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动机有外部性与内部性之别。所谓外部性,即为社会的、群体 的、阶级的利益而创作;所谓内部性,即创作主体的审美需要,或曰自我 实现的需要。在创作中,动机的外部性与内部性要和谐一致,就是说创 作主体个体性的创作动机要自觉自愿地服务于自己所属的群体的利 益。一个创作主体的需要应当是高层次的,即应当出于历史责任感与 使命感,为满足人民需要、时代需要而创作,应该对社会、对民族、对国 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将个人的审美追求融于国家、民族利 益之中,甚至在个人需要与国家民族需要发生冲突和抵犒时,以个人的 需要服从、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利益。如“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运动、“抗 日战争文艺”、“延安文艺"等都是个体动机与群体动机紧密融合,个性 与群体性相得益彰的。只有这样,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来。正如别林 斯基所说:
如果一件艺术品只是为了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没有任何植 根于占优势的时代精神中的强烈的主观动机,如果它不是痛苦的 哀号或高度热情的颂赞,如果它不是问题或问题的答案,它对于我 们时代就是死的。①
如关汉卿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的时代。他身处社会底层,目睹、亲历了底层民众受压迫剥削的痛苦生 活,感受了弱势群体的愤懑悲苦的思想感情,而自己同时“沉抑下僚,志 不获展”,这就使他产生了暴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揭露统治阶级罪恶,反 映人民群众的不幸与抗争的动机。正是在这种动机的促使下,他创作 出了《窦娥冤》这样的千古悲剧。窦娥对黑暗势力的强烈反抗,对真理 和正义的执著追求,实际上都反映了关汉卿自身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 力量的思想和愿望。再如孙犁强调在“为自由而斗争的时候,文学又和 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却是必然的"②。他在回顾创作历程时说: “我的创作……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的脚步、我的悲欢
1.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岀版社1982年版,第535页。
2.孙犁:《前揭书》,《孙犁文论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32页。
离合,反映这一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①所以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既 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情感历程,也反映着“时代人民精神风貌”。《荷花 淀》、《风云初记》等就是他真实表现个体情感与表现时代精神的统一的 优秀作品。再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创业史》、《乔厂长 上任记》、《高山下的花环》、《丹心谱》、《于无声处》、《报春花》等作品,无 一不是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和谐统一的。有人认为应当排除创作动机 的外在性,这是不对的。因为任何创作活动都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社 会性活动并不意味着个体和集体相互对立从而舍弃和牺牲个体;相反 它意味着对个体的全面肯定。因为创作主体和反映对象的存在是一种 在会性的存在,个体中包含着社会,自我中包含着非我。因此,创作动 机的外.在性和内在性是彼此依存、互为条件的,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心理 建构(外化和内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 动动力。创作动机可以与多方面的需要有关,物质的、政治的、道德的、 宗教的等等,然而艺术创作从根本上说是审美活动,所以只有与满足创 作主体的审美需要发生联系,才能产生创作动力。如果主要是为了满 足物质、政治、道德、宗教的需要或其他利益而进行创作,那就不是真正 的艺术创作,而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如卢梭所说:
