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息突发式创作动机和渐进缓成式创作动机,一种是“长期积累” 的,一种是“偶然得之"的。对此,歌德曾有过一番生动的描述:有些诗
1.[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巴尔扎克传》,吴小如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 页。
的构思在他的头脑里酝酿多年了,长期占据他的心灵,就“像一些悦人 的形象或一种美梦,飘忽来往”,诗人“任凭想像围绕他们徜徉游戏 还有些诗的写作“'事先毫无印象或预感,诗意突如其来"在不知不觉中 留下的是“满纸纵横乱涂的诗稿"。①
瞬息突发式创作动机是指创作主体在没有任何创作准备的情况 下,因偶然因素的触发或启示而产生的创作动机.如郭沫若写《地球, 我的母亲》,诗兴突然袭来,迫使他赤脚卧倒路边,匆匆记下喷泻而出的 诗句。他这样描述当时的创作体验:“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去看 书,突然受到了诗兴的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把'下 驮'(日本的木屐)脱了,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率性倒在路上睡着, 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感受她的拥抱。——这 在现在看起来,觉得是有点发狂,然在当时却委实是感受着迫切。"②对 这种动机的产生,古人曾这样比喻:“当其触物兴杯,情来神会,机桔跃 如,如兔起鹤落,稍纵则逝矣。”③可见,这种创作动机产生之前没有长 时间的有意识印象积累和情绪积聚的过程,而只有瞬息间的“顿悟”“偶 得。"这种动机有其独特的生成机制。
一是有赖于外界信息的刺激,引起创作主体的心理感应。如挪威 著名画家蒙克曾这样谈油画《呐喊》的创作动机:
一天傍晩,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散步。太阳下山了,突然间,天 空变得血一样地红,在灰蓝色的峡湾和城市上空,我看到了血红的 火光。我的朋友走过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在恐怖中战栗起 来,似乎感到自然中的一声巨大的震天的呼号。于是我画了这幅 画,并把云彩画得血一样红。这血红的色彩就是呼号。④
这幅画的确给人无名的恐惧感。一个人的双手捂耳,浑身颤抖,一张因
1.〔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2.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见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现代作家 谈创作经验》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
3. 朗廷槐:《师友诗传录》,《清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28页。
4.毛建波编著:《名画里的故事》,宁波岀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尖叫而极度变形的脸,像幽灵一样,周围的线条和色彩似乎都因了这尖 叫而显得扭曲战栗。更令人不安的是,不知这尖叫为何发生,也就是不 知道恐怖来自何方,这才是真正的恐怖。再如茅盾在1930年的一天, 偶然从报纸上看到“浙东蚕茧虽丰收,蚕农相继破产"的消息,忽然意识 到,这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及反动统治。这激发了他的满腔怒 火,因而孕育了短篇小说《春蚕》。老舍先生也是由于从报纸上看到一 个人力车夫三次买车三次失车的消息而写成《骆驼样子》的。
二是创作主体要有敏锐的“透视力”。创作主体凭借“内在感官”能 够在对客体的瞬间观照中“以心击之,深穿其境首届茅盾文.学奖获 得者周克芹曾动情地谈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创作动机产生的起因。 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赤着双脚、衣衫褴褛的母女俩在田间挖野菜。忽 然那位母亲看见山坡上一丛鲜红的刺梨儿花,便爬上去摘下来插在小 女孩的头上。她们那黑黝瘦削的脸上,绽出了欢悦的笑容。看到这个 情景,他感慨万分地“想到很多很多的事情。我平时的感受、思考、悲 欢、爱憎,一切一切,都涌上心来。那一天,我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件 事,并写着:'人民是不会绝望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可能遭遇到 可怕的灾难、打击、艰难和不幸,而重要的是热爱生活,直面人生。”'① 作者就是透过这个动人的场景,“看”到了母女热爱生活的表层心理,也 “看''到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深层 心理。因而,在这种动机的促使下,他创作出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三是要有丰富的生活积淀。创作主体要有丰厚的心理积淀和丰富 的生活积累,这是产生创作动机的基础。如歌德得知他的一个同学为 恋爱自杀的消息时,仿佛突然见到一道灵光在眼前闪过,立刻就把《少 年维特之烦恼》的纲要想好了。他在两个星期内一口气把稿子写完,自 己也觉得奇怪:这个小册子好像是一个患睡行症的人在无意识中写成 的。其实,从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歌德钟爱夏绿蒂受挫,在痛苦中萌生 自杀念头的情感历程。该书的情节、思想早已酝酿在他的潜意识中了,
