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刘章是从燕山深处走出来的著名诗人。燕山的博大给了他宽阔仁厚的胸襟,燕山的沉 雄给了他坚强沉实的性格,燕山的灵秀给了他聪慧超人的才华,燕山的朴拙给了他谦逊质朴 的美德。燕山给了他一切,他又把这一切给了燕山。他是燕山之子,他是燕山之石。正因为 这样,才使他卓然屹立在中国的诗坛,成为一位具有独特的诗风、诗性、诗魂的诗人。在中国 当代诗坛上,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永远热情奔放地为家乡而歌唱;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永 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诗歌之路;还没有人像他那样,永远不计代价地用生命换取诗章。刘章 以一个农民诗人的身份走上诗坛以来,便在中国诗坛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他先后出版了《刘 章诗选》《刘章乡情诗选》《刘章新诗选》《刘章诗词》《刘章绝句选》《刘章散文选》等30多部诗 文集,获得首届中国新诗奖等多种大奖。刘章的成就来自于他对家乡的眷恋,对人民的热 爱,对生活的真挚和对艺术的追求。这些也就构成了刘章诗歌真善美的核心内容。大多数 诗人可以成名于一时,但很难成名于一世;大多数诗人可以以一篇诗歌名世,但很难流传,但 刘章做到了。多年来,刘章的诗一直在中国诗坛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并一直被人们所敬重和 敬佩。这是因为他的诗是来自生活,写给人民的。刘章的诗就像一块朴拙、浑厚的燕山石, 坚定、昂然地镶嵌在巍峨的大山中,经风霜雨雪的洗礼,吸天地日月的灵气,得花草树木的精 神,成为巍巍燕山中一块最美的山石。
刘章于1939年的1月22日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厂沟西沟。上庄村是一条十华 里长的山谷,谷口两山对峙,形成一道石门,溪水中流,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对此,刘章曾 这样写道:“两排云崖,立成石门,/锁住一个小村。/春风从石门进山,/年年织千山绿茵;/秋 雨从石门进山,/岁岁染美丽的秋韵。"小村春天,两山花开,红飞香飘,夏日两山如碧,一水如 银,秋日条条山谷漾金,千山万岭红遍。正是这样桃花源般的景色,使得刘章在诗中有了如 诗如画地描绘。生他养他的小山村是他人生第一部大书,也是他一生读不完的大书,同时也 是他采不尽的文学材料富矿,并决定了他“一生性爱丘山”的审美定式。他的童年是苦的,又 是幸福的。由于他最小,全家人都疼爱他,没有人敢动他一指。满山满坡的野丁香、野绣球 等野花,给了他最初美的熏陶,那灌木丛中啾啾叫的山鸟,是他最早的音乐模式。1948年冬 天他在村里上小学,后来又去离家二十里的白马川读完高级小学。1953年下半年,他到兴 隆中学上初中。兴隆中学坐落在燕山主峰雾灵山下的柳河之畔。校园花草葱郁,环境优美, 校内充满了浓郁的学习氛围,这里不仅愉悦他的心灵,也开拓了他的视野。在读初中前,除 了唱本以外,他只读过《李家庄的变迁》和《李有才板话》两本新小说。到了兴隆中学,学校的 图书室使他眼界大开。课外时间他分秒必争,废寝忘食读文学书籍,如《新儿女英雄传》《吕 梁英雄传》等,同时他也开始喜欢新诗,见诗集就读,读到了臧克家、田间、贺敬之、李季、阮章 竞、何其芳等人的作品。从此他爱上新诗,并且学习写诗。1956年9月,他考入承德高中,在 上学的途中写了一首10多行的小诗《矿山之夜》,后在承德《群众报》发表,这是他的处女作。 1957年他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发表了许多诗歌,曾经在承德引起轰动。高中毕业后, 他到兴隆县半壁山公社文化馆工作,也曾在小学代课o 1958年《诗刊》连续发表他的作品, 如200多行五言叙事诗《五凤山之歌》等,在全国产生影响。1959年5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 版了他的诗集《燕山歌》,田间为此写了序言,同年,他出席了在天津举办的河北省第二次诗 歌诳谈会,成为了河北省一名优秀的青年诗人。
后来他听从甲间的意见,回村深入生活,这使他如羁鸟回故林,几年间写了大量充满生 活气息的诗作,并编出了第二本诗集《葵花集》。在农村生活期间,他曾任副大队长、大队会 计等职,积极带领乡亲们致富,1965年12月,他出席了全国青年作者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罢官,为生产队放羊,并创作了《牧场上》这样优美的诗歌,此诗发 表,引得许多人传诵,后被选入河北中学语文读本,他也因诗而有“半山吟客”的别号。1971 年冬,他到县剧团创作剧本《红泉峪》,同时创作了《测量员之歌》《推毛石之歌》等诗歌。1973 年12月,《中国文学》英文版把他的《槽头夜话》《采药歌》介绍到国外。:1975年,他被县委任 命为半脱产的县文化馆副馆长,1976年借调到《诗刊》任编辑,并曾任作品组代理组长,1977 年12月到河北省歌舞剧院从事创作歌词。