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艺术变形.对表现创作动机的作用
         总的来讲,运用变形艺术手法可以更加有力地表现创作动机。具 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表现丰富的情感
        变形是在情感的驱动和催化下实现的。创作主体因客观外界的刺 激而情感高涨,不可遏止地冲击和漫溢了客观物象,使之发生局部或整 体的变形。如杨朔为了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挚爱之情,在《荔枝蜜》的结 尾,把自己的情感,把全文的意趣凝聚成一个梦:“这黑夜,我做了个奇 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如果按常情去写,不过就是“向小 蜜蜂学习这样既直又浅',自然无意蕴可言。作者不是这样,而是巧 妙地运用变形手法,让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是一种极度变形。 因为不变形,不能尽情;只有变形,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对小蜜 蜂强烈而美好的感情。有时用常规的方法,很难表现出作家的感情,而 釆用变形手法则很容易做到。如张炜在胶东乡下幸福地度过了少年时 光,因而长期地迷恋于乡村生活中那份芬芳气息和乐不可支的诗意,歌 颂家乡天籁般的生活就成了他的创作动机。他在所有作品中都精心为 主人公们营设了一个颇富浪漫意味、与现实尘世相隔绝的葡萄园,作为 他们避世与抗世之所。葡萄园显然是对自然生活的一种局部变形,这 充分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代文明的拒绝,体现了一种向土地 “归来"的精神。因为情感的扩张,在作品中凸显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友 善、美丽,强调了土地精神的纯洁、淳朴、高尚,反映了对理想社会和完 美人性的强烈追求。
        (二) 凸现创作主体的性格
        任何变形都是创作主体性格的曲折表现。为了表现性情,主体尽 力使变形艺术个性化,使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一切皆著我之色彩,如 号称“八大山人”的朱奇一生画了许多孤鸟、怪鱼。他画的鸟多是形影 孤单,有方眼的,有圆眼无珠的,有大肚子的,有独脚的;他画的鱼多半 都是高昂着头,而且长着四方形的眼。这种怪诞与他的心理创伤不无 关系。他是明室的后裔,从小衣食锦绣,养尊处优,后来经历了国破家 亡的惨痛,竟沦落到衣衫不整、破帽遮颜的地步。.这种怪画正是他心理 创伤的突出表现。他用孤鸟象征清王朝的孤立,怪鱼表示自己对权贵 横眉立目的态度。这些鸟鱼寄寓着他孤傲苍凉的心境和刚正不阿的 品格。
        (三) 掲示事物的本质
        对于创作主体来说,“他不仅能够得到丰富的经验,而且有能力通 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些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把它们 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①。为了使客体能够充分地表现本质意义和 主体理念,创作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必须打破客体原有的模式,而进 行新的创造,用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进行表达。如韩少功在《爸爸爸》中 用变形手法中塑造了一个极其丑陋的奇形怪状的丙崽。小说这样描绘 丙崽,'吃饱了的时候,他嘴角沿着一两颗残饭,胸前油水光光一片,摇 摇晃晃地四处访问,见人不分男女老幼,亲切地喊一声'爸爸,,要是你 冲他瞪一眼,他也懂,朝你头顶上的某个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 腾的白眼,咕噜一声‘X妈妈,,掉头颠颠地跑开去。,,当他高兴时不分青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228页。
        红皂白喊一声“爸爸",不高兴时就喊一声“X妈妈气 这两句口头禅,与 其说是丙崽其人自身生理畸变的结果,不如看成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 中的劣根性的延续。从人类学和分析心理学角度看,丙崽的“爸爸”、 “X妈妈”和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之间潜伏着深刻的同构。作家力求在对 原始心态的批判中寻找一种对民族精神的重新认识,以求对民族历史 和现状作出深沉的反思和自省,对社会发展、人情世态作深入的分析和 思考,从而更加丰富和完美了丙崽这一形象的塑造,而且在相当程度上 成为了丙崽象征意蕴的注释。再如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在谈到《呼 号》的创作动机时曾这样说:
        一天傍晚,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散步。太阳下山了,突然间,天 空变得血一样的红。在灰蓝色的峡湾和城市上空,我看到了血红 的火光。我的朋友走过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在恐怖中战栗 起来,我似乎感到自然中的一声巨大的震天的呼号。我于是画了 这幅画,并把云彩画得血一样红。这血红的色彩就是呼号。①
        画家在《呼号》中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物。他的双手捂着耳 朵,站在一条看不见头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狂喊。画面 用多种色彩涂抹成流动的河水和天空,给人以强烈的不安全和惊恐的 感觉。这种变形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高度现代化生活中紧张的精神、 焦虑的情绪。
        (四)塑造生动的形象
        在塑造人物时变形,可以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审美效应,有力地表 现创作动机;如果总是按照常规的写实的手法去写,就很难产生强烈的 艺术效果。正如伊里亚-爱伦堡所指出的:“艺术家并不是一成不变地 把模特儿照描下来,他要加以修饰,要创造形象,这些形象就成为真实 的……在只表现人的表面特征或某一瞬间的偶然表情的时候,往往使 人觉得歪曲了人的面貌,而真正的画家是把人物加以概括,而后表现 的
        1. 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页。
「'①他又举了这样一个例证:“有一次,法国画家马蒂斯给我看非洲 黑人用骨头雕的两只怒气冲冲的象。其中一只使我很喜欢。马蒂斯问 我,是否觉得这只象的雕像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我的回答是否定的。那 时马蒂斯就给我指出,使我喜欢的那只象,它那对长牙齿和鼻子一同向 上翘起,这使它显得像活的一样。马蒂斯微笑了一下说:'有一个傻瓜 来说,象的牙齿翘不起来;黑人听了他的话,又刻了另外一个……请 看——这里的牙齿在原来的地方,但艺术也就完了。'果然,第二只象就 毫不动人。"②这就是说,如果按照生活的原样去写,就会失去艺术的生 动力和审美的诱惑力。有时变形的程度愈大,越能突出形象的审美特 征。如皮影舞蹈《俏夕阳》,为了表现老年人所独具的乐趣,突出老年人 的审美特征,编导首先在步伐上进行了写意式的夸大变形,以形显神。 因为老年人的步伐与年轻人比较,往往显得弯曲,缺少笔挺;显得蹒跚, 缺乏灵便,于是便创作了蝙蝠步,让演员双腿呈“S”形,欢快地跳跃着 行进。这既体现出老年人的特点,又充满了诙谐和幽默。还有,编导还 成功地借鉴了影人的脖颈、手臂和腰肢的动作,但幅度更加夸大变形, 充满了神韵。一招一式,都突出表现了老年人人老心不老,夕阳火样 红,返老还童的童心童趣。
        绘画、舞蹈之外,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运用这种变形的方法。如方纪 的《挥手之间》描写了美国特使赫尔利令人生厌的形象:“车上跳下一个 美国人,戴黑眼镜,叼着纸烟,衣服特别瘦,特别短,这使他显得脸比胸 膛宽,腿有上身的两倍长,这就是美国所谓的'特使'赫尔利了。”作者抓 住赫尔利的外形进行夸张式的描写,特别是对脸和腿超比例的瘦长身 体的变形描写,活画出一个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的令人生厌的模样。这 就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反对美国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创作动机。再如何 申的《热河鸟人》中描写武翠莲的长相广粗眉大眼,脸蛋的肉紧噎噎的, 要不是肉皮绷着,就甩出去了。另外就是大手大脚大乳房,隔着衣服就 能看出小足球似的直滚了她“还有条又黑又粗的辫子,绝不比拉车的麻绳子细”。这种超常的变形写法,凸显了武翠莲长相“大”的特征,令人 瞠目。
        1.[苏]伊里亚-爱伦堡:《谈谈作家的工作》,见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 话》上册,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页。
        2. 同①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