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奖,《琼浆入肚双颊红》获《经济日报》绿原文学征文二等奖,《有一缕清风》获《河北日报》征 文三等奖,《月》获承德市第六届文艺金鹿奖,《草鞋》获河北省作协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 诗文征文奖,《韶山书》获《诗刊>2010年度优秀诗人奖。
正是这种永不更移的农民身份和永不改变的乡村情结使得刘福君的笔下的乡村意象是 丰满而又丰富的,绿意葱茏而又诗意盎然的。他清新而真挚、疏朗而真切、细腻而真醇地人 物叙写和场景描绘成为他诗歌中最充满诱惑的部分。如《小村早晨》中山村早晨清新美丽的 景色和山民们起床的动作是那样的让人沉醉:“几声鸡鸣/啄破夜的蛋壳/毛茸茸的清早,在 小村落生〃女人们拨开门闩/手儿轻轻脚儿轻轻/轻轻抚摸娃娃的脸蛋儿/静静地数着男人 的鼾声/先把柔情点燃/再把小院儿扫净/让小院盛满新鲜的黎明/当男人担回清亮亮的阳 光/时针指向新闻联播/世界吵闹起来/花猫笑着挠胡子/大黄狗调皮地摇尾巴……"好一幅 清丽温馨而又充满诗意的“小村早晨”,这是一首绝美的山村叙事,尤其是那些传神的比喻和 细腻的动作描写尤其让人感到情趣盎然、美不胜收。在《在乡村小学看升国旗》最动人的也 是对乡村早晨的别致的描写;鸡鸣和露水在篱笆上闪亮的校园早晨,绕着国旗飞动的麻雀、 野鸽子和即将隐退的晨星,由白变蓝由蓝变红的天空和冉冉升起的太阳,红色的红领巾和上 升的国旗,主人公则是白发的乡村教师和青草一样的孩子们,全景色彩变换、动静结合,高低 错落、远近分明,好一幅乡村小学升国旗的场景。全诗先写景后写人:“他们忘我投入又庄严 地唱着/青草大风一样吹动哗哗上升的旗帜/像朗诵一篇描写故乡的散文〃渠水围过来庄禾 围过来,校门外/太阳照耀着草帽和下地的人群/他们总是抬头朝这边望一望/然后弯下腰开 始干活,与往常一样/ 一天又一天就这样开始/哦,天空平静,哦,大地葱茏……"诗人卒章显 志,醒名题旨,从而使得全诗境界全出,感人肺腑,直抵读者的心灵深处,给人高远的遐想和 美好的向往。诗人就是这样以素雅的叙事笔调融入了自己对乡村的浓浓厚意,使得诗情丰 满、诗句丰腴、诗意丰裕,也使得诗歌走向更辽阔的生活远景。这在《山村腊月》《小村黄昏》 等诗中也充分地表现了这种审美向度和美学价值,可以成为乡土诗的一个美学标识和符号 记忆。
父亲的形象在他的笔下同样高大、挺拔,就像“傲立于田野上的一株红高粱如在《风 雨之中》大步行走的“父亲肩扛锄头/跟在风雨后头/不紧不慢地走〃走在风雨前头/肩负使 命般大步行走/父亲肩扛锄头〃锄头跟着父亲永不生锈/父亲在风雨中从不回头。”这是一个 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程充满希望,“在风雨中从不回头”的身强力壮的父亲。再如“坐在大 门口/对着南山遥望""捻着胡须”已是老年的父亲,却仍“要去水胡子清理落叶”,使“水变清 冽”(《水胡子》),即使到了耄耋之年还惦记着为家乡尽力,要去清理泉水中的落叶。一生中 “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土地”的父亲既为家乡的青山绿水的秀美景色而髙兴,所以常常 “静静地看山”,“心的宁静”“像一首诗”,但也对现代工业对家乡自然生态的污染而深深忧 虑,“河水越来越小了 /鱼儿越来越少了……/他最担心的是/将来的月亮和星星/还能不能在 小河里/洗澡了”(《门前的小河》)。这种质朴的诗句表现出了父亲对家园的热爱、呵护和守 卫之情。诗人就是这样为我们写出了一个充满人文精神和忧患意识的农民父亲的典型 形象。
父母意象是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传统意象,歌颂父母也是恒常的主题,为什么刘福君的 《母亲》《父亲》组诗能够获得的较大成功和巨大的反响呢?
