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9年2月,中共丰南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农业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首先下放了生产队在经营管理上的自主权,逐步恢复“定额记工”、“小段包工”等生产责任制,在棉产区还推行了“专业承包”、“五定一奖”(定人员、定任务、定措施、定时间、定报酬、超额奖励)的责任制。当年建立上述责任制的生产队共计2411个,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95%。1980年中共中央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即75号文件)以后,又推行了“联产到组”、“联产到劳”等联产承包形式的责任制,其中:实行联产到组的生产队2002个,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81.1%;联产到劳的生产队467个,占18.9%。1981年春,本县在生产、收入水平较低的李毫子庄乡、南孙庄乡试行了“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年春,中共李毫子庄乡党委书记马瑞秀和南孙庄乡党委书记毕益荣冒着风险,冲破重重阻力,分别在所在东桥北坨村和马辛庄村实施了“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取得了明显效果,初步扭转了这两个村的极度贫困的局面。1982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始广泛推行“大包干”责任制,到年底,全县基本实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中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2854个,占99.6%;实行“专业承包”和“联产到劳”的生产队12个,占0.4%。1983年,又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原来承包过于零散的地块进行了适当调整,普遍延长了承包年限(10~15年)。对果树、林木、草场、水域等也实行了较长期的承包责任制。
通过对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1985年全县农业总收入达到2.077亿元,为1978年改革前4515 万元的4.6倍;粮食总产量为180900吨,比1978年的133000吨增长35%;农村人均收入由1978 年的123.9元上升到458元。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虽然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经营分散,规模狭小,而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也不断出现一些问题,如农田水利设施缺乏统一管理,严重老化,甚至使许多排灌机械和设施报废。因而降低了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加上对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的浪费,都会影响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均须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妥善的加以解决。
工商企业系统的经济体制改革
        1983年,县以下工商企业本着归口管理的原则,陆续开展了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中心是增强企业活力,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并通过疏理流通渠道,搞活商品流通。
        一、简政放权
        至1985年底,全县有8个国营企业和4个集体企业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克服了党政职责不清、互相干扰和决策不及时的弊端。为增强企业活力,商业部门对其所属10个企业从经营管理、财务开支、人事管理和物价管理等方面,扩大了自主权。全县乡镇企业有147个单位结合落实厂长承包责任制,委以人、财、物、产、供、销六个方面的权力,从而使其能在经营管理上比国营和大集体企业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二、实行经济责任制
        经济责任制有多种形式:县经济委员会对本系统的工业企业,采取考核产值、利润、质量、消耗四项指标。以利润为主,在完成利润的前提下(并完成其它指标),按规定比例给企业负责人承包奖。超额完成利润指标再发给超利润奖,并有两个企业实行了内部经营责任制。商业系统对大中型企业实行了“计划利润奖金率超额分成”和“基数定奖、超额分成”的经济责任制,实行上述责任制的单位有322个。对小型企业实行了“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的经济责任制。对饮食服务行业实行了“划小核算单位,按人定上缴费用,按利定奖惩”的内部经营责任制。个别的还实行了“租赁经营”(车站旅馆)。对各基层食品购销站,由原来的“小指标考核,联利计奖”改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乡镇企业开始时系推行“一包三改”经济责任制,即:企业与乡承包定额上缴利润,实行奖超罚亏,其中又分为“厂长责任全员承包”与“管理人员集体承包”两种形式。在一些较大企业内部,又多将承包指标层层分解到各车间、班组和职工。在此基础上,经过总结经验,有1150个单位实行了“股分经营”,使职工与企业休戚相关,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三、发展横向联合
        到1985年,已有14个国营和集体工业企业同北京、天津等外埠同行厂家取得联合与协作关系。本县唐坊、大新庄等7个农机厂实行了系统内同行业的联合。通过在项目、技术、设备和资金等方面的协作与联合,搞活了企业。同年,进行横向联合的上述7个农机厂实现利润48万元,比1984年增长50.9%。商业系统通过与全国11个省(市)136个厂家建立联系,就厂进货,品种达468种,有效地减少了流通环节,并为工业企业多方寻找原材料189种,金额达206万元,其中为87个乡镇企业提供原材料105种,金额36.7万元。
        四、企业管理部门从“行政型”转为“服务型”
        经济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国营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管理部门,由行政管理转向为企业服务。方法是通过制订机关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给企业提供技术、市场信息;协调联合、协作关系;指导改善经营管理。1985年,对国营企业按全员工资的15%提取,作为离退休职工的统筹资金,解除了不同企业之间负担不均的矛盾。
        五、发展个体企业,搞活流通领域
        在重新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的基础上,为搞活经济,农村集贸市场由8个增设到14个,县城设立了常年农贸市场。同时,解除了长途贩运的禁令,本着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原则,鼓励兴办个体及联办企业进入流通领域。到1985年底,全县共涌现出个体和联办商业饮食服务业8533 户,从业人数达12253人,从而打破了国营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活跃了城乡经济。
        工商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起步未久,经验不足,也存有一些弊端和问题。主要的是,在实行承包责任制中,有的企业领导人取得的承包奖金过多,分配不公,直接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有些亏损企业为片面追求职工奖金,虚报库存;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靠请客送礼求购原材料或推销产品,助长了不正之风。凡此种种,有关企业主管部门在指导深化改革中,正着手解决,并已取得部分成效。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