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麦子
“麦熟一晌”。夏至刚过,仿佛一夜之间,地里的麦子 就一片片黄了,农家最苦最累的麦收也就到了。麦收本在盛 夏,乡间称麦收也叫“麦秋”。古人认为凡百谷以其初生为 春,熟为秋。故秋是收获的统称与过程。因之,初冬收获大白 菜,亦称“菜秋” 。
以往收麦子都是人工手拔。那一地麦子,都要一缙缙、一 把把地拔下来。为躲开烈日暴晒,人们早早起来,黑濛濛地就 来到地里,找到自家的垄头地边,塌下腰就“刷刷”拔起来。
拔麦子既需力气,又要有门道。头一宗打“腰儿”就让 你着实学一阵子。迈入麦垄,先拔下一缙麦秸,抖掉泥土, 两下一分,将两撮麦穗打个结拧于中间,根须朝外,放于垄 间。随后将拔下的麦子一把把放在这条腰带似的“腰儿” } 上,约摸够个头了,就用它捆成麦个子,根须朝下戳在垄里。接着再打“腰儿”,再拔,再捆。拔麦子的最高境界是 手里出“腰儿”。拔着麦子,手脚不停,在进行中就把“腰 儿”打好,而且捆成的麦个子结结实实,装车卸车,側根码 垛,任由摔打,决不散捆。没练就这手活的,不是“腰儿”拧 得不紧,就是扣结得不对,麦子捆得松松垮垮,还未挑到车 上,“腰儿”先松了、断了,一捆麦子就散成一片,招来赶车 人几句骂声。
拔麦子要连根拔起。双手攥紧一缙麦子,用力拔下,抬 脚一磕,磕散根须上的泥土,再来一脚,将泥土大部抖落。有 经验的农民手脚协调,根须磕得干净,衣裤却不着泥土。为显 露这手活计,有的庄稼把式拔麦时特意穿戴整齐,劳作时,浑 身上下干净利落。一般人就不行了,磕打抬脚麦根子,手法不 对,弄得泥土四溅,拔不出几丈远,便灰头土脸,眼眉耳朵里 都是土。
但无论新手老手,拔麦子都艰辛异常,弯腰弓背,手足 并用,连拔带甩,半天下来都会腰酸臂麻。生产队时候拔麦 子,人们一字排开,开始齐头并进,但壮劳力很快就赶到了 前头。像我这样力道差的在后面紧跟慢赶,直起腰来往前一 看,前边的人已落下自己一大截,而地头还遥不可及,此时心 里不免一阵毛躁。但不能歇下来,那样别人会落下你更远,你 落后了,没人会帮你,因为每人这一趟同时拔两三条珑。于 是,只得往手里吐口唾沫,狠搓几下,咬咬牙,猫下腰接着往 前拔。就这么忍着,挺着,天就亮了。太阳刚冒嘴,就烤得人 心里发慌,那是从心里往外涌流的一种燥热。好不容易拔到地 头,捆完最后一个麦个子,就顺势倒卧在地,看着小虫在麦秸 上跳。我那时唯一的愿望,往后干什么都行,就是别再招呼我
走向麦田,去面对那些铺天盖地的麦子。 ,
拔麦艰苦,世代烙印在人们心里。于是就有了 “足蒸暑土 气,背灼炎天光”的诗句,就有了 “庄稼人怕三拔一一棉花、 麦子、麻”的俗语,也就有了一辈辈关于拔麦子的记忆。
以往收麦子都是人工手拔。那一地麦子,都要一缙缙、一 把把地拔下来。为躲开烈日暴晒,人们早早起来,黑濛濛地就 来到地里,找到自家的垄头地边,塌下腰就“刷刷”拔起来。
拔麦子既需力气,又要有门道。头一宗打“腰儿”就让 你着实学一阵子。迈入麦垄,先拔下一缙麦秸,抖掉泥土, 两下一分,将两撮麦穗打个结拧于中间,根须朝外,放于垄 间。随后将拔下的麦子一把把放在这条腰带似的“腰儿” } 上,约摸够个头了,就用它捆成麦个子,根须朝下戳在垄里。接着再打“腰儿”,再拔,再捆。拔麦子的最高境界是 手里出“腰儿”。拔着麦子,手脚不停,在进行中就把“腰 儿”打好,而且捆成的麦个子结结实实,装车卸车,側根码 垛,任由摔打,决不散捆。没练就这手活的,不是“腰儿”拧 得不紧,就是扣结得不对,麦子捆得松松垮垮,还未挑到车 上,“腰儿”先松了、断了,一捆麦子就散成一片,招来赶车 人几句骂声。
拔麦子要连根拔起。双手攥紧一缙麦子,用力拔下,抬 脚一磕,磕散根须上的泥土,再来一脚,将泥土大部抖落。有 经验的农民手脚协调,根须磕得干净,衣裤却不着泥土。为显 露这手活计,有的庄稼把式拔麦时特意穿戴整齐,劳作时,浑 身上下干净利落。一般人就不行了,磕打抬脚麦根子,手法不 对,弄得泥土四溅,拔不出几丈远,便灰头土脸,眼眉耳朵里 都是土。