这首先在于诗人通过细腻、传神、真实的细节来凸显父母的形象。他不同以往诗歌中对 父母形象的抽象的概括或粗疏的扫描或虚拟的仿造,而用的都是自己的“真材实料”、亲身经 历体验的生活细节,并能于细微处见精神,俗常中显神釆。
如写母亲的奉献精神:“为了供老叔和大哥念书”,“有七个冬天/母亲没有穿棉袄/她前 胸一块儿羊皮/后背一块儿羊皮”,她谆谆告诫家里人:“我是个睁眼瞎/你们不能再像我一样 啊”。如今“大哥年过花甲/是国家护林防火的专家/说起念书的日子/就忍不住流泪/说字字 都是母亲”(《母亲的七个冬天没穿棉袄》)。母亲的这种伟大襟怀,不仅在她的任劳任怨的付 出,而更在于她的文化意识。她不仅要把孩子们抚养长大,更要把孩子们培养成人。如写母 亲对儿女的疼顾:“母亲/无论手头的活儿多忙/不看新闻联播/也要把天气预报/盯着看完/ 她只关心儿女们身边的天气/你那里明天降温/有雨……出门多穿雨衣……每当接听母亲的 电话/呼的一下一腔暖流”(《她只关心儿女们身边的天气》)。再如“回城的日子/母亲总要送 我到大门外/ 一手用木棍把身子稳住/ 一手把黑边花镜扶住/倒车镜里的依依不舍/让我不敢 回头”(《倒车镜里的母亲》)。诗人就是通过母亲听天气预报和步履蹒跚送儿子上汽车的细 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老年母亲对儿女的丝丝牵挂。如写母亲对老人和丈夫的照顾,她对 奶奶关心备至,即使听到奶奶的说谎,“她总是提奶奶的好”,认为“晚辈不能跟长辈较真” (《母亲河奶奶》);对有病的父亲耐心劝导:“你好歹地再活上几年/等我和你一块儿走多好” (《母亲说给病重的父亲》)。母亲对没有亲人的乡亲也是疼爱有加。如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干 儿女们:“母亲有我们七个亲生儿女/还是六个孩子的干妈//这六个孩子中/有人靠吃母亲的 奶水才活过来/有人被母亲手中的三棱针救活/还有的人让母亲热乎乎的心/温暖了又温暖/ 后来就给母亲跪下”(《干妈》)。在北方农村,最古老最直接也是最大的报恩方式就是认干 亲。母亲有6个干儿女,可见母亲大爱的深广。母亲对那些没人疼顾的弱势群体也是百般 呵护,如对讨饭的乞丐刘肝儿,“母亲一定要留他住上一宿/让他吃得肚子鼓鼓的”(《欺负刘 肝儿这样的老实人是有罪的》),得到母亲的善待;对受儿女虐待的“总想吃顿饺子”的老人,“半个月里/母亲为他包了五顿饺子/全是肉丸儿的”(《母亲让王宝庆生前吃了五顿饺子》); 对下乡的不会做饭的知青,“每顿母亲都让他们吃在炕尖上/有啥好吃的先盛到他们的碗 里”,“在他们回城的头一天/把那头猪杀了让他俩连吃带拿”(《让母亲想了三十年的知青》)。 诗人没有造势,没有拔高,就是通过一些日常的生活细节和平常的乡村话语来表现慈祥、善 良的母亲的善言德行美质。这正如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著名诗人雷抒雁说:“刘福君 写母亲,他既不虚构母亲形象,编制离奇故事,也非理性阐发,写母亲的善与美,高大与非 凡。”“他的母亲是一位质朴的小脚老太太,在她身上体现的精神,是每个农村孩子几乎都经 历过的母亲的宽大与深厚。而这一切,诗人都与真切的细节表达出来,让我们面对他的母亲 时,就如同站在自己的母亲面前,让人眼睛潮湿,真想大喊一声:娘!”⑹诗人就是通过这样单 纯、朴素、简约而又动情的细节,讴歌了母亲,而这种讴歌恰恰又极大地触动了我们每个有良 知的儿女。
其次在于诗人选择了一个远离城市污染、纯净而又明丽的北方山村的作为塑造父母形 象的典型环境来叙事和抒情,以此展示父母的襟怀和情操。
