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道教今昔谈
康文远
        道教是中国汉族自创,并且靠着汉族自己发展起来的一种宗 教,是世界宗教史上历史最长的宗教之一。而河北又是中国道教 重要的发祥地。千百年来,道教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 面,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就河北省道教起源及发展兴衰作一简 介。 *
        道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渤海 沿岸燕国、齐国的一些方士、术士,在商、周祭祀神鬼的基础 上,极力宣扬神仙说,谓神仙可除病去痛,授长生不死药等。《史 记•封禅书》载‘燕齐海上之方士……不可胜数。”当时住在临淄 (今山东淄博市)的齐威王、齐宣王,住在燕下都(现易县)的燕 昭王,都曾派人到海上求仙药。秦始皇也曾派“燕人卢生'又“使 韩生、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药"。(《史记•始皇本纪汾后来,这 类方士又同当时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宣扬天地万物都由 一种称之为“道”的东西化生而来力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无所不能。而宣扬学习、使用这种神道之士,便称之为道士。
        东汉末年,我省祖鹿(今平乡县)道士张角(? 一 184) 创太平道。他根据齐人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和琅现人 于吉的《太平清领书》编成《太平经》,书中说,人无贵贱,皆天 所生”,“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就是《以天为 怨,以地为咎,与人为大仇七这些教义受到饥寒交迫中广大农 民的欢迎。张角一行还积极为农民治病。他们"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愈者,则云此人 信道'或其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他们的教徒很快发展到三、 四十万人,遍及幽、冀,兖、豫、荆、扬等八州(相当今河北、 河南.湖北,湖南、浙江,安徽,山东、江苏一带)。这是我省道 教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后来,张角把这些道徒按军事组织编成三 十六个方,大方一万人,小方六、七千人。大小方都设渠师领 导,统一归张角指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义军很快攻 下了广宗、下曲阳(今晋县西)等地,活捉了安平王刘续、甘陵 王刘忠,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和太守刘卫。战斗中众教徒一马当 先,视死如归。公元184年8月至10月,在张梁(张角弟)领 导的广宗之战中,张梁及三万名义军壮烈牺牲3另五万名寡不敌 众,不愿作俘虏,便投河自尽。11月张宝(张角弟)领导的下 曲阳固守战,十万黄巾道徒,全部牺牲在战场上。
        黄巾起义失败了,太平道也完结了。
        我国道教大多崇拜老子,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唐 代是我国道教的全盛期。唐高祖李渊自称是老子的后裔,亲自到 楼观拜谒老子庙。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14年)闰四月二十一 日,唐玄宗李隆基自称梦见老子对他说产吾是你远祖。吾在京城 西南百余里。汝但遣人寻之,吾自应见。”于是,玄宗派人寻访, 果然在长安西南的闻仙山(后来称这座山为显灵山)挖出老子石 像一尊,迎至京城(见《唐老君显见碑》)。这显然是李隆基假老 子托梦,想借助道教的势力,宣扬他“勤政爱民”的美徳,维护和 巩固他的统治。为此,唐玄宗又令画师画了许多老君(老子)像, 分送各州、县道教宫观。唐玄宗又置玄学博士,士人习《老子》 的,可以应科举考试,作为“明经科”的一项。这样,全国道教的 兴盛达到了顶点。在这个时期,河北省先后建造了开元观、龙兴 观(易县)、天庆观(定县)、元都观(阜平),昊天观(临城)、 惠贞观(宁晋)、聚仙观(定兴)等重要观庵。
        这个时期,我省和全国一样,唐玄宗亲自注释的《道德经》 遍及城乡州县,读书人家家都有一本,各道观日日吟诵,州官、 县官.社会名流争与名士(出名道士)交朋友。,道教势力炙手可 热。开元二十六年(公元378年)易州刺史兼高阳军史田仁琬奉 玄宗之命,在易州开元观督建一座高一丈二尺九寸、直径二尺七 寸《道德经幢爲请当时大书法家苏灵芝书丹(用朱砂将字写在石 碑上〉,镌刻了唐玄宗的'老子经”注本。邢台开元观也有一个类 似的《道德经》石台,镌刻着玄宗注释的老子《道德经》。这两个 大唐道教的重要遗物,一直保留到现在°
        宋代统治者亦多崇尚道教。宋太宗(976—998在位)曾下诏 道箓院焚毁佛经,令佛教寺院改为道教宫观(但不久又取消了), 并且•集天下道经七千卷”修治删正。宋真宗(998-1023在 位)曾选天下道士编纂一部3,957卷本的《宝文统录》。宋徽宗 (1101-1125在位)更是崇信道教,他自称道君皇帝。宋代前 期,河北省境内新建的主要宫观有总玄观(曲阳)、九峻观(唐 县)、天庆观、北极层观(安新)、清虚观(栾城)等.