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我的天才,毁灭我的才华。我的 才华不在我的笔上,而在我的心里,完全是由一种超逸而豪迈的运 思方式产生出来的,也只有这种运思方式才能使我的才华发荣滋 长。任何刚劲的东西,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会从一支唯利是图的 笔下产生出来。需求和贪欲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能使我写 得好些。企图成功的欲望纵然没有把我送进纵横挥阖的小集团, 也会使我尽量少说些真实有用的话,多说些哗众取宠之词,因而我 就不能成为原来有可能成为的卓越作家,而只能是一个东涂西抹 的文字匠了。不能,绝对不能。我开始感觉到,作家的地位只有在 它不是一个行业的时候才能保持,才能是光彩的和可敬的。当一
1.孙犁:《前揭书》,《孙犁文论集》,百花文艺岀版社1981年版,第30— 34页。
个人只为维持生计而运思的时候,他的思想就难以高尚。为了能 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就绝不能屈从于对成功的追求。①
无疑,任何进步的外在目的都是进行创造的巨大动力。尤其是在 尖锐的社会革命*争中,群体的利益超过了个体的审美需要,要求艺术 创作直接为现实斗争服务。这时候,创作动机的内在性必然受到实现 功利价值目标的外在性的制约。尽管如此,它也必须转化为内在的自 我需要,而不是让创作主体被动地屈从于它。如新时期文学中所出现 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的作家们其主观愿望与客观需求保持一致, 对推动社会前进和自我实现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鲁迅先生主张遵命文 学,但他的遵命是自愿的遵命,是与内在需要一致的遵命。否则,外在 目的就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发展要求,就会由于缺乏内在的生动性、 真实性和新鲜感而创作出毫无艺术感染力的贋品。如“文革"中,狭隘 的功利观念把艺术当成政治运动的工具,使主体意识处于压抑状态,能 量无法发挥,没有真情实感,只有少数创作主体仅仅为了生存和安全的 需要或私利而写作,造成了创作动机的外在性与内在性的严重对立,这 样就只能产生如《虹南作战史》、《西沙儿女》、《春苗》、《决裂》等公式化、 概念化的作品。这是因为作家在创作时完全陷入了外部的非我动机, 他的创作只是为了某个政治集团的狭隘利益,为了避免或逃离被抛弃、 被惩罚的境遇,或是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时内在性就变成次要的东 西或者完全不存在了。当创作主体被迫屈从或屈服于外在动机,尤其 是对外部情境潜在的威胁表现出焦虑时,他的创作就会变得不灵活,洞 察力就变得不敏锐,想像力就会被抑制,审美特性就会被扼杀,创作出 来的作品就只能是公式化、异己化的东西。
创作过程受制于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任何外在制约 都必须通过创作主体的实践而自觉地实现。有时动机的外在性与内在 性产生矛盾,最后还要服从内在性。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尼 娜》前,他的外在目的是谴责一个堕落的女人,宣传其道德观,但进入创
1.[法]卢梭:《忏悔录》第二部,范希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97-498页。
如果一件艺术品只是为了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没有任何植 根于占优势的时代精神中的强烈的主观动机,如果它不是痛苦的 哀号或高度热情的颂赞,如果它不是问题或问题的答案,它对于我 们时代就是死的。①
如关汉卿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的时代。他身处社会底层,目睹、亲历了底层民众受压迫剥削的痛苦生 活,感受了弱势群体的愤懑悲苦的思想感情,而自己同时“沉抑下僚,志 不获展”,这就使他产生了暴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揭露统治阶级罪恶,反 映人民群众的不幸与抗争的动机。正是在这种动机的促使下,他创作 出了《窦娥冤》这样的千古悲剧。窦娥对黑暗势力的强烈反抗,对真理 和正义的执著追求,实际上都反映了关汉卿自身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 力量的思想和愿望。再如孙犁强调在“为自由而斗争的时候,文学又和 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却是必然的"②。他在回顾创作历程时说: “我的创作……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的脚步、我的悲欢
1.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岀版社1982年版,第535页。
2.孙犁:《前揭书》,《孙犁文论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32页。