1979年1月,他参加了全国诗歌座谈会,后《北山 恋》在《诗刊》发表,并获1979-1980年度全国首届新诗奖。1982年5月他调入石家庄市文 联工作,创办了《女子文学》,引起全国读者的注意。1995年,退居二线后仍笔耕不辍,编选 了《刘章自选诗》《友情集》《刘章短诗选》《耕读随笔》《刘章评论》《评论刘章》《刘章诗词》《金 银花集》《亲情集》《情韵集》等10多本诗文集。并重办了诗刊《国风》,成立了郭小川诗歌研 究会,为发展和繁荣河北诗歌创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刘章于1939年的1月22日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厂沟西沟。上庄村是一条十华 里长的山谷,谷口两山对峙,形成一道石门,溪水中流,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对此,刘章曾 这样写道:“两排云崖,立成石门,/锁住一个小村。/春风从石门进山,/年年织千山绿茵;/秋 雨从石门进山,/岁岁染美丽的秋韵。"小村春天,两山花开,红飞香飘,夏日两山如碧,一水如 银,秋日条条山谷漾金,千山万岭红遍。正是这样桃花源般的景色,使得刘章在诗中有了如 诗如画地描绘。生他养他的小山村是他人生第一部大书,也是他一生读不完的大书,同时也 是他采不尽的文学材料富矿,并决定了他“一生性爱丘山”的审美定式。他的童年是苦的,又 是幸福的。由于他最小,全家人都疼爱他,没有人敢动他一指。满山满坡的野丁香、野绣球 等野花,给了他最初美的熏陶,那灌木丛中啾啾叫的山鸟,是他最早的音乐模式。1948年冬 天他在村里上小学,后来又去离家二十里的白马川读完高级小学。1953年下半年,他到兴 隆中学上初中。兴隆中学坐落在燕山主峰雾灵山下的柳河之畔。校园花草葱郁,环境优美, 校内充满了浓郁的学习氛围,这里不仅愉悦他的心灵,也开拓了他的视野。在读初中前,除 了唱本以外,他只读过《李家庄的变迁》和《李有才板话》两本新小说。到了兴隆中学,学校的 图书室使他眼界大开。课外时间他分秒必争,废寝忘食读文学书籍,如《新儿女英雄传》《吕 梁英雄传》等,同时他也开始喜欢新诗,见诗集就读,读到了臧克家、田间、贺敬之、李季、阮章 竞、何其芳等人的作品。从此他爱上新诗,并且学习写诗。1956年9月,他考入承德高中,在 上学的途中写了一首10多行的小诗《矿山之夜》,后在承德《群众报》发表,这是他的处女作。 1957年他在《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发表了许多诗歌,曾经在承德引起轰动。高中毕业后, 他到兴隆县半壁山公社文化馆工作,也曾在小学代课o 1958年《诗刊》连续发表他的作品, 如200多行五言叙事诗《五凤山之歌》等,在全国产生影响。1959年5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 版了他的诗集《燕山歌》,田间为此写了序言,同年,他出席了在天津举办的河北省第二次诗 歌诳谈会,成为了河北省一名优秀的青年诗人。
后来他听从甲间的意见,回村深入生活,这使他如羁鸟回故林,几年间写了大量充满生 活气息的诗作,并编出了第二本诗集《葵花集》。在农村生活期间,他曾任副大队长、大队会 计等职,积极带领乡亲们致富,1965年12月,他出席了全国青年作者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罢官,为生产队放羊,并创作了《牧场上》这样优美的诗歌,此诗发 表,引得许多人传诵,后被选入河北中学语文读本,他也因诗而有“半山吟客”的别号。1971 年冬,他到县剧团创作剧本《红泉峪》,同时创作了《测量员之歌》《推毛石之歌》等诗歌。1973 年12月,《中国文学》英文版把他的《槽头夜话》《采药歌》介绍到国外。:1975年,他被县委任 命为半脱产的县文化馆副馆长,1976年借调到《诗刊》任编辑,并曾任作品组代理组长,1977 年12月到河北省歌舞剧院从事创作歌词。1979年1月,他参加了全国诗歌座谈会,后《北山 恋》在《诗刊》发表,并获1979-1980年度全国首届新诗奖。1982年5月他调入石家庄市文 联工作,创办了《女子文学》,引起全国读者的注意。1995年,退居二线后仍笔耕不辍,编选 了《刘章自选诗》《友情集》《刘章短诗选》《耕读随笔》《刘章评论》《评论刘章》《刘章诗词》《金 银花集》《亲情集》《情韵集》等10多本诗文集。并重办了诗刊《国风》,成立了郭小川诗歌研 究会,为发展和繁荣河北诗歌创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
刘章的诗观是:“朴素,真情,出自自我,通向人心,有益社会。”刘章的诗始终充溢着一种 朴素浓郁的乡情。这种情感来自他对家乡、对人民的爱恋。这构成了他创美的强大心理定 势和审美心理结构,那山、那水、那人、那景,经过他心灵的同化、情感的灌注都变得摇曳多 姿、神奇灵透,幻化或情化为歌颂乡亲的情歌,神化或美化为夸赞山野的诗章。尽管以后他 走入了城市,但他的审美视域始终投注在山乡。他对这里一直是那样的眷恋、痴迷,因为这 里是他生命的根源,精神的家园。燕山已成为他心理“图式”的主导,成为他生命的“邮戳", 不管他走到哪里,都改变不了他对家乡的挚爱,对山水的迷恋。.这是因为“家乡的泉水是哺育 我的乳汁,家乡的父老是我永恒的爱! ”尽管政治的风雨、艺术的变异随时在刺激着他的创作, 但他的审美向度始终是“不失泥土味,不丢山石音"(《乡音》),他仍一往情深地用乡音为家乡人 民歌唱、为祖国赞美:“乡音不改,我的诗情不衰,/唱高山流水,向五湖四海”(《乡音未改》)。
