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激式触发源主要来自内部的动因。内激式创作动机的引发媒介 并不是生活中的某个对象,而是来自内部世界的刺激。现代心理学研 究证明,创作动机也可以为种种非感性因素所触发。这种触发源的发 生机制植根于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有时虽无外界刺激,但 创作主体的意识并没有停止活动。积沉信息的萌动,潜显意识的沟通, 各种情绪、意念的碰撞皆可以产生动机。“人类掌握了大量的引起机动 状态的线索、符号和信号。吃饭铃可能唤起一种需要,'裸体,一词可能 引起另一种需要。"“即使一个人安静地坐着,不受生物组织需要或外部 刺激的影响,他仍然受神经系统所产生和指导的连续不断的观念、思 想、想像所引起的动机的作用。“②刘勰就曾提出“虚静"、"养气”之说。 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鄭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 神。''③如果能够做到虚静,就能够“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 通万里”%杜甫说,'静者心多妙「'这些都说明静思、虚静对创作的重 要作用。这种动机的引发机制更为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 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青春》1980年第11期。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33页。
4. 同③。
(一) 显意识的冲动
这种创作动机的触发媒介主要是创作主体某种强烈的主观情绪或 意念,有的是一时冲动,有的已在心中蕴蓄很久。孙犁曾根据自己的切 身体验这样讲过:“一种思想,特别是经过亲身体验,在内心感受的思 想,可以引起创作的冲动。"他创作《铁木前传》的动机就是在进城以后 看到人和人的关系“发生了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的情况下产生 的。李国文创作《花园街五号》是从为改革者呐喊这个意念出发而产生 动机的。他认为“意念是一种创作冲动,是一部作品的产生契机",“意 念类似化学变化中的触媒剂,它唤醒作者,燃起热情,打开记忆之库,然 后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变成文学作品''。①但这种情绪或意念不是无 因而致的心灵的“神秘颤动"或神灵的启示,也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生 活所暗示给他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一种意绪或思想,它里面蕴含着许多 感情的内容,“必须有丰富的现实生活,作为它的血肉"②。
(二) 无意识的遐想
有些创作动机的触媒是无意识的遐想。创作主体的大脑皮层细胞 放松后,显意识区的细胞群趋于抑制,而无意识区的细胞群转为兴奋, 积沉的信息活跃涌动,容易诱发动机因素。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创作 欲是一种本能,一种天性和热情。,,“我们的天性替我们发生作用,不等 我们的思想或者我们的认识作为媒介参与其间,在看来不可能没有思 考而行动的时候,我们仿佛本能地行动着。”③前苏联作家富曼诺夫在 《〈夏伯阳〉和〈叛乱〉的写作经过》中曾这样谈到他写作《夏伯阳》的动 因:他一边散步,一边杂七杂八地想着,想着,突然一部中篇小说在他的 脑子里变得明朗了……这就是《夏伯阳》。再如郭沫若创作《骷髅》的动 机是他在日本学医期间进行尸体解剖时产生的。他当时面对的是一具 绞刑犯的尸体,上面有文身的痕迹°在解剖的过程中,他看着这具尸体 上美丽的花纹,感到好像在抱着自己的爱人一样.这样奇怪的氛围,使 他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创作欲望,联系到当时流传于日本的一则有
1.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漫谈》,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5页。
2. 阎纲:《小说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5页。
3.[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46页。
关于斋滕寅吉的社会新闻,他居然幻想出了名门少女滨田爱子的裸体 艳尸和独身渔师滕吉盗尸的故事情节,使郭沫若在无意识遐想中创作 了这篇小说。
烟酒等一些促使神经活跃的物品的刺激,也可以激发或加速人的 思维活动。尼采曾谈过酒醉对创作的影响:“醉释放……激情……的强 力'',它“支配着他,不管他是否愿意,或作为驶向幻觉的动力,或作为驶 向放纵的动力"。①“饮酒是为了增加生命的密度,是为了享乐。”“饮酒 正是求得一种超越境界的实践。“②如陶渊明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 和慰藉,使创作进入了一个“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 中有深味”的深奥神秘的世界。在酒中,陶渊明将人生的各种牵累、烦 恼都已忘却,获得的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玄妙体验,进入到了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的境界。这正如袁行需先生所说的那 样:“他饮酒是饮出了'深味'的,他对宇宙,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所得出的 结论,他的这些追求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返归自然的素心,有时就是 靠着酒的兴奋与麻醉这双重刺激得到的。"③这也使他成为魏晋玄学的 集大成者。
(三)潜意识的激发
这种触发动机的信息来自潜存在大脑阈限下的潜意识。由于缺乏 某些相关信息的协调,潜意识平日不被创作主体自觉意识到,但它却在 暗中运动,不露痕迹地组织、规范信息,引导着创作主体的心理流向,有 时会在没有外界机遇触发的条件下自动受激,进而萌生岀某种创作动 机来,出现令人惊喜的顿悟。如但丁所描述的:“只是一阵闪光掠过我 的心头,我心中的意志就在里面突现。”④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 中回忆《凤凰涅槃》的写作情况时这样说:
《凤凰涅槃》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之中分两个时期写出来的。上
1.[德]尼釆:《天才的激情与感悟》,文良文化编译,华文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328页.
