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创作动机中,由外激式触发源引发的创作动机最为常见,这 种触发源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一)原型启示
创作主体从生活中发生的人和事得到启示,产生创作动机,并以此 为原型进行创作。如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就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画家 德拉克洛瓦根据法国“七月革命"创作的。作者经历了法国七月革命的 全过程,他备受鼓舞,立即创作了油画《自由引导人民》,生动地表现了 巴黎人民越过街垒,浴血奋战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他在给哥哥的信中 这样写道:“如果我不能为祖国自由而战,那我至少将用绘画为她增添 荣誉!'‘①《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笛福一生坎坷,沉浮于苦难的波峰浪 谷。他经过商,参过军,编过报刊,又多次被捕入狱。长期受压抑的体
1.[俄]伊・多尔果波洛夫著:《名画的诞生》,蔡汀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 236 页。
验,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需要。后来,当他偶然在《英国人》杂志上读 到一名苏格兰水手被弃置荒岛4年,历尽艰辛终于被带回英国的消息 时,多年积蓄的审美需要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对象,他的创作冲动像炽热 的岩浆一样喷泻出来,以极快的速度将这部巨著一挥而就。再如何申 的小说《乡长丁满贵》也是在原型的启示下创作完成的。作者看到大量 农民进城务工,同时也看到了当前农村的窘相,想到:“缺少致富的门 路,仍是众多农民的心头重患。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绝不是中国现代 化所希望看到的。当今许多城里人上追一代,就来自农村,还有很多人 十年前或几年前就生活在农村……我们都不会忘了乡下,不会忘了曾 给我们生产衣食的农民。"①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他跑了承德山乡的 许多乡镇,见过一些为百姓吃苦谋利益的乡长,其中有一位给他留下了 极深刻的印象。于是根据这些原型塑造了乡长丁满贵这个人物。在小 说中,何申塑造了“一位想为农民多做好事不做坏事的干部”。尽管乡 长丁满贵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为老百姓干真事、实事是他的为官之 道。他坚持做官必须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 在这个原则面前,他可以不升官、不做官甚至丢官。何申正是通过这个 人物鲜明地表现了为官要替群众干实事,让群众致富的创作动机。
(二)形象感悟
创作主体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发创作 动机。艾捷尔・伏尼契的名著《牛虻》创作的最初动因来自一幅画—— 她年轻时在卢浮宫里见到的。画面上一个身穿黑衣、头戴黑帽的青年 倚墙而立。他双唇紧闭,表情略显忧郁。这立即使她产生了创作《牛 虻》的动机。她在写作《牛虻》时,还把这幅肖像画的复制品挂在床头。 铁凝也是在品味法国印象派大师塞尚的油画《大浴女》时受到触动而产 生创作《大浴女》动机的。如同铁凝所说:“大浴女"系列的“画不是像古 典主义时期的画家把女人的身体画得很甜蜜、很完美,而是茁壮的、朴 实的,躯干和肤色都跟土地、跟森林、跟树木纠缠在一起,和泥土的颜色 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种气势和他笔下的浴女们是有深意的。人体和
1. 何申:《乡镇故事多》,《中篇小说选刊>2004年第2期。
生命和树的躯干和土地是共生的。那种共同的命运,那种坦荡,我觉得 特别好。我很喜欢这些画,现成的'拿来',就这个吧①陈世旭创作 《小镇上的将军》的动机是由小镇上一位将军的形象引发的。他曾这样 描述这个将军的形貌:“精瘦,佝偻,跛着一条腿,拄着一根发亮的茶木 棍,铁一样沉默而倔强地迎面走来。”“当时,我并没有明确地想到要为 他作传。而现在,他像一尊铜雕像一样站立在我面前。我不能为他做 点什么吗?本能的正义冲动导致了严肃的责任感。”于是,他这样确定 了创作动机:“他是一个被放逐者,但是他却从没有从自己的心中放逐 对革命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党极端困难的时候,他依然怀着 极大的战斗自觉,从特殊的地位上用特殊的方式,领导人民奋起斗争。 他始终是党的脊梁,人民的脊梁,共产主义事业的脊梁。至此,将军终 于高大而丰满地在我心中挺立起来,生气勃勃地行动起来了。”②当代 女作家海男创作《花宴》的动机源于她在云南腾冲博物馆看到孙立人将 军的画像。她一看到将军的画像泪流满面,泪水像夜色中的梨花那样 地颤抖,这大概是前世的缘分。然后她确立以孙立人将军为作品主角 开始进行构思,所有的感动和激情都倾泻在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
