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艺术变形与创作动机的关系
          在艺术创作中,“变形"是指创作主体根据特定的创作动机,以违反 常规的艺术手段对客体进行局部或整体的不同程度的改变以创造出具 有独创性的形象。可见,变形是创作主体表现创作动机、实现创作目的 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变形可以说是背离规则的几何和谐的结果。 从广义上说,变形可以说是无视于自然界特定的比例关系。或者说,变 形总是以非常普遍而又相互矛盾的方式存在于一切艺术之中了①“变 形”在拉丁语中是歪曲的意思,指改变客观物象的形状,使之摆脱通常 人们对它的认知和约定俗成的模式。把它借用到艺术创作中,指创作 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的固有形态作出有意或无意 的改变,以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使它更加艺术化、主体化。如法国现 实主义画家杜米埃就善于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刻画统治阶级的丑恶嘴 脸。如他最有名的漫画《高康大》就是讽刺法国国王路易-菲力普的。 他把国王画成《巨人传》中食量极大的人物高康大的样子。画中的国王 有着鸭梨形的脑袋,硕大无比的肚子。从地面到他嘴边立着一块跳板, 大臣们正背着装满金钱的口袋爬上去,把钱倒进他的嘴里。这种直露 的讽刺手法立即惹恼了当局,马上把他投入了监狱。
        ・变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也可以是 物理的和心理上的。具体说来,有语言的变形,动作的变形,色彩的变形,气味、质感的变形等等。       
       1.[英]H.里德:《艺术的真谛》,王柯平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客观事物或现象一旦脱离开人的感官的直接 观照,其印象便立即以记忆的方式贮进人的大脑。心理学实验证明,就 在感官脱离具体事物的那一瞬间,该事物在人脑中原来的印象立即开 始泛化,部分地失去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 象便不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淘汰和筛选,但同时又受到新的表象的辉 映、烘染和浸润,自然而然地发生一系列变化: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 可能被加强了、浓缩了、凸出了,某些方面则可能被削弱了、冲淡了、消 失了。从创作的角度看,由客观外界的事物到作品带的审美形象这个 审美创造的过程,经过了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个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 其实就是一个由客体化到主体化的过程,也就是使客体服务或服从于 主体的创作动机以达到创作目的的过程。创作主体为了实现创作动 机,不可能照本宣科•按鹵索骥地去进行创作,而要或大或小地对客体 进行改造和化合(或曰典型化、美化),使之更加充分地表现主体特征。 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变形不仅必要,而且必需。如郑板桥所说,创造过 程就是一个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审美化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 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 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①
        他所说的“变相"和“化机”正是由生活到艺术的“变形”过程,也就是由 物象到意象再到形象的审美创造过程。当然,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审 美理想、审美观念的不同决定了在具体创作中创作主体会采用不同的 创作方法。因而,“在不同的创作方法中,变形的方面与程度会有很大 的不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侧重于再现作家感知的现实生活,要求
        ① 郑板桥:《题画-竹》,见《郑板桥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1页。 保留客观对象的某些细节真实,创造出一个看起来'十分真实'的'假 象七浪漫主义的作品重在自由地表现作家的感情和理想,比较地不受 客观对象原有性质和形态的限制。因此,现实主义作品中变形多是谨 慎的、细腻的、隐蔽的;浪漫主义作品中的变形总是显著的、剧烈的、夸 张的"①。在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中,创作主体常常采用 幻想的方式。“在幻想的方式中,创造者愈加意识到一种'相反的'意志 或意图超越了自己的理解力。尤其是,在幻想的方式中,所展现的创造 力产物是一种自主情结,就像神经症情结一样,它是心灵当中的分离部 分,导致一种独立存在的生活。‘'②如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采用 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梁山伯因相思成疾而死,家人将其埋葬在路边。 祝英台父亲则逼她与马家成婚。祝英台无奈,便佯装顺从,并向父亲提 出一个要求:在花轿经过马家的路上时,允许到梁山伯的坟上祭拜,父 亲只好应允。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上哭得死去活来,用头撞坟,不料竟 把坟撞开了,便钻入了坟墓。两人生不能同衾,死愿同穴。一阵浓烟过 后,两人化成蝴蝶比翼双飞。这种由人变成蝴蝶的变形手法的运用,有 力地表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寓真实于 荒诞,在幻化中藏真实的变形艺术手法其审美效果是奇特和强烈的。 在现实主义作品中,运用更多的则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变形手 法,即典型化的方法,“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③:或者 运用局部的变形,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后者如《林海雪原》中对蝴蝶 迷的描写:
        要论起她的长相,真令人作呕,脸长得有些过分,宽度与长度 可不大相称,活像一穗苞米大头朝下安在脖子上,她为了掩饰这伤 心的缺陷,把前额上的那缪头发梳成很长的头帘,一直盖到眉毛, 就这样也丝毫挽救不了她的难看。还有那满脸雀斑,配在她那干  黄的脸皮上,真是黄黑分明。为了这个她就大量地抹粉,有时竟抹 得眼皮一眨巴,就向下掉渣渣。牙被大烟熏得焦黄,她索性让它大 黄一黄,于是全包上金,张嘴一笑,晶明瓦亮。
        这样就把一个又丑又坏的女匪首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当然,在现 实主义作品中,也同样可以采用夸大事实、扩张表象的手法,以超常的 变形表达作者超常的感情。如晚唐诗人曹邺曾这样描写官仓的老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谁见过这么大的老鼠?在现实生 活中是绝对没有的。这样的变形夸张,让读者读后不是估量它的体积, 也不是揣测有无这样大的老鼠,而是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对像老鼠一 样的贪官对劳动人民敲骨吸髓、横征暴敛的恶行进行揭露和批判。这 样的贪官骄奢淫逸,吃得脑满肠肥,岂不像一个个斗大的老鼠!
       1. 鲁枢元:《略论艺术创造中的变形》,《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4期。
         2.[美]S -阿瑞提:《创造的秘密》,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3.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 513 页。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