刘章诗的情是朴素的,真挚的,这样使得他的诗质朴而又沉实,平易而又悠远,朴淡而又 真切。如同山中潺潺流淌的泉水,明冽甘甜,携着大山的精髓美质,让人感到舒心和悦目;如 同山间的花香草绿,美丽淡雅,带着清新的乡野气息,让人感到温馨和陶醉。
情美是诗美的基础,而诗美是情美的升华。正是由于对田园乡土的挚爱,使得他笔下的 自然是比“第一自然"更集中、更强烈、更鲜明、更美的“人化的自然”。诗人巧妙地把自然景 色与情感情态和谐统一起来,以景启情,又融情于景,使得美景各异、美意纷呈。如写《山 色》:“李花白,桃花红,/林梢抹绿色未浓,鹅捣添幽情。”“山重重,地层层,/青牛黄牛走西东, 播种彩云中。”写《春晓》:“清明天,谷雨天,/山里人家梦正酣,鸡鸣唤炊烟。"“南山烟,北山 烟,/轻烟似纱半山缠,几树杏花鲜。”这种美,因诗人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观念的滤透,才有 了如此隽永的诗情画意。这是诗人的审美情感与自然美的综合和升华。这是“诗人从心坎 里复制大自然的景象,或者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加以再创造。无论是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 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景象不可能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者或者观察它们的 那个人的灵魂里。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气。”⑴这种自然景 象经过诗人发现、提纯、净化、表现出来之后,便有了赏心悦目的美。
刘章诗的情美还表现在他对父老乡亲血浓于水的亲情。他对故乡的情爱是那样的深 沉、醇厚,又是那样的热烈、真挚。他曾这样表白自己对故乡的爱恋:“不如归,归何处? /北 山下,白云边,故乡热土! /热土里,埋我先祖,/热土上,有我茅屋;/我吃热土生的五谷长 大,/我在热土上开始人生之路。/最美的花朵,是故乡的山花,/最美的女子,是故乡的村 姑。/故乡的人,水做的灵魂,透明,洁净,/泥做的骨肉,健康,纯朴! /一声乡韵,一纸乡书,/ 顿时泪下簌簌……”他把故乡作为自己精神的栖息地,自己生命的归宿。因为那里是人世间 “最美”、“最洁净”、“最纯朴”的地方。他“愿缕缕情思,梦魂归去,/化故乡小草I•.的一滴清 露"(《乡声》)。但在刘章的诗歌中,他的故乡已经不仅仅是深藏在大山腹地的小村,而是一 个具有相当文化底蕴和美学风范的深厚而广阔的生存空间;“我"也不仅仅是一个山乡之子, 而是一个带有独特地域色彩美学氛围的文学符号;故乡人也不仅仅是生他养他的父老乡亲, 而是整个民族或国家的代表与象征。这样,他的感情就不仅仅是囿限于某种狭隘的带有功 利色彩的个人感情,而是上升为一种博大、深厚和有广泛代表意义的爱恋。如他的《北山恋》 《长相思》《乡音未改》等诗,都表现出一种既是对家乡、对乡亲的想念,又是对祖国、对人民的 爱戴。因为是党和人民给了他“山的坚强,/水的柔情,/树的直率”(《乡音未改》)。所以,诗 人这样指定自己一生的创作宗旨:“我以我手写我心,谱写新歌为人民。'‘
刘章诗的情美还蕴含着强烈的人性美。人性美是诗美的精髓。惟有此,诗美才能成为 一种永恒。刘章的诗有许多是写给妻儿老小:亲戚家属的,虽然截取的是生活的片段和瞬间 的情绪,但却流溢出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味,让人怦然心动、思绪万千。如《妻子》一诗,'二 十年荆钗布衣,/泥土作粉黛,青丝雨洗,/风吹野花落满头,/瘦影飘在小溪。/(那时使我惭 愧,/辜负她青春年纪!)/五年身居大城市,/穿衣要穿处理品,买菜要买论堆的,/还在楼上楼 下,/广播这些消息。/(如今使我骄傲,/爱她的乡土气息。)阳台上堆成个农家小院一一/拾 来的干柴,自家的煤坯。/每分钱在她的腰包里,/不出手就有了利息。/(内政、外交全权,/ 放心的家庭总理!)刚刚当上临时工,/张口就是:'百年大计'……/我的心儿颤动了,/泛起一 层层涟漪……”这是诗人与妻子二十年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婚姻史,是妻子任劳任怨、勤俭 持家的生活史。诗人用质朴的白描手法,精心切剪了妻子在农村、在城市的两个生活片段, 生动地描述了她青年和中年辛勤劳作的场景。这是他献给妻子的赞美诗,是他画给妻子最好的素描。这样的诗是那样的简洁朴实、生动传神,又是那样的情感真挚、令人心动。这样 的诗篇已超越了夫妻恩爱的界域,升华为歌颂中华民族普通而又伟大母亲的赞歌;这种情感 也不已是个人的情爱,而是中国那些农裔城籍作家、诗人们对“妻子”的无限感激和颂扬。再 如《收下吧,妹妹》《妈妈,您早点睡觉》等,都是诗人写给亲人们的感谢信、赞美诗,充溢着浓 郁的深情厚意。
刘章诗的情是朴素的,真挚的,这样使得他的诗质朴而又沉实,平易而又悠远,朴淡而又 真切。如同山中潺潺流淌的泉水,明冽甘甜,携着大山的精髓美质,让人感到舒心和悦目;如 同山间的花香草绿,美丽淡雅,带着清新的乡野气息,让人感到温馨和陶醉。
