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林业
营造与采伐
        一、建国前
        本县在建国前,以东部沙河流域林木较多,除“四旁”植树外,并在沙坨营造片林,面积最大的是李亳子庄乡西桥北坨村的“大獾坨”,面积达1000余亩,林木茂密参天蔽日。抗日战争时期,是抗日武装打击日伪军的天然屏障。在钱营地区一些风沙为患的农田,从晚清以来就开始栽植“桑墩”、“柳行”,并兼营编织副业。在辉坨和爽坨乡部分村庄还有培育柳杆、权子的传统习惯,在大新庄乡东、西八户村和大佟庄乡黄米廒等村从明末清初就已开始栽植梨树。其次是中北部胥各庄、稻地和宣庄镇一带,以农村四旁与河堤植树为主。一些大家族的墓地多营造片林,小者百亩、大者达数百亩,并设有专人看护管理,培育成材。这些片林也是一些猛禽和益鸟繁衍、栖息的场所,在一定范围内起着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作用。
        西南部低洼盐碱地区,林木稀少,柳树瞿阝以南到沿海,属于无树地区。
        民国期间,历代地方政府都曾于清明节前后,动用警察机构,强迫沿公路附近的村民和学校儿童于路旁植树,但很少成活。直到解放前夕,全县境内各主要公路两侧没有完整的行道树,而且多次发生毁林事件。1930年,在胥各庄一带煤河沿岸,开滦矿务局栽植洋槐防护林,因盗匪隐匿为患,被当地群众大量砍伐。40年代初期,京山铁路沿线于清末栽植的柳树以及东部沙坨片林多遭日伪军砍伐。1946年至1947年,在国民党统治区,为各据点构筑工事,多次向民间征用木材。1948年初浭阳县政府还一度下令为铁路征购枕木,每次都引起大量砍伐树木,一直到解放前夕,全县林木保有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二、建国后
        (一)植树造林
        丰南县自建国以来,林业生产逐年发展,并开展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
        1956年,为响应党中央“十二年绿化祖国”的号召,在钱营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1000余亩,规格为主、副林带300×500米,主林带5行,副林带4行。同时在沙河滩植杨柳树林1065亩。
        1958年,在开展林业“大跃进”、绿化“十边”的同时,在钱营、李毫子、五里屯和辉坨公社建立了4个“林果场”,栽树4000多亩,其中栽果树1500亩。
        1963年,在小集和钱营地区的6个公社,营造“国社合作林”约5000亩。
        1966年,在河北省园林化分校120名实习师生的协助下,于沙河流域11个公社,营造防护林带1.1万亩,投入劳力2万多人(次)。规格为主、副林带300×500米,主林带7行、副林带5行,设计防护面积36万亩。
        1971年,结合贯彻“全国北方农业会议”精神,开始绿化津唐运河、陡河、沙河、东排干、西排干等五条主要河系堤岸。到1976年春,全县绿化总长度400公里,共植树824万棵。
        1979年,随着国家公布以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的规定,全县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当年“四旁”植树326万株,栽植紫穗槐2400亩。
        1983年,为贯彻落实河北省林业会议精神,逐级调整、充实了绿化委员会组织,层层落实绿化任务,组织县直机关、团体达1万余人,在沙、陡河堤岸义务植树86万株,连同发动群众全年完成四旁植树127万株,育苗702亩。
        1985年,根据县人大常委《关于深入开展植树造林运动的决议》加强了县城的绿化。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对东部沙河流域建立林果基地进行论证,投放无息贷款215万元,发展果树3590亩,育苗50亩。一年间全县共新增四旁植树60万株。
