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植业
发 展 概 况
        建国前,丰南县的农作物以粮食为主,粮食作物约占耕地面积的70%左右。在粮食作物中高梁约占60%,其次是玉米、谷子、麦类、豆类和小杂粮等,其余20%左右为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在经济作物中,以棉花为主,约占经济作物面积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南部盐碱土质地区,间有少量麻类作物。花生、甘薯主要集中在东部沙河流域。大白菜则集中在县内陡河中上游。这种布局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解放前,由于受封建制度的生产关系和小农自给经济生产方式的束缚,生产条件很少改善,抗灾能力薄弱,各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据《丰润县事情》记载:民国28年(1939)对农作物三年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的调查,全县高粱平均亩产为6~10斗(约合60-100公斤),玉米为7~12 斗(约合70~120公斤),谷子为7~10斗(约合70~100公斤),麦类为3~5斗(约30~50公斤)。棉花亩产籽棉在25~30公斤之间,大白菜亩产在1500~2500公斤之间。由于丰润县北半部的自然条件优于南半部,因此旧社会今丰南县属地区的粮食产量,仅相当上述调查资料的平均值或平均值以下。
        建国以来,随着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种植业的结构,逐步调整,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也逐步提高。据1985年统计,全县种植业产值达12276万元,比1949年(2077.5万元)增长4.9倍,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66.3%调整到63.8%。1985年粮食作物面积487153亩,在总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65.7%,调整为63.8%。粮食作物总产180887吨,平均亩产371.3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5.6倍和6.5倍。在198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冬小麦231852亩,玉米286610亩,稻谷61553亩,分别比1949年扩大了98%、77.6%和403.6%。高粱35444亩,谷子6005亩,大豆25032亩,分别比1949年减少87.8%、77.5%和59%。低产作物播种面积的减少,固然有利于促进粮食总产量的增长,却出现了粮食品种的单调并影响土壤肥力的培养。
        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的播种面积,也都有明显的调整。1985年全县种棉14514亩,虽然比1949 年扩大5.6%,但是由于总耕地面积的减少,所占的比重却由1949年的14.7%增到19%。1985 年播种花生64681亩,比1949年扩大137.5%,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49年的2.9%扩大到8.5%。瓜菜类共播种45198亩,比1949年扩大51.8%,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49年的3.2%扩大到5.9%。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业总产值逐年增长。
丰南县建国以来主要作物播种面积统计表(一)单位:万亩
年度 冬小麦 稻谷 谷子 玉米 高粱 薯类 大豆
1949 77.71 1.22 2.67 16.13 19.47 0.50 6.09
1950 13.53 1.51 2.98 15.99 21.82 0.55 5.87
1951 12.72 1.48 2.57 17.5 22.66 0.73 5.98
1952 12.69 1.44 2.62 17.03 22.52 0.6 6.07
1953 13.14 1.45 2.59 17.23 22.01 0.79 6.18
1954 13.92 1.54 2.47 17.29 21.23 0.98 6.01
1955 13.97 1.81 2.50 17.93 20.21 1.31 6.29
1956 14.90 3.53 1.99 19.62 17.91 2.00 6.32
1962 11.89 0.88 1.80 18.08 18.94 2.41 6.02
1963 13.57 1.86 1.79 18.16 19.75 1.77 6.02
1964 12.79 2.61 1.73 17.53 18.52 3.14 6.94
1965 15.67 3.69 1.57 21.48 15.04 2.78 6.74
1966 17.11 0.99 1.611 26.66 16.22 2.52 5.68
1967 20.38 2.02 2.12 22.95 14.95 2.40 6.16
1968 18.64 2.45 2.68 23.01 15.10 1.73 6.38
1969 17.40 1.28 1.24 23.2 14.99 1.75 6.48
1970 18.54 3.99 1.91 28.02 13.15 2.02 6.37
1971 17.34 2.87 1.46 28.09 15.13 1.92 5.29
1972 18.78 0.60 1.54 26.88 17.04 1.74 4.43
1973 23.38 0.69 1.42 26.60 20.46 1.39 3.38
1974 33.96 1.39 1.06 24.32 23.28 1.36 1.66
1975 33.02 0.76 0.85 27.43 22.40 1.33 1.21
1976 32.74 0.74 0.30 28.94 25.34 1.35 0.76
1977 31.94 0.94 0.34 31.15 20.30 1.40 2.31
1978 29.90 2.06 0.52 30.68 13.04 0.99 2.41
1979 29.13 5.06 0.38 11.08 11.67 0.97 2.40
1980 26.58 7.25 0.23 31.70 8.06 0.858 2.37
1981 23.44 5.89 0.18 32.46 7.86 0.89 1.98
1982 20.98 5.49 0.29 33.21 6.41 1.275 1.65
1983 23.52 5.30 0.38 31.64 6.00 1.24 1.84
1984 23.78 6.42 0.44 29.96 5.15 1.51 1.90
1985 23.18 6.16 0.60 28.66 3.54 1.53 2.50
  
丰南县建国以来主要作物播种面积统计表(二)
年度 棉花 花生 芝麻 麻类 烟叶 瓜菜
1949 13.76 2.72 0.3926 1.3937 0.0060 2.98
1950 13.57 2.83 0.4015 1.5225 0.0060 2.80
1951 14.12 2.68 0.4381 1.6514 0.0055 2.95
1952 14.66 2.86 0.4120 1.7052 0.0060 3.02
1953 14.76 2.83 0.4196 1.7000 0.0061 3.11
1954 14.89 3.67 0.4082 1.6425 0.0072 3.12
1955 15.51 2.81 0.3801 1.7222 0.0054 3.15
