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光辉的乐章
谱写光辉的乐章
——新区常庄乡“普九"工作纪实
新区常庄乡教育组
        新区常庄乡——冀东大地上一个普通的乡镇。多少年来,这里 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如今,当你踏上这块 沃土,最引人注目的,是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一排排宽敞整洁 的教室,掩映在绿荫里,花丛中,构成了乡村里一道别致的风景。走 进校园,那朗朗读书声昭示着二十一世纪的文明。然而,在这诗情 画意的背后,凝聚着多少常庄人对教育事业不解的情缘!当我们走 近他们,感受至深的是常庄人在生养自己的那方土地上,靠着顽强 的信念,默默奉献的精神,创造了时代的辉煌,谱写了光辉的乐章!
“筑巢引凤”的决策者
        一九九三年夏的一天下午,常庄乡政府会议室里,近百名乡村 干部和学校中层以上的干部,正在聆听乡党委副书记常天松所作 的关于“常庄乡教育工作发展规划”的报告。他作的报告是那么动 人,使每个人心悦诚服。常书记最后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要振兴我们常庄乡的教育,乡党委就要一 手抓提高教学质量,一手抓改善教师待遇,尽可能缩小城乡差别, 留住教师,就是为我们乡留住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此,乡党委决定: 在本乡工作的国办教师上浮一级工资,并计划在今年十月份为教 师建一座住宅楼!”台下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很多人的眼睛湿 润了。
        常庄乡距城区较远,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分配到这里,干上两三年,就千方百计调到城里。有人戏称常庄乡是一所实习学校,实习 期满就“毕业”。不能调动的教师也是思城心切,不安心工作。这一 现状,一直困扰着常庄乡教育工作的发展。作为常庄乡教育委员会 第一把手的常天松,为此事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九九三 年六月至七月,他走访了全乡的所有的村.所有的学校,连续几个 星期没有回家。在他的实地考证下,一部适合常庄乡教育工作发展 的规划终于完成,一幅宏伟蓝图展现在人们眼前。
        筹建教师楼,资金是关键。然而,在一个地处偏僻、经济又不太 发达的乡建一座预计投入近200万元的住宅楼,困难是可想而知 的。“这件事由我来操办!”常书记坚定地说。
        当年八月中旬,常书记又是一个月没有休假日,会同乡党委、 乡政府的其他领导,与全乡各企业联系,与各村委会接洽,多方筹 集资金。有的干部不理解,他耐心地做思想工作,硬是靠着对教育 事业的一片痴情感动了各企业的领导们。经过一个月的奋战,180 万元的资金全部到位了。
        一九九三年,教师节刚刚过后,一座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的 教师住宅楼破土动工了。常书记亲自联系建筑材料,尽量压缩资 金。有一次,工地急需425号水泥,常书记亲自到冀东水泥厂联系。 由于工地急需,中午与司机在车上只吃了一个馒头,下午一点就赶 回工地,没有影响工程的进度。经过几个月的施工,一座三层住宅 楼拔地而起。一九九四年一月,48户教师喜气洋洋洋地搬进新居。 “栽起梧桐树,招得凤凰来”,30多名来自吉林、辽宁、内蒙等地的 骨干教师到常庄乡中、小学任教。思城的教师不再要求调动,教师 们心情舒畅,教学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九四、九五连续两年中考 居全市前十名,九五年小学校园经济建设成为省级达标学校。经过 三年多的不懈努力,一九九三年,全乡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为全区实现“普九”创造了条件。
为教育筹资的人们
        好取笑的人说村干部的工作是:打狗,放环,发耗子药,取小 钱”,其实,一年一度的“取钱”工作不仅是村干部,而且是乡干部头 疼的一件大事。常庄乡征收的教育费附加由九五年的人均19. 2 元,总计34万元,增加到人均30.5元,总计56万元。面对着相差 这么大的数字,乡党委、乡政府干部会上,党委书记郑秀利讲,'教 育费附加征收不上去,教师工资待遇不能落实,我们怎能让教师教 好学?又怎么面对他们?为搞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们要把这项 工作,作为乡里近期的头等大事来抓。”
        吴景良副乡长,这位四十出头,在部队锻炼了十几年的转业干 部,仍带有一股军人的作风。他说干就干,起早贪黑,腊月里的早晨 六点半,人们还在朦胧的睡意中,他就顶着寒风,骑着自行车,从二 十里外的新区赶到村里,敲开了村干部的家门。村干部紧握着吴乡 长冻僵的双手,感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多少个晚上,吴乡长召 开村干部会,研究征收工作,到村民家中搞宣传,每每都是半夜过 后才能回到家中,有时甚至连续几天吃住在村里。
        花园村党支部书记杨天丰,因未完成任务,感到对不起教师和 孩子们,觉睡不着,饭吃不下,这位不甘落后的村干部,硬是由一百 六十斤的体重,下降到了一百三十八斤。有一天,张会春乡长到村 里询问教育费附加的征收进度。当张乡长听到花园村的情况落在 很多村的后面时,忍不住发火了。杨天丰也正在气头上,大声嚷了 起来:“我不干了!不干了! ”连急带气,病倒在炕上。张乡长听说他 病了,利用晚上时间,邀几位乡领导一起来到他家中看望。一些村 民听说书记是为征收教育费附加累病的,想到这么多年为村里操 劳,纷纷表示没钱借钱也得交上。就这样,没用半个月,全村全部交 齐。一些村看到花园村都交齐了,自己更没说的,有的贷款,有的借 钱,九六年全乡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任务全部完成。这,是多么 地不容易呀!