        北宋时期,河北流行的道教主要是正一教。正一教又称真一 教,原为五斗米教(凡入道者,每人交纳五斗米作道费),是东汉 时四川人张陵所创。张陵(34-156)自称老君(老子)亲授他 “正一经*、"五斗经七“太玄经,“太清经气“太平洞极经”各 若干卷。他以符水咒法为民治病,道徒“遍巴蜀' 道徒尊他为 天师。这一派道徒自称能画符念咒.招降神仙,驱赶鬼妖,祈福 禳灾,对我省影响极大。易县龙兴观现今仍存正一教碑一通,名 曰《大元易州龙兴观宗支恒产记》,为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六 月初三建。碑文记有当时龙兴观仍设有专门管理和教学符咒的 “法箓堂七该碑还列有汉以来三十代天师姓名,本观之正一宗 真人,大师、提点名次及本院,下院之梗概。
        宋朝偏安江南,宋金对峙后,北方二些知识分子重民族气 节,不作金人的官,利用当时民族矛盾的加剧和离乱纷争中群众 生活的极端痛苦、精神无所依托的情况,创立了全真、大道、太 一三个道教新宗派(有人称之为河北新道教),把我省的道教势力 又一次推向高峰。三派中,全真势力最大,有所谓全真之力大 于三军”之说。
        据《重修玉清万寿官碑》记载,全真教*实倡金正隆(1156)、 大定(1161),自是以来,为其言者,雌从雄鸣,百千为曹……势 如风火建据《金史》记载,当时全真教“南至淮,北至朔漠,西 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 不可破了其第一流度师不用说,“其第二流以下,亦恒有弟子千 人,庵观百所七这种情况连金代皇帝都有些害怕了。到了元代, 由于长春真人邱处机的布道和当时连年战争的特殊情况,我省全 真教进一步发展。《长春宫碑铭》:长春癸未至燕,年七十六矣…… 乃大阍玄门,遗人招求俘杀于战伐之际,或一带黄冠,而持署 牒,奴者必民,死赖于生者,无虑二三钥万人疽入们只要戴上黄 色的道士帽,拿到道士身份证(署牒),奴隶可变为自由民,战俘等 死罪可以生还……而这样的人,一时竟不下二三万之巨。全真教 除男教徒外,还发展女教徒,称之谓“散人”。当时许多不愿受辱 的寡妇,还愿报孝的姑娘都穿起道服作散人°彰德府衙城外寡妇 张守和就携一女,捐款建了集真观,自号真常真人,在邯郸一带 影响很大。
全真教在河北北部和西部山区、半山区传播尤广。至今有据 可查的s赤城县城北金阁山灵真观有全真教第十代师祁志诚 (1198—1293)道行碑一通,元大德三年立。唐县葛洪山清虚 宫有“重显子返真碑。一通。易县、深水等县也都有邱处机踪迹 的记载。
        宋,金、元时代,在河北兴起的道教另一支派是大道教。此 道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侈于己”(《元史•释 》老传汾。
大道教是沧州人刘德仁(1122—1180)所创。刘德仁祖籍乐 陵(今属山东省),后徙盐山太平乡。据说,金皇统二年(1142) 十一月的二天早晨,他遇上一个须眉皓白、乘青犊车的老人,授他 一本《道德经》和玄妙道决,告诉他说:“善识者可以修身,可以 化人建刘德仁从此玄学顿进,许多人拜他为师。他将乘车老叟 (神仙)所授道诀译为入间诀语,创大道教九条戒目:一曰视物犹 己,勿萌残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 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净,四曰远势力,安贫贱,力耕而 食,量入而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3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 取足毋骄盈$七曰虑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 而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九戒也是大道教的教义。
