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创作个性制约着创作主体对美的发现和表现,不同的创 作主体才会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和生活境遇中产生不同的创作 动机;也正是由于这种创作个性的制约,创作主体也才会建构起各自不 同的艺术世界,也才有千姿百态的创作风格和艺术形态。
(一)创作个性是创作动机形成的基础
关于创作个性与创作动机的关系,在古代文论中,刘勰阐述得最为 完备。他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 隐而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②就是说,由于感情和意志的抒发和表现 有了作品,由隐至显,由内及外,使得创作个性和作品风格符合一致。 那么,促使创作主体产生创作动机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刘勰认
1.童庆炳:《丈艺创作与审美心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2.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43页。
为:“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①这就是说,创作主体 的精神气质决定着他的创作动机(或创作情志),创作动机(或创作情 志)决定着语言格调以及作品所流露的风格状貌。刘勰认为,在审美心 理结构的诸多因素中,统制创作动机的关键是情志气质:“神居胸臆,而 志气统其关键”②;产生创作动机的原因是“神用象通,情变所孕”③。精 神气质与外界物象互相沟通,产生情感变化而孕育出了创作动机。钟 峡在《诗品序》中也认同这个道理:“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④这就是说,由于外界的物的刺激,打破了创作主体内心世 界的平衡,为了发泄气性情感,形成创作动机,进而寄情于歌舞等艺术 形式表现出来。
对此,西方文论也多有阐释。如马克思说:“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 个体性的形式「'⑤在此马克思强调了精神个性对创作的重要作用,认 为精神个性反映着作家内在世界独特的意向和质态。他要求每个作家 都应当有自己的风格和“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气这里的“精神 个体性的形式”,对创作主体来说就是自我的创作个性。马克思在这里 强调了精神个性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个 人身上会获得不同的反映,并使自己的各个不同方面变成同样多不同 的精神性质。”⑥由于创作主体的精神个性、审美意识等内在因素存在 差异,因此,即使表现同一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创作动机,所表现的审 美客体也必然打上创作主体的主观印记,反映岀各自不同的精神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创作个性对创作动机和创作
1.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43页。
2.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33页。
3.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9年版,第234页。
4. 钟蛛:《诗品序》,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版,第308页
5. 转引自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 第1页。
6. 转引自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 第6页。
风格的决定作用。西方一些心理学家也充分认识到了个性与动机的关 系。如彼德罗夫斯基对个性是这样下的定义:“所谓个性就是人的心理 特点的独特的结合。其中包括性格、气质、心理过程进行的特点、主导 情感和活动动机的总和以及形成的能力。”①他认为个性中包含着创作 动机,“动机是个性结构中的一个核心组织,它和个性结构的外围部分 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性的联系,构成了整个的个性。核心组织的性 质决定着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结构外围部分的任何一个品质……都是 人类完整个性的组成部分,但这些品质都与个性中的某种动机相联 系”②。他明确指出了“动机是个性结构中的一个核心组织”,动机与个 性具有紧密联系。这可以从很多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得到印证。 如路遥是一个星长在黄土地上的作家。他曾在家乡的土地上洒下汗 水,洒下血泪,留下辛酸、迷茫、欢乐和奋斗的足迹,他的个性在那儿磨 砺过,他的理想在那儿灼烧过,他的苦涩在那儿浸泡过。路遥的审美个 性、审美理想是建立在他苦难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环境基础之上的。黄 土高原的深厚雄浑给他的作品带来了凝重豪放,黄土地的质朴广阔形 成了他作品的朴拙博大。可以说,他的创作个性是与养育了他的贫瘠 又富有的黄土地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从社会底层拼搏 奋斗上来的作家,努力展现普通人在苦难中拼搏的奋斗精神美,就成为 路遥一贯的创作动机。正是由于路遥具有独特的生活区域和经历,才 构成了他作品独特的审美个性。再如画家冯远曾有过近10年的知青 经历,这段生命历程对他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对他的心灵磨砺和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他 对社会人生和艺术创作有了一种务实和上进的气势。正是这种创作个 性形成了他艺术上的开拓和向上的风格。恰如画家自己所讲广也正是 这样的经历,人在逆境、在艰难的环境之间,人的这种意志力给了我很 强的精神支柱。它直接影响了我的创作观念和创作风格。"③可见,每 一个创作主体都有原型模式和经验世界,它决定着每个人的审美能力、 艺术经验和文化修养,因而形成各自独特的创作个性,并由此而产生创 作动机。
1.[俄]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朱智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05. 页。
2.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9页。
3.王爱红:《中国美术:精神与形式的张扬》,《文艺报》2004年9月16日。
(二)创作个性决定创作动机的表现
