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动机的动因是创作主体的审美需求处于一种激活状态,驱使 他去吐露、发泄,成为一种强大的、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只有满足了 这种审美需要,创作主体的心理才会由失衡状态趋向动态的平衡。创 作主体的“心理场”就像一个盛水的“碗”,少则失缺,满则流溢。所以从 创作主体的审美需要看,创作动机可以分为缺失性创作动机和丰满性 创作动机。
(一)缺失性创作动机
所谓缺失性创作动机,就是创作主体在生存中岀现某种缺失或痛 苦时产生的动机。创作主体有充满空缺的强烈欲望。这正如阿瑞提 所说:
创造者的另一种动机可能是来源于他所具有的非常活跃的或 者是强烈的想像力,这种情况的形成是出于生物学原因或其他至 今还不清楚的原因。一般人早就学会审查自巳的想像力,会比注 重自己的内心体验更加注重现实的实际要求。有创造力的人则不 同。他会觉得自己处在一种骚动、不安、丧失一切、空虚、无法承受 的挫折等等状态,除非他用一种或别的什么创造方式表达一下自己的内心生活。实际上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对新事物的探索—— 这个新事物是一种可以替代内心的幻想或骚动的外在作品——就 是最普通、最强大的动机。①
(一)缺失性创作动机
所谓缺失性创作动机,就是创作主体在生存中岀现某种缺失或痛 苦时产生的动机。创作主体有充满空缺的强烈欲望。这正如阿瑞提 所说:
创造者的另一种动机可能是来源于他所具有的非常活跃的或 者是强烈的想像力,这种情况的形成是出于生物学原因或其他至 今还不清楚的原因。一般人早就学会审查自巳的想像力,会比注 重自己的内心体验更加注重现实的实际要求。有创造力的人则不 同。他会觉得自己处在一种骚动、不安、丧失一切、空虚、无法承受 的挫折等等状态,除非他用一种或别的什么创造方式表达一下自己的内心生活。实际上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对新事物的探索—— 这个新事物是一种可以替代内心的幻想或骚动的外在作品——就 是最普通、最强大的动机。①
随着空失的补偿,内驱力也就降低以至消失。英国作家格雷厄姆・ 格林以他亲身的体验,在一本创作回忆录中写道:“写作是一种治病的 方式。我有时觉得奇怪,为什么那些既不写、又不画,也不作曲的人能 够设法逃逸人类境遇中先天固有的疯狂、忧郁症和无谓的恐惧。”格林 认为,感情特别丰富、对事物的感知特别强烈的艺术家都会因得不到充 分的自我实现而产生一种缺乏感,创作的需要就使他们用本能的需要 来填补缺乏,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甚至会因神经系统持久的紊乱而导 致疯狂、忧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
缺失性创作动机多是由于创作主体精神上的失衡或创伤而形成 的。巴尔扎克说:“我所有最好的灵感往往都是来自最为忧愁,最为悲 惨的时候,'②拜伦认为爱情的缺憾是创作的不竭动力。借艺术倾诉苦 闷、宣泄愤懑是缺失性创作动机的主要表现。这是因为人的需求、欲望 很容易受到外界的阻滞、压抑,自我实现的要求不能满足,强烈的主观 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巨大矛盾会使创作主体产生苦闷、忧伤,于是要凭借 艺术的形式来抒发。只要有不满足,就会产生各种需要,就会为满足自 我实现的需要而产生创作动机。超越性意向与创作主体的不满足及缺 失状杏(生理或心理的)密切相关。弗洛伊德把“未满足的愿望”视为艺 术创作的动因;厨川白村把艺术比作“苦闷的象征孔子说诗可以 “怨费尔巴哈认为“痛苦是诗歌的硕果气“不平则鸣",“愤怒出诗人” 说的也都是这个道理。在卷帙浩繁的艺术作品中最感人心者、最富有 艺术价值者是那些“忧愁幽思"之作。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 发愤之所为作也,'英国诗人雪莱也说:“最甜美的诗歌就是那些诉说最 忧伤的思想的。”歌德的诗歌是“倾诉满腔的烦恼”。又如西方的批判现
1.[美]S •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2.转引自宁殿弼:《论灵感》,《辽宁大学学报M979年第2期。
实主义作品,我国晚清的谴责小说,新时期的“伤痕文学''等,这些作品 一方面作为社会生活的确证,暴露黑暗,鞭挞丑恶,有强烈的现实主义 精神;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感愤郁结,借此泄不平、吐 愤懑,与社会抗争。有的创作主体进行创作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在调査“作家为什么写作”时,张贤亮说:“我在劳改农场20多年,从 来没有人来看过我,我心里的话无法向一个可靠的人传达,深深感受着 孤独感。为什么写作呢?我要向外面的人表达我的感受,摆脱孤独 感。”①可见,他就是为了摆脱孤独感、填补情感缺失而创作的《灵与 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
