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在唐山小山的“穷饭市”里,有一位卖玉米渣粥的掌柜李长顺,由于他手艺高超,渣粥香甜可口,价钱便宜而深受穷苦群众欢迎。加之他会做生意,对顾客招待热情,天长日久,人送绰号“渣粥李”,在穷人堆里出了名,粥铺生意经久不衰。
李长顺是丰南爽坨村人,生于1882年,幼年丧父,家里一贫如洗,从十来岁起就给地主扛活,尽管累死累活,母子还混不上生活。他16岁那年带着母亲离开了家乡,到唐山寻找生活出路。当时东局子大街(今建国路市场)就是贫苦农民出卖劳动力的工夫市,他便在附近搭棚住下,支锅灶熬渣粥到工夫市去卖。没想到一开业生意就很兴隆,以后又在北菜市(今建国路北头)、便宜街增设粥摊。由粥摊发展到租房开粥铺,一处在菜市西胡同,另一处就在小山大街东头。小山大街的粥铺租房两间,地上埋几根木桩,搭上木板,就是接待顾客的桌凳,虽然设备简陋,小商小贩和贫困市民都到粥铺喝粥、吃窝头。李长顺凭“便宜实惠、薄利多销和服务周到”使粥铺整天顾客盈门、拥挤非常。旺季两个粥铺用玉米渣200升,卖窝头100多屉,合计用玉米500公斤,当时,在小山摆粥摊的十七八家,由于种种原因都先后停业,而李长顺的粥铺却日益兴旺发达。
李长顺做买卖坚持仁义为本,不但对顾客童叟无欺,而且越是贫困的越给予照顾。他的粥铺每天准备一大盆咸菜丝,由顾客自取,每人还外加一块豆腐。对于一时手头拮据拿不出钱的顾客,也让吃饱喝饱,以后再付账。
由于“渣粥李”经营得法,许多劳苦群众成了长年主顾。买卖有了发展,声誉也传遍四方,京东数县方圆几百里提起小山“渣粥李”几乎人人尽知。他加工玉米由人推磨、驴拉磨、柴油机磨发展到电动机带四盘大石磨,由夫妻店发展到雇佣七八个工人,所用玉米、煤炭都是成批购进。“渣粥李”粥铺从清末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长达50余年,1954年,李长顺年老体衰疏于管理,其子女又各有工作岗位,粥铺无人料理,只好停业,回家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