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东
1886年农历12月24 0,白运章出生于一个穷苦的回民家 庭,祖居保定清真寺街。父亲白玉亮,母亲安氏。他弟兄三个: 大哥白俊峰、二哥白剑坛,白运章是老三。同广大回民一样,他 们家也是靠做小买卖为生。在旧社会,回民为防止被人欺负,多 练拳习武。白运章兄弟自幼就好动拳脚,舞刀弄棒,师从保定武 术四大家之一的平洛敬,练得了一身好武艺。有一次与旗人搏 斗,为逃避官府追捕,白运章带着大哥的儿子白锡珍逃到了天 津,靠打把式卖艺度日。满.回血斗的事情平息后,他又回到了 保定,还带回了一个在天津收下的徒弟吴幼林,并仍以打把式卖 艺为生。
如今保定商场所在地,民国前曾是保定府衙门养马的地方, 人们称其为“马号七民国后没有了府衙门,那儿也就不养马了。 小商小贩就在那里修屋盖房,建店置铺,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商业 区,但人们依然习惯地称那里为“马号。白运章经常带着侄子和 徒弟在马号附近的“第一楼”打把式卖艺,兼卖“大力丸七靠卖 俗大力丸”,白运章逐渐积累了一些钱。民国十三年L马号”内有 一家几户合伙经营的饭馆因某种原因停业了,白运章花钱不多就 买了下来,用自己的名子做字号开了天津风味的包子铺。他留吴 幼林掌管买卖,自己仍然出去耍艺卖药。当时由于他的"大力 丸”很有市场,赚钱不少,所以他并不想从包子上赚钱,只不过 想借以结交豪杰武侠,寻觅知己。他对包子几乎不考虑利润,别、家放二两香油,他放四两。他的包子面好、肉好,油多、馅细, 好吃且便宜。再加他在卖艺时常做广告宣传,因此,他的包子铺 里,一时艺人济济,顾客盈门,渐渐有了一些名气。包子铺自 1924年开张以后,虽然利薄,但卖得快而多,所以赚钱不亚于 卖“大力丸,不久,白运章即塌下心来在包子上搞名堂。他根据 以往经验,精心选料,严格制作,价格低廉,取信于人,渐渐为 人们所称道。生意发达后,白运章还是留吴幼林掌管包子铺,自 己带一些人出去打把式,但其目的是做广告宣传。
民国十七年,一场大火席卷马号,把那里的商店烧得所剩无 几,烈火也吞噬了白运章包子铺。白运章重整旗鼓,用了很短时 间在废墟上盖起了有三间门脸,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的天井式两 层楼新式饭馆,一改昔日只有一间门脸的狭小面貌。他还特意请 当时的名流张诗言题了 "白运章”黑底金字匾。制作包子更加精 益求精,继续实行大众化,使一般家庭都能吃得起,成为人们公 认的保定第一流饭馆。这里整日顾客满羞,买卖兴隆,白运章遂 不再外出打把式,开始专心经营起包子铺来。
“白运章包子”具有皮薄、边窄、馅大的特点,选料精,配 料全,制作方法严格细致。面粉主要选用乾义面粉公司的“绿 鱼”面。牛肉无固定来源,谁的好要谁的。选肉时,他既不要脖 头,又不要软肋、腰肋,单要脊梁背肥嫩的这一块儿。肉买回后 去筋剔骨,一斤肉剩下了九两作馅。配料用的纯真小磨香油,是 订好合同,当天磨成当天送,以保香味。还选用“文兴栈”的高 质量白酱油。馅的具体配法是:十斤肥牛肉,放白酱油三斤,搅 拌粘稠;放三斤由花椒、大料、桂皮配成的“花椒水”,再搅拌粘 稠;再放一斤葱花、二两盐、少许生姜、一钱味精、四斤香油, 再搅拌粘稠;最后掺入“米菜”——剁得如同米粒大小并挤干了 的白菜。肉与菜掺和时比例为一碗对一碗。一斤面出五十个包 子,个大馅足,不合规格的不上蒸笼。出笼的包子皮馅油水相 融,用筷子夹着边提起决不会张嘴流汤,拿起来呈铃铛状,馅丸 在里面颤动,咬一口,透入肺腑的香,吃起来酥软,不塞牙,流 到碗里的馅液很快就结一层油。味美适口,肥而不腻。吃完后, 还觉得满嘴余香不散。凡是吃过“白运章”包子的人对于其独特 的风味无不交口称赞,都说:“包子再好,也好不过'白运章”。外 地游客来到保定,无不到“白运章”享一口福。