2. 王瑶:《王瑶全集》卷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 —191页。
3.袁行需:《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4.[意]但丁:《神曲•天堂篇》赞美歌33,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98页。
半天在学校课堂里听讲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便在抄本上东鳞 西爪地写了那诗的前半。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意趣 又袭来了,伏在枕头上用着铅笔只是火速的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 冷,连牙关都在打站。就那样把那首奇怪的诗也写了出来。①
究其创作动机产生的原因,是震撼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使当时的 郭沫若在沉沉的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他一直苦心探索的人类的希望、祖 国的命运一下子得到解答,创作冲动有如冲破闸门的浪涛奔涌而岀。 再如柳青被迫离开皇甫村7年后,重新提笔修改《创业史》第一部,但却 写不出一句与原作协调的话。后来他重返故地,刚刚接触那里的生活 环境,便感到异常地活跃和兴奋,仿佛又变成了终南山下的农民。记忆 中深藏的对农民的情感,表现农村生活的冲动和语言,一齐在心头 激活。
(四)梦的催生
梦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积极的生理、心理过程,“梦是人类 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②。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③ 尼采也这样说过:“梦释放视觉、联想、诗意的强力。"④他认为做梦是诗 人的使命。他引用德国诗人与戏剧家沙克的诗说:“朋友,这就是诗人 的工作/梦的宣述,并留下它的痕迹/相信我吧,人的真正自负就是/在 梦中,我们成为完美/在所有我们已经读过的诗篇中/并非是真实之梦 的宣述。'‘⑤据说,周邦彦的《瑞鹤仙》,刘克庄的《沁园春》,苏东坡的《金 山梦中作》、《记梦》等诗篇都是在梦中写成的。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创作 的《忽必烈汗》(又名《一个梦中的幻觉》)这首著名的长诗也是在梦中完
1.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见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编:《中国现 代作家谈创作经验》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43页。
2.[奥:IA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83页。
3.[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理论》,见[美]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伊德心理学与 西方文学》,包华富、陈昭全、杨萃樂编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页。
4.[德]尼采:《天才的激情与感悟》,文良文化编译,华文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328 页。
5.[德]尼采:《悲剧的诞生》,见《尼采文选》,楚南国译,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528 页。
成的。他服了鸦片后沉沉入睡,在梦中写成一首有二三百行的长诗,醒 后记忆犹新,立即将它记在纸上,可惜只记下50多行,就因客人来访而 中断。等送走客人后,梦中呼之欲出的百余行诗句全部遗忘。史蒂文 森也是一个多梦的作家,他的小说《化身博士》也是从梦中梦见的一个 奇妙故事受到启发后写出来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梦 天》也是在梦中或梦后写成的。
在陆游所作的诗中,记梦的诗就有99首之多。苏东坡也曾谈过他 做梦写诗的经历。如他在名篇《永遇乐》中写道:“明月如霜,好风似水, 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沉轼如三鼓,铿然一叶, 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无涯倦客,山中归 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 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苏东坡自述此 词的创作动机是,'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南宋末期词人 吴文英自号“梦窗”,在他现存的340首梦窗词中,仅“梦''字就出现了 171次(不包括虽写梦境但却无“梦”字的作品)。他的情感世界,包括 向往与追求、回忆与悔恨、叹息与悲伤,甚至连抚时感事、黍离之悲、登 临酬唱与吊古伤今等均可通过梦幻世界来表达。如《夜游宫》中这样写 道:“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灯冷。浑似潇湘系孤艇。见幽仙,步 凌波,月边影。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紺 云欹,玉搔斜,酒初醒。"词前有一小序,交代了这首词的创作动机,'竹 窗听雨,坐久隐兀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之中。"词人听到窗外 细雨沙沙,轻打竹梢,像琴弦轻拨,悠扬散开,一灯如豆,随即逐渐摇曳、 暗淡,催使他在恬静缥缈的氛围中坐在座位上慢慢睡去,见女仙飘飘袅 袅踏着凌波微步走进轻曳的灯影之中,与自己相会。在亦真亦幻的审 美感受中,他通过梦境与幻觉,曲折地反映了他的内在情感,以表现他 的创作动机。