离合,反映这一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①所以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既 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情感历程,也反映着“时代人民精神风貌”。《荷花 淀》、《风云初记》等就是他真实表现个体情感与表现时代精神的统一的 优秀作品。再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创业史》、《乔厂长 上任记》、《高山下的花环》、《丹心谱》、《于无声处》、《报春花》等作品,无 一不是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和谐统一的。有人认为应当排除创作动机 的外在性,这是不对的。因为任何创作活动都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社 会性活动并不意味着个体和集体相互对立从而舍弃和牺牲个体;相反 它意味着对个体的全面肯定。因为创作主体和反映对象的存在是一种 在会性的存在,个体中包含着社会,自我中包含着非我。因此,创作动 机的外.在性和内在性是彼此依存、互为条件的,表现为一个持续的心理 建构(外化和内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 动动力。创作动机可以与多方面的需要有关,物质的、政治的、道德的、 宗教的等等,然而艺术创作从根本上说是审美活动,所以只有与满足创 作主体的审美需要发生联系,才能产生创作动力。如果主要是为了满 足物质、政治、道德、宗教的需要或其他利益而进行创作,那就不是真正 的艺术创作,而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如卢梭所说:
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我的天才,毁灭我的才华。我的 才华不在我的笔上,而在我的心里,完全是由一种超逸而豪迈的运 思方式产生出来的,也只有这种运思方式才能使我的才华发荣滋 长。任何刚劲的东西,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会从一支唯利是图的 笔下产生出来。需求和贪欲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能使我写 得好些。企图成功的欲望纵然没有把我送进纵横挥阖的小集团, 也会使我尽量少说些真实有用的话,多说些哗众取宠之词,因而我 就不能成为原来有可能成为的卓越作家,而只能是一个东涂西抹 的文字匠了。不能,绝对不能。我开始感觉到,作家的地位只有在 它不是一个行业的时候才能保持,才能是光彩的和可敬的。当一
1.孙犁:《前揭书》,《孙犁文论集》,百花文艺岀版社1981年版,第30— 34页。
个人只为维持生计而运思的时候,他的思想就难以高尚。为了能 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就绝不能屈从于对成功的追求。①
无疑,任何进步的外在目的都是进行创造的巨大动力。尤其是在 尖锐的社会革命*争中,群体的利益超过了个体的审美需要,要求艺术 创作直接为现实斗争服务。这时候,创作动机的内在性必然受到实现 功利价值目标的外在性的制约。尽管如此,它也必须转化为内在的自 我需要,而不是让创作主体被动地屈从于它。如新时期文学中所出现 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的作家们其主观愿望与客观需求保持一致, 对推动社会前进和自我实现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鲁迅先生主张遵命文 学,但他的遵命是自愿的遵命,是与内在需要一致的遵命。否则,外在 目的就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发展要求,就会由于缺乏内在的生动性、 真实性和新鲜感而创作出毫无艺术感染力的贋品。如“文革"中,狭隘 的功利观念把艺术当成政治运动的工具,使主体意识处于压抑状态,能 量无法发挥,没有真情实感,只有少数创作主体仅仅为了生存和安全的 需要或私利而写作,造成了创作动机的外在性与内在性的严重对立,这 样就只能产生如《虹南作战史》、《西沙儿女》、《春苗》、《决裂》等公式化、 概念化的作品。这是因为作家在创作时完全陷入了外部的非我动机, 他的创作只是为了某个政治集团的狭隘利益,为了避免或逃离被抛弃、 被惩罚的境遇,或是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时内在性就变成次要的东 西或者完全不存在了。当创作主体被迫屈从或屈服于外在动机,尤其 是对外部情境潜在的威胁表现出焦虑时,他的创作就会变得不灵活,洞 察力就变得不敏锐,想像力就会被抑制,审美特性就会被扼杀,创作出 来的作品就只能是公式化、异己化的东西。
创作过程受制于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任何外在制约 都必须通过创作主体的实践而自觉地实现。有时动机的外在性与内在 性产生矛盾,最后还要服从内在性。托尔斯泰在创作《安娜-卡列尼 娜》前,他的外在目的是谴责一个堕落的女人,宣传其道德观,但进入创
1.[法]卢梭:《忏悔录》第二部,范希衡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97-498页。
作过程后,自我实现的内在动机取代了外在目的,作家站在全面人性的 高度来塑造评价艺术对象,同情战胜了偏见。