在缺失性创作动机下产生的作品其表达方式上有独特之处:
一是多用曲笔写之。因为这些内容多是对社会的批判、谴责,与当 时统治者的意志相悖逆,作者不便直写,故托借他物言之。如“蒲聊斋 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 假儿女以发之,固定一把酸辛泪也"②。再如贾平凹有浓厚的“故土情 结”,他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浸在乌托邦式的“商州世界''中。这里的 “商州"已经超越了地理学的概念,而具有了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层 面的意义;商州不仅仅是贾平凹的生长之地,而且还是作家精神向往的 “故乡”。他向往故旧的生活,对现代化的文明总是表示出一种怀疑和 否定。出于对乡野文明的怀恋,他以曲笔的手法创作了长篇小说《废 都》、《怀念狼》等作品。对此,评论家费秉勋曾这样讲,'我觉得贾平凹 说他生命在四十岁时断裂了,也是一种生命的苦闷的表现。所不同的 是,别人创作时直接把苦闷写出来……但像司马迁那样对苦闷的发泄, 就不直接进入作品。不直接去写,而是曲笔,拐了个弯子。贾平凹就属 于这一种。他升华了,超越了,又不纯粹是现实主义的写法。”③
二是多用变形夸张的荒诞手法。西方现代派作品多用荒诞的艺术 手法、扭曲的方式表现病态、荒谬的社会和扭曲变态的人性。如文学作 品中卡夫卡的《变形记》、奥尼尔的《毛猿》、尤奈斯库的《犀牛》、艾略特
1.《文汇报M981年12月7日。
2. 曾祖荫选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24页。
3. 费秉勋:《谈贾平凹的创作》,《小说评论》2000年第3期。
的《荒原》等,现代派画中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蒙克的《呐喊》、康丁斯 基的《即兴》、达利的《记忆的永恒》、马格里特的《集体发明物》等。这是 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可解脱的矛盾,造成一种难以忍受的重压,使 作家、艺术家们的精神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灵有不同程度的变态, 这种作品正是他们内心痛苦和心灵扭曲的确证,他们用作品反对资本 主义社会对个性的压制,揭露社会不平等的现状。再如,“寻根文学”的 发起人韩少功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是从广袤的传统文化土壤里 开垦出来的,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认同和褒扬。他试图从对愚昧 落后的民俗陋习的暴露和批判中寻觅、挖掘出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 伟力。他在《爸爸爸》中用变形甚至是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丑陋不堪 的“丙崽。为我们认识远古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提供了一块活化石, 一株“孑遗植物丙崽就是深藏于泥土和腐质之中的化石般的文化胚 胎和原形。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以试图从鸡头寨人昏睡在远古历史噩 梦申的苦难一页,来表达对于现实生活中残存的原始性的、古老的愚昧 和黑暗丑恶的强烈憎恶,并从对原始心态的批判中寻找一种对民族的 重新认识,以求对民族历史、社会发展、人情世态作更加深入、透辟的分 析思考。
