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满族的来源与风俗
赵瑞元
        随着清军入关,一部分满族人就在山海关定居下来,生息、 繁衍,至今已经三百四十余年了。在漫长的岁月中,满族同胞与 当地各民族兄弟,由隔阂到融合,到风雨同舟、并肩战斗。他们 在建设山海关,缔造中华民族共同文明的同时,也保持和发扬了 自己的特点3在与国内外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也以独特 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山海关满族的来源及与之有关的一些传说
        山海关的满族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防守山海关的清军及其家属。,山海关依山面海,为历 代兵家必争的雄关要塞。早就图谋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是深知 这个道理的。明末,当时摄政的多尔衮在智除袁崇焕、力降洪承 畴之后,就将重兵集合在山海关附近。当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 引清兵入关后,清军大队西进的同时,也留部分人马在山海关把 守设防。统~中国之后,清政府不仅把山海关当做重点把守的关 隘,而且做养兵练兵的基地。这些八旗兵众,就成了山海关满族 发源的主流。
        在山海关满族同胞中至今还流传着清兵入关的故事。当时李 自成鉴于吴三桂拒降农民起义军,即亲率十万大军,分两路东 征。一路北出长城利用明降将从东北方向截击;一路由李自成亲 自指挥轻骑袭击山海关西罗城(即西关城)。吴三桂感到身单势 孤,就到关外威远城去请清兵。清将恐其有诈,曾摆刀山,让吴 钻刀山而入。这是1644年4月的事情。当时正值皇太后吉特氏 主政,多尔衮亲王摄政。清帝早有入主中原之心,见山海关易守 难攻,总想从喜峰口或古北口进关。此时,吴三桂降清真是天赐 良机,多尔衮即改变原计划,决定从山海关进关,并以事成后 “平分天下”为条件,出八百旗兵援助吴三桂。
        在后军没到,山海关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威远城清主将不得 不用疑兵迷惑对方,把八百名清兵轮流调换使用不同颜色的八杆 旗在关外岭上换旗(后此岭因而得名叫“换旗岭”,叫白了称“欢 喜岭”)。兵出北水关进南水关,马不停蹄,人不歇。人饿了在马 身上吃干粮,八旗人喜吸烟,每人嘴上都叼着大烟袋锅,人口吐 青烟,马尾巴上绑笞帚,致使狼烟四起,尘土飞扬,马跑三天三 夜未停。此时间闯王带兵扎营在石河西一带,他登首山观兵看了 三天,见清兵没头没尾,不知有多少兵马,遂不战而退。今长城 乡的回马寨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吴三桂带清兵追赶,在城西红瓦 店一带接战,闯王兵马溃退西走。