        曾在我省布道传教的大道教领袖,除刘德仁外,还有五代师 郦希成(1182-1259),系我省怀来县人,早年曾住怀来县水峪之太 虚观,号曰。太玄真人。后居燕城(今北京)夭宝宫。还有八代 师真人岳德文,祖居绛州翼城,后迁范阳(今涿县),有“涿州八 岳”之称。当时领弟子数千,观庵数百,是道教之一杰。大道教传 至九祖,元泰定(1324—1327)年间便匿迹消亡了。
        金元时代,河北一带的道教还有一派称之为太一教,是金大 定年间(1161—1188)由河南卫州人肖抱珍所创。我省赵州人侯 澄曾拜肖抱珍为师,得太一三元法。侯澄道成回赵州、真定, 建观两个,并且花钱买了观额曰“太清气'迎祥”,“奉持香火,以 符药济人”。侯澄还花钱买度牒,将儿子侯元仙度为道士,入中都 天长观(金时为增加国库收入,一度允许花钱购买寺观额名及僧 道度牒)。据《清虚大师侯公墓碣》载,侯元仙死后,火葬时“送 葬者几万人七侯元仙之影响由此可见。
        太一道第四代祖师肖辅道(? —1252)曾经是赵州太清观主 持,元始祖忽必烈之母唆鲁古唐妃赐号"中和仁靖真人。太一道势力不大,仅传七祖,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19) 已不见。
        太一派和全真、大道不同的地方是太一派特别注重符箓和巫 祝之术。全真派却一反道家传统的巫祝、飞升之说,以正心诚意、 少思寡欲、舍己利人,求反其真为教义。其实质就是逃避现实, 乱世苟安,使教徒获得精神上的寄托。这是全真教能竞过太一、 大道而不消亡的重要原因。
        元代九十余年间,全真派在河北继续发展,大道,太一则由 盛而衰,再而亡。上述三派同原有的正一派,这个时期在河北新 建的宫观除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上清观(流水)、通真观、太 子观(邢台)、大同观(广宗)、储祥观(沙城)、真君观、渊静 观(柏乡)、大极观、保真观(栾城)、朝元观(行唐)等。这些 观庵除个别外,现今很难断定各属哪一派所建。但全真派最多, 约占十之七八,该是没问题的。
        明代开始后,正一、全真两大教派在我省继续流传。明代帝 王也大多同道士有密切往来,明世宗(1522—1565在位)自号 "玄都境万寿帝君”,曾赐给邯郸吕仙祠"风雷隆一仙宫”匾额一 块,并命礼部尚书顾可学撰勒。
        明代统治者还十分重视对道藏经书的整理,正统十年(1445) 诏天下道士收集编纂了《大明正统道藏》5,305卷。万历三十五 年(公元1607年)又编《续道藏》180卷。我省后来的许多观庵 多有这种版本。道藏经书的广泛流行,又带来道家神魔小说的出 现。
        明代我省新建的主要宫观有:朝阳观(赤城),太虚观(深 水)、镇岳观(定县)、岱岳观(宁普)、神雷观(深县〉、崇贞观 (青县)等。•
        明世宗之后,特别是明代后期,我省的道教日渐衰落。各州 县的道士、女冠日益减少,许多观庵道规废弛,道士、仙姑不诵 经文、不烧丹符;一些道士、女冠只为逐食贪欢而已。崇贞丙子 (1636)年春,张罗彦请假归省,看到他的家乡清苑县的九天观 情况是'庙貌巍峨,神之像俨然……过殿东游,僧(道士)在 焉,娼优在焉,有市猾潜居者,有男女并棲者3院宇曲折,或通 或塞,室居邃密,忽明忽暗……殿西有寺庙,中为寿星,左为老 聃,右为吾夫子……”(《九天观移址记》〉这段文字所反映的情 况,在明末道教宮观中,绝不是仅有的。
        九天观同时供老子、寿星、孔子,这种儒、道合流和其他地 方儒、释、道合流的情况,在当时的河北各地都相当普遍。唐山 (今隆尧县幌犠山)“三天阁。元时供“灵显真君七是单一的道 教观。到明代后期加供大慈大悲菩萨,但仍称“三天阁。而不称 "菩萨阁”。
