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唐山位于冀东西南部,北依燕山,南邻渤海,西北望京师, 西南有津门。它与京、津二市距离大体相当,三市之间的地带号 称京津唐三角区。人们所以这样看待这三个地区的关系,不仅是 地理上的原因,而且由于在历史上这三个地区之间就存在着种种 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唐山是近百年来才逐渐兴起的城市,光 绪初年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后因煤炭开发,百业随之渐兴, 至1938年方设市。它比天津兴起晚数百年,更难与古老的北京 历史相比。但从近代来说,却是北京重要的辅助城之一,也是天 津的重要辅助城市。北京历史上有过不少为它服务的辅助城市, 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北京历史地位的变化或兴或衰,起了 不少的作用。近代以来,北京周围新兴的城市不多,封建社会中 后期所兴起的保定、宣化、张家口、承德等城市也先后衰落,只 有天津因特殊的历史条件和优越的地理形势,不仅毫无衰减,反 而得到发展。唐山紧步天津后尘,百年间平地崛起,到本世纪初, 已成为京津二市必不可少的辅助城市。
一、唐山的地理形势与早期历史
唐山市地处燕山山前平原区的中西部,西北高而东南低,大 部为平原,但亦有小山,丘陵点缀其间。山间最高海拔2,966米, 平原地区一般海拔30米。芦台、汉沽农场则地处海滨,属淤积平 原,最高海拔只有2.5米,一般海拔仅1米。主要河流有陡河、 石榴河,沙河和新市区境内的还乡河。陡河纵贯唐山,流经市区。 其支流石榴河系由开滦、赵各庄.林西等煤矿井内排出之地下水 而形成,虽流域不广,水量有限,但却长年不息。唐山市总面积 为1,090平方公里.市区及周围有大城山、凤凰山,小凉山、风 山、长山、尖山、巍峰山、龙爬山、高山等。全市制高点为开平 地区的高山,海拔296.6米。全市山区总面积750平方公里,占 总面积的68%。山不在高,有宝则名。在这片低矮的小山和丘陵 下面,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其他矿物资源。唐山市原辖路北区、 路南区,东矿区,开平区、新区等五个市辖区,还有芦台、汉沽 两个农场和唐山果园。1983年以市带县后,又兼辖滦县、滦南、 乐亭、迁安、迁西、遵化、丰润、丰南、玉田等十县。
唐山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古代,它是自幽州通往东北的 必经之路。在近代,由于铁路的修通,其交通更为便利,虽然不 是交通枢纽,但与京津联系却十分方便,加之南有天津港,东有 秦皇岛港作为海上门户,更为它的工业品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 件。唐山周围有较为丰饶的农业区,也给工业入口的发展提供了 有利的物质基础。
唐山市因附近的一座小山而得名。此山现名大城山,位于老 市区的北部,海拔仅122米,方不过数里。它不仅不能与国内的 名山大川相比,就连附近的凤凰山等小峰也比不过。但这座小山 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唐山的得名原因有二说,一说因后唐李 嗣源驻兵于此,并有后唐姜将军墓而得名唐山3另一种说法,是 因唐太宗征高丽路过此山,因以唐为名。《滦县志》取前说,其志 文曰”唐山周回数里,复山重岗,其东麓则陡河萦带,相传后唐 李嗣源曾屯兵于此,立石城二百余丈,又后唐姜将军斩蛟有功, 葬于此,后人建庙祠之,山以唐名实由此L然考之史实,此说大 可怀疑。五代时唐山一带属平州石城县,隶幽州管辖,李嗣源即位前为后唐骁将,其活动范围主要在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虽 然曾有援战幽州的记载,但却无在平、营一带活动的记述。况且, 平州在辽天赞二年(梁末帝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已被契丹人 所占领,设卢龙军,次年后唐方建国。