三是寄情山水自然。创作主体把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感情缺憾寄 托于山水自然中,从中获得代偿性的满足。我国的山水、田园、边塞诗 派、画派的诗人或画家们或仕途失意,或厌世疾俗,或人生乏味,便游戏 山水,躬耕田园,借以解脱。如陶渊明在对污浊、腐败的仕途绝望之后, 发出了“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慨叹,于是选择了归居田园、 “复得返自然"的道路,从悠闲恬淡的“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的田园 生活中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再如李白因不屈从于权势,晚年只好投靠 当县令的叔叔。为了排遣郁闷,他每天游山玩水,写下了“弃我去者昨 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 以酣高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最后在“大鹏飞 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的豪放声中辞世。临终前特别留下遗嘱, 要求把他葬在大青山下,与谢眺为邻。
随着缺失性创作动机缺失的弥补和填充,苦闷愤懑的逐渐排除,情绪也就逐渐平复,恢复平衡。
(二)丰满性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虽然多源于创作主体由于社会矛盾及个人遭际所引发的 精神苦闷,但其事业的成功、愿望的满足、爱情的甜美、理想的实现也会 引起欢乐和喜悦。这种欢乐意识也会成为一种内驱力,推动创作主体 去进行创作。高尔基讲过,'当心灵装得过满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地 会让自己的力量……欢乐涌流出来,溢向世界和人间「'①当创作主体 苦苦求索和追寻的理想或愿望得以实现,或者对更高目标的向往追求 所产生的激情、喜悦、欢乐溢满心胸,精神处于激昂亢奋状态时,就要流 溢出来而产生创作动机,这种动机就是丰满性创作动机。
丰满性创作动机主要产生于这样几种情况:
顺利的生活环境。如十年浩劫结束后,一大批蒙冤受屈的作家、艺 术家恢复了名誉,有了较好的生活环境,创作一发而不可收。王蒙曾回 忆1978年他在北戴河海滨有过类似月夜惊动一对恋人的经验,心有所 动。但由于当时“文艺黑线论”还没批,个人的政策也没有落实,没有写 它的心境,因而虽然心头蓦然一动却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直到1980 年生活境遇和创作心境改变后,重新回忆起这一意境,才产生了强烈的 创作冲动,情、兴,神相伴而来,于是在一个午觉后,“脸也不洗,汗也不 擦,茶也不喝,笔硬是停不下来,直到终篇”。当时他感到“充满诗情和 喜悦,一切都好像是从笔端自己流出来的”,“似乎小说是奇妙地自动完 成的”。②正是生活环境和创作心境的改变使得作家情思奔涌,一挥而 就,下笔如有神助。
愉悦的心境。如李国文得到落实政策调他回京的消息时还在河南 农村,他欣喜异常。晚上坐在麦秸垛上纳凉,忽然看到天上发生了月 食。他心中怦然而动:我们的国家和个人的经历不也是一场“月食”吗? 一会儿明,一会儿暗,现在又明了。于是产生了创作《月食》的动机。又 如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捷报时惊喜欲狂,激情难捺,写
1. [苏]高尔基:《论写作技巧》,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o
2.王蒙:《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见《王蒙谈创作》,中国文联 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09页,第100页。
下了“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热恋。热恋是产生丰满性创作动机的最佳契机。此时创作主体的 审美心理机能高度和谐,心情愉悦,情感炽烈,蓄足势能,充满张力,达 到阈限。在这种情感的催化和驱使下,“在恋爱者的意识里,真实的动 机消隐了……他似乎面目一新了,更强壮、更丰富、更完美了,他是更完 美了……在这里,我们发现艺术是一种生物机能,我们发现它被置入 '爱'的那天使般的本能之中,我们发现它是生命的最强大动力”①。普 希金最成功的作品如《欧根-奥涅金》和《别尔金小说集》等,都是向美 人冈察罗娃求婚成功后三个月内,怀着幸福愉悦的心情创造岀来的。 贝多芬和球丽爱德热恋时创作激情难遏,创作了《月光奏鸣曲》、《田园 交响曲》等著名作品。