1956 16.27 3.13 0.3701 1.4296 0.0037 2.36
1957 15.36 2.86 0.3782 1.3473 0.0009 3.30
1958 14.98 2.56 0.2629 1.0771 0.0006 3.29
1959 13.01 2.91 0.4135 1.2480 0.0009 4.35
1960 12.47 2.57 0.4098 1.2703 0.0003 4.78
1961 7.15 1.73 0.3406 0.0840   5.04
1962 8.25 0.87 0.9370 1.2409 0.0093 3.24
1963 10.27 0.95 0.9339 1.3497 0.0650 3.94
1964 10.41 1.89 0.5969 1.2483 0.0190 2.22
1965 10.40 1.63 0.5442 1.1699 0.0168 2.07
1966 10.50 2.05 0.2571 1.0578 0.0275 1.43
1967 10.49 3.14 0.5249 1.0983 0.0466 1.57
1968 10.58 3.19 0.4640 0.9106 0.0436 1.94
1969 10.65 3.13 0.4708 0.7506 0.0334 1.97
1970 9.91 3.09 0.4339 0.7061   1.51
1971 9.60 2.95 0.39562 0.6634 0.0286 1.44
1972 10.12 3.05 0.3253 0.6323 0.0480 2.23
1973 9.81 3.10 0.3095 0.6767 0.0625 2.22
1974 13.57 3.06 0.2790 0.6327 0.038 1.95
1975 13.47 3.07 0.2794 0.7049 0.0331 1.64
1976 13.38 3.04 0.2939 0.717 0.0558 2.07
1977 13.40 3.06 0.29 0.7091 0.0485 2.05
1978 14.52 2.61 0.2922 0.7655 0.032 5.28
1979 11.67 3.92 0.2654 0.8178 0.0371 2.43
1980 12.27 4.01 0.2521 0.7083 0.0073 2.66
1981 12.43 4028 0.266 0.5152 0.007 2.75
1982 12.91 4.44 0.3043 0.2526 0.0337 2.65
1983 12.26 4.30 0.2986 0.2296 0.0215 2.34
1984 15.00 4.90 0.3623 0.2019 0.0319 3.29
1985 14.54 6.47 0.652 0.9516   4.52
  
        建国以来,主要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虽有显著增长,但在各个年度之间并不稳定,以粮食作物平均亩产为例,在36年中,有22个年度比上一年增产,其中连续2~3年产量上升的只出现了7 次,有14个年度比上一年减产,其中有4次是连续2年比上一个年度减产。棉花亩产高于和低于上一年产量的,各为18个年度,其中连续2年增产的有3次;连续7年增产的有一次;出现在1978 年至1984年间,连续2年比上年减产的有2次;连续4年减产的有一次,出现在1959~1962年,花生亩产高于上一个年度的有21年,其中连续增产2~3年的有5次;连续4年增产的有一次,也是出现在1979年~1984年。比上一个年度减产的有15年,其中连续2年减产的有2次;连续4 年减产的有一次,同棉花一样也是出现在1959~1962年。现将主要作物逐年产量增减变化列表如下:

粮食亩产(公斤) 其中主要作物亩产(公斤) 粮食总产(吨) 棉花 亩产
皮棉
(公斤)
棉花总产(吨) 花生亩产(公斤) 花生总产(吨)
冬小麦 玉米 高粱 稻谷
1949 49.7 66.8 66.9 27.4 80.1 32433.5 6.9 948.0 27.7 742.0
1952 104.2 75.8 164.7 66.4 81.8 70807.0 21.4 3140.5 50.4 1584.0
1958 143.7 97.3 195.8 80.6 86.4 97988.5 23.4 3497.5 55.1 1413.5
1962 80.9 68.3 102.7 47.0 127.8 51755.0 8.2 711.0 17.6 255.0
1965 191.5 83.6 207.8 135.7 171.6 122939.0 35.0 3636.0 47.8 779.0
1968 130.7 86.8 146.5 99.4 117.1 84080.0 36.9 3904.0 73.1 2337.0
1970 214.2 83.8 323.8 161.3 236.2 138579.5 39.0 3865.5 101.4 3132.0
1972 135.5 105.1 121.6 101.4 4.9 86273.0 20.1 2032.5 88.5 2703.0
1975 243.9 134.9 167.5 147.5 337.0 145333.5 27.0 3629.0 124.9 3840.0
1977 167.9 86.7 123.3 75.3 183.0 96759.0 15.4 2057.0 34.8 718.5
1979 299.7 158.2 241.7 154.9 306.0 166630.0 19.9 2319.5 66.4 2604.0
1981 247.4 102.0 222.1 129 312.3 134607.5 35.2 4373.0 88.4 3781.0
1983 345.5 216.8 277.3 137.9 407.1 188953.5 91.5 11224.5 147.5 6267.5
1984 320.5 180.9 246.4 149.6 375.9 180887.0 101.2 15369.5 158.6 7783.5
1985 371.3 257.7 258.6 149.3 400.5 226520.2 53.7 7802.5 135.6 8771.5

丰南县1949_1985年粮食棉花花生亩产曲线图耕地亩
每个小格代表22.5公斤
每个大格代表50公斤 
粮食····   棉花——   花生
===


丰南县 1949_1985 年不同历史阶段种植业结构示意图
每个大格代表10万亩,每个小格代表2.5万亩
粮食1         棉花2       花生3


丰南县1949_1985年不同历史阶段种植业增长变化示意图

每大格代表2000万元       
每小格代表1000万元   


种类与品种
        一、粮食作物
        (一)玉米。传统品种有“灯笼红”和本世纪20年代由美国引进的“白马牙”,以及由这两个品种自然杂交分离出来的“黄白粒”和“二溜子”。1953年曾由唐山地区农科所引进“金皇后”,1954 年引进“华农二号”(夏播种)。由于不注意提纯复壮,混杂退化,产量偏低,随着杂交种的推广,已于70年代淘汰。
        杂交玉米。从1970年~1973年种植品种有:“反帝105”、“反帝103”、“新军l号”等。1974~1978 年种植品种有:“群单101”、“京早2号”、“京黄102”、“群单105”、“群壮101”,1978年推广了“丹玉6号”。1983年开始,杂交玉米面积逐年增加,占播种面积的75%。春播种有:“京杂6号”、“中单2号”;夏播种有:“丰七一”、“京早7号”、“京早8号”等。春播种一般亩产350公斤左右,夏播种亩产250公斤左右。
        (二)高粱。传统品种有:海里站、瞎八斗、竹叶青、八叶齐、秸儿黄、大白高粱、小白高粱、红蛇眼、散穗粘、紧穗粘、小粘高粱等十几种。
1957年由抚宁县引进“多穗高粱”、“歪脖红”。1967年由昌黎县引进“九股分叉”。
        杂交高粱:始种植于1965年,品种有“遗杂7号”、“晋杂5号”。1970-1974年种植的品种有:“反修19”、“反修7号”。1974~1978年种植的品种有:“原杂12”、“原杂10”、“沂杂52”、“晋杂12”、“晋杂1号”等。到1980年以来,杂交高粱逐渐减少,种植品种以“沂杂52”、“唐革9”、“唐革10 号”为主。