        (二)毁林与采伐。
        1953年春,天津市某木商到钱营地区串村采购“窑柱”,招致村民采伐胸径15厘米左右的幼树数百棵,发觉后,经区公所制止,并由县政府对木商进行了经济处罚。
        1958年,在全民“大炼钢铁”期间,各地都曾砍伐了相当数量木材,作为燃料烧掉。
        1959年,全县各地在“开荒造地”,建设方田和大办“万猪场”运动中,毁林木60万“土改”时保留下来的沙地“桑墩”、“柳行”和墓地、沙坨片林都被砍伐一空,从而引起农田沙化,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1967年至1969年,在片面执行“以粮为纲”的影响下,由于重新规划农田,改垄换向和重新规划田间路,引起再次大片毁林,东部沙河流域原营造的防护林带,由1.1万亩减少到4925亩。
        1976年“7·28”大地震后,各地在搭盖简易房和恢复建房中,就地取材,砍伐了一大批幼树,使农村四旁植树大为减少。此外,在1981~1982年间,有些乡村在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由于对田间路和地头遮阴树木收益分配处理不当,也一度借机砍伐了一批幼树。
        (三)林业资源调查
        据1981年春,对全县林业资源现状的调查,林木占地面积共为47549亩(对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数据,其中属于占用“四旁”非耕地重复计算者为5663.8亩)。林种构成状况如下表:
林种 占地(亩) 株数(万株) 蓄积量(立方米) 备考
总计 47549   149679  
防护林 19749 525. 9 63382 片林、林带和四行以上林地
农田林网 6891 300. 3 48795 沟渠、路边三行以下折算占地面积
四旁植树 4118 135. 03 43016 系折算占地面积
用材林 7363   3486 国营林场有林地
经济林 9428     有林地
其中:果树 2859 6.8633    
       通过调查表现以下特点:
      (1)在现有林木中,以防护林为主,计占有林面积36554亩的54.05%,按功能区分状况如下:
      护岸林:12519亩,占63.4%;农田防护林:4925亩,占24.9%;固沙林:2324亩,占11.7%。
      (2) 幼龄树木偏多在防护林中:幼龄林:13185亩,占66.63%。中龄林:6591亩,占33.33%。
      在农田林网和四旁植树中:胸径5厘米以下:2032583株,占47%。胸径6~12厘米以内:1932811 株,占44.7%。胸径14~24厘(檩材):329041株,占7.6%。胸径25厘米以上(大材):28175 棵,占0.6%。
      (3)果树及产品过少。全县2985亩果园,分布在67个村,其中面积在百亩以上的只有10个,最大的170亩,最少的仅10亩,而且结果树只占10%,平均株产:苹果6公斤,梨3.2公斤,桃5.25公斤,葡萄0.25公斤。1981年果品总产量100吨,全县人均不到0.5公斤。
      (4)林木覆盖率过低,全县平均仅有2.44%.而分布很不平衡,一般公社在2~4%之间,小集公社最高,为5%,而黑沿子公社仅为0.06%。全县河渠、道路宜绿化总长度为2469.97公里,未绿化的还有667.426公里,占27%。
      在查清资源底数的基础上,经过“六五”计划期间的努力,到1985年底调查统计,全县林木占地面积扩大到60818亩,比1981年增加27.9%,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31%。主要是扩大了防护林农田林网和“四旁”植树,全县累计达1400万株。西部和南部河渠,道路绿化程度已有所提高,东部果树有了新的发展,果园扩大到97个,果园面积累计达到6000亩,比1981年扩大了1倍,全县连同院户共有果树70多万株,比1981年增长9倍,其中:
      苹果3600亩,计42万株。桃1500亩,计17.5万株。梨300亩,计3.5万株。红果300亩,计3.5万株。葡萄300亩,计7.8万株(包括庭院4.3万株)。
      1985年果品总产量157.5吨,比1981年增长57%。此外,还生产桑、柳、槐条6000吨。然而林业产值仅85万元,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44%。
丰南县各乡(镇)林木覆盖率一览表(1985年)
乡镇名称 土地面积(亩) 林木占地面积(亩) 覆盖率%
总计 1945500 60818 3. 13
胥各庄镇 11550 281 2. 4
兰高庄乡 30450 932 3
侉子庄乡 39450 673 1. 7
高庄子乡 18450 556 3
唐坊镇 72600 2243 3
王兰庄镇 58800 1558 2. 6
毕武庄乡 65250 698 1. 1
南孙庄乡 126300 4644 3. 6
东田庄乡 105300 2445 2. 3
宣庄镇 31500 884 2. 8
董各庄乡 22650 1131 5
黄各庄乡 44250 1482 3. 4
西葛庄乡 73650 2572 3. 5
柳树}R镇 105900 2236 2. 1
黑沿子乡 142500 285 0. 2
西河乡 52200 268 0. 5
尖字沽乡 67050 1880 2. 8
老王庄乡 137400 510 0. 4
稻地镇 46500 946. 6 2
刘唐保乡 29250 1434 4. 9
大齐各庄乡 59550 2321.74 3. 9
  小集镇 46350 2701 5. 8
  辉坨乡 45000 2927. 88 6. 5
  宋家营乡 24900 1296. 8 5. 2
  钱营乡 54935 3950 5. 1
李毫子庄乡 89250 3877 4. 3
  五里屯乡 47250 2029 4. 3
  大新庄镇 65100 3284 5
大佟庄乡 80100 1756 2. 2
爽坨乡 52800 3465. 6 6. 6
      注:全县宗土地面积按1568平方公里扣除南堡盐场非宜林地271平方公里,下余1297平方公里乘1500亩计算。
 
种类与品种
      一、防护林和用材林类
      (一).杨树
      白毛杨:俗名“大叶杨”或“大响杨”,属乡土树种,速生、干通直。在本县15~20年即可成为梁材,最高可达40米,胸径l米左右,材质好,适应性强,除西南部重盐碱地区以外,均有生长,曾是一些庙宇院内和坨地片林的主要树种,但因折插生根比较困难,不易大量繁殖,嫁接技术又未普及,以致数量很少,仅钱营、大新庄、小集地区有少量栽培,全县不足百株。
      小叶杨:系乡土树种,树干一般通直,可高达20米左右,胸径50厘米左右,材质较好一般做为檩材。主要适生于中部和东部沙河流域,建国初期在村边、沙坨都有分布,由于生长速度比较缓慢,逐步为其它优种所取代,现存留约200株左右。
      加拿大白杨:简称“加杨”。约于清末民初,从美国引进。由于速生,周期短,曾喻为“黄金树”,十数年即成梁材。解放后,在中北部和东部地区仍有少量残留。1960年以来交通部门作为行道树,于津唐、唐柏公路两侧栽植,仅20年都已成为梁材。1981年在津唐公路扩建施工中,已将南侧加杨采伐更新。
唐柳:又名“辽杨”,于1962年从河北省林业研究所引进种条2万根,在钱营、李亳子庄、小集三个公社繁殖,于1965年在东部11个公社推广。但因其抗病虫害能力差,没有得到发展,原来栽植约100万株,到1985年仅有3~4万株。
      “波杂15号”和“沙兰杨”,系1968年引进,这两种杨树生长快,但是不耐肥、水、不抗寒,到1985 年仅有1000株左右。
      北京杨和山海关杨:系1972年引进。山海关杨生长快,抗病虫,耐涝、耐瘠薄,适合在沙地生长,已做为主栽品种,全县约有200~300万株。北京杨具有生长快、树冠美观等特点。但对水、肥要求高,并且易生腐烂病,主要作为行道树栽植全县约100~200万株。