酒醉。酒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并具有各种药用功能,饮酒可使人产 生愉悦,还可以刺激神经,活跃想像力。它“有助于创造力,因为它有助 于思维流畅,并且使它能轻易地逾越'先前确定的信仰界限②。“醉, 高度的力感,一种通过事物来反映自身的充实和完满的内在冲动「'③ 创作主体在饮酒时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创作力。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每当要写诗时,总是先磨好墨,摊好纸,然后喝几碗酒,躺在床上扯条被 子蒙上,一动不动,过一会儿,便一跃而起,拿起笔一挥而就。在酒醉的 沉迷中,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孟浩然“醉月频中 圣,迷花不事君”广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 烟”;如此等等都是醉中佳句,是酒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使他们在创 作高峰体验的状态下创作出堪称传世之作的诗歌。国外亦如此。法国 的伏尔泰和巴尔扎克借助于酒和咖啡来刺激神经。著名的《马赛曲》也 诞生在酒意中。那是1792年一个寒冷的冬夜,当时的法国正处在抵抗 奥地利侵略,保卫大革命的战争中。斯特拉斯堡市长用仅有的一瓶葡 萄酒招待法国军队音乐家德利尔。市长向他祝酒时说:“徳利尔应当从
1.「德]尼釆:《天才的激情与感悟》,文良文化编译.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 一336页
2. 冯骥才:《飞来的火种》,《小说家M981年第1期。
3.[德]尼采:《天才的激情与感悟》,文良文化编译.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页。
缺失性创作动机多是由于创作主体精神上的失衡或创伤而形成 的。巴尔扎克说:“我所有最好的灵感往往都是来自最为忧愁,最为悲 惨的时候,'②拜伦认为爱情的缺憾是创作的不竭动力。借艺术倾诉苦 闷、宣泄愤懑是缺失性创作动机的主要表现。这是因为人的需求、欲望 很容易受到外界的阻滞、压抑,自我实现的要求不能满足,强烈的主观 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巨大矛盾会使创作主体产生苦闷、忧伤,于是要凭借 艺术的形式来抒发。只要有不满足,就会产生各种需要,就会为满足自 我实现的需要而产生创作动机。超越性意向与创作主体的不满足及缺 失状杏(生理或心理的)密切相关。弗洛伊德把“未满足的愿望”视为艺 术创作的动因;厨川白村把艺术比作“苦闷的象征孔子说诗可以 “怨费尔巴哈认为“痛苦是诗歌的硕果气“不平则鸣",“愤怒出诗人” 说的也都是这个道理。在卷帙浩繁的艺术作品中最感人心者、最富有 艺术价值者是那些“忧愁幽思"之作。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 发愤之所为作也,'英国诗人雪莱也说:“最甜美的诗歌就是那些诉说最 忧伤的思想的。”歌德的诗歌是“倾诉满腔的烦恼”。又如西方的批判现
1.[美]S •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2.转引自宁殿弼:《论灵感》,《辽宁大学学报M979年第2期。
实主义作品,我国晚清的谴责小说,新时期的“伤痕文学''等,这些作品 一方面作为社会生活的确证,暴露黑暗,鞭挞丑恶,有强烈的现实主义 精神;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感愤郁结,借此泄不平、吐 愤懑,与社会抗争。有的创作主体进行创作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在调査“作家为什么写作”时,张贤亮说:“我在劳改农场20多年,从 来没有人来看过我,我心里的话无法向一个可靠的人传达,深深感受着 孤独感。为什么写作呢?我要向外面的人表达我的感受,摆脱孤独 感。”①可见,他就是为了摆脱孤独感、填补情感缺失而创作的《灵与 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
在缺失性创作动机下产生的作品其表达方式上有独特之处:
一是多用曲笔写之。因为这些内容多是对社会的批判、谴责,与当 时统治者的意志相悖逆,作者不便直写,故托借他物言之。如“蒲聊斋 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 假儿女以发之,固定一把酸辛泪也"②。再如贾平凹有浓厚的“故土情 结”,他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浸在乌托邦式的“商州世界''中。这里的 “商州"已经超越了地理学的概念,而具有了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层 面的意义;商州不仅仅是贾平凹的生长之地,而且还是作家精神向往的 “故乡”。他向往故旧的生活,对现代化的文明总是表示出一种怀疑和 否定。出于对乡野文明的怀恋,他以曲笔的手法创作了长篇小说《废 都》、《怀念狼》等作品。对此,评论家费秉勋曾这样讲,'我觉得贾平凹 说他生命在四十岁时断裂了,也是一种生命的苦闷的表现。所不同的 是,别人创作时直接把苦闷写出来……但像司马迁那样对苦闷的发泄, 就不直接进入作品。不直接去写,而是曲笔,拐了个弯子。贾平凹就属 于这一种。他升华了,超越了,又不纯粹是现实主义的写法。”③