睡眠是意识的潜沉,人在睡梦中,右脑的潜意识极度活跃,脑海里 往往会出现各种光怪陆离的形象。五光十色的图景在变化着,碰撞着, 融合着,形成缺乏第二信号系统调解作用的顺其自然的想像。梦境里 出现的创作冲动或创作动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潜意识工作的结果。
如莫言说他的《透明的红萝卜》就是因为做梦而产生创作冲动的:
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阳光灿烂,照耀着萝卜地 里一个弯着腰劳动的老头;又来了 一个手持鱼叉的姑娘,她叉出一 个红萝卜,举起来,迎着阳光走去。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 光彩。我觉得这个场面特别美,很像一段电影。那种色彩、那种神 秘的情调,使我感到很兴奋。其他的人物、情节都是由此生酵出来 的。当然,这是调动了我生活的积累,不足的部分,可以用想像来 补足。①
对于梦中出现的这种特殊的思维结果,许多心理学家都作过深入 的解析。弗洛伊德在《释梦》中指出由于摆脱了思想的范畴的障碍, 它就更为柔顺、灵活、善于变化,它对于柔情的细微差别和热烈的感情 有极为敏锐的感应,而且迅速地把我们内心的生活塑造为外界的形象。 梦里的想像是缺乏概念的语言的,它要说的话必须用形象表达出 来「,②英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查尔斯・莱格夫特在《梦的真谛》中 说:“在做梦时,我们知道得比清醒时还要多。而且,有时梦中的思想和 愿望,在清醒时看,倒是大逆不道的。我这里的'真'指的是梦的无意识 的,毫无既成的规范,而且梦的实质只能是真实的,没有被自我意志所 污染可"③在梦境中,人们对外界的戒备消除了,失去了自觉的控制,会 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形°在梦的王国里出现创作动机的诱因或产生创作 动机,自然是许多诗人、作家、艺术家所向往、渴求的。
1.莫言:《有追求才有特色》,《作品与争鸣M985年第12期。
2.[奥地利]弗洛伊德:《释梦》,见[美]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 文学》,包华富、陈昭全、杨莘樂编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
3.[英]査尔斯-莱格夫特:《梦的真谛》,斯榕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2. 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青春》1980年第11期。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33页。
4. 同③。
(一) 显意识的冲动
这种创作动机的触发媒介主要是创作主体某种强烈的主观情绪或 意念,有的是一时冲动,有的已在心中蕴蓄很久。孙犁曾根据自己的切 身体验这样讲过:“一种思想,特别是经过亲身体验,在内心感受的思 想,可以引起创作的冲动。"他创作《铁木前传》的动机就是在进城以后 看到人和人的关系“发生了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的情况下产生 的。李国文创作《花园街五号》是从为改革者呐喊这个意念出发而产生 动机的。他认为“意念是一种创作冲动,是一部作品的产生契机",“意 念类似化学变化中的触媒剂,它唤醒作者,燃起热情,打开记忆之库,然 后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变成文学作品''。①但这种情绪或意念不是无 因而致的心灵的“神秘颤动"或神灵的启示,也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生 活所暗示给他的、带有情感色彩的一种意绪或思想,它里面蕴含着许多 感情的内容,“必须有丰富的现实生活,作为它的血肉"②。
(二) 无意识的遐想
有些创作动机的触媒是无意识的遐想。创作主体的大脑皮层细胞 放松后,显意识区的细胞群趋于抑制,而无意识区的细胞群转为兴奋, 积沉的信息活跃涌动,容易诱发动机因素。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创作 欲是一种本能,一种天性和热情。,,“我们的天性替我们发生作用,不等 我们的思想或者我们的认识作为媒介参与其间,在看来不可能没有思 考而行动的时候,我们仿佛本能地行动着。”③前苏联作家富曼诺夫在 《〈夏伯阳〉和〈叛乱〉的写作经过》中曾这样谈到他写作《夏伯阳》的动 因:他一边散步,一边杂七杂八地想着,想着,突然一部中篇小说在他的 脑子里变得明朗了……这就是《夏伯阳》。再如郭沫若创作《骷髅》的动 机是他在日本学医期间进行尸体解剖时产生的。他当时面对的是一具 绞刑犯的尸体,上面有文身的痕迹°在解剖的过程中,他看着这具尸体 上美丽的花纹,感到好像在抱着自己的爱人一样.这样奇怪的氛围,使 他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创作欲望,联系到当时流传于日本的一则有
1.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漫谈》,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5页。