创作是“自由的精神生产",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是 符合人类本性的充分个性化的自由活动。如黑格尔所说,人们可以通 过艺术创造满足自己认识自己的普遍需要。艺术创作必须岀自创作主 体的内在需要,甚至让这种内在需要成为最高需要,才能成为创作的动 力,使之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物体,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马斯洛认为: “人的基本的动机就是以其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其潜力,即自我 实现的需要①这种自我实现的动机是创作主体“基本需要已经得到 满足",“依赖性和受动性则要少得多,而自动性和自我定向则要多得 多“支配他们的决定因素,现在主要是内部的因素,而不是社会和环 境的因素。”“这些内部的因素是他们自己内在本性的法则,是他们潜能 的自然倾向,是他们的天资,是他们的潜在资源,是他们的创作冲动 ……“只要达到了这种程度,即成长排除了阻碍和压抑,使这个人成 了'他自己',能够似乎光芒四射地喷发行为,而不是重复动作,自我能 按照他的内在个性表现自己,自然实现着的行为就成为天然的、创造性 的、释放出来的,而不是获得的,就成为表现自己的,而不是应付他人的 了。”这种动机即自我实现的动机。这种动机“就是指促使他的潜在能 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 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②。这些论断是中肯 的。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只有摆脱了“依赖性和受动性”,“排除了阻碍 和压抑",才可能自由自为地“按照他的内在个性表现自己”,甚至超越 自我。那些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无一不是创作主体怀着强烈、真挚又富 有个性特征的感情创作出来的。《红楼梦》之所以流芳溢彩,是作者“万 种柔肠,千端苦绪,剖心呕血以出之''③。这样作品就超越了个人局限,
1.[美]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下册,周先庚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84 页。
2.[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滞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4 页。
3.《明斋主人总评》,见《红楼梦》护花主人、大某山民、太平闲人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第18页。
具有了全人类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托尔斯泰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俄国 革命的一面镜子,《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奥妙所 在。这种超越性意向是创作原动力的升华。这种超越意向来自创作主 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而那些功利目的重负下的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完 全为外在性所垄断,尽管有时也可能创作出名噪一时的作品,但不过是 文学长河中所泛起的几朵浪花,很快就会销声匿迹了。那些为成名、赚 钱、升官、泄私愤等而创作的人,是根本创作不出好作品的;那些缺乏真 情实感的政治图解,是无法跻身艺术大门的。创作主体只有保持自己 的自由意志,不迎合低级趣味,不屈从金钱的腐蚀和权势的压力,才可 能创作出不负于时代、充分显示自身本质力量、艺术个性的作品。这如 葛红兵博士所说:
历史的深处就是现实,个人的深处就是人类。一个真正的作 家他自己必须具有博大的人类意识,他不仅为他所处的时代言说, 还为整个人类言说。他的超越性追求、人类学情怀、彼岸精神、终 极精神、终极取向是他创作的动力,并且他把这种动力焊接在他对 单个人的生命的同情式体验上。他不仅是一个热爱现实的人,他 还是一个热爱未来的人,他不仅是一个热爱个体的人,还是一个热 爱人类的人:他追求个人性和共在性的统一,他视文学艺术是存在 的敞亮、存在的去蔽,他将作家的使命理解为将这种去蔽与敞亮的 真理昭示给人们。由此,他就获得了整个人类的精神史的参照,他 的创作也就获得了博大而恢弘历史意识、人类意识的支持。他的 创作目的由此而上升为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永恒法则的苦苦追寻, 他的工作是他向着人类的变动不拘的生活之中永久性的素质的一 种询问。为“人''的整体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坦途,成为他的创作的 所致力的最高方向。①
一个真正的作家、艺术家追求的是个人性和共在性,即外部性和内部性