情美是诗美的基础,而诗美是情美的升华。正是由于对田园乡土的挚爱,使得他笔下的 自然是比“第一自然"更集中、更强烈、更鲜明、更美的“人化的自然”。诗人巧妙地把自然景 色与情感情态和谐统一起来,以景启情,又融情于景,使得美景各异、美意纷呈。如写《山 色》:“李花白,桃花红,/林梢抹绿色未浓,鹅捣添幽情。”“山重重,地层层,/青牛黄牛走西东, 播种彩云中。”写《春晓》:“清明天,谷雨天,/山里人家梦正酣,鸡鸣唤炊烟。"“南山烟,北山 烟,/轻烟似纱半山缠,几树杏花鲜。”这种美,因诗人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观念的滤透,才有 了如此隽永的诗情画意。这是诗人的审美情感与自然美的综合和升华。这是“诗人从心坎 里复制大自然的景象,或者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加以再创造。无论是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 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景象不可能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者或者观察它们的 那个人的灵魂里。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气。”⑴这种自然景 象经过诗人发现、提纯、净化、表现出来之后,便有了赏心悦目的美。
刘章诗的情美还表现在他对父老乡亲血浓于水的亲情。他对故乡的情爱是那样的深 沉、醇厚,又是那样的热烈、真挚。他曾这样表白自己对故乡的爱恋:“不如归,归何处? /北 山下,白云边,故乡热土! /热土里,埋我先祖,/热土上,有我茅屋;/我吃热土生的五谷长 大,/我在热土上开始人生之路。/最美的花朵,是故乡的山花,/最美的女子,是故乡的村 姑。/故乡的人,水做的灵魂,透明,洁净,/泥做的骨肉,健康,纯朴! /一声乡韵,一纸乡书,/ 顿时泪下簌簌……”他把故乡作为自己精神的栖息地,自己生命的归宿。因为那里是人世间 “最美”、“最洁净”、“最纯朴”的地方。他“愿缕缕情思,梦魂归去,/化故乡小草I•.的一滴清 露"(《乡声》)。但在刘章的诗歌中,他的故乡已经不仅仅是深藏在大山腹地的小村,而是一 个具有相当文化底蕴和美学风范的深厚而广阔的生存空间;“我"也不仅仅是一个山乡之子, 而是一个带有独特地域色彩美学氛围的文学符号;故乡人也不仅仅是生他养他的父老乡亲, 而是整个民族或国家的代表与象征。这样,他的感情就不仅仅是囿限于某种狭隘的带有功 利色彩的个人感情,而是上升为一种博大、深厚和有广泛代表意义的爱恋。如他的《北山恋》 《长相思》《乡音未改》等诗,都表现出一种既是对家乡、对乡亲的想念,又是对祖国、对人民的 爱戴。因为是党和人民给了他“山的坚强,/水的柔情,/树的直率”(《乡音未改》)。所以,诗 人这样指定自己一生的创作宗旨:“我以我手写我心,谱写新歌为人民。'‘
刘章诗的情美还蕴含着强烈的人性美。人性美是诗美的精髓。惟有此,诗美才能成为 一种永恒。刘章的诗有许多是写给妻儿老小:亲戚家属的,虽然截取的是生活的片段和瞬间 的情绪,但却流溢出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味,让人怦然心动、思绪万千。如《妻子》一诗,'二 十年荆钗布衣,/泥土作粉黛,青丝雨洗,/风吹野花落满头,/瘦影飘在小溪。/(那时使我惭 愧,/辜负她青春年纪!)/五年身居大城市,/穿衣要穿处理品,买菜要买论堆的,/还在楼上楼 下,/广播这些消息。/(如今使我骄傲,/爱她的乡土气息。)阳台上堆成个农家小院一一/拾 来的干柴,自家的煤坯。/每分钱在她的腰包里,/不出手就有了利息。/(内政、外交全权,/ 放心的家庭总理!)刚刚当上临时工,/张口就是:'百年大计'……/我的心儿颤动了,/泛起一 层层涟漪……”这是诗人与妻子二十年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婚姻史,是妻子任劳任怨、勤俭 持家的生活史。诗人用质朴的白描手法,精心切剪了妻子在农村、在城市的两个生活片段, 生动地描述了她青年和中年辛勤劳作的场景。这是他献给妻子的赞美诗,是他画给妻子最好的素描。这样的诗是那样的简洁朴实、生动传神,又是那样的情感真挚、令人心动。这样 的诗篇已超越了夫妻恩爱的界域,升华为歌颂中华民族普通而又伟大母亲的赞歌;这种情感 也不已是个人的情爱,而是中国那些农裔城籍作家、诗人们对“妻子”的无限感激和颂扬。再 如《收下吧,妹妹》《妈妈,您早点睡觉》等,都是诗人写给亲人们的感谢信、赞美诗,充溢着浓 郁的深情厚意。
三
刘章的诗是十分注意意境创造的。他用一颗易感的诗心,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捕捉 美,又善于将自己的感情、理念渗透和沁浸到美的形象中去。通过审美心理结构的融化和美 化,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来。如:"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 羊儿肥,草儿鲜,羊儿吃草如雨响,轻轻移动一团烟……”天地浑然一体,动静巧妙结合,色彩 斑斓多姿。这是多美的景色,这是多美的意境。令人击节赞叹,令人心驰神往。如果没有对 生活的深切体验和热爱,就不可能有这种美的发现和表现,也没有这种诗情和灵性。
