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最早的乡镇企业——侉子庄铁木修配厂
        提起丰南乡镇企业的兴起,一般人都认为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其实,丰南的乡镇企业起源于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当时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出现了建厂热,一个公社甚至建几百个“厂”,把人尿和死猫烂狗一熬就叫“化肥厂”,把稻草与石炭混在一起加热就叫“人造纤维厂”,把铁锅砸碎化成铁水就叫“炼钢厂”……由于头脑发热,一哄而起,其结果当然是一哄而散。196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副养农,全面发展”的方针,丰南才出现了一批真正的社队企业,这就是乡镇企业的前身。正当社队企业方兴未艾之际,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却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全县只剩下了30个公社农机维修站和少数砖厂。然而只有侉子庄“铁木修配厂”的创办者李卓成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坚持了科学态度,排除了各种干扰,使修配厂始终屹立于丰南大地,并不断发展壮大。
        侉子庄铁木修配厂成立于1957年,其成立的历史背景是,当时任张思庄农业社社长的李卓成被调到了乡政府筹建扬水站。扬水站建成了,因各村交不起电费,乡亲们不能受益,在这样的困境下,李卓成向乡党委提出了“以副养农”办企业的意见,乡党委支持了他的意见。
一开始,他们先买了两对小钢磨和一台“鸡腿”钳子,搞点米面加工和修配小农机具。小钢磨虽然转起来了,但磨扇磨损很快,市场上很难买到,李卓成只好到唐山粮食加工厂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唐山回来后,不仅解决了磨扇磨损太快的难题,还从县农机厂拉回来一台化铁炉,开始铸造磨扇,一年能收入2000元。不但扬水站的电费解决了,小企业还有盈余。
        到1962年,这个原来只有几个人的小工厂,竟发展到拥有20多万元固定资产,70名工人的比较像样的厂子。1965年,工人增加到80余人,并已能够生产脱粒机、电机、冲床、打井机、变压器等30多种产品。1968年又挂出了一块比较时髦的牌子——侉子庄“五七”制修厂。
        在“四人帮”鼓吹的“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越穷越光荣”的理论指导下,1970年,“斗批改”工作组进驻“五七”厂,指责“五七”厂经营方向是资本主义道路,光想挣钱,不是“支农”是“坑农”。一时间,身为“五七”厂厂长的李卓成也被当成了资本主义的“黑典型”。晚上批斗,白天下厂劳动,只允许生产为农业服务的柴油机,其他经济效益好的产品硬是让停产,而且规定厂子不许超过40人,把百余名工人放回生产队,美其名曰叫“劳力归田”。生产一台柴油机要亏损1000元,一个年创利润万余元的厂子出现了亏损,李卓成的心在流血,想拂袖而去,回家务农。他又一想,发展生产没有错,为社员谋福利没错,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山不转水转,天不能总是黑的,李卓成硬是挺了过来。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