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理原名何树林。这个名字的缘起还很有些诗意。那时何理的母亲常在兴隆县城狭长 的柳河中洗衣服,河中的溪水清亮,沿着县城逶迤流去,两岸树木成行,遮蔽出一片阴凉。她 常常停下手中洗衣的棒槌遥望,也许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像那些岸边的杨柳树一样好活 且又长得快,于是在何理生下后,便给他起了个好听的名字——何树林。何理这个名字是他 写完第一部诗集《唱一唱农村》,将书稿寄给岀版社时所用的笔名,这部书出版以后,何理一 举成名,从此人们便不再叫他何树林,而叫他何理了。
1958年,他又出版了第二部诗集《喜报》,这部诗集与《唱一唱农村》一样,大多是简短凝 练、琅琅上口的短诗,他用明快生动的笔调、民歌的风韵歌颂了党的英明政策,歌唱家乡人民 的高涨的劳动热情,赞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所出现的欣欣向荣的变化。这些诗虽然有 些历史的痕迹,但情真意切,真挚感人。
1963年他大学毕业以后,到《河北文学》月刊任编辑。1971年11月他要求到故乡承德 深入生活,要用自己的笔继续为家乡歌唱。到承德后,他曾任承德地区文化局创作组组长, 承德地区作家协会主席,地市合并后,任承德市作家协会主席。
1983年,他出版了长篇叙事诗《天涯风雪》,这是新时期以来河北出版的第一部长诗。 在这部长诗中诗人描述了在清乾隆年间,土尔扈特蒙古人在部族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为 摆脱沙俄控制和奴役,历经千辛万苦、冲破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英雄壮举。土尔扈特蒙古人 虽然饱经饥饿和疾病的折磨,有重兵的围追阻拦,但他们回归祖国的决心毫不动摇,齐声呐 喊着:“前进,向东!再向东!”上演了万里东归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因而名垂青史。土尔扈特 蒙古人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百折不挠的回归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何理。于是,他恪守历史 的真实,运用丰富的想象,以叙事长诗的形式,以宏伟的气魄真实地写就了这部爱国主义的 雄浑、壮丽的史诗,出版后产生了较大地反响。并于1985年获得了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 受到了普遍的好评。著名文学评论家冯健男认为此书具有“'奔腾的大海'的气势和'一把利 剪剪断了秋雨'的清新”。或著名诗人戴砚田称赞其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是一部爱国主义 的民族团结的史诗”。⑹著名诗人旭宇这样赞誉:''写如此壮阔的史诗画面,可谓空前的壮 举。"⑺可见,这部长诗的出版,是当时的河北诗坛的一个重要收获,并参加了全国新闻出版 单位在香港举办的书展。
1988年,何理出版了短诗集《春的馈赠》,诗集中所辑入的都是他80年代的作品。在这 部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思想的解放、诗歌观念的进步和创作手法的创新。诗集分为两个部 分:第一辑为《三春柳》,描写了大西北的地域风情,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挚爱和对生活 的美好追求;第二辑为《栗花梦》,表现了诗人对家乡新貌的赞美之心和对乡亲们的歌颂之 情。这些诗歌写得真实自然,淡雅清丽,明白晓畅,显示出了诗人在诗歌道路上的锐意探索 和执着追求的创新精神。
在1994年,何理出版了第一部散文集《山缘》,在这部散文集中收录了作者50余篇对故 乡和亲人怀念的作品,表现岀了作者强烈的家园意识和恋乡情结,与山的不解之缘。在1995 年,何理又出版了散文集《背影》。在这两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集中,他将那些尘封旷久的 陈年旧事、风雨侵蚀的历史留存置放在新的历史情境中进行拂尘、晾晒和打磨,使其焕发出 历史的真实光泽和美好的人性之光。他对自己所走过的历程进行回眸、反顾和追思,寻找其 所存留的良善和美好,并站在一个较高的社会和历史的高度对其进行审视,以强烈的自省意 识和反思精神对其加以客观冷静的描述和评判。“他的.这种凝眸,既有昨天的回顾,又有今 天的认识;既有哲学的思维,又有文化的内涵;既有对自然的探索,又有人文的思考",弱给人 以历史的反思、哲理的启迪和美学的回味。对此,一些作家评论家认为这些散文“朴素、真 实、不做作,不伪饰,不矫情,写出了生活的原汁原味,本香本色”,⑶并从中看到了作者“大山 样的人格,清泉般的心地,山花似的灵性”™.
