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个性是创作主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特性
        (一)创作个性的理论发展
        创作个性是创作主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特性。“个性不是 生来的,个性是生成的。''“个性是人的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较晚 的产物。,,①人的个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及 人的个性都是“被生产出来的'',是由个体在其活动着的那种社会关系 中生产出来的。“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 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 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生产出来的了‘②个性是先天和后天、主观和客 观、内在和外在的结合体。现代心理学把人的个性分为两个基本组织, 一是受人的生物因素制约的“内向心理组织",如感受性、记忆、思维和 想像的特点,二是受社会因素决定的“外向心理组织'',如个人的经验和 态度系统,其中包括兴趣、爱好、理想等。人的个性就是这两种组织的 统一。创作个性是以一定的先天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的创作实践中逐 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精神个性和人格气质是它的心理基础,创作实
       1 .[苏]阿•尼•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李沂等译,上海译文岀版社1980年版, 第128页。
         2.〔德]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 社1979年版,第126页。
践和历史社会的氛围是它的发展条件。创作个性作为文学研究中的理 论问题是直至现代才产生的,但其思想萌芽却可以上溯到古代。在中 国,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的命题,可能是最早的比较详备的关于作 家个性(心胸)的论述。它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作家从自己内心彻底排 除利害观念,超越自己的生理欲望,从而使精神获得解放,得到创造的 自由和创造的乐趣。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的论述则更接近创作个 性。他指岀:“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强力而致。”①他认为, 文艺创作以气质为主导,而气质又有清新刚健与浑浊柔弱之别,它不能 靠外力强制而致。创作主体的“气”都是个性化的,具有“巧拙有素,不 能以移弟子”的特点,即是说,创作主体的“气”都是个性化的,彼此之间 是不可移易和传授的。可见,内在因素对创作个性具有制导作用。
        创作主体的个性不同,其风格也是有差异的。创作个性是由才、 气、学,习四个重要因素构成的,才气是先天的禀赋,而学习则是后天的 素养。在这4个因素中,刘勰更重视先天的条件,他认为:“才力居中, 肇自血气。"②可见,创作主体的先天因素在创作个性的形成中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后天因素——学、习的影响。他 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怪词。‘'③这段话的 意思是说:“要积累丰富的学识,培养辨明事理的才能,研究以往的生活 经验以求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并训练自己的情致,使之能恰当地运用 文辞。这四个方面对培养作家艺术构思的能力,都是必要的④他认 为,只有学识渊博、阅历丰厚的人才能在创作时“寻声律而定墨”,“窥意 象而运斤所以他认为:“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⑤是难以“成 器”的,即学浅才疏是很难写出好作品来的。由此可见,刘勰对创作个 性与创作的论述是较为完备和深入的。之后李贽的“童心说”、“公安
        1.曹丕:《典论-论文》,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第158页。
         2.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33页。
         3.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43页。
         4.牟世金、陆侃如:《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67页。
        5.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34页。

         派”的“性灵说"、叶燮的“才、胆、学、识说”也都对创作个性进行了揭示 和追究。魏晋时期,注重人格个性的张扬,是一个个人主义自觉的时 代。余时英在《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中指出:“论汉晋之际士 大夫与其思想之变迁者,固不可不注意之群体意识,而尤其重要者则为 个体之自觉。"“所谓个体自觉者,即自觉为具有独立精神之个体,而不 与其他个体相同,并处处表现一己独特之所在,以期为人所认识之义 也。”①如魏晋有名的“竹林七贤”就是出于对当时虚伪礼教的反抗,提 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做人哲学,表现在行动上,则任情所至,率真而 为,极力追求人格的美和个性的张扬。
        “五四"之后,对创作个性探寻最为深刻的是周作人,他提出了“人 的文学”的主张,要求文学表现人的个性。如周作文在《人的文学》中提 出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人的文学''是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 生活为是的文学。所谓的“肉”,是“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 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勺所谓“灵''是指人类向上发展的精神生活。他强 调“人的文学''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文学,作家须“先使 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他以这种个性主义精神来反对违反 人性的礼法制度和兽性的遗留,把违反人性的旧文学作为“诽人的文 学''加以斥责和批判。②后来的胡适和郭沫若等人也都曾提出并大力 提倡文学要表现创作个性的主张。
        在西方,最早强调创作个性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修辞 学》和《诗学》中都强调了创作个性对创作的作用。但在西方宗教的禁 锢下,个性理论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受到了宗教神学的扼杀和摧 毁。直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精神的倡扬,创作个性理论才得到肯 定和发展。黑格尔、康德对此也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尤其是歌德对创作 个性的探讨达到了一个较深的层面。他指出:“作家必须永远有感而 作,无论他进行什么创作,他都只能显示他的个性丁'③别林斯基也这样
        1.余时英:《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0页。
       2. 转引自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 页。
         3.转引自[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岀版社 2006年版,第272页。
说过:“文体——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文体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 触性;在文体里表现着整个的人;文体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 的。”①以后,西方文学的创作个性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普遍要求从创 作主体的内宇宙中发出人的生命之声和个性特征。
        (二)创作个性的本质
        正因为人人都有个性,所以才能把每个人区分开来。创作主体也 因为智能的特殊性和精神个性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创作个性。刘勰在 《文心雕龙-风骨》中认为,因创作主体的“气”之不同而导致创作个性 之不同:“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幹,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 则云'有逸气'。”②同时他还认为,“气”在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动力性作 用,对“情志”的形成和传达都具有推动作用。可见,创作个性是由每个 人的气质决定的,而每个人气质的不同,也决定了创作动机的不同。创 作个性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也包 括社会、民族、地域、时代等外在因素。那么,怎样给创作个性作一个比 较完备的表述呢?从诸多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找到 一个较为准确的涵义。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较早在他的《美学概论》中明 确了创作个性的内涵:
        创作个性就是一个艺术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主观方面各种 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明显特征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生活实践、世 界观和艺术修养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个人 气质、审美理想以及创作才能的结晶。这种创作个性,集中地表现 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现实美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一是独特 的表现方法;这后一方面又可以从艺术构思的独特性和艺术传达 的独特性上加以分析。③
        1.[俄]别林斯基:《1843年的俄国文学》,见满涛译,《别林斯基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 社1979年版,第234页。
         2.刘勰:《文心雕龙-风骨》,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52页。
         3.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0页。

