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相济 兼容并蓄
刚柔相济兼容并蓄
        ——滦河作家总论
        滦河是一条母亲河,它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哺育了两岸优秀的儿女,催生了丰富多 彩文化景观。滦河文化也犹如宽阔浩荡的滦河一样,接纳了从多处流淌而来的涓涓溪流,包 容了草原文化、燕山文化、游牧文化、长城文化、平原文化、工业文化、老吠文化、渤海文化等 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形成了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和艺术魅力。作为滦河文化主流的滦河文学更是像滦河一样源远流长、波澜壮阔,以宏伟博 大的气势汇入了中国文学奔流不息的滔滔浪潮中。
        滦河古称濡水,始见于《汉书•地理志》:“玄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气 唐代以后称 滦河,始见于《旧唐书•薛讷传》:“六月,师至滦河后《新唐书•地理志》中有“又东北渡滦 河……”之文。“濡”与“滦”谐音,“濡”改“滦”乃唐人所为。关于滦河的发源,郦道元在《水经 注》这样描绘:“濡水出御夷镇东南,三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合成一川,西北经御夷镇故城 东”。《明一统志》写道:“滦河在云州堡北六十里,发源炭山,冰井乱泉合为此河——其河土 人呼为上都河,今直讹为山丹河矣。'‘“山丹河”即今天称呼的闪电河。“闪电河上源为二源: 一源在沽源县境内,可称其为西源,从源头至二源汇流点长36公里;一源在丰宁县境内,可 称其为东源。”⑴其西源称五女河,发源于沽源县长梁乡南滩村阳坡东;东源称羊肠子河,发 源于丰宁县骆驼沟乡小梁山南坡大古道沟,由岔道子坝进入沽源县境内与五女河交汇。闪 电河的源头虽然出自沽源和丰宁两个县,但两个源头同出于东坝头一个山系,相距也并不 远,正所谓“三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合成一川”。至于“三源”只能算是一个概括的说法。二 源交汇后,在金莲川大草原上曲折萦回,似闪电般流淌,故称闪电河,是滦河上游沽源县和内 蒙古正蓝旗一线的称号。正蓝旗境内河道因从元代上都前流过,故又称上都河。在内蒙古 多伦县白城子附近有黑风河注入,以下至入海口称滦河。滦河全长888公里,流域面积 44750平方公里。沿途汇入常年有水的支流500余条,其中较大的有三道河、和硕河、黑风 河、土力根河、小滦河、兴洲河、伊逊河、武烈河、老牛河、柳河、瀑河、澈河、青龙河等10余条。 流经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高原南缘和辽西南部的8市28个县、市、区、旗,在昌黎 县与乐亭县交界的兜网铺注入渤海。滦河流域北部、东部以苏克斜鲁山、七老图山、努鲁尔 虎山及松岭为界,与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小凌河、洋河为邻;西南与燕山山脉为界, 与潮白河、蓟运河相邻,南至渤海。因滦河下游主河道历史上多次改道,曾流经唐山市的丰 润区、丰南区和玉田县,冀东西部亦为滦河冲积平原。特别是东汉末年,曹操北击乌桓,开挖 平虏渠,把滦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相连相通,所以冀东西部地区历史上也曾是滦河流域。在漫 长的历史发展中,滦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在改造 自然、建设家园的过程中,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滦河文化。
        滦河文学是滦河这块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与环境、主体与客 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滦河素有“头摆口外汲清泉,尾荡渤海洗盐滩”之称, 正是这种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以及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才使得滦河文学成为一个多层面、 复合体的文化合成,呈现出一种崇高与优美、刚健与柔和、豪放与柔媚相融合的色彩斑斓的 美学色彩。滦河作家也形成了一个具有共性气质、生活经验的群体。他们以题材多样、形式 新颖、阵容强大享誉全国,甚至名播海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滦河作家群在创作上实现 了整体的突围和超越,审美个性普遍觉醒,主体精神迅速确立,艺术视界大大拓宽,显示出了 强劲的创作态势。在刚健自强、开拓进取这个滦河文化核心精神的统摄下形成了明丽质朴、 沉雄豪放的创作风格和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既有燕赵慷慨悲凉之遗风,又有昂 扬刚劲之新质,使得滦河文学成为一个既具有强烈地域色彩、又透射着人类美好灵性的地域 文学。
        滦河流域风景如画,如一条美丽的画廊美不胜收。滦河文学也有如滦河风光多姿多彩。 滦河的文学特征与滦河的地域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滦河所流经的每一个区域内的文学 都独具特色,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区域特点。
        滦河源头一带,山清水秀,树木丰茂,草地开阔,天蓝云白,鸟语花香,牛羊肥壮,生态优 美。早在新石器时代,滦河的儿女们便沿着这条游动的生命线繁衍生息,进行着伟大的进化 和美化。源头的闪电河容纳了潺潺细水,渐成流势,越山林、过湖泊、穿沽源、绕蓝旗、经多 伦,迤連前行,曲致如带,滋润着坝上草原。这里的草原从南向北又向东弯弯曲曲、绵绵延延 三四百里,如一道闪电飘逸在绿草茵茵、繁花似锦的金莲川大草原上,因此在这里诞生了坝 上草原文学。在滦河的源头,近年来因写坝上草原而崛起的沽源县的胡学文便是突出的代 表。他的小说朴素、干净、明朗,以浓郁的原生态意味的坝上草原之风、人性之美、自然之魂 打动着人们的心魄,为中国当代文坛营造了一处特殊的风景。因此,他也被人们称为“草原 的守望者”。同样处于滦河源头闪电河和黑风河河畔的内蒙古作家奥奇、季华,以及多伦的 任月海等作家用他们的生命纪事和心灵记忆叙写了一篇篇优美而又多情的作品,为母亲河 歌唱,被人称之为“滦河源头的歌者”。
        滦河从上游流入承德境内,在承德地区先后汇集多条支流,然后沿燕山逶迤南行,滋润 着青山沃土,也催生了这片地域的众多作家。也许是优美风景的浸染,塞北风情的诱惑,这 里的作家善于抒情,因此诗歌和散文的创作较为强盛。如诗歌中的郭小川、刘章、何理、戴砚 田、白鹤龄、刘兰松、刘向东、白德成、刘福君、李海健、步九江、王琦、齐宗弟、穆春雨、薛小雷、 罗士洪、韩闽山等,散文中的郭秋良、刘芳、武华、杨林勃、戴天孚、张秀超、徐哲、王翠琴等人, 戏剧文学中的孙德民、周修、杨勇等人,后来小说也显得强势起来,如郭秋良、张峻、何申、苏 金星、陈映实、薛理、田林、李华峰、孟宪奇、刘朋、李久实、远山、付杰、王金石、李树伟、葛丽红 等人的作品。尤其是郭秋良以清帝王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康熙皇帝》和何申的“乡镇干 部系列”小说蜚声文坛以后,使得承德文学创作全面发展,也使得“山庄文学”作家成为了冀 军的强势群体。