既然后唐建国之时唐山地 区已入契丹之手,李嗣源何能于此建石城?《滦县志》既云“相传”, 可见并无充足依据。至于后唐姜将军斩蛟之说,本来就带有浓厚 的神话色彩,更难以为据。而唐太宗于贞观十九年征高丽诸路大 军齐集幽州,然后发兵辽东,的确经由此地。回军时入渝关,又 当经由唐山地区,故后一说较为合理。清人陆续声宣统二年所作 《京奉铁路旅行指南》说唐山之上“有石城一围,高六,七尺,相 传系唐太宗东征时所筑。可能这石城旧址在清未还有保留。不过, 究竟唐山何朝何代得名并不关乎大局,但它说明,很早的时候这 里便是从幽蓟通往辽左的必由之路。从这点说,唐山在地域和军 事上很早就对北京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唐山一带汉属石城县, 隶右北平,唐、辽仍其旧名,金改为清州,元代并石城入乐亭, 后复置石城县,不久又并入义丰县,清属滦州桥头社、义丰 社。
唐山的煤的开发是从山前的一个小村——乔头屯(今明乔屯) 开始的。大约在明初,这里的煤矿资源就已引起人们的注意。据 《滦县志》卷十四《实业志》记载,明初已有土民开煤,明政府 "恐泄山川之气。于各矿悬为厉禁。但到永乐以后便开禁并 对煤产微收科税。万历二十四年,明廷命中官四出开矿、往往谬指 良田美宅下有矿脉,以肆敲诈,而俟贿迁,欲壑未盈,则又集众 、挖掘,伪觅煤矿。十有一获,勒令纳税,动至万千七这里是说官 吏借开矿敲诈勒索,但亦说明唐山附近的煤已有相当多的发现, 不然不会引起朝廷官吏的如此重视。但当此之时,民间尚缺烧煤 常识,田间禾秆、山中林木,足充炊爨之资、轮泊未兴,铁路未 修,厂矿未开,国家亦无用煤急需。故有明一代,开矿禁令时紧 时弛,唐山煤矿开釆虽有发端,但并未见大的发展。明代,唐山 附近的陶瓷业也开始发展。据《滦县志》载,嘉靖年间即在唐山 东北设瓷窑,名曰陶成局,只生产大钮和瓷盆。
清初,北直隶户口激增一倍以上,农田不敷应用,山间林木 砍伐将尽,民间燃料来源成为一大问题,故唐山附近煤苗富有之 地常有居民报案开采。不过'直到清同治年间,唐山附近仍不过 一乔头屯村而已。据《唐山市概览》载,当时乔头屯“居民只百 余户,人口不满二千”(以人口计,两千人的村落似不应仅百余户, 然原文如此)。虽有商铺数家,均系小本经营,以每月四,九日为 集,附近农民皆来此贸易,平时情景仍十分冷落。不过,土法釆 煤一直未曾间断Q至光绪初年,清政府派人来唐山考察时,发现 I遍地皆有(采煤)旧址。“登凤山一望,则东西之山相连如新月, 入煤井察看,煤层均系环拱而生。即如古冶,系在开平之东北, 其煤层向西南而生,唐山系在开平之南,其煤层向西南而生,马 家沟系在开平正北,其煤层向南而生〈唐廷枢光绪二年九月二十 五日给李鸿章的报告)。这说明,在当时从古冶到马家沟.唐山一 带广阔的范围内均有土窑存在,所以能入矿井察看煤层走向。这 些土窑旧址,有的系明代所开,有的是入清以后的窑址。而在光 绪前三十年所开新窑即有数十家。但因技术落后,'只能深至百丈, 横釆仅数十尺,“百尺以下有水泛滥,无法提干,逐成废弃气 (唐廷枢光绪四年给李鸿章的报告)。总之,在开平煤矿正式设立 之前,唐山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虽然早已引起民间和明、清两朝 政府关注,但并无大的发展。
二、唐山早期的发展
唐山的早期发展起始于开平煤矿的创建。光绪二年(1876年〉 9月,李鸿章派唐廷枢偕美国矿师马立师到唐山地区勘测煤炭储 藏情况和未来运煤的线路。唐廷枢等从天津出发,经塘沽、北塘、 芦台、王兰庄至开平,从9月19日至24日进行实际勘测。 勘查结果十分满意。他们带回煤、铁样品,经化验其成分接近英 国中、上等煤铁成色。当时计划是煤铁同时开采。唐廷枢就勘査 情况作了一个详细的报告,不仅指出开平煤矿未来的发展前景, 详细分析了成本,价格、劳动力、市场等情况,而且注意到煤矿 开发后的运输问题。因为,运输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和成本。此 前,台湾基隆煤矿就是因为运输困难而限制了生产能力。对现代 工业比较熟悉的唐廷枢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他指出,开平煤 土法开釆成本每吨二两七钱银子,用牛车运至芦台,再用小船运 至天津,仅运费就需二两九钱,加上税银、下力钱等,每吨总成 本达六两四钱之多。