(三)情景触动
这种触发媒介不是某种具体、直接的相关信息,而只是一种氛围, 一种情境。在这种特殊气氛、情境的感发下,创作主体头脑潜存的创作 素材便会涌出,沉积的潜意识也会变为显意识。王安忆的《雨,沙沙沙》 的创作动机就是因在雨中等车而引发的。她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一 天,我在一个车站等车,下雨了,旁边站着一个小伙子,撑着一把伞,他 什么也没说,把伞朝我这边送送,让我一起遮雨。汽车开来,他仍然没 对我说一句话,收掉伞,从另一个车门上车了。我很感动。"③于是这个 情景引发了她的创作动机,创作了这篇作品。铁凝也是由于受到田间 地头的一幅景象的触动而创作了《孕妇和牛》。在时隔十几年后,铁凝 谈起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时仍很动情。她说:
1.朱育颖:《精神的家园——铁凝访谈》,《小说评论》2003年第3期。
2. 陈世旭:《写人民之所爱》,《十月》1980年第2期。
3.王安忆:《感受•理解•表达》,《上海文学》1982年第8期。
有一次,我到一个地方去,都快收麦子了,麦穗已经很饱满,麦 田一望无际。在地头上,站着一个怀孕的妇女,挺着大肚子特别自 豪。我觉得那个“景象“特别打动人,就想把它写成小说。①
这样,铁凝通过一个妇女生理的变化,开掘出对其生命意义的思 考,展现了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农妇文化意识的觉醒,同时也表现了农 民命运的变化。
(四) 思想点化
这种创作动机是在阅读或交谈中得到某种思想的启示而形成的。 如唐师曾创作的《我的诺曼底》就是他对二战、诺曼底的解读和阐释。 作者怀着一颗开放的、仁慈的心走到当年二战的战场釆访、考察。为 此,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丘吉尔的一句话让他受到鼓舞和启 迪:“每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失去一些热爱的东西,可即使输得一无所 有,也可能在另一个时空上重新开始。”②这句话也因此成了他的创作 动机。这种思想的点化还表现在一种思想或理念作为创作的理论基 础,使创作主体以此对客观的物象进行洞视和审察,由此表现出与众不 同的创作动机。如王维笃信佛学,故人称其为“诗佛气他精研佛学,深 得禅理,所以他的山水诗大多呈现“空”、“寂”、“闲”等佛家的意境。禅 宗思想对其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并潜移默化地延伸到对自然美 的审美观照中,从而影响了他创作动机的产生,这样就使得他的作品表 现出一种恬淡幽深、宁静致远的禅趣境界。
(五) 传说感发
在社会和民众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它们世代传递,成为一 个民族和地域的原型意象和精神象征,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支配人们 的思维和创作。如荣格所言:
每一个原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
1.朱育颖:《精神的家园一一铁凝访谈》,《小说评论》2003年第3期。
2. 崔立秋:《我想当一只“和平鸽”一唐师曾访谈录》,《河北日报》2005年8月5日。
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 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L道深 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 不是像过去那样在宽阔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流淌。①
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就是受到民间传说的启示而感发创作动机 的。他曾经对《白鹿原》的创作作过这样一段论述:
西安东郊确有一道原叫白鹿原。这道原东西长约七八十华 里,南北宽约四五十华里,北面坡下有一条瀬河,西部原坡上有一 条河川叫口河。这两条河水围绕着也滋润着这条古原,所以,我写 的《白鹿原》里就有一条滋水河和润河。……我在蓝田、长安和咸 宁县志上都查到了这个原和“白鹿'‘的传说。蓝田县志记载广有白 鹿原于西原白鹿原在县城的西边所以称西原,时间在周。取于 “竹书纪年”史料。②