支持教育的村干部
        崔马庄小学,一九九O年新建教室11间,一九九一年村中划 给学校操场14亩,一九九二年打围墙300米,一九九三年建厕所 125平方米,垒领操台一个,九四年新建办公室、少队室、仪器实验 室17间,九五年新翻房顶19间,盖车棚10间,总计村中共投资 8. 8万元。如果村里富裕,这点投资也算不了什么,但实际情况是, 三个村的村干部都已经几年开不起工资了。崔马庄小学是崔马庄 一、二、三村联办的小学,三个村的花钱都是东挪西借,甚至靠贷款 过日子,但是就有一点,只要学校岀现困难,王兆明、韩宝国、董国 轩三位书记一商定,准是拍案即成,及时解决。九五年,三位书记听 说学校教室严重漏雨,一个大雨天,他们来到了学校,一个教室,一 个房间地走,査看情况,做上记录,过后与乡领导研定了一个“借、 贷、赊”的方案,即从别的企业借款,从乡基金会贷款,赊一些物资。 施工开始了,书记王兆明亲自监工,这位年过半百、头发花白、身体 瘦小的老人,在暑期天天坚持在工地。灰放少了,瓦不平了,施工时 稍有不慎他就提岀重干,几米高的房顶他也爬上去亲自査看。为了 节省资金,车棚垫土,他让儿子用自家的小拖车拉土,分文不取。这 样的材干部,在常庆乡又何止王兆明一个人!
        常庄小学,为创市“花园式学校”,九三年准备将房屋外表喷 砂,房顶改造,门窗更换,室内修缮,需村中岀资5万元。会上,老村 长李守义说:“学校是我们的学校,过去我们为学校打甬路,修花 墙,都出了钱,为培养下一代,啥时候我们也不抽勾,没钱借钱我们 也办。”老村长的一番话,激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如今走进常庄小 学,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市教委颁发的“花园式学校”的牌匾。一排 排整齐的教室,一簇簇盛开的鲜花,融进了村领导们对教育事业的 一片痴情。
情系校园的老百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对土生土长的农民来说,似乎 道理大了点儿,但他们知道盼望着孩子成才,指望孩子成为比自己 更有出息的人。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学校,将心声倾吐于教师。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九日下午两点.金川院小学的操场上彩旗 招展,鼓号冲天,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自愿为学校,为孩子捐 资捐物,规模之宏大,场面之隆重,乃有史以来第一次。操场边摆放 着新区二建工程处处长王维为学校购置的150套新桌椅,桌上放 着齐宗友为全校学生买的新书包。参加大会的有副区长秦少卿、李 秀岩,文教局长吕会东、副局长杨青山,乡党委副书记常天松、副乡 长阎树忠等同志。区乡领导带头捐款,接着,全体村民涌向了捐款 箱,他们把一份,份情意投注了教育,寄望于学生。王维、徐玉柱各捐 了 2000元;齐宗亮捐了 1000元;党员王环患脑血栓不能来,让别 人捎来了 50元;小学生王小华把自己攒的7元钱,也投进了捐款 箱。手指有残疾的王万金老人走了过来,村书记王维之赶忙过来挽 扶。老人颤颤微微地掏出了 70元钱。所有的村干部都走了过来. 劝老人不要捐款。王万金老两口一起生活,老伴瘫痪在炕,有点儿 钱不容易。老人生气了,大声说:“你们这是干啥?谁敢不让我捐? 我这把年岁了,一辈子不认得一个字。我是想,让咱村的孩子们多 读点儿书。”老人的肺腑之言,博得了热烈的掌声。这次大会,全村 共捐款26800元。
率先垂范的学校领导们
        他,叫吴克才,瘦瘦的身材,脸上总有由于整日劳累而挥不去 的倦怠,只有那睿智的目光,让人感到一种精明与能干。一九九五 年春,他任杨庄小学校长。得知当年是一个入学高峰,需增加一个 班,而教室、桌椅都无着落。
        在村委会的支持下,贷款2万元,学校也自筹部分资金用来建 房。吴校长和刘主任,从放暑假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建房备料。
        整整一个暑假,吴校长的心整个扑在了建房上,他几乎没睡过 一个安稳觉。从动工一直到房子上好盖,每天晚上他都要看看天, 甚至问妻子:“你说今天夜里会不会下雨?”夏天的天气谁也说不 准.晚上还是群星璀璨.到了半夜就会电闪雷鸣。有一天夜里一点 多钟.雷声把他惊醒,他立刻想到了正在建的房子。心里虽知道没 什么问题,有人看守,刘主任的家也就在学校附近,但他还是不放 心,顶着雨,骑着车,从六里外的家赶到了学校。