创作个性的差异必然使创作主体在创作活动中表现出创作动机的 差异。创作个性对创作动机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作个性对创作动机起引发作用。心理学家俞国良博士认 为:“在创造活动中,个性特征虽然不像创造力水平那样对创造活动起 着直接的决定作用•,但它为创造力水平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通过 引发、促进、调解和监控创造力以及与创造力协调配合来发挥作用。因 此,它对于创造活动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①可 见,创作个性对创作动机的启动和引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 创作个性影响和推动着不同创作动机的产生,甚至规定和制约着创作 的内容和形式。在引发创作动机的因素中,精神个性占主导因素。创 作是创作主体创作生命的燃烧,他要把自己的一切都投放进去。引发 这个燃烧的只能是创作动机。如陶渊明自幼喜爱田园生活,形成了“少 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审美个性。正是这种创作个性引发了作者 “久有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审美追求和大量田园诗的创作动机。,他 在田园诗里高度赞美了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表现了厌倦喧嚣、烦乱 的都市生活和虚伪、欺诈、倾轧的上层社会的情绪和追求悠闲自得、自 由恬静、朴素淡泊生活的创作动机。作者较晚时期创作的《桃花源诗并 记》更是凸现了作者的这种审美追求,从而形成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 华落尽见真淳”的创作风格。再如果戈理在小的时候饱受欺辱,倍尝生 活的艰辛,养成了他忧郁的精神气质,也形成了他忧郁沉实的创作个 性。他自己也认为:“我是忧郁和倾向沉思的性格,后来又加上病态和 忧郁症。“②生活的苦闷和疾病的折磨造成了果戈理忧郁的精神气质, 而这种气质又和他的创作个性有密切关系。正是这种创作个性引发了
1. 俞国良:《创造心理学》,商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7页。
2.〔俄]《果戈理全集》,俄文版,第6卷,第378页。转引自程正民:《俄国作家创作心理 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3页。
他批判揭露社会丑恶、同情弱小的创作动机,使他成为批判现实主义的 著名作家。
第二,创作个性对创作动机起推动作用。创作个性不但直接催生 和引发创作动机,而且还贯穿于整个创作过程之中,作为定势和驱力推 动着创作动机的实现。可见,创作个性是产生创作动机的驱动力,并制 约着创作动机的力度和方向。以贝多芬为例:世界给了他痛苦和不幸, 使他一生孤独、贫困又耳聋;他却为人类带来了欢乐,创作了大量的乐 章“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 灭。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王 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 ”'①这种苦难和不 幸造就了他不同于其他人的创作个性,也驱使他产生了“用痛苦换取欢 乐”,“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的强烈的创作动 机。当乐队在《田园交响曲》第二章的末尾奏出鸟儿的欢唱时,人们曾 认为这是贝多芬对自然界的一种模仿。其实贝多芬并不是在模仿,因 为“他什么都已无法听见,他只在精神上重造一个于已经死灭的世界。 就是这一点使他的乐章中唤起群鸟歌唱的部分显得如此动人,要听到 它们的唯一办法,是使它们在他心中歌唱"②。为什么失聪的贝多芬能 够创造出他没有听到也不可能听到的鸟儿们的欢唱?这是因为贝多芬 凭借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在心灵世界中创造了与自然界一样的音乐世 界。自己听不到声音,却要把最美妙、最圣洁的音乐给予他人,留给全 人类。正是这样的创作个性使他形成了这样伟大的创作动机。再如王 安忆是与张爱玲、周而复一样卓有成就的作家。他们同是以大上海为 写作中心,然而她笔下的大上海与张爱玲30年代小资虚无生活的大上 海,周而复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工商业改造的大上海明显不同。她真 正心仪的是“市井之趣”和“家常气息”。她说:“上海给我的动力,我想 也许是对市民精神的认识,那是行动性很强的生存方式,没什么静思默不断地探索自我生命意义和价 值,挖掘和赞美美好的心灵世界。正因为创作个性的不同,才使得王安 忆有了这样的创作动机,创作出了《本次列车终点》、《纪实与虚构》、《长 恨歌》等表现对上海生活的具体感性体验的作品。
1.傅雷:《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见《傅译传记五种》,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02 页。
2.傅雷:《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见《傅译传记五种》,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70 页。
想,但充满了实践。他们埋头于一日一日的生计,从容不迫地三餐一 宿,享受生活的乐趣,'①就王安忆的上海故事而言,弄堂里的小儿女才 是其胜场。王安忆凭借敏锐的观察力,
第三,创作个性对创作动机起决定作用。创作主体的创作个性对 创作动机的产生起着决定的作用。陀斯托耶夫斯基一生遭受苦役和苦 难以及癫痫疾病的折磨,这使他形成了一种多疑不定、敏感冲动、忧郁 悲伤的精神气质和创作个性,使他成为“俄国专制时代的神经病者 正是这种痛苦紧张的精神生活促使他产生了用文学来揭示饱受社会巨 大压力和精神压力的人们苦难生活的创作动机,塑造了患有精神疾病 的典型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真实地再现了陀斯托耶夫斯基对患癫痫 病遭受的肉体折磨和精神痛苦的惨痛体验。如《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中 的涅莉,《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斯麦尔加科 夫,他笔下所有的人物身上都留下了癫痫病深深的痕迹,这些人物的性 格都具有一种特殊的神秘性,从而使他的作品比其他作家的作品更有 了一种震撼人心、令人心碎的审美力量。可见,创作主体进行艺术创作 就是对创作个性和自身生命的真实表现。这正如马克思所说:
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 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 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 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在我个人的生命表现中,我直接创 造了你的生命表现,因而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 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的本质。②
1. 齐红、林舟•《王安忆访谈》,《作家》1995年第5期。
2. [德]马克思:《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页。
也就是说,创作主体在创作中“物化'‘了他的创作个性,表现出了他的人 的本质。由于人W文的合一,所以人品的高下就决定了创作动机的优 劣。徐增在《论诗人品格和创作的关系》中曾经提到:“诗乃人之行略, 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一字不可掩饰,见其诗如见其人。诗之 等级不同,人到哪一等地位,方看的那一等地位人的诗,学问见识如其 力酒量,不可勉强也。”①沈德潜也曾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 斯有第一等真诗。”②有人说,人品决定文品,作家最后拼的是人格。这 是有一定道理的。
综上所述,创作个性与创作动机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创作个性决 定了创作动机的形成和引发,也决定了创作动机的走向和性质。可见, 创出动机是创作个性的具体显现和张扬,创作个性是创作动机的基础 和动力。
1. 徐增:《而菴诗话》,见《清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30页。
2.沈德潜:《说诗峰语》,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第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