1.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创作之初》,见彭华生、钱光培编:《新时期作家谈创 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页。
他的同学自杀的消息不过是点燃一大堆火药的导火线,把潜伏在他灵 魂深处的思想、感情一齐引发出来了。瞬息突发式的创作动机同灵感 的产生有相似或相同的心理机制,有时二者也就是一回事。
渐进缓成式创作动机亦有一个依次渐进的产生过程。创作主体受 外界的刺激,早已萌发了创作某个作品的欲望,但情感尚蓄积不足,意 像尚不明确。这样,创作主体就要有意识强化情感、酝酿意象,直至岀 现“他完全沉潜到自己思想的涌泉里去,什么东西都不能把他抑制,什 么东西都不能扰乱他”的时候,才能进入“把什么都忘怀的神往境 界”。①赵本夫写《卖驴》的缘起是在8年前听人讲了一个故事:某地有 个老汉.,在拉脚回来的路上,因困倦躺在车上睡着了。毛驴拉着他往回 返,半路上恰遇一辆驴车拉着死人去火化。拉着老汉的毛驴贪恋同族, 也一路尾随进了火葬场。老汉惊醒后,气急败坏地暴打毛驴,没提防惊 惧的毛驴从车套里挣脱后一蹶子踢在他的额头上,老汉当即死亡,真的 被火化了。以后他又认识了一位老兽医。此人出身富农家庭,医道精 通,颇有名望,治牲口脱胯不用针药,不用推拿,只需突然一鞭就能治 好。这一招很神奇,引起赵本夫很大的兴趣。这两件事本来风马牛不 相及,但他发现有两个共同的地方:一是奇特,二是都跟牲畜有关。但 这些仍然不能够成小说,必须用一个有机的东西把它们串起来。他只 好存在心底,慢慢地玩味、揣摩。直到1980年夏秋,社会上传言说政策 又要变。多少年来,农民最担心的就是这一条,大家都担心好政策不久 长。这时他才产生了“反映一下农民的呼声”这样一个强烈的愿望,于 是写出了《卖驴》,酝酿过程可谓长矣。正如作者所讲,《卖驴》的创作过 程是“八年怀胎,一朝分娩,可谓苦矣"。②这样渐进形成的创作动机, 较之瞬息突发式的创作动机,具有更强的有意识、自觉的成分。
1.[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希金文集〉(片断)》,见《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人 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231页。
2.赵本夫:《积累•发掘•构思——回顾〈卖驴〉的形成过程》,见《新时期作家谈创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 — 111页。
1.[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巴尔扎克传》,吴小如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 页。
的构思在他的头脑里酝酿多年了,长期占据他的心灵,就“像一些悦人 的形象或一种美梦,飘忽来往”,诗人“任凭想像围绕他们徜徉游戏 还有些诗的写作“'事先毫无印象或预感,诗意突如其来"在不知不觉中 留下的是“满纸纵横乱涂的诗稿"。①
瞬息突发式创作动机是指创作主体在没有任何创作准备的情况 下,因偶然因素的触发或启示而产生的创作动机.如郭沫若写《地球, 我的母亲》,诗兴突然袭来,迫使他赤脚卧倒路边,匆匆记下喷泻而出的 诗句。他这样描述当时的创作体验:“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去看 书,突然受到了诗兴的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把'下 驮'(日本的木屐)脱了,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率性倒在路上睡着, 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感受她的拥抱。——这 在现在看起来,觉得是有点发狂,然在当时却委实是感受着迫切。"②对 这种动机的产生,古人曾这样比喻:“当其触物兴杯,情来神会,机桔跃 如,如兔起鹤落,稍纵则逝矣。”③可见,这种创作动机产生之前没有长 时间的有意识印象积累和情绪积聚的过程,而只有瞬息间的“顿悟”“偶 得。"这种动机有其独特的生成机制。
一是有赖于外界信息的刺激,引起创作主体的心理感应。如挪威 著名画家蒙克曾这样谈油画《呐喊》的创作动机:
一天傍晩,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散步。太阳下山了,突然间,天 空变得血一样地红,在灰蓝色的峡湾和城市上空,我看到了血红的 火光。我的朋友走过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在恐怖中战栗起 来,似乎感到自然中的一声巨大的震天的呼号。于是我画了这幅 画,并把云彩画得血一样红。这血红的色彩就是呼号。④
这幅画的确给人无名的恐惧感。一个人的双手捂耳,浑身颤抖,一张因
1.〔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2.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见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现代作家 谈创作经验》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