        (三)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传统冬小麦品种有:鱼鳞白、大红芒、小红芒、胡芦头、大白芒。
        1950年和1951年曾引进抗锈性品种“蛐子麦”和“乌克兰”,因积温不足而失败。又相继引进“北系4号”和“燕大一八八五”,不久又为“碧玛一号”所代替。
        60~70年代又先后引进30多个新品种,主要有:“农大139”、“东方红3号”、“科遗15”、“红旗l 号”、“唐464”、“北京9号”。经1974、1975年两年示范,到1976年本县小麦品种基本定向。胥各庄、宣庄、稻地等高水肥地区以“东方红3号”为宜,搭配“农大139”。唐坊、柳树瞿阝等盐碱地区以“科遗15”为主。小集、大新庄、钱营的沙壤地以“唐464”为宜。
        1980年以来,又相继引进“丰抗号”、“双鉴号”、“京双号”等新品种40多个。经过几年的试种、示范和筛选、鉴定.把“丰抗8号”、“5017”、“丰抗7号”、“丰抗2号”、“80鉴15”保留下来。这几个品种抗逆性强,丰产性能好,一般亩产250~305公斤,高产地块达400公斤以上。
        春小麦:传统品种为在春秋麦。1980年引进“冀春l号”、“天津1号”、“75-3幅麦”、“75012”。西部地区保留了“幅麦”,兼种“冀麦1号”和“75-3”。
        (四)大麦。传统品种有芒大麦、洋大麦、裸麦(米麦)。1960年以后曾引进“六石准”大麦,但在水源条件不好的地区,反而不如传统品种稳产。1983年引进啤酒大麦“舟山1号”,1985年引进“蒙代尔”。
        (五)谷子。传统品种有绳紧、小龙爪、大龙爪、小金苗、蛇谷、紫根谷,1963年引进“华农2号”。1981 年引进“燕谷1号”(夏播种)。
        (六)稻谷。
        早稻:当地传统品种俗名“粳子”,有大红芒、小红芒、红粳子和糯子(粘性)等品种。1962年以来已逐渐为高产水稻所代替。1980年以来,从北京引进“    秦爱”夏播早稻优种。
        水稻:始于元朝末年,引自江浙一带,原植于稻地镇和宣庄镇陡河沿岸,至清雍正年间,稻地镇一带稻田改为旱田,仅在宣庄以南陡河下游还有数百亩。传统名优品种为“胭脂稻”,外观形似旱粳子,有芒,特点是出饭率高,饭粒可伸长三倍左右,有浅玫瑰色纵纹,昧清香可口,用于煮粥回锅三次而饭粒不烂,俗名“三伸腰”。此稻种系清康熙年间在御田“丰泽园”稻田内发现的自然变异株,比同田水稻株高而早熟,经扩大繁殖,专供“内膳”(据《康熙几暇格物篇》)。丰南县栽培这一品种始于乾隆元年(1660年),地点在王兰庄镇北的“营田菱角泊”,面积曾达850 亩,系旱直播,技术粗放,汛期依靠陡河水源自然灌溉,往往在后期发生倒伏和风磨粒,常年亩产200公斤左右。近百年来,由于不断改造洼地挑台田,实行多茬套作,经营效益高于种植“胭脂稻”,因此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到解放初期仅剩数十亩。1954年中共河北省委曾转达毛泽东主席指示,为中央收购一部分“胭脂稻”,用于招待国际友人。1962年还曾征集该品种标本,送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由于对保护当地品种资源重视不足,已于十年动乱中断种。
        水稻推广品种,在50年代主要是“银坊”(复壮)和“陆羽”。1963年引进“爱国”、“水原300粒”和“白金”等。1976年引进“京越”、“垦丰5号”、“中单2号”、“京大2号”,1981年以来引进“中花8 号”、“中花9号”、“80-3”,备品种的大体分布状况是:西部唐坊地区以“京越”为主,南部柳树瞿阝地区以“垦丰”为主,东部沙地以“京大2号”、“垦丰5号”和“京越”为主。亩产300~400公斤左右。
        (七)稗子。传统品种有“野鸡头”、“白鹅头”。现已很少种植。
        (八)黍子。分早熟晚熟两种,有红粒、黑粒品种。
        (九)糜子。1958年以前东部沙地多有种植,因产量低,已很少种植。
        (十)豆类:
        大豆传统品种有大黄豆、青黄豆、兔儿眼、黑豆、白黑豆、大青豆等。建国后推广的品种有“平顶冠”、“大白眉”。由于忽视品种提纯,逐渐混杂而淘汰。1980年以后,又引进“铁丰l8”和“辽农2号”。
        小豆:俗名“饭豆”,有红、白、灰、花等品种。
        绿豆:有毛绿豆、明绿豆等品种。
        豇豆:俗名“爬豆”,春播品种有花腰、大红袍,夏播种叫白豆。
        此外还有蚕豆和豌豆。
        (十一)甘薯。本地甘薯,由于产量低,于50年代淘汰。改植“胜利百号”,由于品种退化,到60 年代已被“138”和“135”等新品种所取代。
        (十二)荞麦。本县建国前常发生水灾,因荞麦生长期短,水灾过后多种此麦。由于产量低,1976 年后已很少见。
        二、经济作物
        (一)棉花。丰南县植棉始于宋、元,盛于明初。原为当地小籽花(俗名紫花棉)。清末开始引入美棉,先后曾有斯字、脱字、金字等品种。解放后推广的有:
        “斯字4号”,因晚熟又易染黄萎病,于50年代后期淘汰。
        “华北21”、“华北113”,都是1957年由邯郸地区引进,因衣分低、不抗病,逐步被淘汰。
        “石短5号”,1963年由石家庄地区引进。
        “徐州1818”,1969年引入。
        “鲁棉1号”,1981年初由山东引入,基本上普及全县。
        “黑山棉”,1978年引入,因早衰未能全面推广。
        “321-1”,经1983和1984年在县内布点试验,表现优于其它品种,1985年由邢台地区大量调入,全面普及。
        (二)花生。传统品种是小粒花生,30年代由美国引入大角花生。1960年引进伏花生。1978年以来连续引进“花17”、“花37”、“花28”、“海花1”、“锦系卜号”、“105-0-79”、“徐州68-4”等。经在钱营地区布点试验,于1984年确立推广品种有“花28”、“花37”、“花17”三个品种。
        (三)麻类。以青麻为主,建国后又陆续引进“洋麻”和“红麻”。
        (四)芝麻。传统品种有“霸王鞭”、“八梭”、“大八枝”。
        (五)向日葵。有早熟品种“六月先”和晚熟品种。
        (六)蓖麻(俗称大麻子)1985年引进日本“塔穗蓖麻”。
        (七)菸草(俗名旱烟)。主要品种有:“蛤蟆烟”(又名茄烟)、“歪脖黑”、“铁叶青”、“黄烟”等。
        (八)甜菜。系60年代各集体养猪场引进的饲料作物,随着集体养猪业解体已很少见。
        三、瓜菜类
        (一)瓜类
        黄瓜:传统品种有叶三和秋黄瓜。推广品种有“津研2号”(1981年引进)、“津研4号”(1983年引进)、“长春密刺”(1981年引进)。
        菜瓜:俗称“稍瓜”,当地品种有大花皮和白洋稍瓜。70年代后期由天津引进“七寸白”和“开平酥”。
        甜瓜:当地品种有“白沙密”、“桑儿青”、“十道青”、“顶皮红”,1983年从山西引进“羊角密”。此外,还有甜瓜属品种面瓜、香园等。
        西瓜:当地传统品种有“大花皮”、“楚王瓜”,30年代后期引进日本大和西瓜。1978年以来引进的西瓜新品种有:“早花”、“郑州3号”、“中育6号”等。此外,还有专供瓜子用的“打瓜”。
        冬瓜:传统品种有白冬瓜和黑冬瓜两种。
        南瓜:俗名“倭瓜”,有大磨盘、小磨盘和牛心等传统品种,还有白玉瓜、西胡芦等。
        胡芦:有大胡芦、二胡芦、大饭瓢、小饭瓢等,还有同属的瓠子和大小亚胡芦。
        (二)茄果类
        蕃茄:俗名西红柿、火柿子。80年代以来种植的品种有:“强丰”、“特罗皮克”、“卡特大红”、“早粉2号”、“青红”、“佳红”等。