2. 阎纲:《小说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5页。
3.[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46页。
关于斋滕寅吉的社会新闻,他居然幻想出了名门少女滨田爱子的裸体 艳尸和独身渔师滕吉盗尸的故事情节,使郭沫若在无意识遐想中创作 了这篇小说。
烟酒等一些促使神经活跃的物品的刺激,也可以激发或加速人的 思维活动。尼采曾谈过酒醉对创作的影响:“醉释放……激情……的强 力'',它“支配着他,不管他是否愿意,或作为驶向幻觉的动力,或作为驶 向放纵的动力"。①“饮酒是为了增加生命的密度,是为了享乐。”“饮酒 正是求得一种超越境界的实践。“②如陶渊明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 和慰藉,使创作进入了一个“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 中有深味”的深奥神秘的世界。在酒中,陶渊明将人生的各种牵累、烦 恼都已忘却,获得的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玄妙体验,进入到了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的境界。这正如袁行需先生所说的那 样:“他饮酒是饮出了'深味'的,他对宇宙,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所得出的 结论,他的这些追求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返归自然的素心,有时就是 靠着酒的兴奋与麻醉这双重刺激得到的。"③这也使他成为魏晋玄学的 集大成者。
(三)潜意识的激发
这种触发动机的信息来自潜存在大脑阈限下的潜意识。由于缺乏 某些相关信息的协调,潜意识平日不被创作主体自觉意识到,但它却在 暗中运动,不露痕迹地组织、规范信息,引导着创作主体的心理流向,有 时会在没有外界机遇触发的条件下自动受激,进而萌生岀某种创作动 机来,出现令人惊喜的顿悟。如但丁所描述的:“只是一阵闪光掠过我 的心头,我心中的意志就在里面突现。”④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 中回忆《凤凰涅槃》的写作情况时这样说:
《凤凰涅槃》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之中分两个时期写出来的。上
1.[德]尼釆:《天才的激情与感悟》,文良文化编译,华文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328页.
2. 王瑶:《王瑶全集》卷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 —191页。
3.袁行需:《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4.[意]但丁:《神曲•天堂篇》赞美歌33,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98页。
半天在学校课堂里听讲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便在抄本上东鳞 西爪地写了那诗的前半。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意趣 又袭来了,伏在枕头上用着铅笔只是火速的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 冷,连牙关都在打站。就那样把那首奇怪的诗也写了出来。①
究其创作动机产生的原因,是震撼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使当时的 郭沫若在沉沉的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他一直苦心探索的人类的希望、祖 国的命运一下子得到解答,创作冲动有如冲破闸门的浪涛奔涌而岀。 再如柳青被迫离开皇甫村7年后,重新提笔修改《创业史》第一部,但却 写不出一句与原作协调的话。后来他重返故地,刚刚接触那里的生活 环境,便感到异常地活跃和兴奋,仿佛又变成了终南山下的农民。记忆 中深藏的对农民的情感,表现农村生活的冲动和语言,一齐在心头 激活。
(四)梦的催生
梦作为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积极的生理、心理过程,“梦是人类 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②。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③ 尼采也这样说过:“梦释放视觉、联想、诗意的强力。"④他认为做梦是诗 人的使命。他引用德国诗人与戏剧家沙克的诗说:“朋友,这就是诗人 的工作/梦的宣述,并留下它的痕迹/相信我吧,人的真正自负就是/在 梦中,我们成为完美/在所有我们已经读过的诗篇中/并非是真实之梦 的宣述。'‘⑤据说,周邦彦的《瑞鹤仙》,刘克庄的《沁园春》,苏东坡的《金 山梦中作》、《记梦》等诗篇都是在梦中写成的。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创作 的《忽必烈汗》(又名《一个梦中的幻觉》)这首著名的长诗也是在梦中完
1.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见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编:《中国现 代作家谈创作经验》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43页。