他多用清新明丽的乡野事物来渲染和铺垫母亲的朴实行为和慈爱情怀。“对面的山崖/ 住着山桃花/山桃花的对面/住着妈妈……山桃花/开在她的心头谢在她的眉梢/妈妈把所有 的欢乐和忧愁/播种在了这山沟沟”。这就是母亲所生活的特定的北方山区的环境。正是在 这样典型的环境中造就了母亲慈爱的人性、博大的胸襟、善良的品行、纯朴的性格,这也可视 为山区母亲的形象。这正如文学博士林喜杰所说:“母亲以北方山区女性特有的对家乡的热 爱融化在平凡生活的每个细节,她的慈爱、她对自然和生命的感受力,以及她最深处、最坚 韧、最温柔之处与她息息相通。她爱恋土地、阳光、雨露、动物与植物,热爱简朴的生活,对自 然主动的守候和感恩,对生长于斯的土地上所有生物都予以关注。在母亲眼里,到处都存在 着被人们视为美好、优雅、特别的生物。母亲懂得欣赏这些东西,一切自然的声响都能在母 亲心中奏出乐章和诗篇。”⑺诗人在大山的背景中勾勒出一幅幅母亲朴实、仁慈的形象。如 《母亲的上午》写道:“母亲走出老屋/看看远方远方山脉起伏/她不推也不敲/而是慢慢地拿 开柴门/左手拎着荆条篮/右手一根一根的摘着/篱笆上的豆角/ 一条青虫爬在豆角的尖上/ 她小心地捏起来/弯着老腰把它轻轻的放在地上/看它欢快地爬向大地的深处。”这是一个多 么勤劳、醇厚、朴实、善良、慈祥的母亲呵!诗人用传神的笔触表现了年迈的母亲在迟缓地去 摘“篱笆上的豆角”时对“爬在豆角的尖上”“一条青虫”的爱怜,通过“捏”、“弯”、“放”“看”等 细腻的动作表现了母亲的慈爱的人性。她爱大山,因为就是她的家园;她爱护大山里的所有 生灵,因为这里一切生灵都是她的孩子。“在母亲眼里/没有什么不是生命",她不允许任何 人伤害它们。再如“在小院的一角/一对喜鹊上午九点准时飞来/这时母亲拄着拐棍/一点一 点挪出老屋/把一盅小米倒在地上/吃吧吃吧/母亲乐呵呵看着/两个喜鹊吃得叽叽喳喳”《给 喜鹊喝杏仁露的母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母亲把母爱泽及一切到大 山里的一切生灵。《母亲善良的欺骗》和《折花,娶不上媳妇》中都表现了母亲为了保护小鸟 和鲜花而善意地欺骗自己的儿子,再如《菊花豹对咱家有恩》中写母亲对叫做菊花豹母鸡的 疼爱。菊花豹不能下蛋了,母亲不许杀掉它;菊花豹死了,被哥哥扔到了山坡下,母亲找回来 把它深埋。这就是母亲具有博大的泛爱意识和宽广的人类情怀。正是在这细腻、精到的描 写中,表现了母亲的“山区情结"和博爱情怀。这正如青年诗评家霍俊明所说的那样:“母亲、 土地、山村、庄稼、自然意象恰恰能够彰显出诗人的复杂经验和想象力”,让“读者感受到了久 违的母亲的伟大,乡土的力量,一种不可或缺的伟大诗歌元素的苏醒”,“乡土背景下的母亲 形象和关于母亲的诗歌书写在当下时代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疽'E
对于父亲生活场景的描绘和日常行为的叙事也同样是清新自然的。“谷雨时节/杜鹃花 开/红红火火的花儿/一拨又一拨往高山上/走——〃沉默寡言的父亲/这时喜笑颜开"(《杜 鹃花开》),因为这里是父亲“心中的桃花源”,即使到了老年的父亲,也经常“不紧不慢,溜溜 达达/随便找一块石头坐下/看一看青山不老/瞅一瞅溪水常新”(《溜溜达达的父亲》)。在这 种环境下生活的父亲对家乡充满眷恋,对一切充满亲情,他守护者家园,惦记着乡亲,呵护着 生灵。如为了救滚坡的老黄牛,父亲“箭一样蹿过去/拽住了黄大嫂的尾巴/跟着牠滚了两 滚/终于把黄大嫂拽住"(《黄大嫂》),父亲却险些掉下山崖。见到“冻得浑身发抖"的乞丐,把 他领回家“让到热炕头上/又给他喝了二两烧酒”(《得意》儿即使到了走不动时候的“耄耋之 年的父亲仰在炕上/掰着指头一遍/又一遍,数来数去/到底还有几个老哥们儿”(《老哥们 儿》);这种朴素而又崇高的人文情怀是父亲生命的本色。
再次,在于诗人用白描的手法、本色的书写,朴素平实、质朴真挚、从容自然地描写了父 母真实的人生情态,可谓“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语)。
他是通过母亲的日常生活行为来展示母亲思想境界的。如写小时母亲的大爱之心:“母 亲说她八岁那年/跟着姥姥去讨饭/从早到晚翻山越岭/才讨了几升棒子〃第二天/家里也来 了讨饭的人/她从布袋里/给人家攏了满满一升〃下地干活的姥姥/回家发现了 /随手抄起箸 帚/打了她一顿〃'咱去讨饭,/人家给了咱们。/别人来咱家,/也应该给人家一点呀,。〃姥 姥看着她用小手指抹泪/想了想,鼻子一酸/一下子把她/搂在了怀里”(《八岁的母亲挨了姥 姥的打》)。诗人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本事叙写,深刻地揭示了母亲八岁时的一颗淳朴的慈 善心灵,看到此处,我们不禁热泪盈眶,感伤满怀。