3. 朗廷槐:《师友诗传录》,《清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28页。
4.毛建波编著:《名画里的故事》,宁波岀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尖叫而极度变形的脸,像幽灵一样,周围的线条和色彩似乎都因了这尖 叫而显得扭曲战栗。更令人不安的是,不知这尖叫为何发生,也就是不 知道恐怖来自何方,这才是真正的恐怖。再如茅盾在1930年的一天, 偶然从报纸上看到“浙东蚕茧虽丰收,蚕农相继破产"的消息,忽然意识 到,这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及反动统治。这激发了他的满腔怒 火,因而孕育了短篇小说《春蚕》。老舍先生也是由于从报纸上看到一 个人力车夫三次买车三次失车的消息而写成《骆驼样子》的。
二是创作主体要有敏锐的“透视力”。创作主体凭借“内在感官”能 够在对客体的瞬间观照中“以心击之,深穿其境首届茅盾文.学奖获 得者周克芹曾动情地谈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创作动机产生的起因。 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赤着双脚、衣衫褴褛的母女俩在田间挖野菜。忽 然那位母亲看见山坡上一丛鲜红的刺梨儿花,便爬上去摘下来插在小 女孩的头上。她们那黑黝瘦削的脸上,绽出了欢悦的笑容。看到这个 情景,他感慨万分地“想到很多很多的事情。我平时的感受、思考、悲 欢、爱憎,一切一切,都涌上心来。那一天,我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件 事,并写着:'人民是不会绝望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可能遭遇到 可怕的灾难、打击、艰难和不幸,而重要的是热爱生活,直面人生。”'① 作者就是透过这个动人的场景,“看”到了母女热爱生活的表层心理,也 “看''到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深层 心理。因而,在这种动机的促使下,他创作出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三是要有丰富的生活积淀。创作主体要有丰厚的心理积淀和丰富 的生活积累,这是产生创作动机的基础。如歌德得知他的一个同学为 恋爱自杀的消息时,仿佛突然见到一道灵光在眼前闪过,立刻就把《少 年维特之烦恼》的纲要想好了。他在两个星期内一口气把稿子写完,自 己也觉得奇怪:这个小册子好像是一个患睡行症的人在无意识中写成 的。其实,从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歌德钟爱夏绿蒂受挫,在痛苦中萌生 自杀念头的情感历程。该书的情节、思想早已酝酿在他的潜意识中了,
1.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创作之初》,见彭华生、钱光培编:《新时期作家谈创 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页。
他的同学自杀的消息不过是点燃一大堆火药的导火线,把潜伏在他灵 魂深处的思想、感情一齐引发出来了。瞬息突发式的创作动机同灵感 的产生有相似或相同的心理机制,有时二者也就是一回事。
渐进缓成式创作动机亦有一个依次渐进的产生过程。创作主体受 外界的刺激,早已萌发了创作某个作品的欲望,但情感尚蓄积不足,意 像尚不明确。这样,创作主体就要有意识强化情感、酝酿意象,直至岀 现“他完全沉潜到自己思想的涌泉里去,什么东西都不能把他抑制,什 么东西都不能扰乱他”的时候,才能进入“把什么都忘怀的神往境 界”。①赵本夫写《卖驴》的缘起是在8年前听人讲了一个故事:某地有 个老汉.,在拉脚回来的路上,因困倦躺在车上睡着了。毛驴拉着他往回 返,半路上恰遇一辆驴车拉着死人去火化。拉着老汉的毛驴贪恋同族, 也一路尾随进了火葬场。老汉惊醒后,气急败坏地暴打毛驴,没提防惊 惧的毛驴从车套里挣脱后一蹶子踢在他的额头上,老汉当即死亡,真的 被火化了。以后他又认识了一位老兽医。此人出身富农家庭,医道精 通,颇有名望,治牲口脱胯不用针药,不用推拿,只需突然一鞭就能治 好。这一招很神奇,引起赵本夫很大的兴趣。这两件事本来风马牛不 相及,但他发现有两个共同的地方:一是奇特,二是都跟牲畜有关。但 这些仍然不能够成小说,必须用一个有机的东西把它们串起来。他只 好存在心底,慢慢地玩味、揣摩。直到1980年夏秋,社会上传言说政策 又要变。多少年来,农民最担心的就是这一条,大家都担心好政策不久 长。这时他才产生了“反映一下农民的呼声”这样一个强烈的愿望,于 是写出了《卖驴》,酝酿过程可谓长矣。正如作者所讲,《卖驴》的创作过 程是“八年怀胎,一朝分娩,可谓苦矣"。②这样渐进形成的创作动机, 较之瞬息突发式的创作动机,具有更强的有意识、自觉的成分。
1.[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普希金文集〉(片断)》,见《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人 民文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231页。
2.赵本夫:《积累•发掘•构思——回顾〈卖驴〉的形成过程》,见《新时期作家谈创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 — 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