2000年,何理又出版了《何理诗选》和《今天•昨天——何理现代长诗选》,在《何理诗 选》中,诗人集萃了从1955至2000年间创作的优秀诗歌,从中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诗人行 进的踪迹和心灵变化的轨迹、诗歌创作的发展脉络以及审美观念和创作手法的更新。而他 的《今天•昨天——何理现代长诗选》则是他的长诗创作的一个梳理和归结。有的评论家认 为这部诗集“视角很高,场景广阔、语言优美、感情充沛,结构也有创新,涵盖力很强,读后能 发人深思,给人以力量”,同时也保持了“质朴、形象、生动”的一贯的创作风格口门。
2009年,何理出版了文论集《品读与分享》,这是他二十多年来写给诗人、作家,以及刚 刚走入文学殿堂不久的青年作者所出书的序跋和评论。从此我们可以看到何理对承德作 家、诗人的关爱和对初学者的扶持,更可以了解到他的一些“诗学观念与其他文学观念,了解 他的美学理念",并可以了解到“承德的诗歌发展史,文学发展史”。这本书既是他“结合文学 创作实际的评论集,也是真实记述文朋诗友友情与人文情怀的随笔散文”,“既有友情的记 述,也有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对话从此,我们也可以窥见作者的对发展承德文学所付 出的心力和关心扶持后来者的人文情怀。
除此,何理还主编出版了《诗的四弦琴》《承德十家青年诗选》《十三家散文选》《行色匆 匆》等多部诗集、散文集、小说集,与刘章主编出版了《承德诗词三百首》《郭小川研究》第一、 第二集,以及报告文学集《大潮走笔》《今日风采》等。
何理不仅在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还为承德的文学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现 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一级作家,承德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承德市郭小 川研究会执行会长,《国风》诗刊主编。他与刘章等创办了郭小川研究会,主办了《国风》诗 刊,“大半生操持着承德市作协,为承德的作者编了几十部书,写了数不清的序……”,“在不 声不响中干着大事叩3】。他曾“掀起了河北诗坛上的三次高峰”5】;他是一位仁厚宽宏的师 长,为承德扶持培养了许多诗人、作家,被称为承德的“诗歌保姆”。他的为人做事、作诗作 文,诚如诗人北野所言:是“大象无形,口讷不言。因为命定的一句偈语他始终行走在人群后 边。立世仁厚而包容,育人热情而优雅。写了半生清清朗朗的诗,做了一辈子明明白白的 人”“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创作,也诲人不倦地培育新人,这种踏实无私又包蕴明慧的人 品也就必然决定了何理诗歌创作的品质和力量”,口句也决定了何理的人品和人格力量。
首先,何理的诗歌创作历程是用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情感这一条 红线贯穿起来的。他对党和人民的感情始终不渝,坚守不舍,这也成为了他诗歌的核心思想 和主导情感。作为一个大山里长大的穷孩子,自小所受的生活的磨难和历练要多于常人,因 而何理对生活的感知和创作的韧性也自然强于他人。他三岁便失去了母亲,是乡亲们把他 抚养大,是党给了他读书和创作的权利,是人民把他抚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成就的诗人。所 以他要用诗倾诉对党对新中国对家乡人民的热爱,歌颂党给山乡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和农 民建设新农村的高涨热情。他那时的写作环境十分艰苦,往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点着煤油 灯、松明子,甚至从鞋匠那里捡来一条一条轮胎照明,在黯淡的光亮下锲而不舍地写作。他 没有钱买纸张就在用过的笔记本的背面写,没有钢笔杆就用秫秸秆,笔尖坏了,就在碗底磨 磨再用。为什么他能够这样做,后来他这样回忆道:“那时由于诗神用圣火点燃了我的热血, 点亮了我的心灵,这圣火不是别的,就是对新生活的热爱”。