意境是审美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与作为审美客体的外界交融相契、浑然一林的意象结 构和美感形态,是一种情景交融、意溢象外,博大、深邃的艺术空间。宗白华曾这样阐释意 境:诗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窺见自我的最深 心灵的反映;化实境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 艺术境界”⑵。他认为意境的核心就是美。刘章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美意幽味深思远 的美学境界。他所创造的意境大都平淡中见高远,平实中见幽深,平静中见灵动。他在意境 的创造中,多采用寓虚境于实境的美学手法。寓虚于实、以实显虚,能产生一种物外之象、景 外之景、言外之意的“妙在无处"的美学效果。如《歇肩石》中“一个又一个歇肩石,/垒在鸟道 羊肠的山路边/把重载放在歇肩石上,/吐一 口气,云飞雾卷/把微笑放在歇肩石上,/饮一口 风,蜜一般甜/歇一歇肩,顶一顿餐,/挺一挺腰,兽去鸟散/歇肩石磨得亮光光,/映出日光暖, 月光寒/青山不老,歇肩石不烂,/山里人祖祖孙孙扛山不断/歇肩石是史书上的铅字,/印出 的是山区伟大与艰难。”这里,诗人将歇肩石用身躯承受重负而让他人轻松,消磨了自身却富 了山里人家;这里,诗人借物显意、以物喻人,使二者完美地契合一致:山里人有歇肩石一样 的性情:默默无闻地牺牲自己,承受山一样的生活重负;山里人有大山一样的胸怀:微笑着看 山里世界的“云飞雾卷",沐浴日月的“光暖”、“光寒这正是山里人的“伟大与艰难再 如:《搓板石》《压豆腐石》等都从不同的侧面颂扬了山里人勤劳、坚韧、善良、纯朴的性情。这 样的诗,将景、情、理水乳交融,所以其言景,蕴满情致;其言情,理趣盎然;其明理,形象生动, 因而取得了动人心弦、发人心思的艺术效果。
意境的本质要求诗人把自己沉浸到大自然的律动里,领略大自然的机趣,获得心灵的宁 静,取得与大自然的和谐,并从对大自然的神秘和灵性地挖掘中寻出人生的堂奥和真谛,形 成诗的意境。它要求诗人“直接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感觉自然的呼吸,窥测自然的神秘,听 自然的音调,观自然的图画。风声,水声,松声,潮声,都是诗歌的乐谱。花草的精神,水的颜 色,都是诗意、诗境的范本。所以,在自然中的活动是养成诗人品格的前提。因'诗的意境,, 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知觉灵感。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 艺术产生的源泉”。⑶可见,意境是诗人与自然的审美统一,或者说是交融契合。刘章作为 “大山之子”,对山情有独钟、情有独得。他与山已经紧密地贴合在一起了。他将活跃的生命 意识扩展开来,与巍峨博大的山境合而为一。诗人常用自然景物抒发美的情感,使景物的自 然美与诗人的情感有机统一,将主观心态与外物的美态完美融合。娇媚的山花、清冽的山 泉、斑斓的山色,都成为显现诗人意趣的物质体,成为构造意境的凭借。由于诗人的心态超 然脱俗,心境宁静致远,也使得诗歌澄澈晶莹,脱尽尘俗,清新淡雅,意境高远,使他的生命意 识得到高扬,审美精神得以确立。如《北山恋•湖光爲“濛濛雨,淡淡风,/岸横:杨柳依依草 色青。/小溪满,水库平,/溶溶,冰瀑落珠下桃峰。云中鱼,水中鹰,/多情,都在青山倒影 中。/新船下水如白鹭,/西东,女娃头上一点红。/笑一层,网一层,/重重,诗情画意浓……” 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多美的一首抒情诗,情与景谐,境与意会,意境深远,趣味无穷。诗 中湖光山色,鱼跃鹰翻,草青溪满,雨淡风轻,人笑船飞,赏心悦目;全诗远近结合,高低错落, 动静交融,人物相乐,美不胜收。这里诗人将对湖光山色美丽风光的描绘与心中的赞美之情 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呈现出诗情画意的美。这样的诗既是自然美的精粹,又是情感美的升 华。大概只有他这样与大自然如此和谐、亲密无间并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而获得心灵宁静的 诗人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超然脱俗、意境高远的诗歌来。