        茄子:传统品种有紫茄子、白水茄子两种。80年代引进的新品种有:“三叶茄”。
        青椒:当地传统品种有大柿子椒、羊犄角和牛鼻子椒。1982年以来引进的新品种有:“茄
门”、“世界冠军”。
        (三)叶菜类
        大白菜:栽培历史悠久,主产于陡河流域。产品在天津、北京和西北、东北等地享有盛誉。1950 年曾销往朝鲜平壤。传统品种有“青帮叶”、“青包头”、“青核桃纹”、“白核桃纹”。1979年由天津引进“天津青”。
        甘兰:俗称“洋白菜”或“大头菜”,有早熟和晚熟两种。
        花椰菜:甘兰属,俗名“菜花”,1983年引进的品种有“瑞士雪球”和“荷兰雪球”。
        菠菜:有圆叶和尖叶两种。
        芹菜:分空心和实心两种,主要有“美国实心”、“马场实心”、“蒙古实心”等。
        韭菜:当地品种有铁叶韭和马莲韭,1980年引进“汉中名韭”,1985年引进“银川白根韭”。
        芳香菜类:主要有芫荽(香菜)、茴香菜。
        莴苣菜:俗名生菜(仅在庭院种植)。
        根达菜:分春、夏播两种。
        (四)豆菜类
        芸豆:分为直立型、爬蔓型和匍伏型三个属种。直立型俗名“兔儿蹲”。
        扁豆:也叫“刀豆”,花色有红、白、紫、荚果大小数种(庭院种植)。
        (五)根菜类
        萝卜:有紫心萝卜、青萝卜、大红萝卜、白萝卜和水萝卜等,以安机寨村紫心萝卜最为有名。
        芥菜:传统品种以“两道眉”为主。
        胡萝卜:主要品种有“鞭杆胡萝卜”和“天津蜡捻”两种。
        (六)茎菜类
        马铃薯:俗称土豆。解放前品种有“日本男爵”(俗名东北白)。解放后新品种有“红眼白”、
        “丰收白”、“大白根”、“三○三”等。
        球茎甘兰:俗名“苤兰”,种植面积较小。
        菜笋:莴苣属,仅胥各庄、稻地、宣庄等地区有少量种植。
        葱:按播种期分有:小葱、羊角葱、倒畦葱。80年代引进“菜葱”。
        葱头:俗名洋葱,稻地一带种植较多。
        蒜:分白皮和紫皮两种。
        四、花卉类
        (一)木本类:丁香、木槿、蔷薇、玫瑰、腊梅、榆梅、迎春、刺梅、石榴、夹竹桃、月季、金银花、地锦、山茶花、无花果、棕榈、芭蕉、米兰、桂花、栀子、金桔、冬青、金钱柏等。
        (二)草本类:革石竹、百日草、万寿菊、茑萝、茉莉、凤仙、鸡冠花、金鱼草、串红、夜来香、文竹、翠菊、旱莲、吊兰、海棠、绣球、倒挂金钟。
        (三)宿根及球根类:菊花、芍药、牡丹、玉簪、大丽花、美人蕉、十样锦、鸢尾、天门冬、仙客来、苍兰、韭菜兰、兰花、水仙、君子兰等。
        (四)多肉及掌类:仙人掌、仙人山、仙人球、仙人指、令箭荷花、蟹爪兰、鹿角掌、玉树等。
        五、药用植物
        主要有沙参、党参、桔梗、红花、菊花、瓜蒌、薄荷等。
        此外,已经淘汰的作物品种有:罂粟和蓼兰。
        附:种子经营
        1960年县农林局设种子站,仅负责一般种子引进、推广工作。正式经营种子从1964年开始,因人员少(只3人),库房不足100平方米,当时只经营小量杂交种,主要的备荒保种全靠粮食部门承担。1972年经营的有高粱、玉米、谷子、花生、小麦、早稻等十多种品种。数量由原来的33.5吨,增加到200吨。1974年新建250平方米库房,1983年又新建600平方米库房及105平方米的种子门市部,人员增加到20多人。从1984年开始,为了方便群众,在8个基层技术站设种子代销点,负责向本地区销售良种,经营数量达1500吨,基本满足了全县用种。
耕 作 制 度
        解放前,本县基本上以一年一熟为主兼两年三熟的耕作制度。解放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多茬种植为主要形式的大面积耕作制,复种指数由1949 年的99%提高到1985年的138%。全县耕作制度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一年一熟制阶段(1949~1963年)
        这一阶段夏粮面积较小,以种植高粱、玉米、棉花、花生等秋收作物为主,秋粮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77%,平均亩产在100公斤左右,基本上是传统的种植方式。东部沙地以“大俩俩”(二比二)间作形式为主,西南部洼地台田区主要是平作种植形式,中部水浇条件差的采用“小夹眼”(一比一)间作的形式。
        二、“一年一熟”向“两年兰熟”发展阶段(1964~1972年)
        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夏粮面积不断增加,高粱、甘薯、谷子、豆类作物逐年减少。
        1972 年夏粮面积发展到26.4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1.3%,粮食复种指数增加到120-135%。
        由于作物结构发生了变化,种植样式也相应发生变化,逐渐由一年一熟制朝着两年三熟制发展。
        三、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多茬种植阶段(1973~1985年)
        从1973年开始,杂交种子普及全县,农作物结构又发生了变化。到1976年小麦播种面积猛增到44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44.2%,其中冬小麦占31.3%。种植样式以大、中带距套作两种两收为主。胥各庄、宣庄等地还出现套作三种三收和两茬平作。经过1978年的调整,夏粮面积开始减少,粮菜套作和小杂粮面积增加。到1981年夏粮面积减少到26万亩,占粮食面积的33.9%,其中冬小麦占29%,粮食复种指数149%,种植样式基本稳定了两年三熟。中部麦田实行四尺半带田和两茬平作。东部沙地恢复了“大俩俩”间作的样式,西部麦田采用“三密一稀”的种植方式。
        多茬种植是中部地区创造的一种精耕细作制度,可以一年间套作三熟、四熟。解放前和解放初期,仅有万亩左右,其种植形式也较单纯,有小麦—玉米—白菜;土豆—玉米—白菜和菜类多茬间作套作等几种样式。到60年代,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多茬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并且种植内容不断增加,特别是1982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多茬种植迅速发展,由原来的中部地区发展到全县各地,到1985年面积已达14万亩左右,亩产千斤粮、万斤菜的地块屡见不鲜,亩产值超过500元以上的农田达4万多亩。
农技农艺
        一、种子处理
        种子粒选:从50年代开始,在本县西部棉花产区用手工方法挑出小粒、大粒、秕粒、绿毛籽、光籽等。1962年在“东陵白”玉米良种基地(稻地、景庄子一带)实行粒选示范,并向全县推广。
        晒种:1970年开始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晾晒,促其后熟,以增强发芽能力,此项技术至今还一直沿用。
        药剂浸种:60年代开始采用3911有机磷农药浸棉种,防治地下害虫,并抑止苗期蚜虫,效果颇佳。
        此外,对小麦种子还推广了冷水温汤浸种技术(即两开一凉浸种法),预防黑穗病。对水稻还推广过盐水选种技术,效果较好。
        药剂拌种:50年代初对小麦推广“赛力散”拌种,预防小麦黑穗病。70年代推广“3911”、“1059”、“1605”药剂拌种。1980年棉花采用“呋喃丹”拌种,到1984年推广6万亩,用此药拌种主治棉蚜、地下害虫,药效可维持30~40天(从播种之日起)。