他这个时期的诗作较多,题材广泛,分别辑入了《唱一唱农村》和《喜报》两部诗集中。他 的这些诗作从不同的视角表现了解放后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喜悦心情。如《土地的主人》: “风吹麦穗刷刷响,/农夫破口笑一旁:/'真正的主人,/用真正的力量。‘/心中开花笑面上”。 这些语言朴素,真实感人,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情感的真切表达。再如《笑》:“小镰刀,/磨得 快,/单等秋风送信来! 〃秋风到,/农民笑,/毛主席也在笑。”这些诗真实地反映了农民丰收 的欢畅和当家做主人的幸福,以及衷心感谢领袖毛主席的真挚情感。
他的诗还从更广泛的范围反映了抗美援朝、全民普选、宪法颁布等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 政治事件在农村所引起的普遍关注和热烈反响,以及农民怎样沿着党的总路线走合作化道 路、走向幸福的生活真实境况。如《他说》;“王大爷一字不识,/手拿宪法大声念。/他说:/ '这是我自己的话,/我怎么不认识它。'”这首诗通过一个农民的个体感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 宪法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代表了人民意愿的真实写照,写得鲜活具体,真切感人。这类诗还有 《慰问袋》《中国与朝鲜》《选民证》《当代表》《大哥灯下念宪法》《笑》《张大妈》《幸福之家》《互 助组员高声喊》《太阳出来照红窗》《打井歌》《河之歌》等。
他这个时期诗的格调欢快明朗、昂扬向上,生动地表现出了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时代 的情绪。如《好时候》:“太阳出来照窗花,/'哇,哇,哇……'/孩子刚落地,/叫声震窗花。〃 爷爷出门笑哈哈,/'好时候,赶上了新国家'。/耳听叫声心开花。”这首诗以小写大,以实衬 虚,这既是新生婴儿的啼声,也是新中国新生的象征,如太阳那样明媚,像窗花那样鲜亮,似 笑声那样欢畅。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新鲜。再如《为什么?》:“月光瞅着红高粱,/高粱拔节 向上长。/为什么? /农民梦中到地上,/怎不叫它使劲长!”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由物及人, 人物两相对应,写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情眷恋和生命依赖,简洁清新,由衷地表达了翻身农民 的幸福欢畅。
如果诗人的早期诗歌还有些时代的局限和感恩的思想,没能冲破地域的视域和表现农 民生活的局限,而到了他诗歌创作的中期阶段,就已经被逐渐地消解了。他将热爱家乡的诗 心扩展到整个中国,倾尽心力写出了长篇叙事诗《天涯风雪》。此时,他不仅从表层看到了这 个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同时“他以更加成熟的敏锐目光,觉察到整个中国诗歌创作中更深 层面下历史影子的缺失,从而导致对于民族和地域的生存背景和精神背景的淡漠和轻 视”,EJ导致了爱国主义情感的缺失。以及一些境外分子所鼓噪和挑起的民族分裂,妄图破 坏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的和谐的种种恶言暴行。于是在新的历史情境中,《天涯风雪》中的土 尔扈特蒙古人不畏强暴、不畏艰险,强烈爱国、回归统一的精神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这部 长篇叙事诗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给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民族问题的历史参照,一 面可供借鉴的历史明镜。足见这部书不仅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也有着厚重的历史内蕴和 深邃的哲学思想。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思考的厚重,视野的宽阔,见识的深刻,充分表 现出了一个诗人大家意识和卓越见识。