        清代三百年河北道教一直没有得到发展。清朝统治者重视佛 教,对道教取抑制政策。康熙有“一切僧道,原不过优崇”之 谕。乾隆时,一度禁止正一真人传度。道光时,停止了张天师朝 觐,把他由二品降为五品。辛亥革命以后,连真人的封号也被取 消了。因此,清三百年河北没有建造一个规模较大的道教宫观。 但是,民间建造道士庙、小道庵的事还是有的。例如抚宁县寻真 观,就是道士刘大章率弟子种植果木树、花、草,靠布施和果木 钱修建的,”春暖花开,游赏者众称一时名胜,”供入们游览玩赏而 已。
        清朝统治者虽然抑制道教,但为笼络汉人,也还是允许和支 持少量修葺原已有的道教宫观。例如宣化有名的朝元观,顺治时 烧毁,康熙时又重新建起来。另外,乾隆五十一年,河南巡抚曾 捐款大修邯郸吕仙祠。现存吕仙祠的钟离殿、吕翁殿4卢生殿,以 及八仙阁、卢生卧像等,都是经这次修葺而保留下来的。邯郸的 双泉观,是雍正十年由"主持道人数年募化”而建成“规模宏 远,一望森然”的建筑群。清代末期,邯郸一带是我省道教的中 心。据当地人回忆,直到辛亥革命前,吕仙祠一直香火不断。山 东、河南、安徽.山西、河北到那里朝拜的,每年达几十万人。
        清末和民国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发,中国古老的道教 渐渐脱离开知识界,而走向农民最底层。大区域的统又的道教组 织不复存在,而以道教为基础,以各种宗教融合为特点的秘密民 间宗教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道教显现出向其母体回归的趋 势。这期间我省出现的这类民间宗教组织主要有:
        1.白衣道。嘉庆至光绪年间在天津、廊坊一带流传白衣道。 信教的叫“在理”,其教义是“戒烟酒七“修道德,“济世救贫' 每月望朔,教徒都要到堂焚香礼拜,仪式很隆重。光绪九年御史 李瑋有奏章称、理门以戒人吸烟饮酒为名,互相传弓b人数众 多……教首即在天津,请饬密拿;
        2.悟善社。又称世界六圣宗教大同会,是民国四年四川人唐 焕章所创设,后来蔓延到北平一带。他们有近似道教的修炼功。
        3.道院。民国八、九年发生在山东济南一带,后传至直隶、 江苏。他们用道教一套扶乩术为民治病、卜吉凶,发展道徒不 少。
        4.八卦教,乾隆四十八年清当局破获了南宫县一带简七、于 文,徐茂林等人领导的八卦教。徐被封为“极北天尊”。
        5.大乘教。南和县张九成“素习医卜星相。"能纵跳神 权气道光二十年前后,大乘教改名青莲教,使符咒、招鬼神,“能 刀枪不入,
        6.义和团。清末在直隶各地活动的义和团|以合掌为礼,佛 教也3樸头,腰剑,道术也3巾头书佛字,刺神字,杂于佛道之 间。”使符念咒,“刀枪不入”等,都是道教的一套。
        上述民间秘密宗教组织包藏和融合了农民反侵略和变革现实 的强烈要求。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残酷现实和急剧变化,逼迫农民 迅猛起来参加各种宗教组织。在他们没有找到新的思想武器和组 织手段的时候,便到传统的宗教中去寻求、探索。因此秘密宗教 便成为当时“反清”、“灭洋”或“扶清灭洋为运动发展的先声和 纽带。而他们“使符念咒' “刀枪不入”的迷信和禁欲主义的信 条,又成为导致他们必然要失败的重要原因。
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反宗教组织和反宗教 活动的加剧,道教中出家的道士、道姑大大减少,但迷信神鬼的人 依然很多。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天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 天尊(老子)受到了冷落,而与农民生活"直接联系”的道教中 某些中小神仙,却依然受到崇拜,享受着或丰或歉的香火。家家 供财神(赵公帅、赵玄坛),户户奉灶君,城隍(保护城池之神) 庙遍及几乎所有州县,龙王庙修在几乎每个村落。钟尴等中层神 仙,则是“用着了靠前,用不着放后”。直到解放初,笔者还在太 行山区见到一种手抄本《灶王经》被许多农民虔诚吟诵。经文 说:“这一部灶王经何人留下?有西天老佛爷自古创成。唐三藏去 取经带来东土,传流到普天下苦劝众生……种田人敬灶王五谷丰 登,读书人敬灶王名登黄榜,……敬灶王P不许……二不 许……”这显然是一本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经书,缺乏哲理,然 而通俗易懂,迎合了广大贫苦农民的需要。