        第二,山海关石河岸上行宫的服侍人员和驿站差役。清朝统 治全国后,以北京为京都,把原建都城奉天(即现沈阳)改为盛 京。而清朝统治者的祖坟还在奉天(即东陵、北陵)。当朝皇帝每 年都要回盛京祭祖上坟,所以就在北京到沈阳之间的山海关石河 岸边设有行宫(遗址解放初还可见)。行宫的人员和行御牒的驿站 差役也有不少人,均归内务府管。这是山海关满族人的第二来 源。据传说,乾隆皇帝祭祖路过迁安县野鸡坨时,听到家鸡叫, 提笔作对联写下“野鸡坨上家鸡叫”的上联,下联没凑成。到山 海关西关拱宸门外的耗牛桥上,看到桥下牛行,问此何桥?侍卫 答“耗牛桥”。乾隆随即挥笔写下下联“耗牛桥下乳牛行七回来时 看到山海关西城楼上没匾。在行宫又写下了 “祥蔼搏桑”的匾 额。(匾上正中有红色方印“乾隆御笔”)。意思是过关就进入故土 而不忘家乡。
        嘉庆皇帝祭祖上坟时,曾住在山海关行宫。他微服私访,骑 一头小黑驴至东门要过关,因没护照,守兵不准。嘉庆皇帝就拿 出二两银子贿赂,守兵不但不受,反而给了他拉的小黑驴一马 棒。驴一跑就把他带走了。后到西关大寺庙休息,叫庙中小和尚 给他蹭驴,蹈过的地方做了记号。在庙内还吃了一顿饭,吃的是 小米豆干饭,菠菜熬豆腐。他回到行宫提笔写下“两京要路无双 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又写了 “我吃的是清汤白玉板,红嘴绿英 儿七后又经御批,凡是小和尚蹈过驴的地方,均买下来做了庙 产。
第三,汉军旗人。清朝统治者于1644年下令圈地。圈地之 后,从东北拉来一批随军的汉人,叫汉军旗人,给八旗贵族种 地,也叫“庄头旗入”。这部分旗人不分旗,散居在关外一带(就 是清末民初临榆县所辖的第五区李家堡和第六区乾沟这是山海 关满族的第三来源。
二、清朝山海关的武备与八旗子弟
        山海关在清朝元年设防守御。后因地势险要,南倚海有海 口,海岸要增海防3北靠燕山有长城,隘口要设边防。仅在临榆 县境内,从山海关到孤石山入抚宁县界,共有一百五十五里,长 城的大小关口就有三十五处。故此于康熙二十七年改设总管。乾 隆八年又改设都统署(都统衙门),又增左翼协领署(在山海关城 内西北角)、右翼协领署(在山海关城内东北角)。都统署设副都 统,是从一品,带红顶花翎。左右协领署设左右翼协领各一名, 品级是二品,带恭红顶。别处的都统得走将军门坎,因山海关是 要塞,副都统可以直接给皇帝行御牒(即奏折),每次行折起行时 放九声铁炮。
        镇守山海关的副都统总理关务。除镇守山海关、一片石 (九门口里)、石门寨,还兼统辖永平、冷口,喜峰口、罗文裕等 处。
        山海关都统府内设有大堂、二堂、左司.右司、印房等五部 分。大堂是行使军令的;二堂是左司,右司,印房的委官以上和 八旗的二十四员官开会的地方(五天一次例会)。左司是管辖军务 的,右司是管理生活钱粮的3印房是管理文书和印鉴的。
        外设前副营,分左右翼营。左翼营即北冀营俗称北营子,原 来又称北新城。城高二丈,周围长三百七十七丈五尺,南北二 门,位于北水关北。右翼营即南翼营,又名南新城,俗称南营 子,位于南水关南,营城的建设与北翼营城同。北翼城驻守的 是:正红、正白、正蓝、镶红四旗)南翼营城驻守的是,正黄、 镶黄、镶白、镶蓝四旗。每旗设:三品佐領、带亮蓝顶子;四品 防御,带恭蓝顶子;五品是骁骑校,带亮白顶3六品是委官,带 恭白顶子(恭白是不透明的意思)。八旗分正黄、镶黄、正白、镶 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行军时左翼正红排头,右翼正黄 排头。皇帝家旗是正黄旗,系黄带子,和皇帝有过婚姻关系的均 系红带子。但正黄旗不一定都是贵族。
        山海关南头有教军场,并设有演武厅和靶场(满语叫“堆 铺”),它是绿营满营副将和副督统阅兵的地方,建于道光三十八 年。