何理诗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是诗集《春的馈赠》和《今天•昨天——何理 现代长诗选》。如果过去何理的诗更多的是侧重社会的外在的形象和情感,而此时他的作品 注重的是个人内在的反思和省察。他在《春的馈赠》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我要埋葬的首先是内容上的言不由衷、没有真情实感、赶浪头图解政策的虚假诗气这种批判意识和反省精神 充分体现出诗人思想的解放,诗学观念的进步,诗艺技巧的精湛。所以这本诗集既是他心灵 的放歌、精神的欢唱,也是时代的赞美诗,新时期的奏鸣曲。进一步表现出了他的时代精神 和爱国情怀。
其次,何理的创作的成功赖于对传统民族文化,尤其是对民歌民谣营养的汲取,并在多 年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他早期的诗歌多用民歌体式,写得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新鲜 明快,在白话语言中熔铸诗词特点,读来脍炙人口,情趣盎然。如《泪出眼角》:“花瓣上的/露 珠滚滚落,/眼眶里的/泪珠出眼角。/因为一一/她年纪小,/不给选民票。”诗人运用比兴和 对比的手法,由露珠联想到泪珠,由花瓣牵引到花季少女,先言“花瓣上的/露珠滚滚落",然 后引起小姑娘“眼眶里的/泪珠出眼角'',二者何其相似!最后突岀主旨“因为——/她年纪 小,/不给选民票”,生动地描绘出了小姑娘要求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公民权利。语言简洁清 新,错落有致,长短不拘,节奏明快,显得灵动自然,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如花瓣上的露珠那 样晶莹鲜亮。再如《选民证》:“选民证上起金花,/大爷眼睛笑成花。/选民证儿装在腰,/大 爷心里咚咚跳。”这完全是釆用了民谣的形式,合辙押韵,琅琅上口。全诗虽仅有四句,但语 词多次重复叠用,大大地加强了语感和情感力量,传神地表现出了农民当家做主人的喜悦心 情。著名诗人公木曾这样称赞道:《唱一唱农村》“是用民歌的基调,以质朴的感情,简洁的诗 句,清新的风格,歌唱出他对农村的热爱,对新生活的赞美”「河当然,何理也并不固守民歌 的形式,而是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如《农夫和士兵》同志,/你也有家,/你也有乡,/年青 力壮,/为啥老守这支枪?'//'伯伯,/为了祖国。/简单一点,/为了你呀!'”此诗运用一问一 答的对话形式表现了战士保家卫国的情怀,上下两段,转换自然,语言明白晓畅,完全是口语 式的,颇有些田间“枪杆诗”的味道,这与传统的民歌形式是有别的。再如《养蚕》:“蚕嚼桑 叶/刷刷响,/姑娘们上山/去釆桑。/姑娘们这里/摘个叶,/春蚕伸腰/长了长。‘'这首诗运用 了台阶式的形式,每一句中的前四个字的最后一个字与后三个字的最前的一个字衔接,形成 两行,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显得形式活泼,跳跃起伏。这正如刘章在《我与何理》中所说的 那样:何理“《唱一唱农村》的诗,既不同古典诗词,也不同五四产生的新诗,也不完全是民歌, 那种独创性,至今读起来新鲜。”
何理创作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多年来他锐意进取,大胆吸纳,所以继承创新就成为 了何理创作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他叙事长诗《天涯风雪》中尤其显示了这一特色。在这部叙 事长诗中,诗人“选择了史料提供的三个历史事件,即一月五日武装起义、九千名将士被哥萨 克暴徒屠杀、爱琴峡谷大捷,撑起长诗的骨架”。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诗人“大胆虚构, 组成层峦叠嶂的情节和故事,推起三个高潮”⑵1。在行文上,诗人“釆用了四行一节的长短 句,从整体上来看有整齐美,有参差不齐,比较自由,宜于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对 “在结构上注意了严谨,也注意了活泼,情节起伏变化,跌宕错落,使这样一个民族内外矛盾 错综穿插,情节复杂多变的事件,脉络清晰,一线贯穿,情节发展场景转换时的笔墨又比较精 炼,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章节扣人心弦”「方。这部长诗的语言也是充满刚健和豪迈气 势。如“满滩遍野举起长矛金戈,/雄狮般的吼声此伏彼起’/这时,一支铁骑从远方飞奔而 来,/像一把利剪剪断了秋雨”。再如“越过冰封的乌拉尔河,/降下半尺雪,吉尔吉斯草原白 雪皑皑。