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染料大量输入之前,农村主要从兰草中提取靛蓝 用来染布,最早是用其新鲜的叶汁浸染织物,其历史可上溯 到公元前一两千年。史书记载,商周时期,已使用茜草、紫 草、地黄、兰草、皂斗等植物,做红、紫、蓝、黑染料。其 中,兰草染色尤为久远,可追溯到夏代,到商周时期已非常普 遍。《诗经》中有“终朝采蓝,不盈一檐”的诗句,意即釆了 一个早晨的兰草,还不满一围裙。由于兰草的釆集受到季节限 制,所以染色也有季节性,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后来,人们探索出一套制取靛蓝的方法,打破了直接用 兰草染色的季节限制。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第一次详细总 结和记载了用兰草制取蓝靛的具体方法:割下兰草,浸于水 中,将过滤后的浸液加适量石灰搅动,其沉淀物即是蓝靛。看 来制取蓝靛的技术最迟不晚于南北朝时期,距今也有一千多年 的历史了。
乡间染坊因此而千年不衰,染匠也就跻身古老的民间匠 做之列。和别的匠人相比,染匠更加劳苦,从旧时繁复的染印 蓝布的工序中,可略见一斑。
先是下靛。把土靛倒入夢中,在缸中反复淘洗、溶入靛 蓝,漂去杂质,淘呀,洗呀,从此两手便永远是洗不去的蓝色 了。此后要用力搅动缸水,一天要搅动数次,搅动过程中,要 不时舀上缸水看颜色,看缸水色泽适宜时,即将白布浸于缸 中,约摸半个钟点,捞出晾晒,晒干后,再放于缸中浸染, 如此反复三四次,着色便由浅蓝到深蓝(毛蓝)以至黑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之所言,被 简化为成语“青出于蓝”,其生动的语源,即出自古老的染 坊,这句激励同学上进的成语,教育了一代代华夏子孙,乡间 染匠的辛苦,就这样凝结为中国人的一种智慧,一种精神。
这是染普通的蓝布,加工蓝印花布更其繁复。早年, 用灰粉、明机调为概糊,在白布上涂成某种花样(菊花、梅 花等图案),疆糊晒干后将白布浸于染缸,布染好后再刮去 灰粉,原槌糊涂抹处没有着色,便成为白色花样(原布的颜 色)。这种染制方法叫“刮印法”。为提高效率,人们又发明 了镂空版印花的方法,花形图案规整美观。有绣球、荷花、喜 鹊、蝴蝶等图案,也有古钱、花瓶、虫鱼等图形,深受人们的 喜爱。
染房专有收活的伙计,叫接染的,摇着小拨浪鼓,串 庄接收各户的土布,送染坊印染。接染的凭据或记号叫“印 子”。印子用小竹片制成,一面左右并排烙有相同的编号,另 一面烙上染坊的标记。然后从中劈开,为左右两块,每块上方 钻有小孔,系绳。收进白布时,问明所染颜色后,把其中一块 交给顾主作为取布的凭证;另一块系在白布边角,所放位置不 同,印染深浅亦不同。这种方法,让人想起牌符取信和结绳记 事的荒远的古代,从这里也可想见兰草染色的古老。
古代,颜色一直是被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一个重要标 记,黄、紫等色都曾被统治者所专属,而唯蓝色,因为没有 大富大贵的张扬,也无飞黄腾达的渲染,才一直属于农村百 姓;而惟其如此,才获得久远的存在,兰草染就的那种蓝 色,无论是淡蓝还是深蓝,都是素雅的,像水边那些蓝色的小 花,不惹人注目,透露出一种淡淡忧伤,又像头顶的蓝天,让 、 人永远思索不尽。
世上平凡的东西,才是老百姓的;老百姓的东西,才有 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