        滦河经承德至潘家口穿过长城,经迁西、迁安、滦县流入平原,而后向东南流至昌黎、乐 亭交界处入渤海。位于滦河东岸的秦皇岛和西岸的唐山两地的文学创作犹如两岸的风景引 人注目。秦皇岛的作家主要以“山海文学”为主,如解俊山、阎明国、王凤翔、李福亮、清雪、李 宗璞、王庆林、李助新、王淑翎、杨友、侯锡奎、苗艺、叶勧、刘剑、丁爱敏等人的小说,董宝瑞、 奚学瑶、林闻、张敏利、刘立勤、娄春生、王海津、肖欣楠、白绍兴、李冬梅、戴红梅、于红艳等人 的散文,戴砚田、大解、许久东、郑道远、唐丽、常兴忠、张亚刚、一笑、赵永红、西雨、高粱、辛泊 平、海月等人的诗歌,吴双、罗贤宝等人的戏剧文学,范江、张剑东等人的儿童文学都充满了 山风海韵、地域灵光。而唐山文学的形态则较为多样:有长城文学,如老城的“长城子民小 说”、吴慧生的“长城家园小说"、碧青的“长城系列散文”以及孙黝、马振、梁宝军、孙伟等人的 作品都生动地表现了长城抵抗外侮、守护家园的民族精神和长城壮丽秀美、无与伦比的自然 风光;山乡文学,如李树洲、任俊山、张汝林、刘永江、刘汛涛、王金保、赵立里、单立江、高夫 集、刘绍辉、韩布晖、阿紫等人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了山乡淳朴的人情和秀美的景色;城市文 学,如张学梦、刘晓滨、徐国强、珂宁、卢品贤、李木马、郝立轩、赵新华、熊火、张加力、董秀珊、 李佐友、窦泽民、周久海、高天祥、袁风遥、李守稳、潇元、李志成等人的城市诗歌,王立新、孟 翔聚、王德江、孙玉春、胡天启等人的报告文学,何玉湖、墨微、赵锡臣、李润平、王伊明、高幸 夫、刘长明、李篆、李廷芳、顾翔宇、孙文斌、赵留舜、李连草等人的城市小说,长正、李永文、孟 昭民、郑戈、张绍臣等人的忆旧散文,老剑、李大为、郑子森、东篱、石金城、任荣会、许和平、阎 克岐、李军、龚乃全、赵晓平、李光蕊、齐凤池、杨狄、张广田、许斌、蒋汝先、马世平、董国和等 人的开滦文学,杨永贤、刘光菊、张荣珍、赵叶、张巍雪、段文丽等人的女性小说,张丽钧、姚翠 琴、采薇、幽兰、张京、师宪宪等人的女性散文,于英、陈家河、赵恩舫、张书良、姚其巩、赵栋、 汪洁等人的戏剧文学,郝立轩、李川等人的歌词,张学梦、李思业等人的格言,杨迎新、刘九 贺、解占久等人的杂文等都彰显了唐山这座现代大工业城市迅猛发展的勃勃生机和现代化 建设的强大力量;平原文学,如浩然、管桦、陈大远、刘大为、关仁山、刘宝池、张荣珍、杨帆里、 那辉庭、解占久、李枝增、郑录里、朱继经、张宇天等人的平原小说,马嘶、王剑冰、张金池、孙 汝举、肖劲风、刘志波、冯小军、孙志宏、李庆玺、杨盛东等人的乡土散文,旭宇、田歌、董桂伶、 金占亭、刘静远等人的田园诗歌都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艰难前行的进程以及中国农民心灵 流变的历程;海港文学,如关仁山、单学鹏的小说、王立新的报告文学、孙武勋的诗歌等都再 现了海港建设者们锲而不舍、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英雄壮举,于艰辛中流泻出炽热的理想 主义的色彩;地震文学,如关仁山、单学鹏、祁淑英、北董、刘晓滨、何玉湖、王家惠等人的小 说,徐国强、珂宁、卢品贤、马砚田、东篱、王志勇等人的诗歌,关仁山、王立新、刘晓滨、李润 平、张庆洲、曾文友等人的报告文学,关仁山、墨微、王家惠、姚建国、唐棣等人的广播影视作 品使得唐山抗震精神和新唐山人文精神得到了高扬和拓展,使唐山人的美好天性得到了彰 显和深化,把感恩和博爱的精神托举到了人类生命意义的高度;老吠文学,如墨瑶、肖波、张 楚、赵连城、张玉洁、刘荣书、李真理、徐海英、朱永远、伦洪波、袁建军、张建伟、韩瑜、宫绍存 等人的小说,吴述东、韩进勇、贾玮、刘向权、徐兴信、韩永成、王义钧、阎秋阳、刘凤敏等人的 散文,马砚田、文心、唐小米、耿湘春等人的诗歌,古景峰、杨海光、古顺祥等人的剧本,兰楠、 石飞、汪金友等人的杂文都有着老吠文化的深厚底蕴,使我们可以了解老吠文化的源流和老 吠人物的传奇事迹;儿童文学,如葛翠琳和北董的儿童文学用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意境,诗一样的氛围,营造了一个美丽、神奇而又美好、圣洁的童话世界,以迷人的意境描写、诗意 的幻想、美好的形象塑造营造了童话浓郁的抒情品格。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抗战文学,如李尔重的《新战争与和平》、管桦的《将军河》、长正的 《夜奔盘山》、阎瑞质的《冀东大暴动》、吴慧生的《血光》、赵锡臣的《龙旋风》都以抗战为题材, 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过 程。有的甚至是名垂青史,如李尔重的《新战争与和平》被誉为“爱国主义的壮丽画卷”和“抗 战史诗”,管桦的《将军河》是一幅“生动地描绘了我国华北将军河地区军民团结抗日的历史 画卷
        这里还需要提及的是文学评论。滦河作家群中有一支比较活跃的评论队伍,他们为滦 河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滦河作家走向全省和全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翟泰丰、刘润为、 苗雨时、马嘶、陈映实、赵朕、郝雨、杨立元、姚建国、潘石、张哲明、杨迎新、丁忱、任火、张辉 利、苏君礼、刘甫田、姚崇实、刘晓明、霍俊明、薛梅、哈占元等人的文学评论对滦河文学新人 的成长,滦河文学作家群的壮大,滦河文学成果的推出等都给予了重要的助力支持。翟泰丰 作为文学工作的领导者,时刻关注文学发展的动态、文学前进的方向,并用自己的理论和评 论文章进行引领、指导,从理论上厘清了在文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疑问,剖解了许多困 扰文艺工作的难题,为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刘润为是新时期涌现出的 一位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和理论家,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观和坚实的文艺理论功底。多年 来,他大力弘捞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尽心竭力地为繁荣文艺创作而寻求着艺术真谛,为开 启民众心智而勘正着价值导向,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而弘扬着主旋律,撰写了大量的颇有建 树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的文章。苗雨时积极关注新诗潮的涌动,创构现代性诗学话语,梳理河 北当代诗歌流变,探讨诗歌现代性的艺术构成,积极培养青年诗人,为河北诗歌的发展和繁 荣做出了突出贡献。