但无论新手老手,拔麦子都艰辛异常,弯腰弓背,手足 并用,连拔带甩,半天下来都会腰酸臂麻。生产队时候拔麦 子,人们一字排开,开始齐头并进,但壮劳力很快就赶到了 前头。像我这样力道差的在后面紧跟慢赶,直起腰来往前一 看,前边的人已落下自己一大截,而地头还遥不可及,此时心 里不免一阵毛躁。但不能歇下来,那样别人会落下你更远,你 落后了,没人会帮你,因为每人这一趟同时拔两三条珑。于 是,只得往手里吐口唾沫,狠搓几下,咬咬牙,猫下腰接着往 前拔。就这么忍着,挺着,天就亮了。太阳刚冒嘴,就烤得人 心里发慌,那是从心里往外涌流的一种燥热。好不容易拔到地 头,捆完最后一个麦个子,就顺势倒卧在地,看着小虫在麦秸 上跳。我那时唯一的愿望,往后干什么都行,就是别再招呼我
走向麦田,去面对那些铺天盖地的麦子。 ,
拔麦艰苦,世代烙印在人们心里。于是就有了 “足蒸暑土 气,背灼炎天光”的诗句,就有了 “庄稼人怕三拔一一棉花、 麦子、麻”的俗语,也就有了一辈辈关于拔麦子的记忆。
麦收时节,让人记住的,还有不时刮起的旋风。那拧 着身子前进的旋风,看似平静而悠闲地自远处董来,及至近 前,又呼啸着从身边卷过,把戳好的麦个子无情地卷翻在 地。当你清醒过来,感到一阵凉爽,抬眼望去,希望再旋来一 股。但老人讲,那旋风也不是闹着玩的,有一年麦秋,平地里 卷来一个大旋风,将麦个子刮得无影无踪,连同附近的瓜铺也 被卷到几里开外的地方。
找黍子
黍子,棵高若谷,穗散,籽粒成熟时晶亮如珠,碾去外 皮就是黄米。
“去暑割谷”。黍子比谷子熟得略早,农历大暑前就 陆续成熟了。因其产量不高,•家家种得不多,成熟又稍有先 后,而此时麦秋已过,人们可以分几次从容去“找”。找黍子 用的是件特殊的农具——把寸,这是巴掌大小一块铁片,一边 有刃,对边缠以布垫,是掐黍子和高粱穗子的专用工具。找黍 子时,一手握着把寸,看哪棵成熟了,就用拇指将穗子往前一 拢,抵近把寸的刀锋,握着把寸的手掌稍一用力,就将穗子割 了下来。这样沿着垄往前找,将割下的穗子一颠一倒放于另一 手中。手攥不住了,再放进臂弯里,手脚麻利的农人一胳膊可 以夹住一大捆。然后将这些穗子放在垄背上,等找完了,再回 头拢堆扎捆。隔几日再找一次,第三次全部收完。
将成熟的黍穗晒干,上碾碾轧,脱粒再去皮,就成了黄 米。黄米饭色金黄,黏团,味鲜,是农家上等饭食。脱去籽粒 的空穗叫“靡子”,用来做富帚,这种答帚可以扫炕,但多 用做扫碾。轧碾时扶碾的拿着这种首帚一下一下地往辗盘里 圈扫。有的靡子答帚不知已用了多少年了,只剩下一个“孤 齿”,还在用着。
“去暑割谷”。黍子比谷子熟得略早,农历大暑前就 陆续成熟了。因其产量不高,•家家种得不多,成熟又稍有先 后,而此时麦秋已过,人们可以分几次从容去“找”。找黍子 用的是件特殊的农具——把寸,这是巴掌大小一块铁片,一边 有刃,对边缠以布垫,是掐黍子和高粱穗子的专用工具。找黍 子时,一手握着把寸,看哪棵成熟了,就用拇指将穗子往前一 拢,抵近把寸的刀锋,握着把寸的手掌稍一用力,就将穗子割 了下来。这样沿着垄往前找,将割下的穗子一颠一倒放于另一 手中。手攥不住了,再放进臂弯里,手脚麻利的农人一胳膊可 以夹住一大捆。然后将这些穗子放在垄背上,等找完了,再回 头拢堆扎捆。隔几日再找一次,第三次全部收完。
将成熟的黍穗晒干,上碾碾轧,脱粒再去皮,就成了黄 米。黄米饭色金黄,黏团,味鲜,是农家上等饭食。脱去籽粒 的空穗叫“靡子”,用来做富帚,这种答帚可以扫炕,但多 用做扫碾。轧碾时扶碾的拿着这种首帚一下一下地往辗盘里 圈扫。有的靡子答帚不知已用了多少年了,只剩下一个“孤 齿”,还在用着。
砍高梁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白露一过,天 高气爽,高粱一片片成熟了,白高粱闪着亮光,红高粱穗红如 火,黏高粱松散的穗子荡来荡去,等待人们去收割。