      (二)柳树
      是本县的主要乡土树种,分“旱柳”与“河沿柳”两种,适应性较强,除重盐碱地区外,均可生长,全县约有500万株左右,木材蓄积量居全县第二位。但在西部地下层含“砂姜”的盐化湿潮土区和东部砂层较厚的沙土地带易早衰、枯稍或中空,或为“小老树”。
      垂柳和龙须柳: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机关、厂矿、学校及县城马路旁,供观赏用。
      (三)榆树
      也是分布较广的乡土树种,以自然繁殖的实生苗为主,木质坚硬,树高可达25米左右。建国初期较多,分布在东部和中、北部广大农村宅院和坟茔地。榆树也是备荒树种,种子俗名“榆钱”连同树皮形成层和韧皮部均可作代食品,在“三年困难时期”,因剥取树皮为食,再加上金花虫危害比较严重,损失很多,逐年减少,全县约保存400~500株。
      (四)槐树
      刺槐:俗名“洋槐”、“外国槐”。生长迅速,材质坚韧,纹理细致,富有弹性,一般可高达25米左右。适应性较强,抗盐碱、耐水湿,分布面广,是建国以来西南部低洼碱地区进行绿化的主要树种。春季开花期是一项重要蜜源,全县约有1500余万株,木材蓄积量在全县居第一位。
国槐:生长比较缓慢,木质良好、种子商品名“槐米”,外贸部门曾收购出口。国槐在乡土树种中所占比重较小,主要是零星分布在村庄院内。解放以来,几经采伐,所剩无几,仅在唐坊、稻地、小集、大新庄地区约残留120株左右。
龙爪槐:原来仅在钱营林场有十多株,1980年以来,随着城镇绿化,已开始引进做为观赏用。
      (五)椿树
      臭椿:干直,生长较快,木质细致坚硬,为传统制造箱柜用材。此树适应性较广,有抗盐性,在滨海地区村庄院内均有零星分布,属于本县耐盐性的临界树种,但耐寒性较差,发芽晚而落叶早,通常在四月中旬,雌性树又晚于雄性树二至三天,落叶在10月上旬,雌树又早于雄树二至三天。全县约有300~400株。
      香椿:习性与臭椿略同,仅在个别庭院有零星栽植,一般多于春季采其嫩芽为时鲜蔬菜,全县仅50~60株。
      (六)合欢:俗名“绒花树”,早年在一些庙宇有少量栽植,解放以来已很少见。
      (七)银杏:俗名“白果树”,在宋家营乡所在地仅有雌雄两株,约植于距今1500余年的北魏年间,高度分别为21.25米和19.60米,干围分别为4.59米和5.32米,十分壮观,已列为本县重点保护文物。
      (八)泡桐:1970年以后开始引进,速生叶大,多做为观赏植物,在一些机关院内有零星栽植。
      (九)马尾松:解放初期,在少数坟茔地内曾有零星栽植,建国初期已经绝迹。
      (十)侧柏、桧柏:早年在一些庙宇和坟茔地曾有少量栽植,1980年以来,随着开展城镇绿化,已开始大量引进,并着手育苗。
      二、经济林类
      (一)果树
      1.苹果
      元帅:又名“红元帅”、“红香焦”,1959年由宋家营联村果园从遵化引进15株,随后,其它各地又陆续引进,本县于9月下旬成熟,果实大,约重200-240克,品质极好。到1985年已发展到4231 株,多分布在东部沙河流域和中部西葛庄等乡镇。
      国光:又名“小果光”,同“元帅”于同年经同一单位引进23株,并陆续引进。本县于11月上旬成熟,果重一般在140克左右,较耐贮藏,对土壤条件适应性较强,且耐盐碱和抗风,全县共有17284 株,多分布在东部沙河流域和西葛庄乡。
      金冠:引进情况同上,最初31株,全县于9月下旬成熟,品质上等,耐贮藏,共有12383株。
      富士:1982年由河北省昌黎果树研究所引进种条10根,嫁接于西葛乡孟庄果园结果的幼树(国光),尚未进入结果期。此外,还有少量白龙、印度、倭锦、红玉等品种。
      2.梨