意境是审美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与作为审美客体的外界交融相契、浑然一林的意象结 构和美感形态,是一种情景交融、意溢象外,博大、深邃的艺术空间。宗白华曾这样阐释意 境:诗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窺见自我的最深 心灵的反映;化实境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 艺术境界”⑵。他认为意境的核心就是美。刘章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美意幽味深思远 的美学境界。他所创造的意境大都平淡中见高远,平实中见幽深,平静中见灵动。他在意境 的创造中,多采用寓虚境于实境的美学手法。寓虚于实、以实显虚,能产生一种物外之象、景 外之景、言外之意的“妙在无处"的美学效果。如《歇肩石》中“一个又一个歇肩石,/垒在鸟道 羊肠的山路边/把重载放在歇肩石上,/吐一 口气,云飞雾卷/把微笑放在歇肩石上,/饮一口 风,蜜一般甜/歇一歇肩,顶一顿餐,/挺一挺腰,兽去鸟散/歇肩石磨得亮光光,/映出日光暖, 月光寒/青山不老,歇肩石不烂,/山里人祖祖孙孙扛山不断/歇肩石是史书上的铅字,/印出 的是山区伟大与艰难。”这里,诗人将歇肩石用身躯承受重负而让他人轻松,消磨了自身却富 了山里人家;这里,诗人借物显意、以物喻人,使二者完美地契合一致:山里人有歇肩石一样 的性情:默默无闻地牺牲自己,承受山一样的生活重负;山里人有大山一样的胸怀:微笑着看 山里世界的“云飞雾卷",沐浴日月的“光暖”、“光寒这正是山里人的“伟大与艰难再 如:《搓板石》《压豆腐石》等都从不同的侧面颂扬了山里人勤劳、坚韧、善良、纯朴的性情。这 样的诗,将景、情、理水乳交融,所以其言景,蕴满情致;其言情,理趣盎然;其明理,形象生动, 因而取得了动人心弦、发人心思的艺术效果。
意境的本质要求诗人把自己沉浸到大自然的律动里,领略大自然的机趣,获得心灵的宁 静,取得与大自然的和谐,并从对大自然的神秘和灵性地挖掘中寻出人生的堂奥和真谛,形 成诗的意境。它要求诗人“直接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感觉自然的呼吸,窥测自然的神秘,听 自然的音调,观自然的图画。风声,水声,松声,潮声,都是诗歌的乐谱。花草的精神,水的颜 色,都是诗意、诗境的范本。所以,在自然中的活动是养成诗人品格的前提。因'诗的意境,, 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知觉灵感。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 艺术产生的源泉”。⑶可见,意境是诗人与自然的审美统一,或者说是交融契合。刘章作为 “大山之子”,对山情有独钟、情有独得。他与山已经紧密地贴合在一起了。他将活跃的生命 意识扩展开来,与巍峨博大的山境合而为一。诗人常用自然景物抒发美的情感,使景物的自 然美与诗人的情感有机统一,将主观心态与外物的美态完美融合。娇媚的山花、清冽的山 泉、斑斓的山色,都成为显现诗人意趣的物质体,成为构造意境的凭借。由于诗人的心态超 然脱俗,心境宁静致远,也使得诗歌澄澈晶莹,脱尽尘俗,清新淡雅,意境高远,使他的生命意 识得到高扬,审美精神得以确立。如《北山恋•湖光爲“濛濛雨,淡淡风,/岸横:杨柳依依草 色青。/小溪满,水库平,/溶溶,冰瀑落珠下桃峰。云中鱼,水中鹰,/多情,都在青山倒影 中。/新船下水如白鹭,/西东,女娃头上一点红。/笑一层,网一层,/重重,诗情画意浓……” 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多美的一首抒情诗,情与景谐,境与意会,意境深远,趣味无穷。诗 中湖光山色,鱼跃鹰翻,草青溪满,雨淡风轻,人笑船飞,赏心悦目;全诗远近结合,高低错落, 动静交融,人物相乐,美不胜收。这里诗人将对湖光山色美丽风光的描绘与心中的赞美之情 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呈现出诗情画意的美。这样的诗既是自然美的精粹,又是情感美的升 华。大概只有他这样与大自然如此和谐、亲密无间并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而获得心灵宁静的 诗人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超然脱俗、意境高远的诗歌来。
四
刘章的诗美很大程度上在于形式美。他追求诗歌的大众化,民族化;追求新诗与旧体诗 词的结合。他从各种诗体中吸纳养分,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为诗歌走入民众、存活于社会, 摸索、创造出一条新路。他认为:“中国的诗人必须继承中华诗词传统,认认真真地学会用象 形、象声的汉字写诗;我反对新诗要引进的说法,诗是民族语言个性的代表,最不能选择引进 的……我主张当代诗词为当代人写,用现代韵上口、顺耳。”他长期以来致力于新诗与旧体诗 的结合,也就是在古典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他吸收现代鲜活的语言入诗,运用旧体诗 的对仗、韵律入诗,这样,就拓宽了诗歌路径,增添了诗歌魅力,也使得其诗歌自成一体、自行 一路、自为一家,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当代诗坛上确立了自己独特而又醒目的位置。
