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几年前,马车是乡间主要运输工具。每个生产队都 有一、两辆马车,拉秋种地,时而外出卖菜、交粮、拉煤或跑 跑运输。城里运输社有全县最大的一支马车队,担负着城乡 物资交流的任务。有时他们的几十辆马车一起出动,人吼马 嘶,蹄声得得,铃儿叮当,甚是壮观。名曰马车,实际上拉车 的有马,也有骡子。据《丰南县志》记载,1978年丰南县的骡 马数量达到建国后的最大保有量。是年全县有马10516匹,骡 4652匹,换言之,那时境内即有马车万余辆。
骡马拉车负重,腰背不会压垮,可它们的蹄掌却经不住 ( < 石子路面长期踏磨,因此不穿“鞋”就不能拉车上路。它们的 “鞋”就是铁制的马掌。那时,稍大的村庄有掌炉。掌炉是砖 砌的火炉,类似打铁炉。打制马掌的原料是钢筋。将粗细适中 的钢筋先截为短节,然后夹进炉火中加热,烧红变软后锻打成 马蹄形的铁蹄,俗称马掌。
掌炉锻打马掌与钉马掌多为一体,平时打马掌,来了钉 掌的骡马就钉马掌。钉马掌的师傅可谓乡间的勇健者,他们有 技艺,更有胆量与力气。有的是将骡马先放倒,将四蹄捆绑起 来,再把马掌一只只钉上。有的只从骡马肚子上往木架上吊起 两股绳子,将其大体固定,然后,再分别吊起几条腿,掌面朝 上,开始钉掌。
钉掌前,先用刀将磨得破损的马掌削规整,然后把一只 马蹄铁安放在蹄子上。马蹄铁与马掌大小及其半圆弯度要大 体合适。马蹄铁转圈有五六个钉孔,用铁钉一一穿过钉于掌 铁钉要长短合适,既可钉牢,又不至穿进掌肉之中。钉 完一只,再钉另一只,四只马掌全钉好后,骡马松绑恢复自 由,即可重新拉车负重,等马蹄铁磨损得难以行进时,再来钉 一副新马掌。
有经验的钉掌师傅动作麻利,几下子就将骡马捆好,使 之安静下来,但初起几乎都有被踢踏的纪录。问及此事,几号 每一个钉掌师傅都会讲起他们经历的危险。即使经验丰富的玄 手,遇到“生马蛋子”,也有被踢得鼻青脸肿的。
生产队的牛车也时而颠上马路,到北山或远处拉货,这 样,牛也要钉上铁掌,和马车一样,蹄声铿锵,只不过比马车 慢了许多。赶车的把式也不着急,任由老牛踢踢踏踏慢慢走 来,任由夕阳西下,皓月东升。
和众多乡间手工业一样,随着马车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钉马掌这一行当也是日.落西山,遍及乡间的掌炉大都消失 了,只有少数村子还有钉马掌的,因为路上还有马车在跑。
时代的发展总是把古老的东西抛在后面。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的物事随着逝去的岁月一起,渐渐淹没无闻了。这就 是乡村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