再如写八十岁时的母亲:“今年七月十六/ 亲戚朋友都聚到老家/屋里屋外祝福八十岁的母亲/一曲曲东北二人转/让母亲乐得合不拢 嘴/一声声亲人的问候/让母亲的脸绽放成了三月的桃花/夜空中的烟火点燃了母亲的血液/ 她把一点一点积攒了八十年的幸福/一股脑儿交给星星和月亮”。这是给母亲祝寿的真实场 景,也是母亲一生最大的欢乐。母亲含辛茹苦,勤俭持家成就了全家人的幸福;母亲的慈爱 善良,博大宽厚构成了山区人的精神。母亲是全家人的支柱,也是民族的脊梁。母亲八十年 的历史就是一部山乡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但这部历史却是通过母亲生活的真实记录、本色 的叙事来表现的。生活的本真就是历史的真实,那些现代语境的滥情粉饰、矫揉造作在这里 显的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正是这样的表现方法,才使的现代诗歌得以拯救,才使得诗歌“有本 真的安居”,也才使得母亲的伟大形象得以确立。在这里,母亲是乡村人格的化身,乡村精神 的象征,也是乡村文化的符号,同时还有一种特定的意义,那就是在她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 坚韧、淳朴、宽宏、善良等优秀的民族精神资源要在现代文明的境遇中被我们所继承、传承, 以此来填补现代价值体系的缺失。这正如著名诗评家张同吾所评论《母亲》的艺术价值是所 说的那样:“福君以白描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出母亲美好的心灵,然而这不是平板的描摹, 而是与人性感悟捕捉人性圣洁的灵光,方能摇撼心;是以人类意识观照人的行为方式方显出 母爱的真容;是以华夏文化观照中国女性的文化心理,方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德内在的力 量。”函青年诗评家薛梅这样认为:“当下,日常化写作已是老生常谈。但能够在日常化写作 已走进琐碎和浑浊的状态中,依然保有田野般博大情怀的气息,依然用踏实无痕来抵制玄虚 无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贵的坚守。……他简洁平白地勾勒出了母亲一个个生活的轮廓, —入眼即入心,因为那份素朴,的灵动和情意的底色扑面而来,泅染了你全部的想象和热 爱。” 评论家张玉太也这样写道;"诗人用他质朴而细腻的情感触须,用他那深情委婉的诗 人的笔调,去捕捉生活中闪光的细节,去发现母亲身上尘埃掩盖着的动人光彩。刘福君写母 亲,不拔高、不矫饰,不借助华辞丽句,不追求时新手法,只是像在说家常,一往情深,娓娓道 来。我们从他的诗句里能感受到农家小院的烟火,能呼吸到田野草木的芬芳,能触摸到母亲 肌肤的温暖。”而
他对父亲的描写同样没有任何的藻饰、铺张、矫情,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塑造出了一个 本真、本色的父亲形象。如《坐在田坡上的父亲》,在田间劳动的父亲静默地坐在田坡上“抽 烟、擦汗,歇一歇累”。父亲是周围是多好的景观啊:“风吹过来,抽穗扬花的气息/在绿汪汪 的田野上随便弥漫”。面对绿色葱茏的庄稼,父亲却是“雷一^样的焦灼,雨一样的渴念”:此时 “下一场透雨是比天还大的事情/父亲的天就是庄稼就是庄稼的想法”。父亲的想法虽然“十 分简单”,但却是时下农家所有人的顾盼。他“挽一把青草仔细地擦拭锄板/天黑之前,他想 要锄完这片玉米”,因为“农谚里说:'锄头下有雨'啊气此时盼雨的父亲没有消极等待,而是 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来使土地湿润,使“玉米叶子像波涛泛起的蔚蓝”。“锄头下有雨”这古 老的农谚也是父亲最坚定的信念。中国农民面对困难和灾难从不怨天尤人、消极等待,而是 执着、坚韧地抗争、积极进取。诗的最后以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诘问表现了诗人自我解剖的 精神和深刻反思的力量。此时的“我是在田野里散步”,而父亲却在“躬着腰锄地”。