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工人夜校和华工学校
陈珍如
        巴黎中国豆腐公司,是中国人在法国开设的第一家专门生产 各种豆制品的工厂,因它的产品由自己经销,所以也叫豆腐公 司。该公司是由河北省高阳县的李石曾与人合股开设的。李石曾 的老家在高阳县西庞口村,后来,全家迁到高阳城内居住。他是 清末名儒,是曾当过咸丰、同治、光绪三个皇帝老师的李鸿藻的第 三个儿子。大概是1902年,李鸿藻的门生孙宝琦任驻法公使, 李石曾为了去法国求学,便以公使馆随员的身份,跟孙宝琦一起 去法国。先在农业专科学校学农,后入巴黎巴士德学院进修生 物,专心从事研究大豆,著有法文《大豆的研究》一书。
        李石曾对大豆研究颇有成果,决定以豆制品代替肉、奶制品, 乃在法国发起创办巴黎中国豆腐公司。1907年前后,李石曾由法 国回国,一方面招股集资,另方面聘请其好友高阳县庞家佐村的 齐竹山(号宗户)担任豆腐公司经理。并与其好友高阳县布里村 的段宗林(号子均)商妥,一起办了个豆腐公司工人训练班,利 用段宗林家原有的香油作坊,改为训练班,是工人学习磨制豆腐 的场所。工人先从布里村和邻村招募,条件是:每期合同四年, 赴法前由公司发给部分安家费,置装费和路费也由公司供给。工 人招来后,先在训练班学习做豆腐,等巴黎豆腐工厂建成后再去 法国。
        当时农村老百姓都有“故土难离气“破家难舍”的心理,开 始只有少数人被公司优厚的待遇所吸引去应招。以后,应招的人 渐渐多起来,甚至蠡县、肃宁、任丘、清苑等外县,也有人到高 阳布里来报名。从1908年至1912年,共有四批人应招赴法。
        我记得的各批人数及姓名如下:
        第一批共五人,1908年赴法。其中有:高阳县布里村的段宪 章、段寿田:庞家佐村的齐章如;曲阳县的高林汉。
        第二批约十人,1909年赴法。其中有高阳县布里村的段应 华、段宪文、段秉武、段秉鲁;莘桥村的田世宗;东赵堡的赵瀛洲。
        第三批十余人,1910年赴法。其中有高阳县庞家佐村的齐政 (云卿)、齐树臣、齐六德、齐庄纯、齐福庄,齐连登;辛冯庄的 李广安(光汉);张连城的张秀波;博士庄的赵宏瑞3安家庄的安 壮(佩章〉。
        第四批四十三人,1912年赴法。其中有高阳县布里村的王 章、段国仁、马执中、段树勋、段肥洽、段立、段雨田,段宝田、
段其焕、段朝义;庞家佐村的齐年、马志远、 车林敬、魏连科、刘长春、齐福祥、齐全纯、 齐如山;西田果庄的曹福同,曹春生、王文元、         河西村的邹跃生:边渡口的何乃信;安家庄的安树方3莘桥村的王志仁;西柳村的胡伟洲;赵布辛庄的蒋树芳。蠡县齐庄村的魏连(世长K肃宁县石连城的石聚合。任丘县 边关村的高聚。清苑县何家桥的杨梦逝;王坦村的刘瑞祥。三河县的史宝风、白梦林。通县的吕世杰。
        前三批工人均在布里村的豆腐作坊经过训练后再去法国。第 四批人数较多,情况也有所不同。当时,齐竹山办了一个“劝工 公司,组织华工去法国做工。我们这一批都是通过“劝工公司随同齐竹山一起赴法的。
        到法国后,四十余人分别进了豆腐公司、弗斯沟司人造丝厂和瓦尔司人造丝厂。我和马志远等人,先到法国北部喋铺省的哈 佛,弗斯沟司人造丝厂做工,以后才转到豆腐公司。
        豆腐公司的厂址,在巴黎西北不远,一个名叫戈隆勃的小村 中,从巴黎乘火车,十几分钟即可到达。工厂的厂址很大,工人 都住在厂外的宿舍里。起初,工人只有二、三十人,以后最多发 展到一百五,六十人,其中男工有六十多人,大都是中国人,而 且绝大部分是髙阳人。法国当时流传着高阳是"华工之乡対的称 号,其由来即在于此。女工七十多人,都是法国人。当时法国女 工的工资只有男工的一半,厂主为了多赚钱,都愿意雇用女工。 工厂除了生产豆腐、豆干等中国传统豆制品外,还生产豆粉、豆 咖啡,豆可可,以及用豆面制作的各种点心、饼干。有一种豆腐 干,硬得甚至可用来刻制图章。豆腐公司的产品还曾参加过万国 食品展览。
        豆腐公司的工人,文化程度都较低,更不懂法语,李石曾与 大家商议后,利用工余时间,办了个夜校,每晚学习两课时,学 习内容有国文、法语、物理、化学、数学等。李石曾教物理和人 身学,李麟玉(留法俭学生)教国文,蔡元培和其他留法俭学生 也经常到校,给工人讲课。夜校办了一段时间,收到很好的效 果,不少工人很快学会了浅易的法语Q以后,保定育德中学附设 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法文教员李光汉(广安),布里村留法工艺 学校的法文教员齐连登,张秀波、曹福同,数学教员段宪文等 人,都是这个豆腐公司夜校的学生。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 人开始只提倡留法俭学,以后,由于受到豆腐公司工人业余求学 的启发,才改为提倡留法勤工俭学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在人力、物力上都遭到了极大的 损失,工厂的工人都被赶到前线去作战,大批工厂因缺乏劳力, 被迫停工。法国政府为了解决它的劳力不足,与当时的北洋政府 协商,从中国招募大批华工去法国,从事各种繁重的劳役。据说
当时去法国的华工总共有十几万人。
        这十几万华工,无论年龄大小,多数均不识字,更不懂法语。 中法教育界人士,针对这种情况,在巴黎创办了一所华工学校, 集中时间,突击培养一批华工翻译,待大批华工到法国后,可带 领并帮助他们到各地去做工。这个计划得到法国政府的赞助,除 借给校舍,每年还津贴一万法郎经费。华工学校的校址在巴黎拿 破仑陵寝附近的比热路八号。总校长是法国人,叫白纳尔,还有 一个分校长,叫巴理。第一期招收的学生,几乎全是1912年和 我一起赴法的巴黎豆腐公司和瓦尔司人造丝厂的华工。招收我们 这批入的原因,可能是/ 在法国已劳动三年,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二、对法国的情况,如风土人情、地理交通等已比较熟 悉;三、都曾在夜校学习过一段时间,已粗通法语。豆腐公司夜 校的情况,前文已介绍,瓦尔司入造丝厂也有夜校,是杨梦游、 马志远等人组织的,具体情况不清楚°
        华工学校的课程有,法文、国文、算术.普通理化,图画、 工艺、卫生、修身与工会组织等。教员有中国人,也有法国人、教国文的是徐廷湖(海帆,蠡县人)和李圣章,蔡元培和李石曾 教修身等课程,夏雷给我们当翻译,齐致管总务,齐久德给大家 做饭。法国教员有三个女的、两个男的,男教员一个叫里欧达 (比利时人)教几何,另一个即校长白纳尔教法语单词3女教员的 名字我全忘了,她们全教法文。课程虽然很多,但重点是学法 文。学期原定一年,后因大批华工抵法,我们未学到一年,就投 入了接待华工的工作。
访问、记录:王章书、曾国林 整理:郑名桢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