        (一)边防:
        1.边防满营的编制:副都统一员,左翼协领一员,右翼协 领一员,八旗佐领各一员(即八员),八旗防御八员,骁骑校八 员,委官八员,八品笔帖式二员、兵八百,其中每旗各设领催五 名、前锋五名、步甲二百名。
        2.印信:山海关满营共有十一颗印,副都统一颗,左翼协领 一颗,右翼协领一颗,八个佐领每人一颗,为八颗。乾隆八年将 正红、镶黄两印由左右协领兼管。
        3.装备;副都统以下,佐领以上的官,各有麻旗一面,海螺 号一副。副都统的栽旗是黄色的,其余均用本旗的颜色。领催每 人有一面旗,前锋每人一面旗,旗色和本旗旗色相同。甲胄橐醵 刀,官兵每人一个。弓,官每人两个,兵每人一个。箭,副都统 三百支,协领各二百五十支,佐领各二百支,防御各一百五十 支,骁骑校各百支,领催、前锋各七十支,兵各五十支。枪,兵 各一杆。炮共八位。鸟枪,三百七十五杆。每年火药七百五十二 斤。药引信七斤二两,大小铅子一万六千三百六十个,帐房六百 架。
        4.兵员训练:每年分春秋两次进行大型训练,春季从二月十 五日(旧历)到三月初一.秋季从八月十五日至九月初一,每次 十五天。训练时,每夜绕四门巡逻和吹海螺号。春秋每月十五日 合操各一次。秋季要演炮十五天,冬季要行围四次。
        5.俸饷,副都统年俸银一百五十五两,禄米一百五十斛,心 红纸张银十两,随从兵二十名(每名月饷银二两),随役九名(每 人每月五钱银)。协领每年俸银一百三十两。佐领,每年一百零五 两。防御八十两。骁骑校六十两。笔帖式八品二十八两,九品二 十一两。
以上禄米由管补厅支给,也有给官地来相抵的。领催、前锋 月给银三两,年给米四十四斛。兵月给银二两,年给米四十四 斛。俸银和俸米由奉锦山海兵备道署和临榆县藩库支给。
        6.旗地:清兵入关后实行圈地。规定*山海关副都统五十绳 子(每绳子十亩,后为五亩),协领四十绳子,佐领三十绳子,以
抵禄来。山海关共有旗官地六十顷,垦荒地九十八顷,共析地1 百零二顷,其租银三百五十九两,耗用三十二两,余均解藩库。 民国初年,裁旗后,将旗官地全部卖出,每个旗兵分得银元六十 块。
        (二)海防:
        清初顺治十三年,设南海口营,隶属天津水师镇。本口分防 汛守有老龙头、南海口,秦皇岛.白塔岭,设守备一员,把总一 员。由老龙头起往西四十里至汤河口,又西至金山嘴,属临榆县 山海路管辖,把总一员驻南海口。而山海关路的都署就是山永协 都署(在今文物保管所)。当时统辖有左营、右营、蒲河、乐亭、 山海(即山海关)、石门等六路军务。它是从道光二十八年筹建的 海防,将原游击移驻永平府,山永协升格设副将,建山永协镇 署。
        1.海防绿营的编制:副将一名,左营都司兼中军一名、千总, 把总、外委十一名,马步兵六百五十八名,领哨千总一名,领哨 经制、额外外委二名,头司额外外委一名,二司经制外委一名, 二司额外外委一名,城守汛把总一名,城守汛经制外委一名。宁 海城,把总一名,额外外委一名.马兵一百二十七名,步兵一百 四十二名,守兵三百八十九名,马一百五十七匹。(另外还有乾 沟,也属山海绿营副将节制,那里亦有驻军把守,编制不详〉。
        右营守备一员,管辖千总、把总,外委十员,马步兵五百一 十名3领哨千总一名,领哨经制外委一名,领哨额外外委一名3 头司把总一名,头司经制外委一名,头司额外外委一名;二司把 总一名,二司额外外委一名'海阳汛千总一名,白塔岭经制外委 一名,马兵九十七名,步兵一百五十二名,守兵二百六十三名, 马一百一十五匹。