即使仿照西方用机械采煤,每吨可省出价一 两七钱,整个成本仍达四两七钱。加上利润,售价更高。这种价 格只能在天津附近售出,不能与洋煤竞争,更不可能获取厚利。 所以,唐廷枢建议用机械动力代替畜力运煤,从开平到芦台修一 条铁路,然后再用船运至天津。当时按计划投资八十万两,其中 半数购买机器,半数作为修建铁路的费用。李鸿章很快地同意了 这个计划。正在开平煤矿积极筹办之时,却遭到清政府中保守势力 的极力反对和干涉。当时,礼部一批老朽的封建官吏给慈禧太后 写了一道本章,说唐山的山脉与东陵相连,开挖煤矿会惊动山陵, 搅扰祖先,破坏风水,不利清廷万年基业。慈禧阅本后,立即勒 令李鸿章査明此事。李鸿章本是开平矿的积极主持着,至此也只 好故作姿态,派唐廷枢查看唐山和遵化山脉情况。唐廷枢走马观 花地转了一圈,回来胡馅了一派山川理论,说什么遵化山脉系由 长白山而来,唐山诸脉自成体系,与东陵并无联系。礼部和慈禧 本来就是对地理知识一窍不通的老朽之徒,这番活也就瞒过了他 们的耳目,允许开平矿继续筹办。1877年(光绪三年)9月,官 督商办的开平矿务局拟定招商章程,正式建立,次年夏季向国外 订购各种机器,并在唐山南路的乔屯买地造房,10月开钻。1879 年2月第一号矿井凿掘工程开始,3月又凿第二号矿井。当时估 计1881年初即可全面投产,于是,煤炭外运问题迫在眉睫。由 于开平创建初期投资并不理想,原计划修到芦台的铁路不得不先 缩短。为了应急,就先从唐山到胥各庄修建了一段小铁路。1880 年,唐胥铁路建成,长十五华里。这时,清廷一部分保守势力又 横加干涉,说是怕火车的轰鸣惊动东陵祖先,视机车为怪物,所 以只好先用马匹来拉火车车厢。1881年6月后才开始用机车曳 引。在唐胥铁路修建的同时,开平矿从1880年秋开挖七十里的 河道至芦台,并浚修从芦台到天津的原有河道。i881年初,开平 矿全面投产,日产三百吨左右s 1882年日产达五百吨3 1883年超 过九百吨以上;到1884年7月以后,日产长期维持在九百吨以 上3到1894年,开平煤日产已达两千吨。1892年,唐廷枢去世, 由张翼接任开平总办。在此后的八,九年中,开平基本维持了原 来的生产能力。当时,开平不仅是北方第一大煤矿,在全国来说, 由于基隆煤矿的衰落,也逐渐占据着首屈一指的重要地位。开平 煤矿的创办和煤炭的顺利生产,对抵制洋煤,夺回华北市场起了 重要作用,这自然引起帝国主义的不满。所以,帝国主义早就觊 觎看开平,寻找夺取这个重要企业的时机。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天津,开平矿在天津的办事机构和产 业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威胁。这时,开平总办张翼慑于帝国主义的 嚣张气焰,想依靠帝国主义的庇护保护自己的产业。于是,委派 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林为法律代理人兼开平矿务局总代理人,授 予他全权管理该局之特权。德璀林受委后即与英商墨林公司代理 人胡华订立契约,将开平煤矿卖给墨林公司。开始,张翼对这件 事也有些犹豫,后来,墨林公司声称替开平还清对外欠款,新公 司股金一百万镑,其中中国股东得三十七万五千镑,其余六十二 万五千镑由英商招募。此外,还答应给张翼本人许多好处,除保 持他原来的三千旧股外,还给他新股七万五千镑。这样一来,利 令智昏的张翼便不顾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私自签了字。实际上, 后来英国人只拿出现款五万镑,便将开平骗占了。腐败的清政府 直到1902年才发现这件事。当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出于要保护 清政府的利益,同时也因与张翼有私入矛盾,对此事表示极大不 满,责令张翼收回开平,并派周学熙办理交涉。但张翼与英商狼 狈为奸,僵持多时毫无进展。在这种情况下,周学熙建议开发唐 山周围的新矿,以制开平。1907年,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后 称滦州矿务公司)成立,资金二百万两,其中,北洋官股八十万 两,其余商股由周学熙和盐商及各县知事等分担。