刘章是一位民间诗人,是民间肥沃的艺术土壤滋润、营养了他的艺术生命,使他的艺术 之根深植于乡土之中。他的诗继承了民谣短小明快、生动形象、趣味盎然、言简意深、易记易 唱的审美特点,从而为他的诗走向人民大众奠定了基础。如他早期的《燕山歌》:“燕山峰,穿 九霄,/燕山水,波浪高,/搬来燕山当大坝,/手提燕水挂山腰。”全诗短小精悍,想象丰富,气 势豪迈,朗朗上口,颇有民歌的趣味。他善于选择群众的语言入诗,选择画面入诗,使得其诗 既朴素明快,又清新自然。如《收下吧,妹妹》:“十七、十八山里游,/野花插满头,/颤悠悠 ……/惹得姐姐笑着羞,/不理睬,/泉边去照影,/笑声逐水流……”“如今你围起绿头巾,/山 路上,如云出岫;/还穿上一双猪皮鞋,/行绿丛,小小莲舟。/姐姐送你珍珠霜,/你迟迟不伸 手,/'哎,老了,一脸折皱,/搽胭脂像化肥撒垄沟……'”诗人剪切了两个生活画面,生动形 象、淳朴明丽、富有浓郁的生活色彩和情趣,耐人寻味。
刘章十分注意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学习、汲取有益的成分,以增加新诗的生命力。他说: “我努力将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民歌的色味入诗”,“讲意格,寻声律,求简约,崇平淡”。 他吸收、融化自畐诗以来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为我所用。这样,就使得他在诗体的驾驭上, 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行云流水,不拘格套。如《山行》《新绝句选》是对五言、七言绝句的成 功运用。《湖光》等诗长短相间,错落有致,成功运用了宋词元曲的长短变化、错落起伏的语 势美。再如,在《田园牧歌》中,他有意识引元曲入诗,读来简洁明快,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春晓》《山色》《牧羊曲》脱胎于词,《家山词》《山桃花词》古风意味浓厚;《白话律诗诗集》是将 旧体诗对仗、排比引入新诗,而被诗界普遍认为具有创新意义的系列新诗,《古句新题》更是 集各种古典诗词的特色于一体,并融入新诗的美质美味,成为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歌。
除了借鉴、学习民谣、古典诗词的长处外,刘章的诗还有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超越意 识,诗人力求突破陈旧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模式,追求新的艺术感觉、审美层次,以体现出当代 诗歌的审美风范。这主要体现在诗人创作思维模式的变化。他挣脱了传统的“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的套路而向“随心构造”、“任情而设”的审美自由建构转化。在他早期的诗歌中 还有急于从诗境中引发实用价值的功利感,人生的思悟与形象的融合还显急促和浅直,这是 每一个诗人的必经之路,也是当时社会情境的总体缺欠。当跨越了这一台阶后,诗人的人生 经验就更为丰富,创作的手法也更为成熟,对自然社会的体察也更为沉着,他的心境可以更 为舒展地沉浸在物境之中,升华出一种超越社会人生的意味和美质。他的花之吟、山之颂、 乡之恋、水之味、物之色、人之赞便显得高洁雅致,情怀悠远,意趣深浓,达到了一个归真返 璞、真实自然的艺术境界。
刘章是一位民间诗人,是民间肥沃的艺术土壤滋润、营养了他的艺术生命,使他的艺术 之根深植于乡土之中。他的诗继承了民谣短小明快、生动形象、趣味盎然、言简意深、易记易 唱的审美特点,从而为他的诗走向人民大众奠定了基础。如他早期的《燕山歌》:“燕山峰,穿 九霄,/燕山水,波浪高,/搬来燕山当大坝,/手提燕水挂山腰。”全诗短小精悍,想象丰富,气 势豪迈,朗朗上口,颇有民歌的趣味。他善于选择群众的语言入诗,选择画面入诗,使得其诗 既朴素明快,又清新自然。如《收下吧,妹妹》:“十七、十八山里游,/野花插满头,/颤悠悠 ……/惹得姐姐笑着羞,/不理睬,/泉边去照影,/笑声逐水流……”“如今你围起绿头巾,/山 路上,如云出岫;/还穿上一双猪皮鞋,/行绿丛,小小莲舟。/姐姐送你珍珠霜,/你迟迟不伸 手,/'哎,老了,一脸折皱,/搽胭脂像化肥撒垄沟……'”诗人剪切了两个生活画面,生动形 象、淳朴明丽、富有浓郁的生活色彩和情趣,耐人寻味。
刘章十分注意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学习、汲取有益的成分,以增加新诗的生命力。他说: “我努力将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民歌的色味入诗”,“讲意格,寻声律,求简约,崇平淡”。 他吸收、融化自畐诗以来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为我所用。这样,就使得他在诗体的驾驭上, 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行云流水,不拘格套。如《山行》《新绝句选》是对五言、七言绝句的成 功运用。《湖光》等诗长短相间,错落有致,成功运用了宋词元曲的长短变化、错落起伏的语 势美。再如,在《田园牧歌》中,他有意识引元曲入诗,读来简洁明快,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春晓》《山色》《牧羊曲》脱胎于词,《家山词》《山桃花词》古风意味浓厚;《白话律诗诗集》是将 旧体诗对仗、排比引入新诗,而被诗界普遍认为具有创新意义的系列新诗,《古句新题》更是 集各种古典诗词的特色于一体,并融入新诗的美质美味,成为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歌。