/土尔扈特蒙古人驱赶着牛羊驮马,/像驱赶着奔腾的大海”。全诗有如“奔腾的大 海"的气势,浩浩荡荡,波澜壮阔,被人誉为“一部壮丽的史诗”。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诗 人社会阅历的丰富,诗学观念的逐渐成熟,政治理想和美学理想逐步形成,在平实质朴、清新 自然风格的基础上,其创作手法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由早期的清新质朴的格调逐 渐发展成为具有雄浑豪放的崇高之美,诗的形式也由早期的民歌式短诗发展为自由体的长 诗,诗的句式也由短句变为长句,表现的内容也由表现生活的片段变为表现历史史实和政治 内容的一些宏大题材。这些在他以后出版的《今天•昨天——何理现代长诗选》体现得更为 充分。
《今天•昨天——何理现代长诗选》这部诗集中的开卷诗《今天的情结》,是一首政治抒 情诗,长达1500行。此诗走入了历史的纵深,也达到了哲学和美学的高度。此诗像共和国 的一部史诗,从建国到大跃进,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每个历史阶段,诗人用哲学的深邃哲 思和文学的形象美感描绘出了共和国豪迈而又坎坷的艰难行进的历程,他用理性的目光穿 透了历史坚硬的内核,诗意地归结出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深层地观照了每一个生命 个体的生存背景和精神背景,并赋予共和国以“太阳”的崭新意象。在全诗中以“太阳”这个 核心意象贯穿,诗人为其赞美,对其歌唱,写得纵横开阖、激情奔放:“今天是一轮/跃出生活 大海的太阳”,“今天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太阳",“今天是一轮/鉴知未来的太阳",“今天是一 轮/万劫不变的太阳”,“今天是一轮/开创崛起的太阳”,“今天是一轮/竞争火爆的太阳”…… 在诗人的眼中,今天的中国是一轮喷薄向上、灿烂辉煌的太阳,它给人民带来了幸福和欢畅。 该诗审美空间博大,意境宏远,充满了深厚的历史容量、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大的道德力量。 “诗人以博大的思想维度和奔放的情感能量穿透历史,走向未来,显示了一位诗人于自我、于 民族、于时代、于人类的自审意识、历史意识、未来意识和理想意识。”口句这正如一些评论家 所说的那样:“大气磅礴,虽取象于现实与隐喻之间,但一点也不夹生,很自如”,“标志着诗人 目前达到的诗歌艺术的最新高度。”[曰这种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这部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 《新编李有才板话》也堪称一部优秀之作。诗人对此投入的“心血较多”,在艺术形式上也进 行了较大地创新,虽是陕北信天游的形式,但“对此进行了改造,尽管还是两句一节,但有所 变化,不像信天游了,写起来自由灵活,增强了涵盖力”景。全诗精心塑造了一个艰苦创业、 不畏艰难、不怕强暴的农民青年诗人李有才的形象。全诗由《风云初起》《山劫》《金与沙》《山 羊角传奇》这四章有机地连缀而成。全诗每两行一节,和谐对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将叙 事性、抒情性、情节性、诗意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意味悠长。
《今天•昨天一何理现代长诗选》也是诗人在民族化道路上的艺术探索和实践的结 晶。在这部诗集中,可以看得岀,诗人在不断汲取古典诗词的精华和民歌的优长,并在创作 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而表现出了创作手法的多样和驾驭诗歌形式的自如。如《今 天的情结》是长篇政治抒情诗,《通向春天的小路》和《新编李有才板话》是长篇叙事诗(但二 者又有所不同),《通向春天的小路》是现代体的叙事诗,而《新编李有才板话》则采用的是古 老的陕北信天游的形式),《白维鹏》和《铁人赞》是五言小叙事诗,《特别商店》是自由体叙事 诗,《炮队长》《高山俊鸟》和《杏妹子》是五七言相结合的民歌体,《风雪里的红手印》是四行一 节的自由诗。这也恰恰说明了何理正是由于在创作中不断地进取、不断地突破才取得了这 样显著的成就。