1. 葛红兵:《文学概论通用教程》,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的统一,他“具有博大的人类意识,他不仅为他所处的时代言说,还为整 个人类言说。他的超越性追求、人类学情怀、彼岸精神、终极精神、终极 取向是他创作的动力,并且他把这种动力焊接在他对单个人的生命的 同情式体验上”。他的创作动机就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永恒法则的苦 苦追寻气 这样,“为'人'的整体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坦途”,就“成为他的 创作所致力的最高方向”。如有人问“铁凝为什么要写作时?她的答案 是'我想这是文学之所以存在的一个理由:提升人的灵魂,拓展人的心灵 空间她就是要用文学的力量温暖整个世界,承担捍卫人类的精神健 康和心灵高贵的责任”①。铁凝的创作动机是为了捍卫人类精神的高贵。
阿来在《尘埃落定》获奖后这样谈自己的创作动机:
至于得奖,我觉得为了得奖的作家是可耻的。我之所以从事 文学,不是小时候有个什么梦想。我出身在一个贫困的乡村,二十 几岁开始写作,那是纯粹是为了内心的表达。写作对我最大的收 获是我在写作当中得到幸福,巨大的幸福。当然并不是每一篇都 如此,我在写诗、写短篇、中篇、长篇小说时都感受到了,文学已经 用这种方式很好地报答了我。得不得奖,对我而言无所谓。因为 我不需要为了获得经济酬劳而写作。写,就是为了内心表达。②
阿来的创作动机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乃至对人类的内心的 深切感受。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尽管他们的答案有所不同,但表现自 己心灵的自由、表达人类精神的向度却是一致的。这种写作是真正自 由的写作。他们的创作目的就是对人类精神生活永恒法则的苦苦追 寻,他们的创作就是为人类富有诗意的生活寻找坦途。
创作动机的发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心理现象,如何正确地揭 示、解释它,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随着我们对审美心理机制的 深入探究,必将对创作动机的发生和源起作出正确的回答。
1.转引自范川凤:《美人鱼的鱼网从哪里来一一铁凝小说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4月版,第21页。
2.易文翔、阿来:《写作:忠于内心的表达——阿来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第5期。
创作是“自由的精神生产",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是 符合人类本性的充分个性化的自由活动。如黑格尔所说,人们可以通 过艺术创造满足自己认识自己的普遍需要。艺术创作必须岀自创作主 体的内在需要,甚至让这种内在需要成为最高需要,才能成为创作的动 力,使之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物体,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马斯洛认为: “人的基本的动机就是以其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其潜力,即自我 实现的需要①这种自我实现的动机是创作主体“基本需要已经得到 满足",“依赖性和受动性则要少得多,而自动性和自我定向则要多得 多“支配他们的决定因素,现在主要是内部的因素,而不是社会和环 境的因素。”“这些内部的因素是他们自己内在本性的法则,是他们潜能 的自然倾向,是他们的天资,是他们的潜在资源,是他们的创作冲动 ……“只要达到了这种程度,即成长排除了阻碍和压抑,使这个人成 了'他自己',能够似乎光芒四射地喷发行为,而不是重复动作,自我能 按照他的内在个性表现自己,自然实现着的行为就成为天然的、创造性 的、释放出来的,而不是获得的,就成为表现自己的,而不是应付他人的 了。”这种动机即自我实现的动机。这种动机“就是指促使他的潜在能 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 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②。这些论断是中肯 的。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只有摆脱了“依赖性和受动性”,“排除了阻碍 和压抑",才可能自由自为地“按照他的内在个性表现自己”,甚至超越 自我。那些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无一不是创作主体怀着强烈、真挚又富 有个性特征的感情创作出来的。《红楼梦》之所以流芳溢彩,是作者“万 种柔肠,千端苦绪,剖心呕血以出之''③。这样作品就超越了个人局限,
1.[美]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下册,周先庚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84 页。