      亳梨:俗称“落地酥”,一般果重100~150克,最大者重250克,叫做“对梨”,甜而脆嫩,具有浓郁香味。据考证:此梨原产越南,原名“剑梨”,于元朝英宗年间(1321年)引到安徽亳州,改名“亳梨”,明末(1644年)传到丰南县黄米廒村。在封建时代,曾经作为宫廷贡品。清末以后,历来由出口商包购,远销欧、亚、美各国,到1947年曾达到220株。“土改”时分给各户,后因疏于管理和开展方田建设,大部分被毁坏,1985年仅农户庭院残存两株,其中李茂川家一株,树龄23年,年产梨120公斤;另一株在李茂顺院内,树龄15年,年产梨15公斤。
      褐梨:传统品种,当地称“罐梨”,果实小,品质差,分布在东部沙地各乡,共有312株。大新庄乡东八户村尚有250年生树30株,仍能结果,最高单树产量可达500公斤。
      鸭梨:丰南县于9月中、下旬成熟。该品种系1978年西葛庄乡孟庄果园从遵化引进100株,以后其它各乡陆续引进,扩大到11836株,分布于沙河流域和中部西葛庄等乡,表现适应性强、高产,品质好,适合本县栽植。
      雪花梨:果形长椭园形,重约300克,品质上等,丰南县于9月中、下旬成熟。1978年经孟庄果园从遵化引进100株,后增到11840株,分布在小集、辉坨、李毫子庄、五里屯等乡。
      茌梨:又名“慈梨”,果实一般重230~280克,外观粗糙,但是品质极上。丰南县于9月中旬成熟,适应性强,比较稳产高产。1977年宋家营乡宋三村果园从唐山市郊区引进,共发展到1945 株,分布在大新庄、宋家营等乡。
      巴梨:自然实生苗,1959年宋家营乡从遵化引进10株,以后东部各乡陆续引进。果实大,单果重达250克,味甜、芳香、多汁,品质上等。丰南县于9月上、中旬成熟,适应性广,尤喜沙壤土,进入结果期早,共有2918株。
      蜜梨:原产昌黎县,1982年李毫子庄乡刘庄子果园引进600株,果实中等,脆甜多汁,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成熟,可贮到第二年4月至6月。
      杜梨:早年多分布在一些坟茔地,近年仅在东部有少量残留供采种育苗,为嫁接提供砧
木。除上述品种外,其它品种尚有2305株。
      3.桃
      “大久保”:果大,一般140~280克,最大可达500克。外形美观、味香甜、品质上等。丰南县8 月中旬成熟,系1959年经宋家营果园从唐山市郊区引进,逐年在东部沙地扩大,共发展到0030 株,已成为主要品种,除分布在沙河流域外,在老王庄和东田庄乡也有少量种植。
      “白凤”:果实中等大小,质优,适应性强,丰南县于8月中旬成熟,系1959年宋家营果园从丰润引进,已发展到3532株,多分布于辉坨、小集、宋家营、钱营、五里屯、老王庄等乡。
      本地毛桃:核大,品质差,一般于8月中旬成熟,全县各地都能生长,主要用于育苗嫁接砧木,仅在少数庭院有零星栽植。
      4.葡萄:
      “龙眼”:1958年开始引进,从1983年扩大发展,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全县已发展到25000 株,主要分布在董各庄乡韩家博乐村和东部沙地11个乡,以庭院栽植为主。
      “玫瑰香”:在8月中、下旬成熟,引进与发展情况同上。全县约有24000株。
此外,还有“红富士”、“红瑞宝”、“大宝”、“龙宝”、“黑奥林”等。1985年秋从中国果树研究所(兴城)引进日本“巨峰”大粒品种30余株,尚在示范观察阶段。
      5.枣:
      酸枣:早年多自生长于坟茔地和荒坡土坎,经多次进行开垦砍伐,现已少见。
大枣:属乡土品种,果实个大、肉厚味甜,一般在9月下旬成熟,多栽植于庭院,全县尚有4350 株。
      金丝小枣:1963年由沧县引进30万株,栽于唐坊、柳树瞿阝地区。因地块选择不当,疏于管理,所剩无几,仅存100多株。1985年以来,唐坊、南孙庄一带又开始从沧州引进。
      6.山楂:俗称红果,“山里红”,1984年从遵化、山东引进2万株,主要分布于东部五里屯乡一带。由山东引进的品种有“金星”和“小金星”,从遵化引进的品种为“燕子青”,尚未进入结果期。
      (二)特种经济林