马嘶有着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这使他既能从宏观 的视角出发,以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探讨新时期繁复的文学现象;又能从微观的角度,论述 创作中的规律、技巧等细节问题以及客观、公正地评论河北(特别是唐山)当代的作家作品, 特别是他对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的研究引人注目,取得了显著成果。陈映实从自己的创 作体会和现实语境出发,对河北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而透彻地审视,以公允而深刻的笔触评 论本省作家的作品,对河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赵朕是研究台港暨海外华 文文学、开创两岸比较文学研究学科卓有成绩的学者。他的《台湾与大陆小说比较论》被学 术界称做是“海内外第一本以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海峡两岸小说的著作,填补了我国 比较文学研究的一项空白气郝雨是一直活跃在文艺理论和批评领域的学者,他思维敏锐、 见解独到,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前沿课题和现象、文学热点和焦点问题做出了卓有见地的解 析,成绩令人瞩目。霍俊明是近年来出现在诗界的一位青年批评家,他对诗歌有着一种足够 的感受力和穿透力的天赋,对当下的诗学现象、诗歌群落及诗人诗作给予了充分地观照和细 密地解读。他的批评文字准确、敏锐而具有生命的激情,显示了一个青年批评家敏感而锐利 的眼光和深厚而扎实的理论功底,正在成为滦河作家群中一位后来居上的批评家。
        在滦河作家群中出现了许多文学大家,如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张爱玲、宋 之的、李尔重、郭小川、管桦、李瑛、浩然、从维熙和陈大远、刘大为、长正、葛翠琳、戴砚田、翟 泰丰、张峻、马嘶、郭秋良、单学鹏、何理、陈映实、祁淑英、张同吾、刘章、苗雨时、张学梦、旭 宇、峭岩、墨瑶、一合、北董、韩作荣、刘润为、何申、李小雨、老城、王剑冰、大解、奥奇、刘向东、 关仁山、胡学文(以上均按年龄排序)等著名作家,有的甚至站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高端, 成为滦河文学的标志性的人物。
        二
         滦河作家的作品除了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外,还表现出了浓烈的家园意识、鲜明的时代精 神、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厚的历史内蕴和多样的创作手法等创作特征。
        浓烈的家园意识。家园不仅是滦河作家的出生地,也是他们心灵的栖息地,因而在他们 的作品中表现出了浓重的恋乡情结。他们的诗中盖满了“家乡”的印戳,浸透了“怀乡”的情 感。他们用笔为家乡写生,为乡亲们塑像,为土地歌唱,他们的作品是生活的恋歌、生命的长 歌、精神的放歌,就像滦河的水一样滔滔不绝,像燕山的山脉一样绵延不断。如被称为诗坛 “三刘”的刘章、刘向东、刘福君一直满怀深情地歌颂故乡。在他们的诗中表现出了凝重的恋 乡情结和家园意识。刘章曾这样表白自己对故乡的爱恋:“不如归,归何处? /北山下,白云 边,故乡热土! /热土里,埋我先祖,/热土上,有我茅屋;/我吃热土生的五谷长大,/我在热土 上开始人生之路。"他把故乡作为自己精神的归宿。因为那里是人世间“最美"、"最洁净"、 “最纯朴”的地方。他“愿缕缕情思,梦魂归去,/化故乡小草上的一滴清露”(《乡声》)。乡土 在刘向东的眼里和心里也是这样的美丽、洁净,饱含哲学和历史的意蕴。他敞开心扉,坦诚 地写出了自己怀恋故乡的“游子”情怀:“一个人独自向远方/背负整片故土的体温/离亲人的 骨殖越远/离老屋的呼吸越近……”因而他发出这样的誓言:“背着破烂行李我要归来/找到 了天堂我也要归来/归根是落叶很在乎的幸福/晩秋是游子魂归的时辰”(《出门在外》)。从 故乡到城市,是一种生活形态的转变,但诗人怀乡的情感形态却没有改变,“就连梦呢/也是 在土炕上最美最香”(《家园》)。即使身在故乡的刘福君也用这样“简单朴素"的诗句表达了 自己的审美理想:“我是农民,不用交代/我种庄稼也和庄稼住在一个地方/我爱玉米谷子小 麦高粱/也爱它们拔节抽穗扬花和灌浆”,“我爱/布衣茶饭的日子和石头上的硬茧/也爱门前 的水井屋后的柴垛/它们荆条一样护住我新盖的瓦房”。这是多么古老质朴、清新多彩的家 园,多么醇厚浓重、深沉热烈的赤子心怀。在这里,故乡已不单纯是诗人的审美对象和生活 的场所,也是精神的家园,不管他们走多远,这里始终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同是从大山 里走出来的诗人何理,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出了浓厚的恋山情结。他说:“我与山有不解之 缘,我是它的一株草,一棵树,山里有我的根啊。”山是他的生命根基,山是他的生命支撑,山 是他的灵魂所依,山是他的精神所在。所以有人说他的这些作品“是心灵饱蘸心血流出来的 真情话,是灵魂深处震动出来的诗”。
        身处滦河源头的小说家胡学文也有着深厚的“坝上情结”。作为草原的儿子,他十分珍 爱养育了自己的辽阔草原。他曾说:''我对坝上草原的景致有一种偏爱。”于是在他的小说中 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无际的草滩、蛮荒的乡野、弥漫的沙尘、觅食的牛羊……这些都成为 他小说的底色和背景,于是便有了《飞翔的女人》中的荷子追寻女儿的人性,《血乳同根》中的 铁女提刀断喝的血性,《秋风绝唱》中的痛羊馆虔诚地守护着草原的韧性,《极地胭脂》中的小 红不顾一切去爱的野性,从而使我们看到了草原人所独有的草原文化性格。可以说他的小说是博大粗犷、美丽纯净的坝上草原风光与淳朴耿直、刚毅坚忍的坝上草原人民性格的完美 融合,凡是阅读过他小说的读者无一不被他的作品中所流溢出来的那种草原人所特有的血 性所震撼,被他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坝上人的坚韧和刚强所征服。同是在滦河源头的蒙古族 作家奥奇和季华也把这里看作是他们的精神之源,创作之地,生命之根,用作品表达着他们 对草原、对草原人民的敬畏之心、热爱之情;探寻着草原生命、草原人生命的本质和本源。