         这是对创作个性作出的较为正确的判定,不过显然侧重了创作个性的 外在性和审美实践。随着对审美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 们的认识逐渐由侧重客观性转向侧重内在性。如杜书瀛指出:“创作个 性是作家独特的人格、独特的品格、独特的性格在文学创作的自然流露 和体现。'‘①王元骤说*创作个性也叫艺术个性,通常是指作家在创作 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才能特征。这种个人的才能特征突出地表现在 他如何从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东西,并以自己特有的感受方式、思考方■式 和传达方式把它表现出来。”②钱中文则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探求了创作 个性的形成:
        创作个性是作家主体性在作品中审美的人化表现。一,这是 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个极具个人特征、人生经验的独特的性格。 二,这是一个具有独特的、具体的审美感受世界能力的人,也即具 有审美的具体感受世界观的人。三,这是受时代、社会、心理、审美 趣味影响,在作品体现出来的、满足社会、时代要求的人。我们大 致可以说,这几个方面形成了创作个性的统一体。个人特征、具有 独特的人生经验的性格,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但是还应具有感受世 界观的能力,并把他的种种感受,审美地表现出来。③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张爱玲身上得到很好的解答。张爱玲是一个 “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正如她所说,'悲壮是一种完成,苍凉是一 种启示。”悲壮苍凉是她创作个性的主调。她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创作 个性是有一定背景的:早年家庭环境和变革的社会现状都不同程度地 影响了张爱玲心理的发展.张爱玲曾饱尝过因旧式婚姻造成父母感情 裂变所带来的家庭不幸的痛苦,人生的苦涩与孤寂过早占据了她幼小 的心灵世界,为她早期的悲剧思想奠定了基础。后来社会的动荡、环境 的变化也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创伤。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她所生活的
       1. 杜书瀛:《文学原理・创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页。
       2.  王元爨:《文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页。
       3.钱中文:《文学原理-发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74页。
 
上海完全沦陷,连英法的租界也为日本侵略者所接管,出国留学的梦想 也随之破灭。她对未来很茫然,对命运变换更无奈,使她更加忧愁、悲 伤甚至绝望。正是这种创作个性决定了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 悲剧人物,形成了她悲壮苍凉的创作风格。
         由此,我们可以给创作个性下这样一个定义:所谓创作个性是创作 主体在审美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而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 神、审美追求等方面的精神特点的集合。由此可见,创作个性由两个最 基本的条件构成:一是内在的条件,主要是个性气质;二是外在的条件, 主要是审美实践。先天的因素——独特的生理机制是构成创作个性的 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后天因素一独特的生活、艺术实践是创作个性 形成的主导因素和决定条件。可见,创作个性“既包含了艺术家先天所 有的气质悟性、情绪记忆、形象思维、意志冲动等特性,又包括了艺术家 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生活经验、思想倾向、趣味理想、艺术能力等精神 特点”,它是“在一定生理基础上并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艺术家个人独 特的较稳定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①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