        二、抗旱保墒与治碱
        (一)抗旱保墒技术:秋耕晾垡、保蓄水分,一般在秋后至上冻前进行。用七时步犁或拖拉机翻耕。50年代只有部分地区应用此技术,后来全县普遍推广。
        早春耙轧白地:弥补土壤裂缝,保蓄水分,减少蒸发。从60年代末开始推广已普及全县。
        春天地:这是西部产棉区的传统的农艺,一般横竖删 3~5遍,保蓄土壤水分,有利春播保全苗。通过总结,已推广到全县。
        冬灌白地:一般西部和南部地区较普遍。冬灌后,春季耙轧、删 、提墒、保墒。
        (二)治盐碱技术
        兴建台条田:此技术早在本世纪初就已在西部、南部开始应用。50年代以来,又在该地区大搞以挑台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以后逐年有所发展,台田一经挑成,只需2~3年土壤即能得到改良,变成高产良田。1970年以来,随着南部沿海低洼地区大规模排水工程的兴建,柳树瞿阝、尖字沽、老王庄等地又在洼地采取统一规划,按一定间隔挖深沟,修围埝的方法建设“条田”,既省工时,又能起到台田的作用。
铺草沫肥压碱:是西部和西南部沿海一带有草源地区的传统技术。据县土肥站测定,老王庄、黑沿子乡一带施草沫肥的土壤含盐量为0.1~0.3%,仅相当不施草沫肥农田含盐量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
        秋耕、冬灌、春耙:在每年秋耕后于封冻前用大水漫灌。来年早春顶凌耙地2至3次,使土层保持疏松,切断地表毛细管,隔断深层土的返盐来路。
        播种时深开沟、浅复土、轻镇压,使盐份随毛细管上升于垄背顶,水分蒸发残留背上,对沟内种子影响小,有利出苗,西部大部分地区实行此法。
        灌溉淋洗法;1965年开始,根据水源条件,在西南沿海区和西部低洼重碱区垦荒种稻和改种水稻,用大水拉荒淋洗盐碱,由排水沟排除,是一项降低土壤盐分的有效措施。
        三、合理密植
        小麦:在解放前和建国初期,对小麦播种一直沿袭宽行距、窄播幅的稀植习惯,亩下种量在6-7 公斤之间,影响增产潜力的发挥。随着新品种的引进和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陆续推广了小垄密植技术,但在1958年“生产瞎指挥风”的影响下,一度强行推广大搞深翻(0.3~2米),盲目加大播种量(亩播30~60公斤),造成不应有的损失。1965年提倡的畦播麦,由于受水肥条件的限制,未能全面推广。1970年以后推广各种播幅的带田,逐步为“四尺半带田”同玉米套作所代替,并有少量平播。经过总结示范,亩下种量10~15公斤,基本苗达到20~30万株。
        玉米:50年代推广了白马牙玉米密植,由原来“一步三棵”,每亩1000多株,增加到1500~2200 株,样式基本上是玉米、大豆2:1~3:1间作,亩产达250~300公斤。1954年安各庄安树兰初级社3亩高产田,玉米、大豆间作,每亩留苗3000株,亩产玉米540公斤,大豆100公斤,其经验曾在《河北日报》发表。1975年一度推广“撮玉米”种植,在带田背上每穴留苗2-4株,当时在小面积、高水肥条件下,有所增产,但不适合大面积推广,基本上仍以“内松外紧”的带田种植和间作为主。1978年以来,随着新杂交种的推广,种植密度又有增加。每亩留苗2500-3500株,产量提高到每亩250~400公斤,个别地块突破500公斤。柳树瞿阝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于1985年试验“京杂6号”,密度为每亩2550株,亩产超过500公斤。夏玉米“丰七一”和“京早八”亩留苗3750株,亩产分别为462.5公斤和567.5公斤。
        棉花:解放前和建国初期,棉花密度主要是大垄稀植,每亩不足2000株,亩产籽棉50公斤左右。50年代推广早打顶,少留枝的密植法,每亩达3000~4000株,平均亩产皮棉25~30公斤。横沽二村董连信于1952年播种的2亩棉花,亩留苗4500株,平均亩产籽棉320公斤,曾获国家农业部奖励。1956年全县棉花密度一般在5000株左右,平均亩产皮棉30公斤。县长苗森参加了国务院召开的棉花工作会议,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产棉县。
        1970年开始推广大小垄内紧外松的管理技术。1975年王兰庄四村试验1亩小垄密植,即大行距0.8米,小行距0.2~0.3米,交错留苗,亩留苗l万多株,亩产皮棉150公斤。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当时县领导片面总结推广此经验,全县14万亩棉田70%的采取这种方法,结果由于不便管理,造成倒伏、烂桃严重而减产。
        80年代继续推广平作密植,亩留苗4000~5000株,同时推广了“时到不等枝、枝到不等时”的整枝技术,促进早熟,亩产皮棉40~75公斤。县种子公司在唐坊地区新河庄试验“321~1”每亩留苗4047株,亩产皮棉73公斤。
        高粱:解放前及建国初,为适应土壤瘠薄不施底肥的粗放栽培制度,垄大苗稀,亩留苗不足3000 株,亩产仅50公斤左右。60年代至70年代,推广杂交高粱,结合推广集约栽培,密度达每亩5000-6500株,亩产达200~300公斤。老铺农业技术推广站1978年试验“唐革9号”,亩留苗5400 株,亩产335.9公斤,“沂杂5~2”亩留苗4800棵,亩产381公斤。
        花生:在50至60年代着重推广小垄密植的栽培技术。1970年以后进一步推广了“增穴减粒、小垄密植”的方法,行距0.4米,撮距20~27厘米,每穴2粒,每亩6000-8000穴,较旧法可增产10~20%。
        四、选种技术
        小麦选种:50年代开始推广田间去杂去劣混合选种法。70年代,推广小麦穗选法。一是选穗混收,二是粒选去杂,分收作种,三是建立种子田,即播种原种下年作种,四是建立小麦“三圃田”,供大田用种。1981年稻地良种场和张思庄、四王庄等有穗行圃39亩,穗区圃60亩,原种圃3000 亩。
        玉米选种:解放后到1962年,玉米种植以农家品种为主,当时选种方法主要是选择具有本品种特点的单穗,还重点推广过“隔行去雄”选种法。1968年推广杂交玉米和采取杂交制种的办法。
        水稻选种:主要是田间穗选和建立种子田。
        棉花选种:50年代一般是拾花时“抓大朵”,进而推广定株选种分收分放、保证种子纯度。同时还在王兰庄、毕武庄、宣庄、董各庄和柳树瞿阝地区北部建立棉花良种繁育基地约3万亩,
        1975 年推广了棉花“三圃田”84亩。
        五、合理施肥
        早在30年代县内少数农民就使用德国进口“狮马牌”和意大利“卜内门”牌硫铵。40年代中北部陡河流域农民已在棉田、菜田、玉米施用国产“财神牌”硫铵。50年代初期开始推广看天、看地、看庄稼合理施用化肥的技术操作规程,施用化肥已普及全县。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因化肥来源困难,用量减少。1975年本县建立起化肥厂,进口化肥增加,化肥施用量也逐渐增加。品种有氨水、碳酸氢铵、尿素、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等,还推广施用磷肥。1981年开始推广铵、磷化肥混施技术,并大量应用进口氮磷复合肥。从1983年开始施用钾肥,但是仍以氮素化肥为主。据1985年调查,全县氮肥用量占86.9%,磷肥占4.9%,钾肥占0.17%。
丰南县化肥使用情况表(1956~1985)
年度 耕地面积(万亩) 化肥用量(吨) 平均亩数量(公斤) 备考
1956 91.58 5055 5.5 氦肥
1957 90.85 3065 3.35 氦肥
1958 86.19 3767 4.35 氦肥
1959 82.30 2324 2.85 氦肥
1960 81.30 1320 2.6 氦肥
1961 80.67 1230 1.5 氦肥