除了借鉴、学习民谣、古典诗词的长处外,刘章的诗还有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超越意 识,诗人力求突破陈旧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模式,追求新的艺术感觉、审美层次,以体现出当代 诗歌的审美风范。这主要体现在诗人创作思维模式的变化。他挣脱了传统的“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的套路而向“随心构造”、“任情而设”的审美自由建构转化。在他早期的诗歌中 还有急于从诗境中引发实用价值的功利感,人生的思悟与形象的融合还显急促和浅直,这是 每一个诗人的必经之路,也是当时社会情境的总体缺欠。当跨越了这一台阶后,诗人的人生 经验就更为丰富,创作的手法也更为成熟,对自然社会的体察也更为沉着,他的心境可以更 为舒展地沉浸在物境之中,升华出一种超越社会人生的意味和美质。他的花之吟、山之颂、 乡之恋、水之味、物之色、人之赞便显得高洁雅致,情怀悠远,意趣深浓,达到了一个归真返 璞、真实自然的艺术境界。
五
歌德曾说过:艺术是艺术家“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 结果”⑷。刘章的诗是他“心智的果实",是他审美历程的真实再现,是他心路历程的真实表 现。每一部诗集都是他真情实感的造型,每一篇诗歌都是他心灵世界的写照。也可以这样 说,刘章的诗是他对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的赞颂;是他心灵的结晶、生命的凝固,历史的 浓缩。
刘章在《自传》里这样说:“人生是一首诗,有的像大江东去,惊涛裂岸,有的像小溪出水, 曲曲弯弯,潺潺,淙淙,我是后者,平凡而又曲折。”“我平凡,但不平庸,我自认为我无愧于'诗 人'这一称号,我的'独行无向导,一路问黄花'已经流传,并将流传下去,也许还有另外的篇 章,会被后人重视。在中国有影响的诗人里,我无官职,无权势,正因如此,我的诗不会因为 我的形体消失而暗淡,相反,后人认诗不认官,也许更发光。我的影响,不在中国作家协会那 里,不在文艺界权威那里,不在长官那里,在寻常百姓那里。……我相信我的诗歌道路。艺 术是螺旋式发展的,当人们厌倦无规夫矩,太自由散漫的新诗的时候,他们会回过头来喜欢 我在中国古典诗词基础上发展的新诗……”“我就是诗,诗就是我,以诗为命。不知大病在 身,不知老之已至,一息尚存,我还要写下去。”这是他的心语,也是他的誓言。
如今的刘章虽已年过花甲,但诗情更浓,笔力更健,诗作更佳。他曾经这样写诗自勉: “春秋花甲意痴痴,回首平生是此时。/人际后先无宿敌,吟坛老少有相知。/燕山土沃花开 早,太岳霜轻叶落迟。/六十还当十六过,一根白发一行诗。”诗人犹如一块久经风雨磨砺的 燕山石,带着雪染的风采,沐着日月的光辉,雄心不退,壮志不移,面对苍穹,傲然挺立。
注释:
[1]《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41页。
[2][3]宗白华:《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4]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刘章在《自传》里这样说:“人生是一首诗,有的像大江东去,惊涛裂岸,有的像小溪出水, 曲曲弯弯,潺潺,淙淙,我是后者,平凡而又曲折。”“我平凡,但不平庸,我自认为我无愧于'诗 人'这一称号,我的'独行无向导,一路问黄花'已经流传,并将流传下去,也许还有另外的篇 章,会被后人重视。在中国有影响的诗人里,我无官职,无权势,正因如此,我的诗不会因为 我的形体消失而暗淡,相反,后人认诗不认官,也许更发光。我的影响,不在中国作家协会那 里,不在文艺界权威那里,不在长官那里,在寻常百姓那里。……我相信我的诗歌道路。艺 术是螺旋式发展的,当人们厌倦无规夫矩,太自由散漫的新诗的时候,他们会回过头来喜欢 我在中国古典诗词基础上发展的新诗……”“我就是诗,诗就是我,以诗为命。不知大病在 身,不知老之已至,一息尚存,我还要写下去。”这是他的心语,也是他的誓言。
如今的刘章虽已年过花甲,但诗情更浓,笔力更健,诗作更佳。他曾经这样写诗自勉: “春秋花甲意痴痴,回首平生是此时。/人际后先无宿敌,吟坛老少有相知。/燕山土沃花开 早,太岳霜轻叶落迟。/六十还当十六过,一根白发一行诗。”诗人犹如一块久经风雨磨砺的 燕山石,带着雪染的风采,沐着日月的光辉,雄心不退,壮志不移,面对苍穹,傲然挺立。
注释:
[1]《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41页。
[2][3]宗白华:《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4]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