        2.俸饷:都司月支俸银十一两八钱;干总月支银四两,把总 月支银三两;经制外委与马兵月支银二两,米三斗3步兵月支银 一两,米三斗3马每匹月支银五钱,豆二石七斗.草六十捆,由 山海仓支取。
        3.山海路人员装备‘山海路设都司一名,住临榆县城,管千 总、把总,经制、外委各一员,马兵四十二名,步兵五十名,马 '四十二匹,铁甲胄四十三具,布甲胄一百一十四具,虎皮衣帽八 具,棗鍵六十三具,箭二千七百一十支,器械二百零九件,火器 一百九十七件,大小生铁炮一百三十位,铅铁子四十八万七千八 百四十五个,火药三千五百斤,铅八千多斤,铁五万一干斤,枪 沙三十五斤。旗帜帐房俱全。
        4.其他,八旗子弟从十六岁开始就在上帝庙、太傅庙、北门 等弓房练拉弓,练腕力,吊膀子,练臂力,练蹲档骑马式,到十 八岁可到绿营服役二年。待本旗出缺后,通过考试补缺,落选后 就回家待缺再考。
        总之满族人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当兵的薪俸来维持生活,出路 是替甲、挑甲。甲就是兵,大甲就是“马甲”是骑兵.小甲也叫 “步甲”。满族青年的前途主要是当兵。长子可接班,叫*替甲,其 余弟兄年满十六身高五尺的,满语叫,苏鲁棒子”,(闲散的意思) 在弓房司拉弓,每月补助银子三钱。甲兵出缺择选录取叫"挑 缺”。考试办法是射三箭,全中后再认生字为一轮;一箭不着,有 一字不识,就被淘汰下去了。考的字要全认下来。后期又增加了 一项,即在一定范围内跑马放三枪,得枪枪中靶。当时的火枪,手 若不快,别说三中,三枪打不完马就跑完一圈了。过了年龄缺补 不上,就得另谋出路,如耕地、做小买卖、打柴等。另外就是 旗官有战功战死的,受皇封可封为云骑尉,受别人尊敬,有儿子 可接替父职,但不得超过四品。如界受皇封世袭的,儿子一代可 袭四品,孙子就为五品,每下沿一代,品级也随着低一品。没儿 于的,每月可给一部分饷银。甲兵战死在战场的,前三个月领原 饷,其子可替甲。没儿子的饷可略高一点,和鳏寡孤独一样待 遇,可享受八钱银子的生活照顾费。
四、山海关满族同胞对祖国的貢献
        山海关的满族人对统一祖国,捍卫边疆是有贡献的。在山海 关既守卫了关口要塞,又不断为国家培养,训练了兵将。国内各 地一旦有战争,一般要由山海关调动和补充兵源。这样的事例很 多。
        其一,清朝后期就曾出动过很多的骑兵,远征陕西叛酋白彦 虎。叛酋白彦虎背叛祖国,勾结沙俄,骚扰边疆为害青海、新疆 一带。山海关八旗兵奉调,一直在左宗棠及刘锦棠统辖下远征青 海、甘肃转战新疆,收回了伊犁九城,捍卫了祖国边疆。此次出 征前后两回从山海关共抽调一千五百多名八旗兵。其中有五百骑 兵,五百洋枪手,五百长矛手。据曾参加远征的我的外祖父叶公 讲,这次远征一去十二年,走时一千五百人,回来时虽然是凯旋 而归,但生还的人却不多。在十二年当中.被围困和北京失掉联 系就有六年。这些年是苦不可言的,打胜仗时长矛尖上挑着战死 者的大腿肉、臀部肉,回营烧着吃;打败仗就更提不起来了.因 粮草长时间断绝没吃的。战争动乱老百姓走死逃亡,有的隐居地 下,穷苦人也吃死人肉。一次叶公在寻找吃的,将跨过一道短 墙,看见一个披头散发的人,晃着黑黑的脸,觥着白白的牙,手 抱着一个死人大腿横着啃。当时叶公吓得倒退了几步,当看清是 一个长期不洗脸的披发女人时才平静下来。
