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马尾罗
         罗子、簸箕是农家常用的家什。碾磨加工,用以罗米罗 面,打场晒粮,用以簸去皮屑,平日则用来晾晒米面粮豆,一 年四季离不得。因此,乡间不仅制罗、编簸箕的行当经久不 衰,而且修理罗子簸箕者也自成一匠。
         早年间,农家所用的粗罗细罗都叫“马尾罗”,因其罗 底都是用马尾巴的长鬃人工编织的。把罗底固定在罗帮上,叫 “张罗”,乡间将“张罗”与修理罗子簸箕的匠人,都叫张马 尾罗的。后来,罗底改用铜丝网子(这种网子机器编织,网眼 规整)不用马尾了,人们还叫他们张马尾罗的。
         张马尾罗的推着独轮车,串庄招揽活计。这一行当最显 眼的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唤头” 。那是用铁丝或牛皮条串成一 串的铁叶子,其长尺许,有十几片,敲击时,像打竹板一样 用手往前甩打,那些铁叶子便一片片相互撞击,发岀“哗啦 啦”的声响。甩动铁叶子,还可变换手法,打出节奏来。在一 阵连绵的“哗啦”声中,突然来一个单音节的重响,然后戛然 止住,还在颤动的铁叶子霎时就垂下来,这时,空气里还流动 着海浪一般的“哗哗”声。当你侧耳细听之时,那声音又静静 地隐去。突然间,张马尾罗的手一扬,铁叶子又急促地来回碰 撞起来,那海浪一般的响声又在整个村庄回荡。
         张马尾罗的进庄后,找个地方,将车上的成料摊在地上,做罗帮的成料是卷为筒状的柳木片,做罗底的铜网子也卷 成筒状,还有簸箕舌头,藤批子之类。然后,坐在马扎上先做 起活来,将筒状木片剪下一段做个罗帮,或做个簸箕舌头什么的。来了主顾,就放下手中的活计,接过那些破损的罗子簸 箕,问明是修修补补,还是更换部件,讲好价钱后便埋头干了 起来。罗子一般是换罗底,修罗帮。由于长年使用,许多人家 的罗底都是大窟窿小眼子的,用破布缝住孔洞,将就使用。罗 面实在不顺畅了,方拿来换一张新罗底。罗帮破损,则让张马 尾罗的用薄木片打上补丁。晒粮收粮簸箕舌头磨去大半时,就 只有换新的了。
         这一行最具“技术含量”的是换簸箕舌头。张马尾罗的 在卷为筒状的柳木片上划好尺寸,一两刀便照划线割下来。拆 下旧舌头后,将它缝上去,再用刀割平刮齐,一个新簸箕舌头 就安好了。割木片,要手头利落,不可拖泥带水,缝舌头,要 均匀结实,不可稍有撼动。簸箕的护边(俗称攒竹)由多股竹 批拧成,拇指粗细,断股散边也要更换修补。将“舌头”和护 边缝在簸箕上,用柔韧的藤批子,后来就用铁丝了。铁丝易 锈,使用寿命短,也缺乏了田野的气味。
         张马尾罗的,也叫蔑匠。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