        处于滦河东岸的董宝瑞、奚学瑶、林闻的“山海散文”也表现出了浓郁的恋乡情结,他们 把对家乡山水的挚爱深情化作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有着深远历史和文化传统 的家乡的美好景致。董宝瑞的散文有着深厚的文化色彩和历史神韵,林闻的散文有着清新 明净的天籁之美和澄明高雅的禅境之妙,奚学瑶的散文有着深刻的哲理性和浓重的文化意 味。这些散文是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灵性、人性与天性的完美契合。处于滦河西岸的关仁山 将滦河视为精神之河,创作出了《麦河》《天高地厚》《白纸门》等小说,以此深切关注家乡的土 地、深情礼赞仁厚的父老乡亲,倾诉着自己对故园的深厚情愫。生活在唐山城区的刘晓滨把 歌颂新唐山视为自己的创作目标,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唐山!》用历时性的手法表现了 唐山在瞬间被摧毁的惨绝人寰的大劫难和英雄的唐山人相濡以沫、奋勇拼搏重建英雄之城 的艰难历程,详陈了凤凰城涅槃一再生一腾飞的具体走向和“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 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同样,被称为“废墟诗人”的徐国强的诗歌也充满了对唐山这座 英雄城市“浓烈的情愫”和真诚的挚爱,在《我心温热》等诗集中,他把积淀了三十多年的情感 通过诗歌的形式全部得以释放,把酝酿了三十多年的哲思在诗歌里完全得以展示,将唐山人 的“生存的经验和人生的哲学”置放到崭新人文精神的层次。
        不仅本土的作家是这样,就是多年走出滦河的作家也时刻不忘家园,回望自己从家乡走 出的人生历程,寻找自己的生命之根、创作之源。如诗人李瑛对家乡始终怀有“走到哪里也 难以忘怀的情感气在唐山大地震二十周年之际,他激情澎湃地写下了《寻找一座城》,用“生 长着年轮的笔”表达着对家乡真挚的爱恋。近些年,他还先后写了《青蛙》《蟋蟀》《感谢野菜》 《小时的衣服》《回忆》等怀念家乡的作品。在家乡举办他的个人作品专场朗诵会时,他写来 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唐山丰润区是我的故乡,它的山凝成我的骨骼,它的水流成我的血 液,它的泥土孕育了我生命的基因,我是吃它的乳汁长大的。我的青少年动荡苦难的岁月, 是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度过的,离开她后,无论我走到哪里,也无论离开她多久,总是情牵梦绕 地想起她,怀念她。她像一座巨大的磁场,时时刻刻吸引着我”。由此可见诗人的赤子心怀, 纯真的恋乡之情。诗人峭岩这样写自己在家乡的童年生活:“我从十月的晨露中走来/我从 腊月的寒风中走来/我从布满野羨藜的田野中走来/我从滚烫的沙砾上走来……”正是在家 乡的艰苦的童年生活使得他意志坚强、立场坚定、笔锋坚韧。诗人旭宇怀着一颗赤子心怀, 写了许多吟哦家乡的诗篇,表现了他浓厚的恋乡情结。如在《家乡赋》中“天空的云,我的 魂,/旅行千里万里,/一生思念的雷,在梦里/总将亮晶晶的爱,落在家乡的土地上”。诗人的 魂虽像天空的云一样飘飞,但思念的雷声时刻在梦里咋响,爱的雨丝总是飘飘洒洒“落在家 乡的土地上诗人爱家乡的人民,爱家乡的土地,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几乎家乡的一切都是 他的最爱。从维熙的长篇纪实小说《裸雪》真实地记叙了他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在家乡玉田的 一段生活经历,那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是他的精神乐园,那里有儿时青梅竹马的伙伴,有善良 纯朴的家人、邻里,有生活中的无穷乐趣、浓浓的爱意和真挚的友情,作家对此表现出了深切 地怀念:“回到生养我们的这片热土,寻觅曾经拥有的点滴温情,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精神的 故乡”。管桦的长篇小说《将军河》,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和歌词《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也是作家对美好家园怀恋和守望的表达。
        鲜明的时代精神。在滦河作家的作品中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 进步一起脉动,表达出了时代的先声和人民的心声。如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以饱满 的热情和火辣辣的诗句,召唤青年在困难面前高昂“英雄的意志”,“走在时代的前哨”,“勇敢 地,投入火热的斗争”,让“青春的火光”在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事业里燃烧。张学梦的长诗 《现代化和我们自己》被誉为是“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进军谱写雄壮的进行曲”,振聋发職地 提出了“如何实现现代化”重大命题。翟泰丰三万多行的长诗《三十春秋赋》是一部气势恢 宏、昂扬奔放的讴歌改革开放的浩瀚、壮美的诗章,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进 入历史新的时期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谱写新的历史篇章、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壮举。旭 宇的诗集《醒来的歌声》“推开沉睡的历史”,追问历史,询问社会,拷问心灵,以充沛的激情和 深刻的理念呼唤人们醒来,大胆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勇敢打开思想的闸门,昂首走进除旧 布新、万物复苏的新时代。李木马的长诗《铿锵青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铁路建筑史上亘古 未有的伟大壮举,高度赞美了为民族振兴、国家复兴而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们。一合的长篇报 告文学《罪与罚》《红与黑》《灵与肉》为社会的变革而呐喊、为反腐的斗士而高歌。阎明国的 “港口小说”写出了时代的弄潮儿在海上、港口惊心动魄的故事。北董的儿童文学《纸风车》 “用其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感悟与对少年儿童精 神生命成长的深切关注”,表现了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大环境中的农村儿童奋发向上、努力拼 争的当代意识和进取精神。祁淑英的传记文学《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生动地表现了钱 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他们胸 怀“科技救国”的远大理想到西方求学,学成后怀着建设新中国的使命感回归祖国,为国家、 为人民都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们的国家能成为军事强国,从而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 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些科技伟人堪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楷模,革命理想主义 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绝响!