        道教本倡"无为七但由于儒、释、道三教合流,宋以后,一 些威武、雄悍的'忠良之将”,渐渐地也成为道教所崇拜的偶像。 这一特点,在4多慷慨之士”的燕赵之地更为明显。宋,元、明、 清,一直到解放初期,关云长之庙(关帝庙)几乎每个村庄都 有。易县还有樊(於期)将军庙、荆轲馆(后改荆轲庙),岁岁 香火不断。到乾隆时期,荆轲庙里还有贪利、逐食的道士活动。
        道教认为除了人所居住的世界之外,还有神仙所居住的世 界,即所谓"三十六洞天气“七十二福地”等。我省曲阳县恒山 被称之为“第五小洞天与汉宣帝(前74—前49在位)封之为北 岳。《道藏辑要•岳渎名山记》载:这里住有岳神安天王,领仙官, 玉女几万人治理此地。直到清代,我国祭北岳之地才由这里改至 山西浑源。
        《恒岳志》记载,西汉名士茅盈18岁(公元前127年)曾在 恒山修道,49岁(公元前96年)返家,隐居于句曲由(今江苏 省西南部),边修炼,边釆药为民治病,从徒甚多。后来,他和他 的两个弟弟茅固、茅衷被尊为茅山派三祖师,千余年来一直受道 教弟子所尊奉。被传为八仙之一的张果(亦称张果老),也曾修道 恒山中。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屡次派人召之,想 问治道神仙事,并且打算将玉真公主嫁给他。张果一概不答应, 坚持治道修真,后死于蒲吾县(今平山县东南)。现邢台县有张果 老庙旧址,张果老骑的白驴之驴头(石像)仍存。
        恒山北岳庙是一宏丽的道教建筑,座落在曲阳县城内,原为 唐代所建,宋,元各朝都有修葺。北岳庙是我省至今尚存的建 筑面积最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建筑,现今保留 的面积为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39米。内有牌坊、御香亭、凌 霄门,三山门、钟楼、鼓楼、德宁之殿及137通历代碑刻。德宁 之殿的东西两壁有高大壁画,高6.5米,长17.6米,共计228.8 平方米。绘有道教神仙73个,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容貌 服饰无一雷同。东壁的水陆画为“云行雨施,天下太平*,绘有天 神、地祇为民降福的精美形象。最大的人物画象高3.3米。西壁 画有钟尷(亦称飞天神、鬼伯),肌肉粗健,相貌狰狞、横枪倒戈、 腾空飞奔。相传它与赵县原柏林寺壁画浩淼奔淌的流水都是唐吴 道子所画。唐以后,河北有“曲阳鬼、赵州水”的传说,谓其艺 术力量之大,能使作恶不善的人看了被吓死或吓昏。关于钟尷的 传说,起源于唐朝。相传唐明皇李隆基,一次有病,梦见一大鬼 捉一小鬼啖之。明皇召问,其自称名钟尷,生前应武举未中,死 后托梦,决心要消灭天下妖孽。唐明皇醒后便命画工吴道子绘成 图像。之后,钟尷便成为道教供奉的神仙,甚至变成家家打鬼驱邪的门神,于端午或除夕挂,贴在大门两旁。
        道教所崇拜的最高神仙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聃,被道教奉为 教主,在道书中他的地位有时虽不及元始天尊和灵宝夭尊,被列 为第三或第四位,但在我省各官观中却多占第一位。许多宫观有 老子神像而无原始和灵宝。
