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扫盲事业豁出了一切
——记全国“巾帼扫盲奖"获得者王凤云
段春光 梁瑞海
王凤云是遵化市遵化镇三间房村小学教师,自1989年兼任本 村扫盲教师以来,她为扫盲和脱盲后继续教育工作无私奉献,豁岀 了一切。
按说,让王凤云当扫盲教师真够难为她的。一则她是村里小学 唯一的教师,教着一个学前班和一个两个年级的复式班;二则自己 正进修函授中专;三则家中两个孩子,一个要考初中,一个要考高 中。尽管如此,但王老师知道村里和市、镇签署了扫盲责任状后,她 主动请战,要求担当起扫盲任务。丈夫知道她肩上的担子已经很重 了,劝她好好考虑一下,可王凤云却把扫盲工作视为自己义不容辞 的责任,怀着为改变家乡文化和经济落后状况的一片赤诚之心,毅 然接下了这个任务。
农村文盲妇女有的在外打工,有的经商,有的下地干活,抓农 村的扫盲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凤云又承担着那么繁重的教 学工作及家务呢?但是为了摘掉姐妹们的文盲帽子,把她们从“锅 台转”中解放岀来,她舍得豁岀一切。本来每天晚上安排一个半小 时的课,可她与姐妹们却常常熬到十一、二点钟,回家后还要准备 第二天的教学工作;本来每天中午没有教学任务,可她生怕哪一个 学员跟不上,中午总是去他们家里继续辅导。这样一来,凤云的工 作几乎是不分昼夜。
为了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钻研农村科技知识,走科 技致富之路,凤云经常从镇农林两站和市科委等有关部门请技术人员为大家讲授农业实用技术。她还为学员订购了《农村实用技 术》、《农家乐》等10余种报刊书籍。
不但如此,凤云为了扫盲事业,投入了全家的力量,夏日里上 课太热,她把家里的电扇搬到了教室;冬天上课太冷,她把教室搬 到了自己家里。为了全身心地扑入扫盲工作,凤云与丈夫一合计, 把家里的七头仔猪和一头老母猪全部卖掉,乡亲们都觉得很可惜。
风云一天到晚地干,连丈夫、孩子也跟着受了好多苦。吃剩饭、 冷饭是常事,更不用说抽时间给孩子辅导了。本来以她为主的家 务,却全部推给了丈夫。丈夫风趣地编了这样几句顺口溜:王凤云 真能干,家里地里援一片,饿得鸡鸭直上墙,饿得肥猪直拱圈。
由于长期过度疲劳,王凤云患上了高血压病,但她一边吃着降 压药,一边工作。为了工作,她早已把一切置之度外,她当民办教师 8年了,谁不盼望早一天转正呢?可是由于工作忙,她错过了两次 报考转正的机会,至今尚未转正。
王凤云的一片赤诚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学员,在她的耐心培 养教育下,扫盲班和脱盲后继续教育班越办越红火,脱盲后继续教 育学员从原来的11名增加到32名,连邻近的流水沟村也来了四 五名。
功夫不负有心人。凤云所教的文盲学员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取 得了脱盲和脱盲后继续教育结业证书,而且,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过去曾因不懂情书被退亲的 伯秀芹,从学《蒸馒头》一课入手,成为远近闻名的馒头专业户,年 获利12000多元;曾因看不懂农药使用说明造成黄瓜秧枯萎损失 几百元的张淑芝,从学《新法养猪》一课开始,发展成为年岀栏30 多头肥猪的养殖专业户,年获利3000多元;过去在人群里连整句 话都不敢说的王秀芹,如今与丈夫做起了电焊加工生意,承担了会 计、岀纳、采购工作,年收入一万多元。据统计,在32名继续教育学 员中,有15名家里成了专业户、示范户,26名家里成了“文明户气 1992年春季,在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中,在凤云的编导下,学员们竟破天荒地演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节目。其中有歌颂《扫盲就是 好》,有歌颂社会主义《新旧社会两重天》等,这些节目象征着广大 脱盲学员,从此结束了“睁眼瞎”的历史,走向了巾帼英姿的新天 地。
王凤云同志,在扫盲工作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不仅受到了广 大群众的称赞,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表彰。1990年5 月,遵化市、唐山市教委分别在三间房村召开了扫盲工作现场会; 同年9月,王凤云同志在唐山市政府扫盲电话会议上做了经验介 绍;年底,遵化镇授予她为“农村基层干部贤内助”称号;遵化市评 选她为“双学双比先进个人”;遵化市、唐山市分别评选她为“扫盲 先进工作者”。1991年她又被评为“河北省扫盲先进工作者”。; 1993年荣获全国妇联、国家教委颁发的“巾帼扫盲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