二是多用变形夸张的荒诞手法。西方现代派作品多用荒诞的艺术 手法、扭曲的方式表现病态、荒谬的社会和扭曲变态的人性。如文学作 品中卡夫卡的《变形记》、奥尼尔的《毛猿》、尤奈斯库的《犀牛》、艾略特
1.《文汇报M981年12月7日。
2. 曾祖荫选注:《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24页。
3. 费秉勋:《谈贾平凹的创作》,《小说评论》2000年第3期。
的《荒原》等,现代派画中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蒙克的《呐喊》、康丁斯 基的《即兴》、达利的《记忆的永恒》、马格里特的《集体发明物》等。这是 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可解脱的矛盾,造成一种难以忍受的重压,使 作家、艺术家们的精神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灵有不同程度的变态, 这种作品正是他们内心痛苦和心灵扭曲的确证,他们用作品反对资本 主义社会对个性的压制,揭露社会不平等的现状。再如,“寻根文学”的 发起人韩少功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是从广袤的传统文化土壤里 开垦出来的,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认同和褒扬。他试图从对愚昧 落后的民俗陋习的暴露和批判中寻觅、挖掘出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 伟力。他在《爸爸爸》中用变形甚至是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丑陋不堪 的“丙崽。为我们认识远古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提供了一块活化石, 一株“孑遗植物丙崽就是深藏于泥土和腐质之中的化石般的文化胚 胎和原形。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以试图从鸡头寨人昏睡在远古历史噩 梦申的苦难一页,来表达对于现实生活中残存的原始性的、古老的愚昧 和黑暗丑恶的强烈憎恶,并从对原始心态的批判中寻找一种对民族的 重新认识,以求对民族历史、社会发展、人情世态作更加深入、透辟的分 析思考。
三是寄情山水自然。创作主体把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感情缺憾寄 托于山水自然中,从中获得代偿性的满足。我国的山水、田园、边塞诗 派、画派的诗人或画家们或仕途失意,或厌世疾俗,或人生乏味,便游戏 山水,躬耕田园,借以解脱。如陶渊明在对污浊、腐败的仕途绝望之后, 发出了“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慨叹,于是选择了归居田园、 “复得返自然"的道路,从悠闲恬淡的“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的田园 生活中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再如李白因不屈从于权势,晚年只好投靠 当县令的叔叔。为了排遣郁闷,他每天游山玩水,写下了“弃我去者昨 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 以酣高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最后在“大鹏飞 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的豪放声中辞世。临终前特别留下遗嘱, 要求把他葬在大青山下,与谢眺为邻。
随着缺失性创作动机缺失的弥补和填充,苦闷愤懑的逐渐排除,情绪也就逐渐平复,恢复平衡。
(二)丰满性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虽然多源于创作主体由于社会矛盾及个人遭际所引发的 精神苦闷,但其事业的成功、愿望的满足、爱情的甜美、理想的实现也会 引起欢乐和喜悦。这种欢乐意识也会成为一种内驱力,推动创作主体 去进行创作。高尔基讲过,'当心灵装得过满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地 会让自己的力量……欢乐涌流出来,溢向世界和人间「'①当创作主体 苦苦求索和追寻的理想或愿望得以实现,或者对更高目标的向往追求 所产生的激情、喜悦、欢乐溢满心胸,精神处于激昂亢奋状态时,就要流 溢出来而产生创作动机,这种动机就是丰满性创作动机。