开工后,出煤 顺利,销路很好。周学熙又想借用官款,由大清银行发行债券, 赎回开平权益。当时,醇亲王摄政,由于听张翼谗言不准所请。 这时,英商已从开平获得大量利润,认为老矿储量开采将尽,也 打算把开平卖掉,获一大笔现款,时机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滦矿 得不到清政府任何支援,自己又无力独自承担巨额赎金,致使“赎 开”计划功败垂成。此后,英人一方面用跌价办法排挤滦矿,同 时又控制秦皇岛和天津两个输煤港口,使滦矿长期赔累。在此情 况下,滦矿的股东们便提出与开平合并的主张。英国人正想借此 吃掉滦矿,1912年两矿合并,成立开滦矿务局。
三、煤炭工业带动其他工业的全面发展
唐山煤炭工业的兴起带动了铁路、水泥、纺织、陶瓷、钢铁、电 力等各个行业的发展,为这一工业城市的建立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1.铁路的发展
唐胥铁路是在1880年修建,1881年开始用机车牵引的。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出于调兵运械的需要,一部分原来反 对修铁路的人也开始认识到铁路的好处。醇亲王奕谟就是这类人 物的代表。为了避免修铁路引起保守派的继续反对,李鸿章和奕 谩商议,从展造唐胥铁路入手修建京畿周围铁路。而开平矿务局 由于新开之运煤河春秋潮汛不大,煤船常有停棹候水之苦,正想 借此机会将铁路向南伸展。于是,仍以开平矿为主,招商集股二 十五万两,修建从胥各庄到阎庄的铁路,全长约六十五里。而海 军衙门,又从海防急需的角度,力陈展造从阎庄到大沽修建铁路 的理由,说明如果从大沽,北塘经阎庄.胥各庄、唐山等地修通 铁路,并连接山海关,便可使沿线驻军驰骋援应。由于招集商股 不多,李鸿章便从天津海防支应局拨借银十六万两,又向英国怡 和洋行借银六十三万两,向德国华泰银行借银四十三万九千两, 作为修津沽铁路的经费。1888年4月(光绪十四年三月)抵大沽, 到10月全线竣工。1893年,从滦州境内一直延伸到山海关,1894 年又向关外筑路六四公里。
2・启新洋灰公司的创办
启新洋灰公司的前身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唐廷枢所创 办的唐山细棉土厂。后因经营不善在1893年即行停产。甲午战争 后,中国岀现设厂运动,周学熙即筹备恢复该厂生产。工作刚刚 开始,就发生了张翼盗卖开平煤矿的事件,该厂因有开平垫款, 便与开平一起被卖给英国人。后经周学熙反复交涉始夺回主权, 于1906年收回重办,改名启新洋灰公司。启新洋灰公司在唐山 是仅次于开平的大企业,由于它的后台支柱是京津的封建官僚. 所以,它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其他企业所未有的特权。这主要表 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销售上,清朝的农工商部和民国初年的 交通部均曾勒令京奉、京张、京汉,正太、.道清,沪宁等路局专 用启新水泥。启新并与京奉、同蒲,南潯、陇海、京汉等路局订有水泥专用合同,并规定其他公司不得援以为例,这使启新一开 始就不必为销路问题而担忧。第二,在关税方面.清政府批准启 新水泥无论运至何处,只完正税一道,值百抽五,沿途概免重征。 入民国后,此案仍然有效。第三,在运费上,启新与铁路及轮船 招商局订立合同,一般只按七、八折收费。第四,在燃料上,与 滦矿订立互惠合同,滦矿卖给启新的煤不得超过开平市价的十分 之七。运输和燃料对洋灰业来说占成本中的很大比重,有这两项 优惠条件,对启新获取厚利自然有利。第五,是专利垄断。
由于启新有上述种种特权,开工以后生产一直十分顺利,产 销量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自1906年开办,到1912年底,六 年间生产能力由每日七百桶增至一千二百桶,六年盈利一百五十 八万九千二百余元。启新洋灰公司的建立使唐山从一个单纯的动 力城镇开始变为综合的重工业城市。
3.其他各业的全面发展