我散步 的悠闲心境和与父亲盼雨的焦灼,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父亲用血汗养活和培养了我们,本 来颐养天年的他却还在辛勤的劳动,这是为了使我们的家庭更富裕,使我们这个国家更富 庶。中国农民的这种勤劳和奉献也正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啊!也正是基于此,诗人 才发出了这样深刻沉痛地诘问;“如果我是雨,我离父亲又有多远"?这是诗人的自责,也是 诗人的自省,也是我们每一个从农村走入城市的人应对自己心灵的拷问和精神的反思啊! 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把父亲作为中国农民的代表。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民的精 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积淀和重要构成。这种精神是我们这些农裔城籍的农民儿子很好 要继承和发扬的。尤其是今日,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抵制物欲的诱惑和防止精神的迷失仍有 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作者所塑造的农民父亲不仅仅是一种实状化的再现,而重要的是一种 宝贵精神的呈现,对于我们的精神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导引作用。
诗人创造了“母亲”和“父亲”系列诗歌,成为了中国诗坛系统写母亲和父亲的第一人。 有的评论家认为“刘福君的《母亲》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的《母亲》组诗感 动了几乎所有的读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百科部部长、少将著名作家贺捷生说:“福君的诗里充满对母亲的赞美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我们从母子之情看到中 国传统的家庭美德,看到了凝聚中华民族的起点。"辺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诗人、散 文家高洪波说:“刘福君的《母亲》,一腔心血,浓浓爱意。他向母亲献诗之际,让我们感受到 了朴素和真诚的力量,这力量直抵人的内心,而且绵延不断”「成青海省副省长、著名诗人吉 狄马加说:“诗人刘福君从真善美出发,诗意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歌天地。在这片天地里, 他以母亲为坐标,刻画了一位善良、淳朴、伟大的母亲形象一一他为母亲题材作出的最大贡 献,不是对母亲的具体描写和歌颂,也不是哪一首完整的诗,而是一个标题,一个诗意发现, 因为他写下了母亲是'生命的故乡。”口句著名诗人刘章说:“这本《父亲》,感情真挚,根壮,有 普遍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果实饱满”,“是父德父爱、子敬子孝的生命之歌。” 评论家张 玉太说:“以往的诗歌作品,写父亲的代不乏人,但写的如此一往情深,如此细腻深刻,如此贴 近生活,还不多见。作者是用笔蘸着浓浓的情去写父亲,他把父亲捧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 位。他的拳拳之心,不正代表了我们天下所有儿女对父亲的心声吗?是的,父亲的无言的大 爱,滋育了我们,每个人心中永远都挺立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口如诗人是“用自己的孝 心换热更多的孝心,如果天下每个儿女知感恩,孝慈心,社会将更和谐,温馨,生活将更美丽, 芬芳”。EJ