由此可以看出《白鹿原》的创作动机源于白鹿意象。白鹿意象是源于周 代甚至更早时候的一个关于白鹿岀现的美好传说。白鹿意象是一个地 域或民族的原型,是在集体无意识支配下创作出的一个原始意象。它 “寄托了作者乃至所有中华民族对白鹿的情感和体悟,理解和向往。从 色彩上看,它浑身洁白,连鹿角也是通体透亮。从姿态上看,它蹦蹦跳 跳,柔弱无骨,仿佛一股抚慰人心灵的和风。从影响上看,凡是它经过 的地方,一切都会化腐朽为神奇:万物复苏,茁壮成长,'一切毒虫害兽 悄然消亡苦难万民的所有痼疾都会一扫而光,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 个无忧无虑、快乐安康的幸福之境。显然,这个形象是自古以来人们心 目中理想化动物形象的整合一洁白代表了纯洁高尚,蹦蹦跳跳代表 了勃勃生机,柔弱无骨象征了温情依依,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异效应则寄
1.[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 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页。
2. 李星:《关于〈白鹿原》的答问》,《小说评论》1993年第3期。
寓了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明主贤君的统治结果。因此,人们自然把 作品中的白鹿意象与仁义之德、仁义之人联系到了一起”。①当然,这 个传说仅仅是创作动机的一个触点,作者又在其中融入了对我们这个 民族更加深邃的理性思考。后来,陈忠实在讲述《白鹿原》的创作动机 时说是要解开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之谜。还有,《阿诗玛》、《木鱼石的 传说》等作品也都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
(六)书本打动
读书也可以成为创作动机产生的媒介。有时创作主体所写的东西 与所读的书本有某种联系和契合,有时书中的某一处、某一点启悟了作 者,他从中得到启发,因而产生了创作动机。如王蒙所说:
张弦同志告诉我,他之所以要写《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恰恰是 因为他看了一些粉饰农村生活的牧歌作品,他不满足,他不平,他 有话要告诉读者。据说贾平凹同志也常常从读书中取得创作的灵 感。……一九六二年我读纳吉宾的《冬天的橡树》,一边读着,一边 构思起《眼睛》来,虽然,《眼睛》与《冬天的橡树》看起来风马牛不 相及。②
当然,外激式触发因素并不只上述几种。正如巴乌斯托夫斯基所 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 珠里的阳光或船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我们周围世界的一切和 我们自身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刺激。”③不仅外界刺激物多种多样,而且 刺激的强度也有强弱之分。对于有强烈的思想感情需要表达的创作主 体来说,某个创作动机可能只需要轻微的外部刺激就能引发。巴金看 见一块湿漉漉的抹布在黑暗中闪光,就激发起创作的冲动。这是因为 他冲出封建家庭牢笼,胸中郁积着对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恨和对被迫害
1.杨敏、赖翅萍:《仁义之德无可挽回的衰落——〈白鹿原〉中的白鹿意象及其原型分 析》,《小说评论>2004年第2期。
2.王蒙:《谈触发》,见《王蒙谈创作》,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5页。
3.[苏]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藏》,李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9页。
被侮辱的弱小者的深厚同情,迫切需要把这一切向人倾诉。而茹志鹃 创作《百合花》的动机,却是在异常强烈的刺激下产生的。作者说,'我 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 我家庭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 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①强烈 的刺激之所以能迅速激发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就在于它能够以巨大 的冲击波达及他们无意识、潜意识的心理层次,•使之迅速发生改组、变 形、升华,并与显意识融会贯通。