《山缘》和《背影》真切自然,质朴生动,情意绵绵,意韵悠悠,“宛如平常一段歌”。它“是 心灵饱蘸心血流出来的真情话,是灵魂深处震动出来的诗”,〔制尤其是怀恋亲人的散文更是 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他写对母亲怀念的《难以填补的空白》《雾灵草》悲切伤感,催人泪 下。作者三岁便失去了母亲,在他的心里形成了一个“难以填补的空白”,母亲是什么模样在 迄今对他都是一个模糊的印象,甚至“连一个大致的轮廓都回忆不起来”,只有“舅父说她在 娘家时经常梳着独根大辫,上边喜欢插着釆来的雾灵草”的印象是“清晰的、鲜明的、深刻 的”,所以他写出了这些沥血涕泪的篇章。作者这些忆母的散文“似悲风流水,把他对母亲的 感受在主观感觉和记忆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母亲与他是那样的实在,仿佛触手可及,又是 那么缥缈,读者仿佛听到了他对远在天边又活在心中的母亲的呼唤”「加再如写其他亲属 的,如《四爷》,写的是他幼年丧母后,是中年丧妻的四爷把他抚养大。四爷不是他的亲祖父, “养育之恩却比山高水长气在那个饥饿的年代,他放假回家,四爷不知从哪里买来羊杂碎和 煎饼,让他饱饱地吃了一顿。这顿饭对于他“如山珍海味,终生难忘气可惜时隔一年,四爷 患了食道癌,“临终前想喝一 口羊汤,伸着手睁着眼跟我要,我在街上转了半天也没有买到”。 写到此处,作者哀叹道:“我是四爷拉扯大的,没有他就没有我,可我没有报答他什么,临终前 想喝口羊汤也没喝上,呜呼!悲哉!”这也就造成了他的终身遗憾,形成了强烈的怀恋情结。 大概也只有在写出这样的怀念文章才能补偿一些缺憾。读到此处,我们不禁潸然泪下,有着 与作者一样地伤感和悲切。《岳母遗事》也表现出了他对岳母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岳母一生 坎坷,在娘家时因为盼望得子的父母见她出生,一赌气给她起了“多余”的名字。“凭这个不
雅的名字,她在娘家也不会吃香”,“嫁到婆家也是受气的角色”。丈夫对她非打即骂,但“岳 母从来都是打不还手,骂不张口,并把逆来顺受视为恪守的美德,夫唱妇随便成了她的座右 铭”。这样一个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中国传统妇女的形象便悄然而出了。她不仅对丈夫百依 百顺,对“我''也是百般疼爱。在“我第二次去岳父家,从半壁山踵了三十五里膝深的大雪,鞋 和棉裤都湿透了,岳母看着很心疼,抱出坛子剜了不少蜜,给我沏着喝,心里格外甜,顿时暖 遍全身”。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就这样矗立在我们的眼前。这是山里妇女的一个典型形 象,她们坚忍不拔、勤劳贤惠,与丈夫齐心协力,支撑起一个个山里的家庭。作者虽然没有什 么赞美之词,但怀念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流泻于笔墨之中。
在《山缘》和《背影》中还表现出了作者浓厚的恋山情结。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作 家,时刻眷恋着大山。山是他的生命根基,山是他的生命支撑,山是他的灵魂所依,山是他的 精神所在。正如他在《山缘》所说的那样:“由于我与山有不解之缘,我是它的一株草,一棵 树,山里有我的根啊。”作为大山的儿子,何理从小就与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他在外读 书,也曾在省城工作,但他“更喜欢故乡那千姿百态的群山”。在《山缘》中,他叙述自己与大 山的源远流长的情缘,小时喝山泉的水比“母乳还香甜”,从小听惯了的民歌民谣对他以后的 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成亲的年龄,他拒绝了住在首都的大妈和同学“在北京 和大学圈里”给他找对象的好意,自己却“在山里找个对象”。他给自己女儿起名叫“山花”, 给儿子起名叫“山松'‘和“山柏",从三个孩子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他对“故乡大山的热爱”。 他“致力于创作,可离开大山”“就写不出东西来”。现在他“对山的爱恋更深了一层”,因为它 “给我爱抚,给我教诲,给我力量”。正是这种浓重的恋山情结、怀乡情绪使得他笔下的大山 是那样神奇,那样美丽.如同“世外桃源”和“伊甸园”一样圣洁、美好,令人向往。除此,作者 还追忆了在大山里的美好的往事。如《灯的记忆》,回想了在中学时点煤油灯、松明子和废轮 胎胶皮读书的情形。