2.[奥:IA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83页。
3.[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理论》,见[美]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伊德心理学与 西方文学》,包华富、陈昭全、杨萃樂编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页。
4.[德]尼采:《天才的激情与感悟》,文良文化编译,华文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328 页。
5.[德]尼采:《悲剧的诞生》,见《尼采文选》,楚南国译,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528 页。
成的。他服了鸦片后沉沉入睡,在梦中写成一首有二三百行的长诗,醒 后记忆犹新,立即将它记在纸上,可惜只记下50多行,就因客人来访而 中断。等送走客人后,梦中呼之欲出的百余行诗句全部遗忘。史蒂文 森也是一个多梦的作家,他的小说《化身博士》也是从梦中梦见的一个 奇妙故事受到启发后写出来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梦 天》也是在梦中或梦后写成的。
在陆游所作的诗中,记梦的诗就有99首之多。苏东坡也曾谈过他 做梦写诗的经历。如他在名篇《永遇乐》中写道:“明月如霜,好风似水, 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沉轼如三鼓,铿然一叶, 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无涯倦客,山中归 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 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苏东坡自述此 词的创作动机是,'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南宋末期词人 吴文英自号“梦窗”,在他现存的340首梦窗词中,仅“梦''字就出现了 171次(不包括虽写梦境但却无“梦”字的作品)。他的情感世界,包括 向往与追求、回忆与悔恨、叹息与悲伤,甚至连抚时感事、黍离之悲、登 临酬唱与吊古伤今等均可通过梦幻世界来表达。如《夜游宫》中这样写 道:“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灯冷。浑似潇湘系孤艇。见幽仙,步 凌波,月边影。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紺 云欹,玉搔斜,酒初醒。"词前有一小序,交代了这首词的创作动机,'竹 窗听雨,坐久隐兀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之中。"词人听到窗外 细雨沙沙,轻打竹梢,像琴弦轻拨,悠扬散开,一灯如豆,随即逐渐摇曳、 暗淡,催使他在恬静缥缈的氛围中坐在座位上慢慢睡去,见女仙飘飘袅 袅踏着凌波微步走进轻曳的灯影之中,与自己相会。在亦真亦幻的审 美感受中,他通过梦境与幻觉,曲折地反映了他的内在情感,以表现他 的创作动机。
睡眠是意识的潜沉,人在睡梦中,右脑的潜意识极度活跃,脑海里 往往会出现各种光怪陆离的形象。五光十色的图景在变化着,碰撞着, 融合着,形成缺乏第二信号系统调解作用的顺其自然的想像。梦境里 出现的创作冲动或创作动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潜意识工作的结果。
如莫言说他的《透明的红萝卜》就是因为做梦而产生创作冲动的:
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阳光灿烂,照耀着萝卜地 里一个弯着腰劳动的老头;又来了 一个手持鱼叉的姑娘,她叉出一 个红萝卜,举起来,迎着阳光走去。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 光彩。我觉得这个场面特别美,很像一段电影。那种色彩、那种神 秘的情调,使我感到很兴奋。其他的人物、情节都是由此生酵出来 的。当然,这是调动了我生活的积累,不足的部分,可以用想像来 补足。①
对于梦中出现的这种特殊的思维结果,许多心理学家都作过深入 的解析。弗洛伊德在《释梦》中指出由于摆脱了思想的范畴的障碍, 它就更为柔顺、灵活、善于变化,它对于柔情的细微差别和热烈的感情 有极为敏锐的感应,而且迅速地把我们内心的生活塑造为外界的形象。 梦里的想像是缺乏概念的语言的,它要说的话必须用形象表达出 来「,②英国当代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查尔斯・莱格夫特在《梦的真谛》中 说:“在做梦时,我们知道得比清醒时还要多。而且,有时梦中的思想和 愿望,在清醒时看,倒是大逆不道的。我这里的'真'指的是梦的无意识 的,毫无既成的规范,而且梦的实质只能是真实的,没有被自我意志所 污染可"③在梦境中,人们对外界的戒备消除了,失去了自觉的控制,会 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形°在梦的王国里出现创作动机的诱因或产生创作 动机,自然是许多诗人、作家、艺术家所向往、渴求的。
1.莫言:《有追求才有特色》,《作品与争鸣M985年第12期。
2.[奥地利]弗洛伊德:《释梦》,见[美]卡尔文-斯-霍尔等:《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 文学》,包华富、陈昭全、杨莘樂编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
3.[英]査尔斯-莱格夫特:《梦的真谛》,斯榕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