1. [美]克雷奇等编:《心理学纲要》下册,周先庚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 371 页。
(一)原型启示
创作主体从生活中发生的人和事得到启示,产生创作动机,并以此 为原型进行创作。如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就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画家 德拉克洛瓦根据法国“七月革命"创作的。作者经历了法国七月革命的 全过程,他备受鼓舞,立即创作了油画《自由引导人民》,生动地表现了 巴黎人民越过街垒,浴血奋战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他在给哥哥的信中 这样写道:“如果我不能为祖国自由而战,那我至少将用绘画为她增添 荣誉!'‘①《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笛福一生坎坷,沉浮于苦难的波峰浪 谷。他经过商,参过军,编过报刊,又多次被捕入狱。长期受压抑的体
1.[俄]伊・多尔果波洛夫著:《名画的诞生》,蔡汀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 236 页。
验,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需要。后来,当他偶然在《英国人》杂志上读 到一名苏格兰水手被弃置荒岛4年,历尽艰辛终于被带回英国的消息 时,多年积蓄的审美需要终于找到了发泄的对象,他的创作冲动像炽热 的岩浆一样喷泻出来,以极快的速度将这部巨著一挥而就。再如何申 的小说《乡长丁满贵》也是在原型的启示下创作完成的。作者看到大量 农民进城务工,同时也看到了当前农村的窘相,想到:“缺少致富的门 路,仍是众多农民的心头重患。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绝不是中国现代 化所希望看到的。当今许多城里人上追一代,就来自农村,还有很多人 十年前或几年前就生活在农村……我们都不会忘了乡下,不会忘了曾 给我们生产衣食的农民。"①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他跑了承德山乡的 许多乡镇,见过一些为百姓吃苦谋利益的乡长,其中有一位给他留下了 极深刻的印象。于是根据这些原型塑造了乡长丁满贵这个人物。在小 说中,何申塑造了“一位想为农民多做好事不做坏事的干部”。尽管乡 长丁满贵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为老百姓干真事、实事是他的为官之 道。他坚持做官必须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 在这个原则面前,他可以不升官、不做官甚至丢官。何申正是通过这个 人物鲜明地表现了为官要替群众干实事,让群众致富的创作动机。
(二)形象感悟
创作主体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发创作 动机。艾捷尔・伏尼契的名著《牛虻》创作的最初动因来自一幅画—— 她年轻时在卢浮宫里见到的。画面上一个身穿黑衣、头戴黑帽的青年 倚墙而立。他双唇紧闭,表情略显忧郁。这立即使她产生了创作《牛 虻》的动机。她在写作《牛虻》时,还把这幅肖像画的复制品挂在床头。 铁凝也是在品味法国印象派大师塞尚的油画《大浴女》时受到触动而产 生创作《大浴女》动机的。如同铁凝所说:“大浴女"系列的“画不是像古 典主义时期的画家把女人的身体画得很甜蜜、很完美,而是茁壮的、朴 实的,躯干和肤色都跟土地、跟森林、跟树木纠缠在一起,和泥土的颜色 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种气势和他笔下的浴女们是有深意的。人体和
1. 何申:《乡镇故事多》,《中篇小说选刊>2004年第2期。
生命和树的躯干和土地是共生的。那种共同的命运,那种坦荡,我觉得 特别好。我很喜欢这些画,现成的'拿来',就这个吧①陈世旭创作 《小镇上的将军》的动机是由小镇上一位将军的形象引发的。他曾这样 描述这个将军的形貌:“精瘦,佝偻,跛着一条腿,拄着一根发亮的茶木 棍,铁一样沉默而倔强地迎面走来。”“当时,我并没有明确地想到要为 他作传。而现在,他像一尊铜雕像一样站立在我面前。我不能为他做 点什么吗?本能的正义冲动导致了严肃的责任感。”于是,他这样确定 了创作动机:“他是一个被放逐者,但是他却从没有从自己的心中放逐 对革命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党极端困难的时候,他依然怀着 极大的战斗自觉,从特殊的地位上用特殊的方式,领导人民奋起斗争。 他始终是党的脊梁,人民的脊梁,共产主义事业的脊梁。至此,将军终 于高大而丰满地在我心中挺立起来,生气勃勃地行动起来了。”②当代 女作家海男创作《花宴》的动机源于她在云南腾冲博物馆看到孙立人将 军的画像。她一看到将军的画像泪流满面,泪水像夜色中的梨花那样 地颤抖,这大概是前世的缘分。然后她确立以孙立人将军为作品主角 开始进行构思,所有的感动和激情都倾泻在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