        房子浇铸圈梁时,吴校长老家拍来电报,母亲病重住院。他咬 咬牙,让妻子一个人回家了。为了照顾老人方便,妻子没带十岁的 女儿。没想到在妻子走后的第二天,女儿发起了高烧。吴校长带孩 子去医院打完针,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不放心.就把女儿带到学 校,让孩子一个人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他又忙自己的去了。女儿 对他说不好受时,他还训斥孩子不要太娇气,孩子便背着他偷偷地 抹眼泪。过了两天,女儿高烧不退,需要输液,白天没空,只好利用 晚上的时间,第二天早晨吴校长照样带着孩子去学校。由于照顾不 周,女儿仍时常发烧。一位护校的老师实在心疼孩子,就把她接到 了自己的家。在这位老师的精心护理下•孩子病愈了。
        55天的暑假,吴校长和刘主任没歇一天。刘主任家地里的活 计.都是妻子一个人干的,忙不过来时就找人帮忙。55天的奔波劳 累,吴校长和刘主任没要一分钱的补助•外岀吃饭也多是自己掏 钱,整个工程为学校节约资金4000多元。
默默奉献的园丁们
        九四年的六月下旬,六年级的全面复习已基本结束,准备迎接 毕业考试。可就在这时,王林突然辍学了。作为班主任的李永兰老 师很是着急。王林的父母都是个体户.对王林的学习根本不闻不 问,还经常对王林说:“凑合着上吧,别学太好了,会写自己的名.会 按计算器就行了。”王林因经常旷课学习差•靠李老师的补课才勉 强跟得上班。中午放学便骑车来到王林家,门锁着,下午放学后,门 还是锁着。李老师干脆坐在门口,一等就是两个钟头。王林的父母 回来后,不管李老师怎么说,他们也无动于衷。
        一次不行,又是一次。第三次•晚上,家长的话深深刺痛了李老 师:“我说你这人也真是的,孩子也不是你的,爱上就上,不爱上就 不上,管你什么事。你是不是怕我们孩子不上了扣你的奖金?得, 给你几百,往后别来了。”这对人格的侮辱气得李老师一句话也说 不岀来。是啊,自己这是怎么啦?少了这样一个学生,既少拖班里 的后腿,自己也省劲了。此时此刻,自己的孩子可能又没吃饭就睡 To想到这儿,李老师转身要走,可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又使她冷静 下来,抑制住快要掉下来的眼泪,继续耐心地做家长的工作。李老 师的挚诚,终于打动了家长。这个生意场上的刚强汉子,竟当着李 老师的面哭了,表示不仅让孩子上学,而且鼓励他好好上,不为别 的,就为李老师的这份心。
        从王林家岀来,已是晚上十点多了。望着满天的星辰,不知是 酸甜还是苦辣,泪水顺着李老师的脸颊流了下来阎会来,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家境十分贫寒。母亲呆傻,父亲 耳聋,弟弟太小,一家四口仅靠地里的收成和乡村政府的救济维持 生活。阎会来从小到大,一直是姑姑为他做衣服,交学杂费,姑姑的 生活也不很富裕。班主任马翠红教师得知这一情况,对阎会来说, 杂费、书费由学校代交了,而实际上是马老师自己岀了。直到两年 后他的姑姑来学校表示感谢,学校领导才知道了这一情况,当即免 去了他的杂费,书费由学校解决。
        可是有一天,阎会来哭着向马老师告别说他父亲病又重了,他 不能再上学。马老师望着这个孩子,心里酸溜溜的,这正是她两年 来一直担心的事情。他才12岁,正是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然而 他却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应该上学不能让他就这样在学 习上夭折。马老师留下了他,并就此开了亠个以“他是我们中一 员”为主题的班会。会上;全班同学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讨论结果: 一、为阎会来同学捐款,让他回到我们中间;二、全班按值日小组每 周轮流到他家活动,帮助干活.清理卫生。马老师把这些汇报给校 领导,很快,学校少先队部在全体队员中开展了“他是我们中的一 员”活动,全校五百多师生,都伸岀了热情之手,共计捐款982.4 元。阎会来同学,更加努力学习,热爱集体,九五年,被评为市级“三 好学生”,看到这里,马老师欣慰地笑了。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