收割高粱,先用镰刀连秸带穗砍倒。劳作时,一手持镰, 尽量前伸,钩住镰刃所及最远的一棵,往后一带,相邻的五六 棵高粱便拢了过来。另一只手顺势揽住,尔后挥镰由远及近逐 棵砍倒。砍高粱是收割劳作中最为壮观的。只听一阵“嚓嚓” 声响,丈八高的高粱便一片片顺垄倒下。前边,仍是森林般的 青纱帐,站于近前,更觉其高大而气势雄伟;身后,只余斜削 的茬头高指蓝天,如一地散兵游勇仍坚守在岗位。
为免伤皮肉,不致割破衣裳,正经庄稼人砍高粱时胳膊 套着套袖,脚脖上紧绑“袜忽褚”,以减少泥土溅入,那是农 家的全副武装了。看到这种装束,再看他们长镰一钩一揽,镰 刀好像只轻轻一点,一棵棵高粱就接连割断了,那情景让人 肃然起敬,这就是庄稼把式。记得我初次砍高粱时,一镰下 去,砍断一棵后,用力过猛,镰刀收不住便擦向第二棵,此 时,力道已尽,一不留神,刀刃顺着高粱秆滑到手上,划出一 道口子,血立时就流了下来。我抓把土据在伤口上,心想, 若用力再猛,很可能要砍到腿上;若用力不够,一镰砍不进 去,刀刃同样会顺着秸子上滑而伤及手臂。我的一只手捂在伤 口上,直起腰望了望前方熟练砍伐的农人,那种尊敬之感又油 然而生。
高粱秸秆放倒后,用“把寸”或镰刀割下穗子,再用一 截柔韧的高粱秸捆成一个个“高粱头子”,运到场里。余下的 秸秆则留在原处,摆成一长溜,等叶子稍干,用火点燃,烧 光败叶,这叫“燎败”。其时秋风飒飒,风助火势,时间不长,一溜高粱秸子,唯叭作响,烟尘腾空,俨然一条长长的火 龙。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那火头不是顺风而 去,却是逆风而行,越是风大之时,逆行的速度就越快。后来 在河坡沟棱上看人“燎荒”之时,也看到过这样的情景
收割高粱,先用镰刀连秸带穗砍倒。劳作时,一手持镰, 尽量前伸,钩住镰刃所及最远的一棵,往后一带,相邻的五六 棵高粱便拢了过来。另一只手顺势揽住,尔后挥镰由远及近逐 棵砍倒。砍高粱是收割劳作中最为壮观的。只听一阵“嚓嚓” 声响,丈八高的高粱便一片片顺垄倒下。前边,仍是森林般的 青纱帐,站于近前,更觉其高大而气势雄伟;身后,只余斜削 的茬头高指蓝天,如一地散兵游勇仍坚守在岗位。
为免伤皮肉,不致割破衣裳,正经庄稼人砍高粱时胳膊 套着套袖,脚脖上紧绑“袜忽褚”,以减少泥土溅入,那是农 家的全副武装了。看到这种装束,再看他们长镰一钩一揽,镰 刀好像只轻轻一点,一棵棵高粱就接连割断了,那情景让人 肃然起敬,这就是庄稼把式。记得我初次砍高粱时,一镰下 去,砍断一棵后,用力过猛,镰刀收不住便擦向第二棵,此 时,力道已尽,一不留神,刀刃顺着高粱秆滑到手上,划出一 道口子,血立时就流了下来。我抓把土据在伤口上,心想, 若用力再猛,很可能要砍到腿上;若用力不够,一镰砍不进 去,刀刃同样会顺着秸子上滑而伤及手臂。我的一只手捂在伤 口上,直起腰望了望前方熟练砍伐的农人,那种尊敬之感又油 然而生。
高粱秸秆放倒后,用“把寸”或镰刀割下穗子,再用一 截柔韧的高粱秸捆成一个个“高粱头子”,运到场里。余下的 秸秆则留在原处,摆成一长溜,等叶子稍干,用火点燃,烧 光败叶,这叫“燎败”。其时秋风飒飒,风助火势,时间不长,一溜高粱秸子,唯叭作响,烟尘腾空,俨然一条长长的火 龙。细心观察,你会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那火头不是顺风而 去,却是逆风而行,越是风大之时,逆行的速度就越快。后来 在河坡沟棱上看人“燎荒”之时,也看到过这样的情景
“燎败”时,成群的燕子从四面八方飞来,在烟尘中飞 上飞下,往来穿梭。人们说,燕子吃了燎败的灰就飞向南方 了。这样,飞渡江河时才不会坠落。燎败时烟熏火烤,地里的 蚂蚱、蝴蛾以及各种小虫乱蹦乱跑,慌忙逃命,燕子低飞盘 旋,正是捕食这些昆虫的绝好时机。饱餐战饭,蓄积能量.也 许这才是燕子南飞之前不避烟熏火燎的缘故吧。
高粱叶子烧光了,留下了挺直的秸秆;燕子们飞走了, 留下了对这方土地的依恋。
高粱叶子烧光了,留下了挺直的秸秆;燕子们飞走了, 留下了对这方土地的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