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菜虽不是丰南特有的,但可以说是丰南的名产。
冬菜的制作始于清乾隆年间,起源地在沧州。清光绪初年,由唐坊地区蒲子泊老马家画坊从天津引进。冬菜是以大白菜、紫皮蒜为原料,经过密封发酵而成的一种成品菜。丰南是大白菜的重要产地,为冬菜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其制作方法是,挑选棵大心足的青麻叶大白菜,去掉菜根剥去外帮和绿叶,用薄长刀竖向切成条,再断成1厘米左右的小块。然后把切好的菜块放在苇席上晾晒,冬季晴天需晒两天,春季只要一天,达到手攥无水,撒手即散为宜。晒好的菜块放到大缸里,先投入大粒盐,再加入紫皮蒜的蒜末,搅拌均匀,然后严加密封,放置阴凉处,促其发酵。直到“夏至”以后,才启封开盖,这时冬菜已制成,全呈金黄色。
冬菜口味鲜美,又耐储藏,有除湿去瘴的功能,所以深受人们欢迎。由于成本低,有利可图,生产者越来越多。由小批的家庭手工作坊生产到大批量生产,由开始的蒲子泊、鸿鸭泊、黄各庄等少数村庄,发展到宣庄、胥各庄、西葛、王兰庄等地区的百余村庄。因为丰南有铁路、水运之便,冬季运输到京津唐等地,甚至出口到国外,直到1956年前生产非常兴旺。1956年以后,由于“一化三改”由国营商业经营。在于庄子、铁匠庄建起加工点。由于缺乏技术力量,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1959年县供销商业组织人员到全国有名的冬菜产地青县和沧县学习,并聘请了两地几十名师傅做指导。自此,冬菜质量大提高,产量也大幅上升,年可生产220万斤,经和天津进出口公司签订合同,鉴定质量,认为可以和青县、沧县的媲美,达到了出口标准,被贴上了“飞马”商标,远销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印尼等十几个国家的地区,年创外汇50余万美元。对不够出口标准的销往我国东南部的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等地,颇受消费者欢迎。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种菜面积逐年缩小,加之1976年大地震,生产设备如苇席、大缸、坛子都被砸毁,致使长达百余年的传统产品——冬菜生产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