丰满性创作动机主要产生于这样几种情况:
顺利的生活环境。如十年浩劫结束后,一大批蒙冤受屈的作家、艺 术家恢复了名誉,有了较好的生活环境,创作一发而不可收。王蒙曾回 忆1978年他在北戴河海滨有过类似月夜惊动一对恋人的经验,心有所 动。但由于当时“文艺黑线论”还没批,个人的政策也没有落实,没有写 它的心境,因而虽然心头蓦然一动却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直到1980 年生活境遇和创作心境改变后,重新回忆起这一意境,才产生了强烈的 创作冲动,情、兴,神相伴而来,于是在一个午觉后,“脸也不洗,汗也不 擦,茶也不喝,笔硬是停不下来,直到终篇”。当时他感到“充满诗情和 喜悦,一切都好像是从笔端自己流出来的”,“似乎小说是奇妙地自动完 成的”。②正是生活环境和创作心境的改变使得作家情思奔涌,一挥而 就,下笔如有神助。
愉悦的心境。如李国文得到落实政策调他回京的消息时还在河南 农村,他欣喜异常。晚上坐在麦秸垛上纳凉,忽然看到天上发生了月 食。他心中怦然而动:我们的国家和个人的经历不也是一场“月食”吗? 一会儿明,一会儿暗,现在又明了。于是产生了创作《月食》的动机。又 如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胜利捷报时惊喜欲狂,激情难捺,写
1. [苏]高尔基:《论写作技巧》,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o
2.王蒙:《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见《王蒙谈创作》,中国文联 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09页,第100页。
下了“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热恋。热恋是产生丰满性创作动机的最佳契机。此时创作主体的 审美心理机能高度和谐,心情愉悦,情感炽烈,蓄足势能,充满张力,达 到阈限。在这种情感的催化和驱使下,“在恋爱者的意识里,真实的动 机消隐了……他似乎面目一新了,更强壮、更丰富、更完美了,他是更完 美了……在这里,我们发现艺术是一种生物机能,我们发现它被置入 '爱'的那天使般的本能之中,我们发现它是生命的最强大动力”①。普 希金最成功的作品如《欧根-奥涅金》和《别尔金小说集》等,都是向美 人冈察罗娃求婚成功后三个月内,怀着幸福愉悦的心情创造岀来的。 贝多芬和球丽爱德热恋时创作激情难遏,创作了《月光奏鸣曲》、《田园 交响曲》等著名作品。
酒醉。酒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并具有各种药用功能,饮酒可使人产 生愉悦,还可以刺激神经,活跃想像力。它“有助于创造力,因为它有助 于思维流畅,并且使它能轻易地逾越'先前确定的信仰界限②。“醉, 高度的力感,一种通过事物来反映自身的充实和完满的内在冲动「'③ 创作主体在饮酒时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创作力。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每当要写诗时,总是先磨好墨,摊好纸,然后喝几碗酒,躺在床上扯条被 子蒙上,一动不动,过一会儿,便一跃而起,拿起笔一挥而就。在酒醉的 沉迷中,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孟浩然“醉月频中 圣,迷花不事君”广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 烟”;如此等等都是醉中佳句,是酒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使他们在创 作高峰体验的状态下创作出堪称传世之作的诗歌。国外亦如此。法国 的伏尔泰和巴尔扎克借助于酒和咖啡来刺激神经。著名的《马赛曲》也 诞生在酒意中。那是1792年一个寒冷的冬夜,当时的法国正处在抵抗 奥地利侵略,保卫大革命的战争中。斯特拉斯堡市长用仅有的一瓶葡 萄酒招待法国军队音乐家德利尔。市长向他祝酒时说:“徳利尔应当从
1.「德]尼釆:《天才的激情与感悟》,文良文化编译.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 一336页
2. 冯骥才:《飞来的火种》,《小说家M981年第1期。
3.[德]尼采:《天才的激情与感悟》,文良文化编译.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页。