        强烈的忧患意识。滦河作家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与人民“分享艰难”的忧患意识,流溢 出一种浓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情怀。何申在《年前年后》《乡镇干 部》等作品中深刻地表现出了农村干部在改革进程中的奋斗和迷惘、希望和烦恼的心路历 程,真实地描绘出了农民的生存状态、欲望和追求,透溢出了对他们生活现状的关注疼爱之 情和深沉冷峻的忧虑之思。关仁山也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还乡”,在《大雪无乡》 《九月还乡》《红月亮照常升起》等作品中深度地介入了农村生活的底层和深处,深刻地揭示 了农村矛盾的矛盾和焦点,生动地展示了在社会变革中的农民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痛苦、 迷惘和觉醒、奋斗,“灵魂的震荡与洗礼”的全过程,向农民的生命意义、生存状态发出凝重的 叩问和深情地呼唤,并以前瞻性的眼光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前景做了客观而充满诗意地预测, 对尚处在萌芽状态中却代表着农业未来走势的产业农业做了充满激情地描绘和展现。孟翔 聚的长篇报告文学《人生变奏曲》大胆地揭示了改革者所处的艰难处境和旧体制的种种弊 端,戳开了政治生活中的痈疽对社会历史和民生的戕害与反动、对人才的遏制和绞杀,讴歌 了一种为国为民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百折不挠、不惜一切的“国魂”精神。张楚以敏感的心灵“洞察了小镇人物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焦虑,并通过展示不同命运、不同性格的人的 生存状态,刻画他们的生存困境和困境中的挣扎,表达着自己对于生活和生命真相的追问和 思索”。郝立轩以哲人的沉思、诗人的浪漫、赤子的心怀阅读着黄河、解析着黄河,写出了大 气磅礴、意境深邃、志向高远的抒情长诗《喊黄河》,展示出了中华民族不惧溪流、容纳百川的 博大胸怀,坦荡宽宏、包容一切的宏阔气度和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李海健面对 纯净美丽的山乡景色被污染,对“将来的月亮和星星/再也不能在小河里/洗澡了 "(《门前的 小河》)而流露出深深的“担心”和忧伤之情。这种质朴的忧患情感也生动表现出了诗人对家 园的呵护和守卫,成为了滦河山乡作家们对山清水秀的滦河风光被破坏被污染而呈现出来 的普遍心态。
        厚重的历史内涵。滦河作家的作品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理性内涵,表现了不同 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嬉变的节奏和社会行进的步履,真切地表达了人 民的心声和意愿。如著名剧作家、报告文学家宋之的始终站在社会的前沿和战斗的前列,对 社会生活进行敏锐地观察和深刻地洞视,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他的报告文学«1936年春在太原》、剧本《雾重庆》《群猴》《打击侵略者》《保卫和平》等以深刻 的理性精神和批判力量,猛烈抨击旧社会,愤怒揭露侵略者,以昂扬的斗志和燃烧的激情为 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而呐喊,成为了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不 同历史阶段的优秀作品而载入史册。浩然的作品则鲜明生动地表现出了从解放后50年代 到80年代的中国北方农村的历史。他的《艳阳天》全景式地描绘出了农业合作化时期蓬勃 向上的社会境况,《金光大道》具体地展示了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出现的党内激烈的矛盾和 斗争,《苍生》真实地表现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从维熙的中篇小说《大墙下的 红玉兰》《第十个弹孔》《燃烧的记忆》《远去的白帆》《雪落黄河静无声》等则对从反右到“文 革”阶段那段梦魇般的岁月给予了深刻地批判和反省。除此,还有许多优秀作品反映了不同 的历史时段的历史事件。如郭秋良的《康熙皇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而又细密地解 读了康熙的生命历程,以全新视角观照和诠释了康熙时期的清王朝的历史过程。何理的长 篇叙事诗《天涯风雪》描述了在清乾隆年间,土尔扈特蒙古人在部族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 为摆脱沙俄控制和奴役,历经千辛万苦、冲破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英雄壮举。任月海的长篇 小说《康熙会盟》用生动的笔触表现了康熙皇帝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与喝尔丹斗智斗勇,举 行了著名的多伦诺尔会盟,使喀尔喀蒙古正式归附于清朝,为彻底清除喝尔丹势力,实现中 华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任荣会、老剑等人创作和参与制作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大龙 脉》是一幅反映大清晩期民族衰落、广大仁人志士寻求强国之路、创办近代工业的宏阔画卷, 折射出了一个历史转型时期的民族的痛苦与彷徨,构成了一种世纪性的概括,代表了“当时 一切进步的人们求强求富、振兴中华的理性和愿望”,成为了 19世纪末中国“改革者、理想实 业家的集体写照”。赵叶的长篇小说《一叶兰心》《水月芙蓉》通过惠迟兰心和慕容婉秋两个 奇女子惊心动魄的人生遭际,辗转艰难的情感历程,表现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武林恩怨、宫 廷倾轧、官场争斗、百姓甘苦、人生悲欢的复杂的社会状况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伦洪波、杨立 元的《滦州起义》表现了辛亥时期与武昌起义起名的滦州起义的全过程,大力颂扬了革命的 先烈们为了推动历史的前进,不惜抛头洒血,推翻封建的满清王朝,以谋求人民幸福和社会 的进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李尔重的长篇小说《新战争与和平》全方位、 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抗日战争,涉及面之广,时间跨度之大,描写斗争之复杂,场景之壮阔, 人物之众多,都是文学史上所罕见的。管桦的《将军河》视野开阔、规模宏大,对冀东地区的 抗日斗争作了最本质、最有力的艺术概括。张峻的《历史在说》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以 所谓的“以战养战”强迫塞北山民种大烟和收缴大烟,诱导中国人吸大烟,妄图从精神和肉体 上根除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罪恶行径。何申的《梨花湾的女人》《多彩的乡村》、关仁山的《天 高地厚》《麦河》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新变,形象地表现了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 历程。许多诗人还用诗体的形式表现了伟大领袖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如峭岩的《遵义诗 笔记》追忆了红色遵义的光辉历程,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遵义的巨大变化,表现了对伟大的 共产党和革命前辈的无比敬仰之情。刘福君的《诗意毛泽东》以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视角, 通过局部显示整体、通过细节表现精神,生动地塑造了毛泽东这样一位伟大与平凡完美统一 的伟人的形象。