      紫穗槐、杞柳、桑条(简称“三条”),1960年开始扩大发展,其中紫穗槐由东部逐步向中部胥各庄、宣庄和唐坊、柳树瞿阝地区推广,到1979年全县“三条”已发展到4500亩,其中,紫穗槐2000 亩,桑条200亩,杞柳2300亩;1985年发展到6443亩,其中紫穗槐4780亩,桑条390亩,杞柳1273 亩。
技术培训与推广丰南县林业技术的培训与推广起步较晚,1956年开始为社队培训林业技术员812人。此后,都是利用冬闲季节,会同农业系统的四级农科网,统一组织培训,共已培训林业技术员500名。
      最早推广的林业技术是杨、柳的扦插育苗,1960年以后已基本普及。
      1970年以来,在植树造林方面主要是推广“抗盐碱造林”技术,按行株距规格化的要求,应用一年生刺槐苗,在一般轻盐碱地,推广秋季造林,事前进行整地,苗木截干后栽植。在西南部较重的盐碱地则采取第一年春季挖树坑,坑内放些草沫,经过夏季保蓄雨水,发酵腐烂,增加腐植质和淋洗盐碱,于第二年春季栽植,使成活率达到80%以上。这一技术在唐坊、柳树瞿阝地区得到普及,到1985年累计栽活刺槐达700多万株,使历史上无树区实现了绿化。
在推广果树技术方面,随着果树的发展,县林业部门派出技术干部到重点果园蹲点,采取以园带园的办法,对育苗、嫁接、修剪、施肥、浇水等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培训,并重点推广了果树密植和病虫防治技术。
      果树密植技术:过去果树栽植密度多为8×8米或8×6米,因栽植稀,产量很低,改为7×5米或6×4米。1978年引进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密植果园技术,在西葛庄乡重点示范2.7亩金冠和美夏苹果,密度为2×2米和3×3米,采用新的管理方法,收效显著。1980年密植苹果总产1吨,1981 年2吨,1982年达到年产8吨,平均单株产量115公斤,改变了过去6~7年后才能结果的状况。
      林果病虫防治技术:①开展虫情预测,及时发布虫情;②定期传授石灰硫磺合剂等农药的制做和使用方法;③指导、传授树势管理技术,增强树势,提高果树抗病性;④结合指导冬季果树修剪,剪除病虫枝条集中烧毁。
      1982年河北省昌黎果树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高竹林偕园艺师谭继云等来县李毫子庄乡刘庄子蹲点,推行密植梨园、密植苹果园和果树间作绿肥作物的技术,同时开办小型技术培训班,巡回技术指导,对实行家庭承包后加强果树的技术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3年以来,为了普及葡萄栽培技术,在农业技术冬训中增添了葡萄栽培技术的内容。
      1984年县政府先后三次聘请专家来县讲授果树栽培技术。全县八个工委片分别举办培训班达75次,共培训3200人,同时并组织了1200多人到丰润、乐亭等地参观,学习葡萄栽培管理技术。
      随着新果园的发展,1985年县政府又从地方财政拨款1500元用于举办果树培训班,全县共培训800人,同时聘请昌黎果树研究所园艺师谭继云为技术顾问。但是由于技术基础薄弱,专业科技干部力量不足,还不能适应果树大发展的新局面。
      此外,对林木的害虫防治,除交通部门主管的主要公路设有专职人员负责防治外,一般乡村还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经营管理
      1980年以前,丰南县各地集体林木和果园,在东部数量较多的村庄(大队)均采取设立专队(组)集体经营管理的办法,其它林木较少地区,平时仅由村或生产队设专职或兼职护林员,临时组织劳力进行抚育管理。自1981年以来,随着落实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县492个有集体林木的村庄,已陆续承包给联户和个人,有45个村由联户承包4969亩,另有4933户承包6932 亩。结合落实承包责任制,有251个村确定专职护林员483人。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