由于煤和水泥两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其他工业产品、生活设 施、商业贸易为之服务,因而带动了唐山其他工业的发展和整个 城市的形成与完善。
1915年周学熙在唐山建立了华新纺织厂,成为唐山仅次于 开滦,启新的大企业。唐山华新纺织厂共招股一百二十万元,主 要股东仍是周学熙、李希明、王筱汀这些滦矿和启新的官绅。
天津机械工业的发展和开滦煤矿的不断扩大,需要大量的陶 瓷管和耐火材料,这又给唐山陶瓷业以特殊的发展机会。于是, 先后设新明瓷厂和徳盛瓷厂。新明瓷厂是在原老陶成局的基础上 建立的。它最初生产的陶瓷管主要供应天津北洋机械局、大沽造- 船所。从1920年起,新明瓷厂又设五个分厂.销路也逐渐扩大, 于是在天津、唐山、北京先后设售品处和分销处。1933年,北京 各界爱国人士提倡国货运动,举办展览,新明瓷厂产品获得优等 奖。1934年,铁道部举办全国铁路沿线产品展览,新明又获超等 奖。德胜瓷厂从1920年起在唐山雹神庙设厂,生产各种细瓷器, 同时也生产缸砖,火泥及卫生瓷。到1942年已有职工1160人, 年产细瓷1450吨,炼瓦9000吨,火泥1500吨,并在天津、北 京、滦县各地设立分店销售产品。
到1942年,唐山共有42家工矿企业,有工人12,223名。其 中,开滦4,300人,启新1,176人,华新纺织厂2,044人,唐山 铁道工厂2,831人。这四家共计10,351人,占该市产业工人的 80%以上。
除工矿企业外,其他工商行业和服务设施也随着工业的发展 而兴旺起来。据1942年统计,共有55个行业,共计2,301家。
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市政管理机构的建立也急需解决。唐 山市政机构设立相当晚。这是因为,它在发展初期只不过是附属 于天津的一个工业分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唐山各企业的办事 机构和上层管理人员都常驻天津,至于地方行政事务则分属滦县 和丰润。所以,直到1914年,才设立了一个警察局,负责维持 “地方治安。这是唐山最初的独立行政机构。1928年,将警察局 权限扩大,改为特种公安局,其管辖范围除各厂矿外,还包括唐 山附近十二个村庄。但地方一般行政事务仍分别归滦县、丰润二 县管理。
日寇侵占华北,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为控制唐山这个重要 的工业基地和交通要道,1937年8月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由通州 移至唐山。唐山从一个单纯的工商城市一跃而为政治、军事要地。 于是,乃有在唐山设市之议。1938年正式设市,面积为74.75平 方公里,主要街巷170条,自然村30个。至1941年7月统计, 共有22,604户,男女丁口 131,436人。这在当时已是不小的城市 了。
当然,在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唐山工业和各种市政建设 、都受到种种阻止和破坏,特别是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 战,国内交通运输不便,各种建设事业几乎尽行停顿°唐山的煤 炭、洋灰无法远销,几乎濒临破产,工人也挣扎在死亡线上。
1948年12月12月,唐山解放,获得新生,唐山市定夷省辖 市。解放后,唐山逐渐发展为一个以煤、钢、电、陶瓷为壬的重 工业城市,也成为冀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煤炭,钢 铁、电力、水泥等重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机械、陶瓷、电 子、冶金、汽车制造、纺织、自行车,造纸、服装、塑料、食品 等行业也相继发展。开滦的煤,启新的水泥和唐山陶瓷公司生产 的各种卫生瓷、建筑瓷等产品畅销国内外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 唐山发电总厂则成为华北最大的热电站,对京津来说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