        多样的创作手法。滦河作家的创作方法基本是写实的,但他们不固守一端,而是创新求 变、锐意进取,表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审美特色。在诗歌方面,李瑛的《一月的哀思》以高超 的艺术技巧和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构筑了一座高耸的悼念总理的艺术心碑,把诗学的人学观 念推向了一种极致。翟泰丰的《三十春秋赋》“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新颖的创作手法", “在史迹中渲染文采,在史迹中把握发声吟诗”,是“现实史迹与浪漫欢歌的统一,是现实史迹 与人间悲乐离合、情感抒发的统一气韩作荣的《无言三章》《无题三章》《无为三章》充满了诗 心、哲心,大气、深邃,底蕴丰厚,透着生命的活力和历史内涵。李小雨在《从城市南端到北 端》《石柱》等诗中表现了对现世人类存在本质的智性思考,深刻地透视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命 意义,使视野向世界拓展,透射出一种强烈的理性光芒和哲性色彩。大解的长诗《悲歌》把当 代生活纳入神话的整体结构之中,并力图通过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历史建构一种新的诗学 结构,突出人在生存史上的主体性。诗中融入了人生与神话、生存与理想的多种模式,显现 了博大精深的史诗意识。刘向东的《长城守望者》《家园》《母亲的灯》等诗歌突破了传统乡土 诗对原始物象的陈述或静观,将直觉、象征、思辨等审美要素融入诗歌,开拓出一个博大深邃 的智力空间,表现出了质朴深邃、平易博大的诗学风范,表现出了智性与感性的融汇,思想与 形象、美感与哲思的有机结合。在小说方面,关仁山在《天高地厚》《麦河》等作品中通过一种 新颖的叙事角度和叙事人称,把冀东平原的农村故事讲述得波澜激荡、出神入化。老城的家 族系列小说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地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叙事策略。在散文方 面,张丽钧的散文别具一格、别有洞天,通过凝视而进行透视,通过点染而实现铺排,在方寸 之间可见旷远的精神架构,在精挑细选的一词一句之内得现高贵的人文情怀。武华的散文 追求人性与佛理的合一,表现于一种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意蕴和淡泊随和、坦荡从容的美 学境界心境。杨林勃的散文清新自然、朴实厚重,既有自然万物之灵气,又有历史人生之内 涵,用多样的笔墨,写出了多彩的自然和多情的心语。
        滦河自北向南,由高向低,一脉贯穿,逶迤而行,滦河作家的风格也有如两岸的风景纷繁 变化、绚丽多姿。滦河上游的文学由于坝上、山峦、草原地理环境的影响,显得刚烈、厚实,有阳刚之美;滦河下游的文学由于平原、海岸的影响,显得悠扬、婉转,有婉约之态,因而也形成 了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不同的文学形态和文学群体。这主要有:
        山庄文学。承德曾为满清和热河省的政治核心。从经济、地理、文化因素讲,这里为满 蒙等游牧民族的集散地,是平原和高原、草原文化的交汇处,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氛围和 地理位置。后来,满清王朝在这里建造了皇家园林,使此地成为当时的又一个政治文化中 心。解放前后的一个时期,这里是热河省的省会,这样就自然凝聚和形成了“大避暑山庄文 化”,表现出了一种与其它文化迥然不同的审美意味:浓烈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强烈的现代生 活氛围的有机融汇,“开拓、进取、吸纳、开放”的文化精神和质朴、醇厚、清新、亮丽的独特美 质完美契合。“山庄文学”从大的方面讲,几乎所有承德作家都可以列入,如果局限于写“避 暑山庄”题材,作家则少了一些。从总体上看,承德作家群的写作方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 是“山庄文学”,一是“山乡文学“山庄文学”的代表人物应首推郭秋良,在理论上,他提出 了“大避暑山庄文化”这个概念并进行了深入地阐释,建构了“大避暑山庄文化”的体系。在 创作上,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康熙皇帝演义》,开了创作“帝王系列”小说的先河,他的散文《热 河冷艳》《山庄湖色》等一组歌颂避暑山庄的散文从“自然”和“人文”的双角度切入避暑山庄 文化,对自然的山庄和文化的山庄剖解得细腻入微,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他从文学和文 化理论两个方面,完成了塑造避暑山庄文化形象的奠基工程,为山庄文学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在“山庄文学”的领军人物中还有刘章、何理和白鹤岭,刘章是全国著名的农民诗人,何 理是解放后河北第一个走向全国的诗人,他们也同样是山庄文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为 山庄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诗文通过歌咏山庄美好的景致和进取精神,流泻 出“风景这边独好”由衷赞叹,表现出了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他们还创办了《国风》诗刊,在全 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山庄文学”也形成了一个强健的队伍,形成了较好的创作势头, 刘兰松、田林、武华、杨林勃、白德成、李海建等人创作了大量关于“山庄文学”的作品,表现了 承德历史的沧桑变化,以及山庄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山乡文学”的代表人物应为何申, 他的“乡镇干部系列”、“穷人系列”、“富人系列”则是“山乡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指出 的是,何申虽属于“山乡文学”的领军人物,但对“山庄文学”也做岀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他 的“热河系列”小说展示了热河这座塞外古城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世态习俗,显现出“清明 上河图,,般的审美韵味,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大避暑山庄文化,,的文化意义和美学意味,为 中国当代文学画廊添加了塞外古城的一道风景,也为开掘“山庄文化”做出了有益地探索。 孙德民、周修、杨勇等人以承德的历史和现实为题材,先后创作出了《青松岭》《懿贵妃》《班禅 东行》《镇长》等剧本,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上庄诗派。在承德雾灵山中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上庄。从这个山村的一个家族里竟 然出现了享誉诗坛的刘章、刘向东、刘福君三位诗人。刘章、刘向东为父子,而刘章、刘福君 为叔侄,因此有人管他们叫“三刘”,同时还出现了刘福堂、刘向阳、刘向海、刘远方等更年轻 的诗人。可谓地灵人杰,文脉连绵,我们或许应该把这种创作诗群称为“上庄诗派”,因为中 国许多文学流派是以地域命名的。这个诗派也应该成为中国诗界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上庄诗人”以雾灵山为创作背景,写出了大量的具有浓郁“雾灵山”地域色彩的诗篇。虽然 他们成名的时间不尽相同,但歌唱父老乡亲,赞美山乡水土是他们共同的诗学原则。他们用 细腻而率真、清新而朴实、飘逸而厚重、灵动而沉实的抒情笔触为山乡写生,为乡亲们塑像, 为土地歌唱。在他们的诗中弥漫着一种温厚、凝重的大山风韵,散发着一种朴拙、厚重的泥 土芬芳,流溢着一种真挚、热烈的恋乡情绪,他们的诗以清新自然、质朴厚重的风格引起人们 的普遍注意和广泛好评。