1962 79.80 1406 1.75 氦肥
1963 80.11 2132 2.65 氦肥
1964 80.07 2608 3.35 氦肥
1965 80.08 3009 3.75 氦肥
1966 80.51 6380 7.95 氦肥
1967 80.33 7920 9.85 氦肥
1968 80.12 6430 7.8 氦肥
1969 80.46 8120 10.1 氦肥
1970 80.65 7429 9.2 氦肥
1971 80.34 9825 12.25 氦肥
1972 80.18 11186 13.95 氦肥
1973 80.15 10982 13.7 氦肥
1974 79.70 20310 25.5 氦肥
1975 78.86 15230 19.3 氦肥
1976 77.59 26709 34.45 氦肥
1977 77.26 28799 37.3 氦肥
1978 77.15 32665 43.35 氦肥
1979 76.75 36275 47.25 氦肥
1980 76.63 26230 34.25 氦肥
1981 76.57 22482.1 29.26 氦肥
1982 76.53 30271 39.55 氦肥
1983 77.53 48623.4 63.55 氦磷钾
1984 76.4 40749 53.35 氦磷钾
1985 76.35 40183 52.65 氦磷钾

        1970年开始,在壤土和粘土地区推广小麦边浇冻水,边施腊肥技术,做到冬肥春用,一般增产在5~10%。
        1981年通过土壤普查,发现全县79%的土壤缺磷,出现氮、磷比例失调现象,1982年推广增施磷肥1.5万亩,1983年施磷肥12.5万亩,占麦田总面积的47%。据试验表明,施磷肥比不施磷肥增产约15%。1984年全县小麦26.1万亩,其中施磷肥的达19万亩,小麦于大灾之年亩产为181.1公斤。从此磷肥已被广大群众普遍认识,基本达到普及,不但在小麦上应用,在棉花、花生等作物上也开始应用磷肥。
        1981年在土壤普查中,发现全县有36%的耕地缺钾,主要分布在东半县的小集、大新庄、钱营地区。1985年已开始在缺钾地区施用钾肥。
        微肥的示范推广:1983年开始对棉花进行施硼肥试验,方法是在棉花现蕾和盛花期各喷一次0.2%的硼酸溶液,每亩增产皮棉12%左右。1984年在宣庄、小集、大新庄、稻地地区推广了棉花喷硼3.05万亩,平均每亩增产皮棉10.3公斤,全县增产总数为309吨,纯经济效益91.7万元,此项技术获唐山市1984年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六、保护地栽培
        地膜覆盖:主要用于棉花、花生和瓜类。从1981年开始试验,1982年覆盖10亩左右,1983 年1052亩,1984年达21858亩,其中棉花15058亩,花生5700亩,瓜类1100亩。钱营推广站搞花生地膜覆盖试验,覆膜的早出苗4天,早开花5天,早成熟7天,每亩增产47公斤,增产19.6%。
        塑料拱棚和温室:开始于1981年,当时全县只有两处,一是稻地镇重广庵村张文平、刘文龙两户庭院有温室0.4亩,收入2000元,折亩收入5000元。二是董各庄乡韩家博乐村韩国强庭院的0.045亩温室蔬菜,当年收入225元,折亩效益5000元。1982年增加到50户,面积10多亩,1983 年发展到600户,面积120亩,总收入达50万元,平均亩收入约4000元。1985年普及到26个乡(镇),250个村,面积达650亩,有冬季芹菜、黄瓜、西红柿、韭菜等品种。亩产值一般都在5000元以上,高的达到万元。韩家博乐村韩建国0.28亩暖棚芹菜和秋西红柿,收入3160多元,折亩收入12000元。
        水稻薄膜育秧:1978年首先在南部沿海地区,逐步扩大到东部沙洼地区,薄膜育秧比湿润育秧可早插秧10-15天,幼芽发育壮,返碱轻,并有抗风、抗低温冻害等作用。产量比湿润育秧每亩可增产50-100公斤。1984年全县育稻秧4360亩,其中薄膜育秧就占1945亩。
        七、其它技术推广及试验示范
        水稻铲插秧:此技术主要在东部沙壤土地应用。1979年首先在刘唐保公社胡庄试验铲插秧,增产10%以上。1981年又在该村铲插800亩,增产10.7%。
        水稻节水栽培:主要选用抗旱品种(京稻2号、垦系2号),采取早整地、早育秧,间歇灌水,平均每亩节水300立方米。1981年刘唐保乡胡庄开始试验。1984年刘唐保、大齐各庄、辉坨、李亳子庄等四个乡发展到12657亩,平均亩产水稻387.2公斤,比对照(360公斤)增产27.2公斤,每亩节约开支6.91元。
㧅 (dao)麦:从1973年开始推广冬小麦春季返青前扌刀麦,其作用是:松土保墒,提高地温,促使小麦早返青、早发育,培养壮苗,全县已普遍采用。
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1981年开始在四王庄、张思庄试验示范,利用小麦叶龄管理1032亩,平均亩产353.8公斤,比对照增产50公斤,斤粮成本降低0.028元。
        小麦移栽技术:1975年开始示范,全县约3000亩,有一定增产效果,但因费工而未能推广。
        乙烯利和缩节胺的应用:1982年开始在棉田示范乙烯利,1983年推广达2万多亩,侉子庄技术站对棉花后期催熟试验,在9月23~25日每亩用125~150克乙烯利喷雾,5~6天后棉铃由上而下裂,浓绿叶色变为黄色,10~12天达到吐絮高峰,18~19天后棉铃基本开完。
        棉田缩节胺的应用:1983年开始试验示范,据唐坊技术推广站1984年调查,15000亩棉花应用缩节胺亩增产皮棉5%以上,对防止棉株旺长,控制主茎和果枝伸长,减少蕾铃脱落,减少养分损失和增加铃重具有一定作用。
        应用综合性棉花增产技术:1982年全县播种棉花12万亩,获得空前大丰收,平均亩产皮棉53.5公斤,其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引进了鲁棉1号和黑山棉优良品种,分别占全县棉田总面积的70.14%和22.18%;二是适时足墒抢种,保证了一次播种全苗。三是推广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四是合理密植,根据两个品种的性质,鲁棉1号,亩留苗5500~6000株,黑山棉7000~8000株,并采取了相应整枝等管理技术。五是推广了磷肥做底肥。是年丰南县农林局获河北省1982年度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植 物 保 护
        一、防治虫害
        防治蝗虫:治蝗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以人工扑打为主,药剂除治为辅的阶段。1950 年至1953年一般都采用“闸箔围剿”,人工挖卵等方法。1951年全县出动7万多人,连续扑打38天,使用劳力150多万个。第二是化学药剂除治阶段,1954年至1958年,采用人力手摇喷粉器,喷撒“六六六粉”灭蝗,每年约使用劳力90多万个,基本上消灭在三龄以前,使夏、秋两季蝗虫发生面积由原来的60~100万亩,压缩在50万亩以下。第三是改、治并举阶段。1959年河北省在杨家泊建立治蝗飞机场,1959年至1966年,连续使用飞机撒药灭蝗。与此同时,在蝗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改造蝗区工作,通过开荒种稻、修建台田、开挖渠道、兴建扬水站、绿化蝗区等一系列综合改造措施,改变了蝗区的生态环境,取得显著效果,使宜蝗面积压缩到19万亩,除治面积减少到2万亩,治蝗经费由60年代的每年15万元减少到2万元左右,基本上杜绝了蝗虫危害,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防治其它害虫:建国初期基本上沿用了解放前民间传统技术和部分化学制剂。例如:应用苦树皮、土大黄粉除治菜类咀嚼口器害虫。应用砷制剂(信石)制成毒饵除治蝼蛄。4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鱼藤精和除虫菊等植物性广谱杀虫剂,以及应用石灰硫黄合剂除治红蜘蛛,应用棉油皂、烟草石灰水除治蚜虫类等。同时结合棉田整枝,收集带有蚜虫的赘芽集中深埋,以及在清明节前处理玉米秸秆和田间采卵块消灭玉米钻心虫等,都对压低害虫发生量起到一定作用。