(三)情景触动
这种触发媒介不是某种具体、直接的相关信息,而只是一种氛围, 一种情境。在这种特殊气氛、情境的感发下,创作主体头脑潜存的创作 素材便会涌出,沉积的潜意识也会变为显意识。王安忆的《雨,沙沙沙》 的创作动机就是因在雨中等车而引发的。她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一 天,我在一个车站等车,下雨了,旁边站着一个小伙子,撑着一把伞,他 什么也没说,把伞朝我这边送送,让我一起遮雨。汽车开来,他仍然没 对我说一句话,收掉伞,从另一个车门上车了。我很感动。"③于是这个 情景引发了她的创作动机,创作了这篇作品。铁凝也是由于受到田间 地头的一幅景象的触动而创作了《孕妇和牛》。在时隔十几年后,铁凝 谈起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时仍很动情。她说:
1.朱育颖:《精神的家园——铁凝访谈》,《小说评论》2003年第3期。
2. 陈世旭:《写人民之所爱》,《十月》1980年第2期。
3.王安忆:《感受•理解•表达》,《上海文学》1982年第8期。
有一次,我到一个地方去,都快收麦子了,麦穗已经很饱满,麦 田一望无际。在地头上,站着一个怀孕的妇女,挺着大肚子特别自 豪。我觉得那个“景象“特别打动人,就想把它写成小说。①
这样,铁凝通过一个妇女生理的变化,开掘出对其生命意义的思 考,展现了一个从大山里走出的农妇文化意识的觉醒,同时也表现了农 民命运的变化。
(四) 思想点化
这种创作动机是在阅读或交谈中得到某种思想的启示而形成的。 如唐师曾创作的《我的诺曼底》就是他对二战、诺曼底的解读和阐释。 作者怀着一颗开放的、仁慈的心走到当年二战的战场釆访、考察。为 此,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丘吉尔的一句话让他受到鼓舞和启 迪:“每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失去一些热爱的东西,可即使输得一无所 有,也可能在另一个时空上重新开始。”②这句话也因此成了他的创作 动机。这种思想的点化还表现在一种思想或理念作为创作的理论基 础,使创作主体以此对客观的物象进行洞视和审察,由此表现出与众不 同的创作动机。如王维笃信佛学,故人称其为“诗佛气他精研佛学,深 得禅理,所以他的山水诗大多呈现“空”、“寂”、“闲”等佛家的意境。禅 宗思想对其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并潜移默化地延伸到对自然美 的审美观照中,从而影响了他创作动机的产生,这样就使得他的作品表 现出一种恬淡幽深、宁静致远的禅趣境界。
(五) 传说感发
在社会和民众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它们世代传递,成为一 个民族和地域的原型意象和精神象征,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支配人们 的思维和创作。如荣格所言:
每一个原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
1.朱育颖:《精神的家园一一铁凝访谈》,《小说评论》2003年第3期。
2. 崔立秋:《我想当一只“和平鸽”一唐师曾访谈录》,《河北日报》2005年8月5日。
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 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L道深 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 不是像过去那样在宽阔而清浅的溪流中向前流淌。①
陈忠实创作《白鹿原》就是受到民间传说的启示而感发创作动机 的。他曾经对《白鹿原》的创作作过这样一段论述:
西安东郊确有一道原叫白鹿原。这道原东西长约七八十华 里,南北宽约四五十华里,北面坡下有一条瀬河,西部原坡上有一 条河川叫口河。这两条河水围绕着也滋润着这条古原,所以,我写 的《白鹿原》里就有一条滋水河和润河。……我在蓝田、长安和咸 宁县志上都查到了这个原和“白鹿'‘的传说。蓝田县志记载广有白 鹿原于西原白鹿原在县城的西边所以称西原,时间在周。取于 “竹书纪年”史料。②