        山海文学。滦河从大山流向大海,开辟了两岸雄阔、壮美的风光。尤其是在入海处,燕 山壮美,雄关虎踞,长城衔海,惊涛拍岸,风光无限。这里的作家以山海为题材,创作了大量 的反映时代的变化、歌颂家乡美好风光、表现深厚文化底蕴、弘扬历史优良传统的优秀的作 品。如解俊山的《大海的呼唤》《山船海韵》,阎明国的《风潮不到岸》《鳄吻上的炊烟》,王凤翔 的《血染雄关》等小说带着大海的宏阔气势和生活的鲜活质感,描绘了发生在海上、港口的惊 心动魄的故事,表现一种雄浑壮阔、刚健冷峻的艺术氛围。董宝瑞的《五峰长翠》《碣石观 海》,奚学瑶的《绿水——燕塞湖随想》《鹰鸽夜话》,林闻的《静静的栗园》《金银色唱片》等散 文赞美了青山秀水碧海的绝美风光,揭示了具有深邃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域灵光,表现了独特 的山情海韵和蕴含其中的深刻的社会内涵。
        城市文学。唐山是近代工业的摇篮,一直在引领着中国工业的发展,这里也产生了独具 特色的城市文学。在城市文学中以张学梦为最。进入新时期以来,张学梦一直高唱“城市诗 歌”,因此他也被誉为“城市诗人”。他的城市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工业术语和科技术语,语言 显得生涩、新异、乖张,却充满审美张力。诗中的形象也饱含着深刻的理性色彩,充满了哲学 意味,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的现代美。何玉湖的长篇小说《燃烧的家园》和续篇《瑰丽的世 界》是以20世纪初和世纪末的钢铁工业建设为题材展示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生产方式、社 会组织及人的精神结构的生成、进化和提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段的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 员的追求、奋斗、失落、成功的艰难历程,剖析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权力系统和经济运行 机制,描绘了中国工业发展和行进的艰难历程。李木马的诗歌以工业文明的经典符号“铁 路”及其衍生符号展开抒情与叙事,给重理性的工业文化、工业题材诗歌涂上了绚烂的感性 色彩,孟昭民的《大城山,母亲的山》《童年的唐山》等散文以诗一样的语言轻捋着着城市的根 蔓,用梦一般的意境幻化出城市的心灵,给唐山描画出了清新隽永的一幅幅史画小品。
        地震文学,也可称“灾变文学”。“灾变文学”是唐山作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 一个口号。唐山作家在震后的三十多年中,不仅重建了家园,也建造了地震文学,用文学作 品写出了唐山大地震后英雄的唐山人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变化,颂扬了公而 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如关仁山、王家惠的长篇小说《唐山大地 震》和祁淑英的长篇小说《废墟》《唐山大地震记事》既表现了在这场惨绝人寰的大悲剧中的 崇高爱情和人性美,也表现了在大劫难中的人们相互扶持、相互救援和全国人民“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伟大的人文关怀。珂宁的长诗《这一条断裂带》对大地震灌注了充沛的激情和 深切的思悟,表现了唐山人在这毁灭性的灾难中,面对死亡超越死亡、面对灾难战胜灾难的 伟大壮举。被称为“废墟诗人”的徐国强的诗集《悲壮》诗性地展现了一座城市从毁灭到新生 的影子和足迹,不断升华的面貌和别样的风情,大灾之后所能打开的精神的开阔及其繁盛。 李润平的长篇报告文学《四天四夜——唐山大地震之九死一生》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表现了在 生死临界点上对生命的深度体验,对人性的深刻感悟,对爱的深切怀恋,表达了“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讴歌人性"的悲悯情怀和感恩思想。张庆洲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警世录》不仅真 实全面地报道了大地震前后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用全球的意识阐释了唐山大地震对整个人类的启示和警世意义,发出了“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的呼告,探寻了唐山大地震这个人类大 悲剧如何早期预警避免,尽量减少牺牲,保护和珍视生命的命题。姚建国的电影文学剧本 《但愿人长久》通过一个母亲和三个孩子的故事,展现了唐山大地震后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墨微的《地震孤儿的故事》《三个人的月亮》等唐山大地震题材的广播剧剧本,通过震后对地 震孤儿的抚养、家庭的重组,表现了爱与恨、人性与金钱、灵与肉的激烈冲突。关仁山的长篇 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描绘了唐山和汶川在不同时 间、不同地点却同样遭受大地震劫难的情景,表现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唐山人民积极参与汶川 抗震救灾的爱心和善举,有力地表现了唐山抗震精神和新唐山人文精神。刘晓滨的长篇小 说《阳光地带》中,生动表现了一个在大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被党和人民抚养成人后,发扬 “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物精神,在创造了巨大财富后,为孤儿们创办了一个充 满欢乐和幸福的家园。
        老吠文学。“老吠”是过去人们对昌、滦、乐一带人的称呼,因而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老 吠文化”,如发源于此的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的“冀东三支花”。多年来这里文学繁茂,作品 众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老吠文学”,代表人物为墨瑶和肖波。墨瑶根据自己长篇小说《老 吠儿影》改编而成的30集电视连续剧《京东三枝花》和七幕大型话剧《哪家烟卤不冒烟》都产 生了广泛的影响。肖波的长篇小说《杨三姐》和《告状之后》是根据家乡人物杨三姐告状前后 的真实情况而写的,并都被改变成为电视剧,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张玉 洁的长篇小说《老吠商帮》和韩瑜的《乱世吠商》描绘了吠商经商的艰难坎坷之路,表现了老 吠商帮节俭持家的作风、吃苦耐劳的韧性、精打细算的聪明、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中国民族 工商业伴在乱世风云中由盛转衰的曲折历程。