诗人不仅通过劳作的方式表现了乡亲们山里人的平淡而多彩的生活,朴实而崇高的意 志品质,还表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文情怀。如《挖沙子的二嫂》“把沙子一筐一筐堆到岸上/再 一锹一锹滤去碎石和柴屑/干净细软的沙子才更像沙子和黄金”。一个妇女干这样苦累的活 但却心甘情愿,这是因为她有自己的幸福:“一直弯腰挖沙子的二嫂挺累的/挺累时想想儿子 的学费女儿的嫁妆/想着想着就不累了也就幸福了”。二嫂的幸福指数并不高,是那样的简 单质朴但却又是那样的高尚纯洁。这就是当下每一个农村人的幸福观。当然,二嫂的劳动 不仅仅局限于为了个人的幸福,也是为给更多的人创造幸福,为给北京奥运会出力:“弯腰挖 沙子的二嫂想过但没去过/北京有多远?她的沙子却去了北京”。这样诗歌把山里的沙子与 为现代化的奥运会场馆做贡献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样就使二嫂的劳动有了一种更为深广 的意义,扩张了诗的内涵,增殖了诗的容量。这样的诗生动地歌颂了二嫂这样的乡亲们的辛 勤劳动和奉献精神。
同时,诗人还通过山里人多种多样的人生方式和多姿多彩的情怀。如《哑巴二爷》中的 哑巴二爷对寡妇二嫂的追求和失落,《山里,有这样一位男人》中的男人在儿子小时对其百般 疼爱和儿子长大后对自己十分不孝,《光棍老汉》中的光棍老汉老来膝下无人的孤独凄凉和 无着无奈,《城市,纵在父亲的眉头》中的父亲进城后对城市文明的拒绝和对山村的依恋,《山 里失恋的村姑》中的山里的女孩对“正被城市霓虹灯迷惑的男人”的钟情与守望,《牧羊女》中 的牧羊女的情窦初开时的对爱情的痴迷和率真,这些都构成了山里人多样的人生景观和多 种的生活状况。这正如青年评论家薛梅所说:“由此农业家园的细腻而真醇的人物叙事和情 感挥洒就构成了福君诗歌最动人的主题。”他为乡亲们的画像成为一种对精神家园的眷 恋和守望,表现出一种故乡人的认同和敬仰。
刘福君的诗有着原生态的本真,有着天然的质朴,给人一种刚刚从生活中采撷来的清新 和纯正的味道。如写父亲喝酒:“一辈子/父亲没什么爱好/只是一天三顿/喝上两口“日 升月落/面对山里/水一样的清淡的生活/酒漫漫在父亲的血里/生了根/他把欢乐和悲苦/淹 没在酒里/即使筷子头上夹点咸菜/他也会把酒/喝得有滋有味"(《父亲和酒》)。夹点咸菜就 把酒喝得有滋有味,喝两口酒就把日子过得有情有趣,这样的生活似乎是所有农民父亲的生 活写照。这既是生活的日常叙写,又是生活的高度概括。再如写母亲做饭:“母亲用干柴把 水烧开/把玉米渣子撒进铁锅/猛火煮成八分熟/然后放上一勺碱/慢慢改用温火/两个钟头 之后/一锅香喷喷的粥/让一家的肚子鼓起来”(《最爱吃母亲做的玉米渣子粥》)。这种不掺 任何佐料的描写充满了乡土的气息、葆有生活的情态,也让我们感到了一种浓浓的生活情 趣。不仅写人,即使写景,诗人也从不喜欢铺张扬厉,幻化变异,而是真实描摹,淡然出之。 如:“几声鸡鸣/啄坡夜的蛋壳/毛绒绒的清晨/在小村落生"(《小村早晨》)。又如:“松鼠碰落 树杈上的夕阳/晩归的老牛不小心/牛角把月牙撞弯”(《小村黄昏》)。小村早晨和黄昏的景 色清新靓丽而又质朴自然,那种弥漫的乡村气息缭绕着我们的视域,乡野气味浸润着我们的 心扉,令我们得其景而感其神。
刘福君的诗充满浓郁的诗情,这种诗情画意是天然成就的,有一种天籁之美。如“对面 的山崖/住着山桃花/山桃花的对面/住着妈妈”。“妈妈在山桃花里/看见了自己/她把春风 涂抹的色彩/悄然隐进一阵阵燕语气在风景如画、没有任何污染的风景中烘托出了妈妈的 高尚的情操。这样洁净的心灵生活场景,明丽纯净的语意氛围,同样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 情的感染。“山桃花淡去/留下种子/妈妈老了/留下我们这样的诗句自然天成,饱含哲 理,让我们思索人生,感恩母亲。当然福君的诗不都是直白的叙写,有时也充满丰富的想象、 神奇的比喻:如“女人的思念是条橡皮筋,/男人走得越远绷得越紧。/女人爱把星辉,/爱把 月光,一股脑儿/编织到男人身上。/女人常悄悄弄盘下酒菜,/任男人咀嚼柔情”(《女人》)。 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把山村女人的心态和情态传神地表现出来。诗人这种创作风格受到 了许多人的称赞。吉狄马加说:“刘福君的诗清新自然,情真意切,充分展现了诗歌的真善美 品质。”〔间王立平说:“文如其人,他写的质朴、天然、细腻.