        还有一次叶公走进一户人家,见其屋内家具好而全,象是个 富户,可就是没人,没吃的。他就在屋内到处走,突然在一角落 蹬翻了翻板,掉进了地窖。他就摸黑向前走,走到尽头了,在回 路上又陷了下去,这才发现一家六口人都藏在这里。那家人吓得哭嚎不止。叶公讲:“不要怕,我是找东西吃的,他们才安顿下 来,并给叶公端来饭。叶公多少日子才算吃了一顿饱饭。那家人 恳求到外边不要讲,叶公应允了以上例子足见这次远征的艰难困苦,就是这些远征的清兵胜 利地保卫了祖国,制止了沙俄的入侵。
        其二,1894年,日本侵犯朝鲜,原在山海关驻防的清朝将领 叶志超和随后来关的左宝贵等,受命支援朝鲜。他们各率所部渡 过鸭绿江,曾屡挫来犯的日军。据随征的清兵讲,平壤守卫战惨 败的主要原因是统帅叶志超怕死和无能。当时左宝贵守牡丹台打 北路,马玉昆打南路,卫汝贵守西路,丰伸阿守东路,叶志超在 中央指挥,为四面打接应。日军战略主攻北路,抢占了牡丹台制 高点,屡次进攻均被左宝贵亲自指挥所打退。后来日军从望远镜 发现左在炮台上指挥(因左的身后大霧旗上边有“左”字,兼他 身穿黄马褂,头带红顶花翎的帽子,特别显眼),就集中炮火向他 猛击,一炮击中左宝贵,使左尸骨无存。主将阵亡,士兵无主, 便吹接应号。如当时叶志超率兵堵击,还可挽回局面,但叶却按 兵不动,因此日军攻上牡丹台,居高临下,迫使清军败退。
        丰阿伸一路正在苦战,马玉昆一路还是取胜之势,但由于卫 汝贵败逃,叶志超率兵逃窜,终成败局。后来卫汝贵被清帝赐 白而死。(按清朝制度官至一品,皇帝就赐给一条白翎带,犯罪而 被“赐白”的人由群臣为其摆筵席,被赐白者吃喝后,自缢而 死。)叶志超被革职,槛送北京,一九OO年才获释。清军退回我 国境内以后,在辽阳、廉凰城一带,在聂士成和依克唐阿指挥 下,数挫日军。后为防止日军入侵,清政府令聂士成来山海关固 守海防,调刘坤一率领的湖南兵守关口(当时对湖南兵称为大裤 脚子兵),这时山海关已增兵五、六万人,城外一个一个小土城围 子就是那时修筑的。
        其三,清嘉庆二十年开州协副将向荣统提标三屯协和山永协 在石河口、秦皇岛修大炮台二座,小炮台三座,即铁炮一门、铜 炮四门。咸丰八年都统西多阿统沈阳八旗兵来山海关驻守时,将 大小四门铜炮移设南海东山口.将大铁炮安设在山海关城西南角 城上,炮口仍向石河口。此炮名为&红戎将军*解放后将此炮做 为古物陈设在东门里,1958年移北京劳动人民文化穹(太庙)前 陈放。南海大铜炮射程四十浬,当时是比较先进的,炮又架设在 重要海口,东起止矛湾,西至秦皇岛海面,都在射程之内。1900 年八国联军侵略我国,在关守将聂士成也亲临炮台指挥教练。后 因天津大沽口战争紧张,聂士成被调去增援,聂军未到,大沽口 已失陷,后聂战死在天津。侵略联军在北京进了城,但山海关海 面,敌船都不敢靠近。只要进入射程,必然被打翻,当清政府指 令停战时,而守在炮台的兵将皆不受命,愿与炮共存亡。但见大 势已去,主将才退下炮台含泪回沈阳去了。清兵退至九门口。山 海关地方行政文官就去请二条胡同住的陆通事,陆会说六国话。 山海关地方当局与八国联军代表在南教军场谈判。陆通事这边 说,那边讲。洋人答应进城不杀不抢;地方当局保证外国人的安 全。但是洋人根本不讲信用,城里的老百姓不得不向北山跑。南 大街上逃难的人群,其惨状目不忍睹,尤其是汉民裹足的妇女穿 的是小靴鞋,行走艰难,跑不动,就在街上嚎啕大哭,洋人奸淫 抢掠一言难尽。洋人抢去汉族妇女的鞋背在肩上,一串一串的当 玩物。