那时,他伏案读书经常到深夜,“把脸熏成'黑老包'也不知晓气正是这 样的废寝忘食的读书,使他很快成为了一个中学生诗人,并“作为热河省代表,到北京参加了 第一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现在生活条件今非昔比,然而他至今“忘不 了简陋的煤油灯,飞着黑烟子的松明子,散着刺鼻子气味的轮胎皮条,忘不了照亮诗路的灯 光”。如《故乡玉米粥》叙述了自己最爱喝玉米粥的缘由,详细地介绍了玉米粥的各种做法, 时至今日他最爱喝的依然是玉米粥。他这样深情地写出了“爱喝玉米粥的根源和真谛”:“玉 米粥如同母奶,对我有养育之恩,我怎敢忘怀呢?"再如《我与戏剧的缱绻之情》,讲得是与戏 剧的难舍情缘,《我与卧枕》描述得是与卧枕的深厚情感。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作者与大山难 以割舍的深情厚谊。
在《山缘》和《背影》中还揭示了山里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如妻子的温柔贤惠, 默默地为他奉献,成为他跋涉诗路的坚强的扶助者,为他“做了应当做的一切”,直至默默地 离他而去(《遗作》)。他的初中的张老师对他的成长“倍加关心”,为了让他取得好成绩,让他 到学校去上晚自习,因为那里的灯“比家里的煤油灯亮”,“可以聚精会神地学习”。在他去北 京开会回来后,及时地给他补课,在生活上周济他,成为他的恩师。“张老师德高望重,把一 切都献给了三尺讲台”(《师生情谊录》)。正是有这样的老师,才培养出了他这样的学生啊! 他的挚友薛理“与人为善,真诚正直,高风亮节,心口如一。他的作品和人品都令人仰慕、折 服”,身上葆有一种“沙漠骆驼的精神”,成为作家的榜样。所有这些,都成为了山里人生命的 写照,精神的实证。
何理作为第一个走出大山、走出河北的著名诗人,一生诗情不减、壮心不已,矢志不移地 向着诗坛的高峰登攀,为家乡为河北的诗篇再添新章。如今,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 他的诗篇却永远存活着,为人们所传唱。
注释:
【1】【13】 刘向东、大解∶《弄潮冲浪赴中流——说说河北诗人》,《诗刊》2000年第 11期。【2】 周申明、苗雨时∶《"燕赵诗风"论纲》,转引自于兰编选《叶与花——-何理诗文研究下·序》,远方出版社,2000年版。
【3】 李家兴∶《歌唱我们的新农村——访〈唱一唱农村〉的作者》,光明日报 1955 年 24 日。
【4】 刘章∶《何理和他的诗文》,《何理诗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24 页。【14】【16】【17】24】 薛梅∶《承德诗歌简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9 页,第69页,第74 页,第78页。
【5】【7】【9】10】【11】【20】25】【26】 见于兰编选《叶与花——何理诗文研究》,远方出版社, 2000年版,第 33 页,第 39 页,第 90 页,第 85 页,第148-151页,第16页,第149-151页,第 86 页。
【6】【23】 戴砚田∶《一部壮丽的史诗》,见于兰编选《叶与花——何理诗文研究》,远方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1 页,第 42页。
【8】 孙葆华∶《凝眸山的情缘——读何理的<山缘>〉》,见于兰编选《叶与花——何理诗文研究》,远方出版社,2000 年版,第·91 页。
【12】 何理∶《品读与分享·开篇语》,作家出版社,2009 年版。
【15】 北野∶《承德诗坛游侠录》,见薛梅∶《承德诗歌简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 69 页。
【18】【19】 陈继锐∶《时代精神与民歌体特色——读现代长诗(今天·昨天>》,见于兰编选《叶与花——何理诗文研究》,远方出版社,2000 年版,第156 页,第157 页。【21】 何理∶《天涯风雪·后记》,见《背影》,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 45 页。
【【22】 何理∶《从我的创作〈天涯风雪>说开去》,见于兰编选《叶与花——何理诗文研究》,远方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7 页。
【27】 郭洪富∶《山的诱惑——评何理的散文〈山缘〉》,见于兰编选《叶与花——何理诗文研究》,远方出版社,2000 年版,第 9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