谷景峰、杨海光的长篇广播剧剧本《成兆才》 反映了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的坎坷生涯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张楚的小说充满了对生活的理性 思索和心灵拷问,细密地展示出不同命运、不同性格人物的生存状态,显现出了深刻的意蕴 和独特的审美向度。马砚田的诗文生动清新,充满乡土气息,善于在末微细节中升华出启人 心扉的哲理和升腾出动人心魄的情意。韩进勇的散文表现了实实在在的赤子情怀和“地地 道道的血脉乡音”。吴述东的散文形象地记述和描绘了家乡的历史演变、名胜古迹、风土人 情。刘向权的纪实文学《咬断草根蒲香远》全面而真实地再现了个人的成长历程和冀东农村 几十年的风云变幻,《玉带明珠》充分展现了滦河人代代相传的创造、奋斗、牺牲精神和对理 想、信念的美好追求,反映了滦河流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人文景观的不同特色。韩永成、王 义钧的纪实文学《滦河流域古代少数民族》全方位地展示了滦河流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 族的兴衰史。文心的“滦河诗歌”写得“朴素、真诚,充盈着草根或泥土原始的气息气因此, 这些作品都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开滦文学。开滦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因有了开滦才有了唐山,所以开滦文学一直是 唐山文学的主脉。多年来开滦文学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形成了 一个强有力的以老剑、李大 为、郑子森、东篱、任荣会、李军、许和平、阎克岐等人为主体的文学群体。他们将崇高的使命 意识和强烈的人文精神融入文学创作中,成就斐然,佳作不断,为开滦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 出了积极的贡献。如老剑的散文集《许愿》《老插纪事》、长篇纪实文学《我与大龙脉》、报告文 学《感动中国的矿工》《七月的哀思》等作品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蕴涵、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任荣会、老剑等人创作、制作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大龙脉》以及任荣会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庚子遗恨》、长篇纪实文学《开平寻梦》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开滦艰难曲折的建矿历史,有着 深厚的历史容量和深刻的理性精神。李大为的散文集《江上有好酒》以及《大透水》等作品达 到了思想和文学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了建构在“工业文明之上的深刻而真实的生命意识”。 东篱的诗集《从午后抵达》等作品以其纷繁的意象和独特的话语方式抵达了哲学的高度,众 多的物象在他的笔下成为了承载多重意义的生动载体。阎克岐的长篇报告文学《抗日英雄 节振国》《黑金热土》,为开滦两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节振国、侯占有树碑立传,有力地弘扬 了开滦精神。开滦作家群为开滦的文化事业投注了满腔的热血和激情,创造了开滦文化的 辉煌,写就了开滦文化的灿烂篇章。
        唐山湾文学。在滦河与渤海的融汇处,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港湾,即唐山湾。因为区域资 源丰富,人民生活富庶,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有人将这里称为“金海湾”。金海湾有着海湾文 学、港口文学、农垦文学、乡土文学、草泊文学等多种文学形态,如今又形成以曹妃甸为龙头 的“唐山湾四点一带”经济隆起带,使得这里的文学也正在成为文学隆起带,成为环渤海地区 一种文学形象。现在它有一个在河北乃至全国有影响作家群体,有关仁山、王立新、孙武勋、 赵连城、郑录里、贾玮、朱永远、李庆玺、孙梦成、刘兰朝、郑春雷等人。有的作品在全国和全 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关仁山的“雪莲湾小说”表现了改革开放后的“雪莲湾”渔民勇于进 取、肯于奉献美好情怀。王立新的“曹妃甸文学”饱含深情地记录了曹妃甸建设的全过程,热 情讴歌了“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曹妃甸建设精神”。孙武勋的“海湾诗歌”将小我与大我、 个人与社会、人生的况味与大海的韵味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世事推移的形象表现、时代 演进的诗化形式。赵连城的“海滩小说”具有多义性、丰富性的无限色彩,因而在超越了文字 层面的具象表达的形式之上便有了深邃的哲学内涵和典型。贾玮的散文“海岛散文”显示了 对大海的独特感怀和对人生的深刻参悟。李庆玺的“草泊散文”描写了家乡的美好景物,表 达了对家乡的挚爱深情。朱永远的长篇小说《曹妃甸长歌》,刘兰朝、孙梦成的《大唐曹妃》讲 述了曹妃甸的历史传奇故事,都表现了曹妃及其后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曹妃 甸精神。
        丰南作家群。丰南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从唐山和这里向全国 伸延,19世纪从这里开凿的煤河是将开滦煤运送到世界各地的通道。改革开放之后,这里 曾为河北十强县之首。正是这种优厚的社会历史环境、政治经济状况为丰南作家群的成长 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而形成了丰南作家群,也形成了质朴厚重、刚健豪放的创作风格。丰 南作家群的开拓者为马嘶,领军人物为关仁山,主要作家有刘宝池、杨立元、王正宇、李永文、 杨帆里、李木马、东篱、肖劲风、李枝增、唐棣、孙志宏、孙玉春、王俊忠、陈东旗、于东兴、吴红 星、刘中环、冯立新、田秀萍、赵叶、刘春辉等人。这些人主要以写家乡生活为题材,但每个作 家又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如马嘶的“芦笛散文”、关仁山的“平原文学”,刘宝池的“小镇文 学”,李木马的“铁路诗歌”,李永文的“乡土散文”,杨帆里的“通俗小说”,杨立元的“苇乡散 文”,孙志宏的“草泊散文”,于东兴的“陡河散文”,赵叶的“传奇小说''等,都呈现出了多姿多 彩的景观。尤其是关仁山的“平原系列”小说中的《大雪无乡》《九月还乡》《天高地厚》《麦河》 等中长篇小说以新的审美视角写出了滦河下游农村变革的希望与失望、困惑与奋争、无奈和 有为的丰赡的现实景况,在文坛引起轰动。
        滦河作家作为一个较为庞大的文学群体,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已经蔚为大 观,成为有着鲜明地域色彩的作家群,在创作思想、创作风格上也有着某种一致性,他们有的 走向了世界,有的享誉全国,有的立足本土,尽管他们的创作视角不同,生活时代不一,但对 家乡的挚爱,对人民的厚爱、对祖国的热爱却是一致的。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滦河作家更 加脚踏实地,更加沉实地挖掘本土文化的深层内涵,表现地域文化的特征,创造出既是地域 性又是世界性的,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地位的作品,以促进滦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注释:
        摘自政协唐山市委员会、河北省唐山市水利局编:《滦河记事——“滦河之源考"》,开明 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