、生动,用的都是没有被浮世尘埃沾 染的绿色的词汇,本真而不矫情,煽情却不做作。洗却铅华,不施粉黛,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 泥土的清新。”「河雷舒雁说:“生活的质朴、语言的质朴、情感的质朴,构成了这一组诗真挚感 人的情怀。许多人追求艺术的华丽与空幻,我则以为,质朴真挚是诗歌最高贵的品格”*门 但他有的诗却是情感热烈的,如“爹啊,娘啊/今生今世命里注定/我们是血亲/你们的身份 证/永远不会过期/来生也有血脉作证气读罢让人情感沸腾,血脉舒张。这种直接抒情在刘 福君的诗中虽是少数,但感人肺腑。
刘福君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的诗坛确立了自己的位置。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 将来,他或许可以成为新乡土诗的代表人物。这在于他坚定的文学操守,高尚的诗人情怀, 更在于浓郁的乡土情结。
注释:
1】 刘向东∶《诗集<母亲>本事》,《母亲》,作家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60 页。
【2】 周舟、李国政∶《震动诗坛的"母亲热"——诗人刘福君诗集〈母亲〉首发式侧记》,《承德日报》2008 年 6月 27日。
【3】【4】 刘福君∶《真正诗人是母亲》,《人民日报》2008 年 9月 2 日。【5】 周舟∶《诗坛升起新诗星》,《承德日报》2007 年 12 月 21 日。
【6】【21】 雷抒雁∶《真挚,是最高贵的诗质》,《母亲》,作家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33-134页、第134 页。
【7】 林喜杰∶《大地的仰望———读刘福君的诗集〈母亲>》,《母亲》,作家出版社,2009 年版,第 213 页。
【8】 霍俊明∶《母亲的灯盏照亮时代的乡愁——读刘福君的诗集〈母亲>》,《母亲》,作家出版社,2009 年版,第 199 页。
【9】 张同吾∶《圣洁的灵光——读刘福君的组诗〈母亲〉》,《母亲》,作家出版社,2009 年版,第137 页。
【10】 薛梅∶《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刘福君的组诗(母亲)印象》,《母亲》,作家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18-219 页。
【11】 张玉太∶《人间大爱惟母亲——〈母亲>编后随想》,《母亲》,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角 117 页。
【12】 贺捷生∶《幸福是一首诗——读刘福君〈母亲>》,《母亲》,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 122 页。
【13】 高洪波∶《母爱无疆——读刘福君组诗<母亲>有感》,《母亲》,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14】【19】 吉狄马加∶《母亲是生命的故乡——读刘福君诗集(母亲>》,《母亲》,作家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30 页,第 129 页。
【15】【17】 刘章∶《<父亲〉跋》,《父亲》,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 129 页,129 页。【16】 张玉太∶《父亲,傲立于田野上的一株红高粱》,《父亲》,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 134 页。
【18】 薛梅∶《穿越田野的青草味道——从刘福君六首诗看其创作的飞扬》,《文艺报》2005年4 月19 日。
【20】 王立平∶《愿爱总在我们的身边——序诗集〈母亲>》),《母亲》,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