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子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 句。中国的竹帘已有千年历史了。陡河人家从很早就挂竹 帘,而用得最多的还是用蒿子打的帘子。蒿子也就这样进入了 千家万户。
        蒿子是野草中的精神旺壮者,伸展着剑兰般的叶于。有 的只一棵就伸展开一片,有的茎秆笔直,高可过人。丰亩沿海 草泊边缘一带蒿草尤多,那里是芦苇与杂草的过渡地带,人迹 罕至,蒿草长得肆无忌惮。立秋过后,蒿子长得结实了,拣挺 直的割回来,打掉枝極叶子,晒干后就可以制作门帘了。
        这种蒿秆打的帘子,当地叫做“门闸”。打门闸的承 具,是一个两竖一横的简单木架。将十几个麻线穗子各抻出一 头固定在横木上,另一头连同穗线垂下来,然后把蒿秆按一定 尺寸一根根横着编串在麻线上,一颠一倒的结一个网扣,就把 蒿杆秆固定住了。在帘子的上中下固定三道木夹板,上板挂 钩,下板垂地,中板防飘。两蒿秆以蚊蝇钻不进为距。因蒿子 可自野外割取,不少人家自己动手用它打门帘。市上也有出售 的,虽不及竹帘耐久,但价格低廉。
        家乡曾流传着一个农妇卖门闸的真实故事。有个农村妇 女是个打门闸的好手,她打出的门闸蒿秆选得粗细适中,麻线 结实,网扣牢靠。她小时候家贫没进过学堂,为了不乱账, 她卖门闸是一块一块地卖,每块三毛钱。有一次有人拿出六 毛钱,要买两块。她说不行,三毛钱一块,必须一块一块地 买,买一块交一块的钱。那人一笑,就按她说得办,先给了她 三毛钱,买走一块,放在一边,再交三毛,买走第二块。她的 这种卖法受到人们的嘲笑,久而久之,这个农妇就被视为愚笨 的代表。但她的门闸质量好,卖得总是比别人快。慢慢的,乡 里人对这种愚不可及的卖法很少有人嘲笑了,这个农妇反被视 为诚实的代表。
        如今挂竹帘的已是很少了,蒿子打的门闸更是绝迹了, 只有那些蒿子还长在道沟、坝坎。草泊边缘的蒿子还是那样汪 洋恣肆,时而有一两只野兔从蒿草里窜出来,而后是久久的沉 寂,留下一片原始的荒凉。.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