        滴滴涕制剂于解放前由美国引进,连同“六六六粉”制剂,建国后广泛应用,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农药。1960年以后,推广了“1605”和“1059”等剧毒农药,防治效果比较明显,但却引起鸟类天敌中毒,并使害虫逐渐产生抗药性,防治效果下降。“1059”和“1605”防治棉蚜和棉铃虫由50年代的5000-10000倍液,提高到60年代的2000倍液。为此,后来在防治方法上提倡“3911”拌种,采用高效低毒农药如乐果、磷胺、敌百虫、敌敌畏等,逐步取代剧毒农药,并注意提倡诱蛾、采卵、结合田间管理消灭幼虫,保护天敌,交替使用农药等综合防治措施。1980年以来,推广的呋喃丹和菊脂类药物,使化学防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对棉田害虫开展以防治棉蚜、棉铃虫为主的综合防治示范,1983年示范5万亩。1984年推广15 万亩,占全县棉田总面积的83%,全示范区共降低防治费l5万元,增产皮棉折款394万元,合计经济效益409万元。
        生物防治从1968年开始,1982年以后,着重进行天敌资源的普查和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害虫示范,1968年10月开始人工饲养赤眼蜂。l969年在春玉米田中放蜂780亩,1970年放蜂160亩,1971 年基本结束。
        1974午开始试用七星瓢虫、螳螂治蚜,人工放瓢3亩治棉蚜。据96小时调查,蚜虫减退率为91.3~6.5%。1975年人工放瓢治蚜1950亩,1980年放螳螂治棉蚜500亩,其中小集公社碱城大队放螳螂420亩,放后三天蚜虫即开始减退。1980年到1981年自然利用天敌控制麦蚜22.4万亩,未受麦蚜危害。
微生物利用:1973年有1 6个大队200 多亩应用青虫菌、白僵菌、杀螟杆菌防治玉米螟,其中以白僵菌20倍效果为好。青虫菌200倍和杀螟杆菌均好于应用0.1%六六六粉的除治效果。
        1974 年全县建菌肥厂70处,生产白僵菌1200公斤,防治玉米螟2200亩,使蛀茎减退率达86.1%。1975 年利用白僵菌防治面积3700亩。应用“7216”防治棉铃虫,从1976年开始示范,1980年防治600 亩,杀虫率为65%。
        利用昆虫激素除治粘虫:1981年参加国家组织的利用昆虫抗脱皮激素———“灭幼脲”防治二代粘虫效果的联合试验,并建立了联合示范区防治面积2万亩,涉及12个公社,57个大队,从6 月5日开始至6月12日结束,据侉子庄公社张思庄大队等单位观察,在7号“灭幼脲”防治小区,治前虫口密度每平方米30头,72小时死亡为90%,9号防治区,治前每平方米有虫43.8头,72小时死亡为93.6%。灭幼脲防治粘虫效果理想,无公害,保护环境,无药害,无残毒,有利于生态平衡。但由于该药正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大量投产。
        二、防治病害
        建国以来,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治,基本遵循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1950年开始推广“赛力散”拌种防治“麦类腥黑穗病”,冷水温汤浸种防治“小麦散黑穗病”,并于1954 年淘汰了易感此病的“北系4号”小麦品种。对“小麦锈病”的防治,虽然宣传过合理施肥与推广清明谷雨间喷洒石硫合剂的方法,但效果并不显著。1970年以后引入“东方红3号”、“农大139”、“北京10号(5819)”等抗锈品种,有效地控制了锈病的流行。但是由于忽视提纯复壮,抗锈性逐年降低。1980年起,用“矮3号”取代“东方红3号”和“农大139”,表现抗锈病,保证稳产高产。据1983年县种子公司观察,“矮3号”也开始感病。又引进推广了丰抗号(丰抗7、丰抗8等)小麦,更新了原有品种。
        棉花枯、黄萎病,尚无理想的除治方法。只能采取轮作倒茬和选用抗病品种的方法解决。
        1981 年全县12万亩棉田,倒茬面积5.3万亩,占棉田总面积的44.3%。当年普查病情,全县发病面积4.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1%,倒茬的棉田发病面积和发病程度都明显下降,同时还积极普及抗病品种,如“321-1”,“海陆”选系等。此外,还积极采取棉、粮套种,推迟棉花播期和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等方法,以减少病害发生。
        小麦丛矮病的防治,1977年是有史以来小麦丛矮病发生流行最严重的一年。为控制蔓延,同年秋季种麦前提出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行“两改三普及”,即改带茬钻种为灭茬播种;改浅耕为大翻大种;小麦播前普及除草灭虫,普及“391l”拌种;普及药治飞虱。1978年此病发病面积和发病程度相应减少。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到1980年已基本控制此病流行。
        大白菜病害防治:1983年以来,对白菜三大病害的防治进行调查和示范。1984年在宣庄镇的7个村示范面积达2000亩,其中发生病害800亩,在东洪鸦泊村10亩示范区,采取施足底肥、精细整地、“呋喃丹”拌种防治地下害虫、以水控病害流行、药剂防治病害等综合措施,综防区比对照区每亩增加效益77.84元。
应用药剂防治:根腐病的防治,用敌克松原粉500倍液灌根,施药后13天调查发病率由治前的36%下降到3%。叶腐病防治,敌克松原粉500~1000倍,叶面喷雾,喷药后4天调查,病斑已干枯,控制了此病。
        三、化学除草
        1974年在稻地地区水稻秧田中开始应用“敌稗”和“除草醚”灭草的示范,以后又推广了“杀草丹”除草。1976年在胥各庄地区开始应用“24D-丁酯”除治麦田落藜。1981年在西部和中部示范面积8000亩,1982年推广面积达2.5万亩,分布于柳树瞿阝、宣庄、胥各庄地区和15个公社43 个大队629个生产队。1982年在新集二队、一队和胥各庄六街,定点21天的观察,对落藜的杀死率为92.1~97.2%,并对拉拉秧、竹叶草、紫花地丁、酸溜溜等杂草也有一定的抑制和杀草作用。对麦类的增产作用通过几年观察,一般在10%左右。1981年唐坊技术站观察,施药区亩产174.6公斤,比对照(111.1公斤)增产36%,1982年获唐山地区科技三等奖。1983年开始引进“拉索”,对棉花地膜覆盖田进行除草,棉花播前每亩使用“拉索”0.2公斤。1984 年在东田庄乡定点观察,处理区可控制杂草三个月,效果十分显著。1983年和1984年早花生地膜“拉索”除草5120 亩,一般处理后单产290公斤,比对照区增产14%。
        四、消灭鼠害
        为控制鼠害,从1981年开始组织全县人民开展大规模灭鼠战役,1982年春季县政府拨款5000 元,投放“敌鼠钠盐”,各地自筹拌饵用粮和油糖一部,集中时间投药灭鼠74万只,同时农林、工商各有关部门联合通告禁止出售“氟乙胱胺”剧毒鼠药。经过几年除治,鼠害的发生面积和密度均有所下降,密度由1981年的15只/百亩,减到1984年的3只/百亩。
农 具 农 机
        一、传统农具
        丰南县传统农具历史悠久,种类较多,因地而异,基本上是与不同地区的土壤质地、结构和土壤比阻相适应。东部沙河流域沙壤土区和中北部中壤土区,一般土壤比阻在0.3~0.4公斤/立方厘米之间,农具以轻型为主,西部和南部土壤结构紧密粘重盐碱,土壤比阻一般为0.8~1.O公斤/立方厘米之间,农具以重型耐用为主。
