容是“三稳”:手稳,不偷不摸,不取非分之财,不受非分之礼,廉洁奉公;脚稳,不到处乱跑,不寻花问柳,不去赌钱看戏,守身如玉;嘴稳,不随便喜怒、不谈论国事,不拨弄是非,守口如瓶。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