“白运章包子”具有皮薄、边窄、馅大的特点,选料精,配 料全,制作方法严格细致。面粉主要选用乾义面粉公司的“绿 鱼”面。牛肉无固定来源,谁的好要谁的。选肉时,他既不要脖 头,又不要软肋、腰肋,单要脊梁背肥嫩的这一块儿。肉买回后 去筋剔骨,一斤肉剩下了九两作馅。配料用的纯真小磨香油,是 订好合同,当天磨成当天送,以保香味。还选用“文兴栈”的高 质量白酱油。馅的具体配法是:十斤肥牛肉,放白酱油三斤,搅 拌粘稠;放三斤由花椒、大料、桂皮配成的“花椒水”,再搅拌粘 稠;再放一斤葱花、二两盐、少许生姜、一钱味精、四斤香油, 再搅拌粘稠;最后掺入“米菜”——剁得如同米粒大小并挤干了 的白菜。肉与菜掺和时比例为一碗对一碗。一斤面出五十个包 子,个大馅足,不合规格的不上蒸笼。出笼的包子皮馅油水相 融,用筷子夹着边提起决不会张嘴流汤,拿起来呈铃铛状,馅丸 在里面颤动,咬一口,透入肺腑的香,吃起来酥软,不塞牙,流 到碗里的馅液很快就结一层油。味美适口,肥而不腻。吃完后, 还觉得满嘴余香不散。凡是吃过“白运章”包子的人对于其独特 的风味无不交口称赞,都说:“包子再好,也好不过'白运章”。外 地游客来到保定,无不到“白运章”享一口福。
1928年(民国十七年),“白运章包子”铺达到了鼎盛时 期,一直到解放,买卖兴隆不衰。全班人马三十多人:买肉的、 绞肉的、剁菜的、包包子的、打水的、跑堂的……分工极细。从 早到晚,三十多罗大笼屉马不停蹄地蒸,从开门到上板,总是忙 得不可开交。跑堂的伙计胳膊垫着布,一大罗盘子从手直码到脖 子上,轮着座位送,一次一盘,不敢一次给清数量,吃完再给。 这是因为吃的人太多,供不应求,若一次给清一个人,则会使其 它人久等。一个盘子五个包子,一个包子卖一个大铜子。下雨天 或大年三十,很少有人出门买吃的,饭馆大都空无一人,冷冷清 清,可"白运章”包子铺里依然是顾客满堂。
“白运章包子”铺里跑堂的伙计待客十分热情,不论穷富, 一视同仁。顾客一进门,伙计们全都站起来迎接,导引顾客到座 位旁。伙计先用毛巾擦拭桌椅,即使干净也要擦。待客人坐下 后,再给~个手巾把儿。吃完了包子又立即送上牙签,米粥、清 汤,免费供给。因照顾得殷勤周到,顾客们高兴满意。若有人想 吃包子却因事来不了,伙计们就送包子上门,风雨无阻。比如戏 院里看戏的或者市场上做买卖的就有这种情况。来"白运章”不 想吃包子想喝粥的也同样热情对待,一个铜子一碗。铺里还备有 好酒和各式各样的酒菜,但赚的酒钱归伙计,因为回民忌酒,老 板决不要赚得的酒钱,这是回民的传统规矩。
伙计们的工资是一天一开,不收饭费。出徒的伙计每天~吊 钱(二十四个大铜子)。刚来的徒弟只管吃饭没有工钱,若干得勤 快,半年后每天四分之一吊,第二年每天二分之一吊,第三年每 天四分之三吊,学徒三年期满升为伙计。不勤快的中途辞退。分 小费时,跑堂、厨师,记帐员人人一份,但顺序原则是一堂二灶 三先生。徒弟视其勤懒,分得剩下的零头。若将酒钱、小费、工 钱合在一起,伙计们每天能挣五、六吊钱。在保定来说,"白运 章”的伙计挣的工钱最高。
白运章年轻时,一是由于家贫,再是由于练气功的一些传统 讲究,因而没有婚娶。开包子铺后有了些钱,才娶了一个寡妇, 也未能生育。吴幼林做为他从天津自小带回的徒弟,聪明能干, 对他忠实,白运章对他十分信赖,两人名义上是师徒,却比父子 还亲。白运章收吴幼林做过继的干儿子,给吴成家立业。除吴幼 林本人姓吴外,其子女都姓白,全家都随了回教。早在包子铺开 张起,白运章就把一切事务全都放心地交给他操办。吴幼林不负 所望,把包子铺整治得十分红火。
1944年,白运章病逝,终年58岁。包子铺曲吴幼林接管。 日本投降后,白运章的妻子白王氏掌管了包子铺,沿用-白运 章”字号直至1948年保定解放。吴幼林离开,白运章”后,开 了迎宾楼,即今日保定最大的饭庄“望湖春”的前身。
解放后,“白运章”更主易名,先后为“同和轩”、“永和轩”、 “大众合作食堂气1957年公私合营恢复为*白运章。十年动乱期 间改为"立新食堂七1973年“马号”拆除建保定商场时,搬到 古莲花池对过,与“望湖春”隔壁相邻,前不久又恢复了 “白运 章包子铺”老字号。
保定“白运章包子铺”虽然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但它却以自 己独特的风味,驰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