        当时山海关和全国一样兴起了又和团和红灯照运动,满汉人 民均有参加的。他们主张仇洋灭教,据说他们"喝符”.是将用黄 表纸写的符烧了,吞下纸灰,口里念着咒语是“天打天门开,地 打地门来,要学神法术,快请师傅来'吞了符"咲,咲,咲”吹三 口法气,然后就自己说,我是孙悟空,就要金箍棒。有的说我是 猪八戒,就用嘴啃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 反抗,义和团、红灯照杀洋人、烧教堂。他们在外面用扇子一 據,眼看着教堂就冒烟。后来听说是里边有人把炕席卷上筒立在 窗户上再点着火,是里外配合干的。还有的说,义和团上起法来 刀枪不入,也不是真的。当时八国联军占领山海关后,每个城门由 两个国家的兵把守。据说东老门的鬼子兵正在站岗,突然从关外 来了十几名"红灯照七他们头顶红布,绑着红腿带,一人拿着一 根秫秸棍,象一阵风似的向关门口扑来,还大喊着“杀啊广可是 被洋人一阵排子枪,他们就全部牺牲了°尸体就象垛柴禾垛一 样,垛在城门边,放有十余天,真是惨不忍睹。洋人反诬我们下 埋伏,借口杀人©国破家亡,群众遭灾,这都是以慈禧为首的腐 朽统治阶级荒淫无道所带来的,而八旗兵保卫祖国、浴血奋战 的,并不像持偏见的人认为八旗子弟都是驾鹰玩鸟的那样。不能 说没有浪荡公子,但仅是少数贵族的子孙。他们不代表八旗子弟。 历史每个朝代都有兴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把衰败 时期腐朽原因,归罪于那一旗的子弟上。因为这是不公平的。
五、満族的风俗习惯
        1.装束
        山海关满族人的头装S男人头顶向后留发,周围剃去,留的 发结辫垂于脑后。
女人头式:姑娘梳辫子,到结婚时开脸,头顶上结发髻戴 花3青年妇女在遇有节日,喜庆日,就头戴大翅,通称大翅头。 样式:上边横立一块用绸缎做的平片,左右切上角,左右下角垂 穗,头后束燕尾发,将大翅插在顶发髻上。
        妇女耳朵上戴穗坠子,每耳三个耳眼。满族的衣装,男女均穿长袍服。右大襟扣绊并镶宽窄边。衣 袖较窄,俗名叫“箭袖二腰束布带。
满族的鞋式8男人好穿薄底靴鞋.女人平时穿平底鞋,节日、 喜庆日子,穿在盆底鞋,脚底心用方形木底。男女都打包脚布。
        2.礼节
        满族讲求礼貌,礼节也多。主要有M晚辈在街上遇见长辈, 即要横退路边,垂手站立,躬身问安,待长辈走后自己再走3在 院内,屋内则行请安礼,重礼叩头3女人行下蹲礼,双手扶膝, 重礼跪拜。
        男女见长辈,要先替自己长辈向对方长辈问好,平辈也问对 方长辈好。在屋内长辈或客人必须坐上座,坐首位。这个礼要求 更严格,下辈入捧茶恭候,平辈客人要起立。
        迎接客人必须到门外,下到最底层台阶,站在地上,脱帽行 礼。然后手平伸说声“请”,客人先行,主人随后。遇门时有门帘 子,由晚辈或主人挑帘以示恭候,送客人亦如此。否则为不恭。
        3・婚姻
        凡男儿大了,家人请媒人问聘。若女家同意了,通知男家叫 -拿成信,男家接到成信后,要给一对翠花或一双饰物,叫切卜定, 然后男家到女家择吉日下聘礼,这叫“大定,女家要备酒对盅, 男家带去服装.布匹、手饰等物。结婚时女方送嫁妆。男方迎娶, 五鼓娶亲至门,拜天地。女坐福后下地拜见公婆。
        族宗中和亲友的长辈夫妻双双并坐受礼,有的还要讲几句 话,如应孝敬公婆、尊长爱幼等语。
        4.家族称呼
        满族把父亲叫阿玛,后来都叫爸爸。把母亲叫阿娘,称舅母 为舅妈,称姑姑的丈夫为姑咎,称嫂子为姐姐。