2.[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滞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4 页。
3.《明斋主人总评》,见《红楼梦》护花主人、大某山民、太平闲人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第18页。
具有了全人类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托尔斯泰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俄国 革命的一面镜子,《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奥妙所 在。这种超越性意向是创作原动力的升华。这种超越意向来自创作主 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而那些功利目的重负下的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完 全为外在性所垄断,尽管有时也可能创作出名噪一时的作品,但不过是 文学长河中所泛起的几朵浪花,很快就会销声匿迹了。那些为成名、赚 钱、升官、泄私愤等而创作的人,是根本创作不出好作品的;那些缺乏真 情实感的政治图解,是无法跻身艺术大门的。创作主体只有保持自己 的自由意志,不迎合低级趣味,不屈从金钱的腐蚀和权势的压力,才可 能创作出不负于时代、充分显示自身本质力量、艺术个性的作品。这如 葛红兵博士所说:
历史的深处就是现实,个人的深处就是人类。一个真正的作 家他自己必须具有博大的人类意识,他不仅为他所处的时代言说, 还为整个人类言说。他的超越性追求、人类学情怀、彼岸精神、终 极精神、终极取向是他创作的动力,并且他把这种动力焊接在他对 单个人的生命的同情式体验上。他不仅是一个热爱现实的人,他 还是一个热爱未来的人,他不仅是一个热爱个体的人,还是一个热 爱人类的人:他追求个人性和共在性的统一,他视文学艺术是存在 的敞亮、存在的去蔽,他将作家的使命理解为将这种去蔽与敞亮的 真理昭示给人们。由此,他就获得了整个人类的精神史的参照,他 的创作也就获得了博大而恢弘历史意识、人类意识的支持。他的 创作目的由此而上升为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永恒法则的苦苦追寻, 他的工作是他向着人类的变动不拘的生活之中永久性的素质的一 种询问。为“人''的整体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坦途,成为他的创作的 所致力的最高方向。①
一个真正的作家、艺术家追求的是个人性和共在性,即外部性和内部性
1. 葛红兵:《文学概论通用教程》,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的统一,他“具有博大的人类意识,他不仅为他所处的时代言说,还为整 个人类言说。他的超越性追求、人类学情怀、彼岸精神、终极精神、终极 取向是他创作的动力,并且他把这种动力焊接在他对单个人的生命的 同情式体验上”。他的创作动机就是“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永恒法则的苦 苦追寻气 这样,“为'人'的整体的诗意的栖居寻找坦途”,就“成为他的 创作所致力的最高方向”。如有人问“铁凝为什么要写作时?她的答案 是'我想这是文学之所以存在的一个理由:提升人的灵魂,拓展人的心灵 空间她就是要用文学的力量温暖整个世界,承担捍卫人类的精神健 康和心灵高贵的责任”①。铁凝的创作动机是为了捍卫人类精神的高贵。
阿来在《尘埃落定》获奖后这样谈自己的创作动机:
至于得奖,我觉得为了得奖的作家是可耻的。我之所以从事 文学,不是小时候有个什么梦想。我出身在一个贫困的乡村,二十 几岁开始写作,那是纯粹是为了内心的表达。写作对我最大的收 获是我在写作当中得到幸福,巨大的幸福。当然并不是每一篇都 如此,我在写诗、写短篇、中篇、长篇小说时都感受到了,文学已经 用这种方式很好地报答了我。得不得奖,对我而言无所谓。因为 我不需要为了获得经济酬劳而写作。写,就是为了内心表达。②
阿来的创作动机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乃至对人类的内心的 深切感受。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尽管他们的答案有所不同,但表现自 己心灵的自由、表达人类精神的向度却是一致的。这种写作是真正自 由的写作。他们的创作目的就是对人类精神生活永恒法则的苦苦追 寻,他们的创作就是为人类富有诗意的生活寻找坦途。
创作动机的发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心理现象,如何正确地揭 示、解释它,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随着我们对审美心理机制的 深入探究,必将对创作动机的发生和源起作出正确的回答。
1.转引自范川凤:《美人鱼的鱼网从哪里来一一铁凝小说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4月版,第21页。
2.易文翔、阿来:《写作:忠于内心的表达——阿来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