由此可以看出《白鹿原》的创作动机源于白鹿意象。白鹿意象是源于周 代甚至更早时候的一个关于白鹿岀现的美好传说。白鹿意象是一个地 域或民族的原型,是在集体无意识支配下创作出的一个原始意象。它 “寄托了作者乃至所有中华民族对白鹿的情感和体悟,理解和向往。从 色彩上看,它浑身洁白,连鹿角也是通体透亮。从姿态上看,它蹦蹦跳 跳,柔弱无骨,仿佛一股抚慰人心灵的和风。从影响上看,凡是它经过 的地方,一切都会化腐朽为神奇:万物复苏,茁壮成长,'一切毒虫害兽 悄然消亡苦难万民的所有痼疾都会一扫而光,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 个无忧无虑、快乐安康的幸福之境。显然,这个形象是自古以来人们心 目中理想化动物形象的整合一洁白代表了纯洁高尚,蹦蹦跳跳代表 了勃勃生机,柔弱无骨象征了温情依依,化腐朽为神奇的奇异效应则寄
1.[瑞士]荣格:《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 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页。
2. 李星:《关于〈白鹿原》的答问》,《小说评论》1993年第3期。
寓了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明主贤君的统治结果。因此,人们自然把 作品中的白鹿意象与仁义之德、仁义之人联系到了一起”。①当然,这 个传说仅仅是创作动机的一个触点,作者又在其中融入了对我们这个 民族更加深邃的理性思考。后来,陈忠实在讲述《白鹿原》的创作动机 时说是要解开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之谜。还有,《阿诗玛》、《木鱼石的 传说》等作品也都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
(六)书本打动
读书也可以成为创作动机产生的媒介。有时创作主体所写的东西 与所读的书本有某种联系和契合,有时书中的某一处、某一点启悟了作 者,他从中得到启发,因而产生了创作动机。如王蒙所说:
张弦同志告诉我,他之所以要写《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恰恰是 因为他看了一些粉饰农村生活的牧歌作品,他不满足,他不平,他 有话要告诉读者。据说贾平凹同志也常常从读书中取得创作的灵 感。……一九六二年我读纳吉宾的《冬天的橡树》,一边读着,一边 构思起《眼睛》来,虽然,《眼睛》与《冬天的橡树》看起来风马牛不 相及。②
当然,外激式触发因素并不只上述几种。正如巴乌斯托夫斯基所 说:“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 珠里的阳光或船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我们周围世界的一切和 我们自身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刺激。”③不仅外界刺激物多种多样,而且 刺激的强度也有强弱之分。对于有强烈的思想感情需要表达的创作主 体来说,某个创作动机可能只需要轻微的外部刺激就能引发。巴金看 见一块湿漉漉的抹布在黑暗中闪光,就激发起创作的冲动。这是因为 他冲出封建家庭牢笼,胸中郁积着对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恨和对被迫害
1.杨敏、赖翅萍:《仁义之德无可挽回的衰落——〈白鹿原〉中的白鹿意象及其原型分 析》,《小说评论>2004年第2期。
2.王蒙:《谈触发》,见《王蒙谈创作》,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5页。
3.[苏]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藏》,李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9页。
被侮辱的弱小者的深厚同情,迫切需要把这一切向人倾诉。而茹志鹃 创作《百合花》的动机,却是在异常强烈的刺激下产生的。作者说,'我 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 我家庭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 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①强烈 的刺激之所以能迅速激发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就在于它能够以巨大 的冲击波达及他们无意识、潜意识的心理层次,•使之迅速发生改组、变 形、升华,并与显意识融会贯通。
1. [美]克雷奇等编:《心理学纲要》下册,周先庚等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 37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