        5.祭祖
        祭祖俗称祭祀,每年二月(也有在八月的)进行。一般是两天, 头天晚上把祖宗牌位、影像展示出来供上。黄盒子底部上边挂飘 带,上写老祖宗的名字。地上放着香炉,烧檀香。在墙上挂图像 (平时都收藏在黄盒子里)。屋内拉上绳子,上边都是线缕,每增加 一口人,就结上一缕线。供品一般是一口大猪,要一色黑的,不 要有一根杂毛的。如上完供不够大家吃时,可再添买肉。大户有 买二、三口猪的。上供用猪不能杀,是用酒把它灌醉了.不抹脖 子,用两根铁钎子扎,这叫“领牲”。猪一叫全家都叩头,磕响头。 意思是祖宗享受了,上供的顺序是,先献血,上猪头.后上臂 肉,肝、肠。祭祖时男女老幼都穿戴打扮起来。男在左女在右;长辈在前,晚辈在后,一辈站一排。夜间给孩子们做黄米面拉 拉。做法,把黄米面蒸熟了,加水做拉拉,上撒豆面。祭祀杀猪 的不叫屠户,叫“领牲”,有专干这行的。上完供就铺上油布大伙 围着一块吃。这项开支都是在本家族各户摊,或由本旗营的饷中 扣。这一活动一般在一九二二年裁旗时就停了。有的大户祖莹有 地的,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才停止。
        6.满族人性情直爽,八旗兵勇敢善战,反抗力强,和清朝 上层贵族是不同的两个阶级。正如曾在都统大堂当差的佟恩坡 说、大人酒肉吃个够,我们当差的却饿着肚子站班。一个灰大褂 子,平时舍不得穿,就只能站班时才穿,有时还都穿不了,其他 众八旗兵对腐败贵族阶级也表现不满。在裁旗时山海关倒数第二 任的副都统倭松甫,曾克扣兵饷,招致八旗兵不满。当时八旗兵 众闯进了都统衙门内。倭松甫叫派代表上前答话,旗兵哈文布上 前质问:“旗兵靠饷生活,为何数月不开饷,怎么生活?”都统问:“哪 个旗的,叫什么名字;哈文布一一回答后,然后都统假惺惺地安 慰说,饷明天就发,回去坚守岗位。”次日饷发了,但却决定把哈 布文绑赴刑场砍头。哈布文的妻子抢上大堂抹了脖子,以示抗 议。都统说"没关系,还是杀,扒个鸡皮给他箍上行刑那天阴 天,刮大风,刑车走在大街上,满族人为其烧纸活祭。有人告诉 哈布文说,二姐在大堂上抹了脖子先走了。”哈布文说,好样的: 他边走边唱二簧,视死如归。满民满街哭泣,因哈布文是为大家 而去死。后哈布文之女站在大堂门口喊:“谁带我到北京都察院告 御状去,我就给谁做媳妇广当时有个青年叫刘连舫的说”做媳妇 是小事,告状是大事,我带你去疽后来京都派袁世凯来关调査。 袁曾在倭松甫部下当过官。故袁釆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手 段,仅以'八旗兵只养不教,散漫成性,此次确有越轨行动J但 倭松甫对处理此事,有草率行为,不该先斩后奏”的上批把倭松 甫革职留用,摘去顶戴了事。这样八旗兵才算稳定下来。
六、结束语
        山海关满族源史无文字考察依据。笔者只是把耳闻目睹的事 实,和先人讲述的回忆撰写成以上几个方面。至于山海关满族发 展史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由于解放前满族受歧视,加上民族自卑 感,有的本来是满族人,却报汉族人。解放后,由于升学、就业、 工作调动,山海关满族同胞有很多外迁的。另外从东北迁调来关 的也有不少是满族入,笔者尚未及进行一一调査,特在此说明。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