        道教是多神论者,并且按封建社会的人间等级也把诸神仙划 分若干等级。等级最高的三尊天神之下,还有玉皇大帝(我省蔚 县、万全至今尚存明代玉皇阁)、扶桑大帝(谓元始天尊之子)、玄 武(真武帝君)青龙、白虎、朱雀、王母娘娘(掌女子升仙事)、九 天玄女(据传曾下凡至我省涿鹿)、骊山老母、八仙(即李铁拐, 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还有什么土地、山神、灶君、门神、雷公、龙王等一百多个。由 于儒释道三教融和,我省一些佛教寺庙也常见道家神仙形象。如 今石家庄市毗卢寺仍有扶桑大帝、玄天大帝等神仙壁画。
        同一切宗教一样,道教也有与其信仰、感情和组织形式相适 应的一整套仪式、制度和风俗。元末明初我省最盛行而至今仍流传 的荃真教,以正月十九日为*燕九节”。自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九日 期间,举行各种迎神活动。据“全真”说,十八日夜神仙降临, 届时男女老幼彻夜不眠,希望能同神仙会晤。一些道士、仙姑故 作狂态奇行,或拟神仙,或耍手段,愚弄众徒广燕九节”期间, 各宫观或设席棚,或摊食货,车马往来,顿觉拥挤。
        全真派将道徒分为两种,一种是记名出家:其人多因病,许给 小道院为徒弟,但仍在家中教养,有穿道服者,也有不穿道服者。 到了结婚年龄,先跳墙(表示逃走出亡的意思),然后可婚娶。另 一种是实际出家,•即因各种原因,愿终身为道士的。这种人要卜 吉日,由同伴介绍,先到小道院拜院主为师(有资财者还要敬奉 庙中,无资财者也不强索),院主赠以道名。道徒自此结发为髻,改穿圆领、阔袖之道泡,白布高袜,云履青鞋。尔后在道院洒扫, 炊事、担水负薪、习字、读经。如此约一年以后,于授戒时,在 院主带领下到白云观(在北京,全真教夭师住地)受戒。合格者, 发给衣钵、戒牒,成为正式道士。其中成绩为第一名者(中天字 第一号),即留白云观学习“大丛林”(有传戒之权的高级宫观)规 矩,以备作方丈(道教最高一层的负责人)之候补。 -
        全真教以修清净无为为要,其授戒条目有三:断杀念,断妄念,断淫念。全真授戒一年两期:春戒为二月十五至四月初八 日(释迦诞生),秋戒为十月十五至十二月初八(释迦成道)。全真教 还有规矩:小道院只能培养候补道士,无权传戒;十方丛林有传 戒之权,但又不能直接收徒弟。
        干百年来,道教信仰者所追求的个人目标有三f其终报目标 是长生不死或即身成仙3次等目标是成为“不食五谷、吸风饮 露气"乘云气、御飞龙〃的“真人”和“入火不热气“入水不濡” 的.圣人' “神人七最现实的目标是“驱鬼降妖以饵疾除邪,保 命强身、乱世苟安,琴棋书画,远离红尘,以求得精神上的依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东海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求得长 生不死药。结果没来得及回宫就死在河北省沙丘平台(今佢鹿县 东南),尸体腐烂发臭后才运回咸阳。历代帝王都在追求长生不死,
        吃丹炼药,自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道书中宣扬一些道人'羽化成仙L “白日飞升气'拨宅飞 升"(援宅者,鸡犬亦可升天,即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 屡见不鲜。如“津南集清虚大师侯公墓碣”记载了赵州道士侯元 仙"升仙”的过程。墓碣说正大庚寅(公元1230年)正月,侯在 钧台为几个道士作醮,忽然显出有病的样子,在场的许多道士“欲 召医候之七侯不允许,说”世缘已尽,安用疗为?*过了三日后的 一个中午,侯元仙命道士置高座,他稳坐之上,环顾众人,口占 一颂,举首端坐而逝,时年69岁。碣铭明确说侯元仙“其生也贤,其没也仙,人而如此,又何加焉”,并且还要把这事铭刻在石"以 永其传,其实,侯元仙之死,现在看来当是心血管或脑血管病突发所 致。*成仙"云云,不过是道教迷信说法而已。