        耕地与开沟用具:东部用犁,中北部用双辕架耠子,耠头为铸铁;而西、南部则用熟铁耠头,自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由于生产规模的缩小,犁、耠子都是发展趋势。在中北部地区并发明了便于人力和小毛驴牵引的轻型“柳叶耠子”。
        碎土与平整用具:东部和中北部用桑条或柳条“盖”(又名“蹚子”);西南部用钉齿耙,间用盖。
        镇压用具:东部和中北部用“小石滚子”,西、南部则用“双石砘子”。
        挖掘用具:东部和中北部用小型平板锹,间用“洋锹”;而西、南部则用“大筒锹”。
        多用工具———锄:可用于开沟、整地、间苗、中耕、除草、培土、作畦、倒粪、和泥等。东部用“三角锄”,锄刃稍凸,中北部锄刃平直。在西、南部则用“豆角锄”,锄角稍宽展,便于锄掉宿根性杂草。
        镐:用于刨除作物根茬,开沟作垄和打坷垃。东部和中、北部有大、小两种,胥各庄一带有一种宽刃镐,用于开沟和锄地。西、南部只有一种大镐,刃角微翘,便于增加入土深度。
        收割用具:全县通用镰刀。在西南部草原有专供割苇草用的“大钐镰”和“草撮”以及收割青饲草用的“草拢”。
        二、新式农具
        七时步犁:有木辕、铁辕两种,50年代在西、南部地区推广,主要用于秋耕、代替铁锹翻地,颇受群众欢迎。60年代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七时步犁,仅限于在小片农田上使用。1980年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在机耕面积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又扩大了使用范围。
        五步犁:系与七吋步犁同时推广,主要在中、东部地区,使用过程同上。
        双轮双铧犁:于1953年重点推广,须用两头骡、马、或牛牵引,系机耕化前的过渡用具,不久即行淘汰,并大部报废,个别完整的,已成为个体农机户小拖拉机的配套农具,再次用于耕地。
        三齿轻便耘锄:系与步犁同时推广,仅限于中、东部地区,由于同传统耕作制度和农艺不相适应,加之坏损率高,不久即行淘汰。
        三、农机化的发展
        本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始于1954年,其所有制经历了五次变迁:
        初始建站阶段(1954~1956年)。1954年11月9日建站于宋家营乡的深港村,是唐山专区第一个拖拉机站,也是全省最早的拖拉机站。当时仅有匈牙利进口的GSL-50-55型和GS-35型拖拉机各l台,共85马力,另有配套农具一台,职工20人,设两个机耕队。1956年春,省农林厅农垦局在本县唐坊地区建立一个垦荒拖拉机站,经营GSL-50-55型拖拉机5台。同年7月撤销深港站,改在稻地镇建立县拖拉机总站,共有拖拉机1 8台,720马力,职工120人,下设五个机耕队,机耕面积由2472亩扩大到11300亩,并重点示范了机耙和机播。
        (二)国营同社、队试办时期(1958~1959年)。1958年10月,随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到来,撤销了县拖拉机总站,改设农机局,将所有机具和机务人员下放给各公社,机耕面积扩大到4.3万亩。
        (三)国有国营阶段(1959~1968年)。农机下放之后,由于社、队不善经营管理,事故较多,损失浪费严重,又于1959年10月收回县农机局,设立农机总站和机耕队,统一经营,到1968年底拥有拖拉机45台,共2760马力,配备机耕农具45台(套),农机人员1500人,机耕面积11.3万亩。
        (四)国营和社、队营并存阶段(1969-1980年)。从1969年开始,全县各公社陆续建立了农机站,部分生产大队建立了农机队。特别是通过扩大社、队自主权,农机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到1980年底,全县共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57台,21121马力,其中社、队经营的达444台,20060马力,分别占总量的97.1%和95%,小拖拉机690台,7948马力全部属于社、队经营。按机械化保有量计算,全县平均每马力负担耕地21. 25亩,已超过了苏联(每马力负担23.3亩)的水平,这一年为历史上机械作业最高的一年,但是机具配套比例偏低,1980年全县大中型机引农机具892台(组),机具配套比为1:1.86;小拖拉机机引农具826台(组),机具配套比为1:1.9。因而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程度不高,农机作业项目仅以机耕为主,结合耙、压和机播。
        (五)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营形式并存阶段。1981年以来,全县户营农机迅猛发展,国营、乡、村集体经营相对逐年减少。到1985年,全县共有大中型拖拉机348台,总计17190马力,其中属于国营的仅有10台,592马力,比1980年减少70%。属于乡村集体经营的147台,7978马力,比1980年减少66.9%和62.3%。而户营和联户经营的则增到191台,8620马力,分别占总量的55.2%和51%,为1980年的24倍和36.6倍。1985年全县共有小型拖拉机1936台,共计23093马力,其中乡、村集体经营的有33台,392马力,其余1903台,22701马力,均为户营和联户经营。但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用拖拉机出现逐步向运输业转移的趋势,因此配套机具更加减少,全县1985年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22台(套),机具配套比仅为1:0.92;小型拖拉机配套机具232台(套),机具配套比仅为1:0.12,大部分拖拉机都是从事运输业(同时还发展了农用汽车239辆,23339马力)农机作业相对减少。1985年全县机耕面积42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比1980年少耕9.3万亩;机播45343亩,占机耕面积的10.19%,比1980年少播83297亩。而在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工业劳力增多、农业劳力减少的地区,农机作业却能逐渐增加。如胥各庄镇六街在发展集体工副业的同时,于1979年建立农业专业队,有拖拉机15台,计150马力及相应的配套机具,全街1181亩耕地,农机作业率达50%。侉子庄乡随着各级企业的发展,在务农劳力减少的情况下,种麦期间,采取由乡办农业服务公司统一机耕机播的办法,发挥农机的优势,有效的克服了农时短和劳力不足的矛盾。其它各乡镇的农机作业除少数种田大户使用外,大多数农户则以畜力为主,也有人拉犁耕种的。
 
丰南县1985年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统计表
项目 计算单位 数量
农用大、中型拖拉机 台/马力 348/17190
农用小型拖拉机 台/马力 1936/23093
农用载重汽车 辆/马力 239/23339
联合收割机 台/马力 4/230
机动喷雾(粉)机 台/马力 61/103
大中型机引农具 322
其中:机引犁 192
机引耙 30
播种机 80
旋耕机 51
通用机架 8
挂车 1743
其中:大型挂车 269
机动收割机 13
脱粒机 2850
推土机 台/马力 21/1437
胶轮大车 18213
胶轮手推车 37763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