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于1946年建县,原属丰润和滦县,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丰南的活动、发展与丰润和滦县有密切关系。
丰南最早的党员是韩续楼和郑鸿勋,他们都是1926年在丰润县地下党组织的教育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韩续楼,名俊恒,字续楼。1900年出生在小集镇一个贫穷的小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是小学老师,因贫困潦倒在韩续楼幼年时就已病逝,母子在生死线上挣扎,其叔在唐山以刻字为业,为使韩续楼继承父业,自己节衣缩食,供侄儿上学。小学毕业后,1918年,为了省钱,他考取了吃住不花钱的河北省第三师范(今滦师)。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三师师生积极响应,举行了游行示威,韩续楼和裴文中是组织者之一。反动的校方,为了杀一儆百,将韩续楼等10名学生开除了学籍。校方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校师生的义愤,全校罢课,向校方提出:“不恢复韩续楼等10名同学的学籍,决不复课。”为防止事态扩大,校方被迫收回了开除10名学生的成命。1922年毕业后,韩续楼回到小集一带教书。由于他思想进步,经常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他还和丰润县的中共地下党员陈仲允、苏乐尧、李荫轩等人经常接触,1926年被发展为中共党员。韩续楼入党后,在宋家营小学教书,先后发展了安大民、郑德甫等人加人了党组织,并于1927年上半年建立了丰南境内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宋家营小学党支部,韩续楼任支部书记。宋家营小学支部成立后,韩续楼组织师生走向社会,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利用庙会向群众讲演,号召人民破除迷信,摒弃愚昧,起来革命。当时的反动校长对此又恨又怕,派人暗中盯梢,但韩续楼毫不妥协,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底,韩续楼被调到丰润县教育局任教育委员,宋家营小学党支部的活动也随之终止。
1928年春,国共合作的局面为蒋介石“清党剿共”所破坏,为了以合法身份从事革命活动,在上级党指示下,丰润县这些早期共产党员出面组织起国民党丰润县党部和“革命指导委员会”,韩续楼公开身份是国民党丰润县党部组织部长,秘密身份是中共丰润县委组织部长。他与党外人士同力协作,在全县组织了农民协会、掀起了打倒封建教育势力代表人物的斗争,将丰润县反动教育局长潘惠林赶下了台。
1928年底,国民党建立“整理委员会”进行清党,白色恐怖极为严重,按上级党的决定: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员一律退出国民党。韩续楼回到小集进行隐蔽革命活动,秘密发展了三名共产党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韩续楼因宣传抗日主张,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特务经常窜到他家搜查盘问,为了不让敌人抓往把柄,把革命书刊、文件都秘密隐藏起来。
1933年长城抗战开始,冀东人民抗日救国情绪非常高涨,但反动当局把共产党发动群众抗日视为“赤化分子煽动民心”,进行了残醋镇压,许多共产党员、革命志士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韩续楼开始心灰意冷,特别是他的好友董树乔(地下党员)被杀害以后,他心情更加郁闷,逐渐染上吸大烟的恶习,最后贫困潦倒、斗志全无,1935年11月11日病饿而死,终年36岁。韩续楼为丰南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作出的贡献,不可泯灭,但因意志薄弱、有始无终的结局,令人深思和借鉴。
和韩续楼同时入党的另一位党员叫郑鸿勋,他于1901年生于宋家营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学毕业后在辉坨、东尖坨等村教书。1926年入党后,继续利用教师职业为掩护,积极从事党的工作。
1928年7月,中共丰润县委成立,郑鸿勋因工作出色,而且马列主义水平较高,被调到县党部。1928年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后,郑鸿勋被安排到车轴山中学任文书,他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在车轴山中学附属小学成立了马列主义研究会,并发展车轴山中学学生曹化春(宋敏之)参加了共产党,为车轴山中学学生运动兴起,播下了革命火种,同年他还组织参加了揭露车轴山中学反动校长郭溯棻的斗争,郭被迫弃职逃跑。
1932年6月,省委派穆维新(化名宋维新)到滦县八区稻地,组建丰、滦、乐、昌中心县委,郑鸿勋任秘书兼宣传委员。1938年7月冀东爆发了抗日大暴动,郑鸿勋任冀东抗日联军十三总队政治处处长,10月,暴动队伍受挫西撤。党组织让郑鸿勋留在唐山市,以给日本人当翻译的身份秘密开展工作。为了工作之便,他将家属接到唐山。每到夜间,郑鸿勋在家里和地下党员沟通情况、研究对敌斗争策略,让妻子在门外站岗、放哨。年底的一天夜间,郑鸿勋突然接到组织通知,说房东是汉奸,已向敌人告密,火速撤离。他告别了妻子儿女随交通员撤走,从此以后,郑鸿勋的下落一直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