        为了长生不死即身成仙,千百年来,无数的道教家日夜探索, 苛意追求,提岀了一系列的所谓道功,道术。有关这类东西的理 论和实践,一方面被大量宗教迷信所掩盖,一方面也保存和发展 了古代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等极为有价值的东西。这些 东西有的已被继承和发掘为人类造福,有的尚待进一步研究。
        在河北一带历来流行的道功、道术主要有:服食、入静、辟 谷、定观、坐忘、内丹、外丹、符箓、祈禳、禁咒、占卜、守庚 申等等。
道教的外丹术原指用硫石、水银、雄黄、碗石、牡蛎、茯苓 等,在炉中烧炼,使之最终炼成綱黄金九丹”。道教谓服此药可以 降邪除病,甚至可以长生不老。这种外丹术,直到宋代还很盛行。 当时朝廷翰林金丹阁就有炼丹炉一个,“日供炭五称七至*熙宁元 年(公元1068年)犹养火不绝”(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三)。当时 民间各道院、观庵炼丹之风也还盛行。苏轼(1037-1010)《送蹇 道士归庐山》诗曰"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七说的就 是这种情况。
        道教的内丹术,也叫胎息术、吐纳术,主要是用调整呼吸的 方法使精气蓄于胎中,用呼、吹.呵、嘻、嘘等不同方法使浊气 从手、足、毛发中排出。他们对炼丹(发功)秘诀,口口相传七 十分保密。其实,所谓内丹术,便是我们现在所作的各种气功。 气功能疗病、强身、延年益寿;发功时有异感、异态……这些至 今未被人类完全认识的科学,被历代道学家神秘化。
        道教服食术所用之“仙药,发展到后来就是历代的中草药。东 晋炼丹家、医学家、道教理论家葛洪(284—364)《仙药篇》说的 就是金石药与草木药。其中草木药多被后来的药学家收入本草 中。道家之人“食草木之药。加炼气功,这于“成仙”自然不能, 但用来治某些疾病和在一定情况下健身,还是有效的。
        道教在其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数以万计的道家著 作。其中老子■道德经》贯穿始终、影响最大。唐、宋、元、明, 清都有人将各种道书编写、抄录或辑印称之"道藏”而发行。 我省曲阳总玄观、赤城灵真观、唐县清虚宫,都曾有大量道藏储 藏。1923至1926年上海商务书馆还借用北京白云观所存明刊 《正统道藏》以涵芬楼名义影印,缩小为方册,凡1476种。这是 迄今在我省各地发行的最后一种道藏版本。道教在我国已有一千 二百多年的历史,除上述医学、药学、养生学外,对我国的政治、 经济、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民族关系、农民战争等方 面都曾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道教所积累的大量经籍文献,是 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道教作为中国独特的 宗教曾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和南洋诸国。河北省是祖国道教 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关道教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进行。
        说明,河北省春秋战国时属燕、赵、中山及魏、齐等国,汉为幽、 冀等州,唐称河北道,宋称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元代又分为真 定、保定,顺德、广平等路,明时称北直隶,清谓直隶,1928年 改称河北省至今。为叙述阅读方便,除个别地方外,一般以今名 称之。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