这最后几滴酒中获得启示,谱写一首从人民的心灵中喷涌出来,给人民 的心灵带来振奋的歌曲。”德利尔回到寝室后,在酒意的冲击下,捕捉到 艺术灵感,创作岀了《马赛曲》。在酒醉中,他对人生、世界进行了深层 次的审美观照、深度的理性思索,因而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这些作品 已成为永恒,上升为一种普遍的人类文化精神。可见,酒是提高创造力 的促进因素」“拉伯雷对这种液体所产生出的令人惊叹的效果大喜若 狂这是尽人皆知的。波德莱尔也说出过同样热烈的赞词。他写道:'我 们必须不停地喝酒。这就是全部的也是唯一的问题。'……许多作家比 如戈蒂埃、爱伦-坡、波德莱尔和兰波从酒精饮料的作用下找到了 灵感。”①
符合理想愿望的事物或现象。创作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符合 自己审美理想和愿望的事物或现象,同样会引起内心的快乐,产生艺术 创作的激情。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李準的《李双双小传》,李存葆 的《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都是在英雄事迹和先进人物的激励下催生出 创作动机的。如李存葆从烈士兜中发现带血的欠账单,刘白羽看到长 江三峡壮丽的景色,都为之心动。同样,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也可以诱发 创作动机。有一次,托尔斯泰在原野上看到一株被车子碾过仍倔强地 生长着的牛莠花,不禁赞叹道:“生命的力是多么的顽强啊!''他从坚韧 的牛葬花联想到高加索英雄哈泽-穆拉特曾经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仍顽 强不屈,因而产生了创作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的动机。军旅作家 李西岳作为从百草山走出来的军人,一直把家乡的百草山视为他的精 神家园,百草山的山水花草经过他心灵的同化、情感的灌注,都变得神 奇灵透、美好无比。正是在这样的创作动机催发下,他创作了长篇小说 《百草山》。在这部作品中,他借百草山表现出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的强烈追求和怀恋,透溢出了重新建构精神家园的追求和期盼。
对文学事业的崇敬与向往。创作中的丰富性动机,还表现为创作 主体出于对文学事业的崇敬与向往,以至于把献身于这项事业作为自 我实现的目标和理想。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动机是以其最有效和最
1.[美]S •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完整的方式表现他的潜力,满足其自我实现的期望。有的创作主体把 创作看成是一种崇高的人生方式,是寻找自我、表现自我、确立自我的一 种最佳选择,因而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地去实现人生吊目的。巴尔扎克 毅然放弃“大律师”的优厚待遇,郑重地向家人宣布要当一名“小说家气 父母惊愕万分,而他却兴致勃勃地在一间“冬凉夏热”的破房子里开始了 创作生涯。他渴望在这个领域里获得拿破仑在政治上所获得的那种辉 煌的胜利。他的书房里立着一座拿破仑的小雕像,他在上面粘上自己手 书的誓言:“彼用剑锋所未竟之业,我将以笔锋竟其业。”①他以坚强的创 造意志和巨大的创造雄心,攀登上了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
创作给创作主体带来的荣誉、利益和生活的便利,也可以成为产生 创作动机的动因。创作是一种途径,可以满足某种渴望和需求。人类 生存的方式有多种。有人把从事艺术创作作为取得利益或获取荣誉的 手段。如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和历史上的那些“宫廷文学" 的作者们,都把文艺作为自己升官发财的阶梯。有些人则是为了生存。 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填腹还债而创作了《赌徒》,托尔斯泰创作《复活》 是为了在短时间内筹集一笔钱,哈代是为了有一个较为舒适的生活环 境而创作的《德伯家的苔丝》,高尔基是由于“令人苦恼的生活"而不得 不写,乔典运为用所得的稿费替孩子交上学费而进行创作。
创作的缺失性动机与丰满性动机常有相生相伴的情况。创作主体 有时因需要的缺乏而产生忧愁、烦恼、悲愤需要吐露、呐喊,有的因需要 得到满足而产生欢乐、愉悦、幸福需要抒发、宣泄。两种情感汇合交融, 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创作主体进入创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