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给张学梦作论,我不想用惯用的格式、理性的词语来解读他的作品,而是想用自己近距 离的心灵介入、透视,并以散议的笔法来写他。我与张学梦生活在一个城市,算是与他很接 近的人。我与他的接近不仅仅是距离上的,而是那种思想和精神的接近。这是因为我们在 生存立场、哲学立场、文学立场乃至生活习惯和追求上有一定的近似性,这样就使得我能够 走进他,达到了一种思想和精神的契合。尽管张学梦写了很多“现代化”的诗歌,他对“现代” 的浮华与喧嚣基本是排斥的。他对采取得是躲避、不介入,甚至远离的方式。也许这样更能 使他保持相对独立的人格精神、诗性气质,使他成为当今诗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张学梦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在于他有哲人的理性深度,诗人的浪漫情怀,文人 的人文精神,学人的严谨风范,凡人的平易气质,正是这多种美质所表现出的大家风范深深 地吸引着每一个接触过他的人。尽管他身居唐山这样一个远离诗歌中心的城市,却能够站 在时代的前沿,参与时代精神的歌唱。这就使得他走上了中国当代诗坛的高端,被写进了中 国当代文学史。在新时期初期诗人灿若群星的星际中,张学梦是其中明亮的一颗。他的《现 代化和我们自己》开启了新时期文学呼唤中国的现代化之先声,让我,让每一个热爱诗的人 记住了他的名字。尽管中国诗界风起云涌,变化多端,朦胧、现代、后现代……各种流派和技 法让人目不暇接,多年来,中国诗人如走马灯似的你唱罢我登场,但张学梦却有自己创作的 审美定向:技巧、体裁仅仅是诗的一个铺垫,现实之花才是永恒的;宁肯牺牲艺术性,也要保 存思想性。诗的思想意义永远大于艺术价值。所以在创作上他遵循这样的审美原则:永远 站在精神现实的前沿。在现代思潮奔涌翻卷的时候,他有坚定的方向感,不徘徊、不迷乱,用 诗体现一个时代的思考。从《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到《休息吧,形而上学》《生产力之歌》等,无 一不体现出他对时代行进走势的推断和前瞻。他认为,作为一个诗人,一要在场,二要担当, 三要思考,四要言说。诗人不要边缘化,要为国家、为人民、为人类担当责任;诗人的本质与 政治家、神学家一样,是为人类提供梦想的人,为人类经营精神家园的园丁;诗人一要表现人 类的情感,二要传达人类的思想;诗人应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诗人,而不是属于某一个 行业、某一个派别。他的创作完全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他始终追寻和确立当代精神,把握 和反映时代的潮向和走势,努力写出生活的深度和质感。他一直以时代主流话语诗化社会 人生,对现实生活充满持久的热情,对祖国和人民永远高歌礼赞,因而被称为时代精神的歌 者。他的《现代化和我们自己》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的命题;《祝福祖国》 《礼赞与遐想》是爱国主义激情的产物,对新世纪做了理想主义的畅想;《微笑与瞭望》以全球 性的眼光对人类新世纪的未来做了前瞻性的观照;长诗《绿原》则试图对人类普遍的精神困 惑和生存危机做出回答,给定意义。诗人高度热爱和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并且时刻沉浸在 深沉的忧患之中,他用《人之歌》为人的解放、为思想解放呐喊,对人这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和 社会主体进行了缜密地解析,对人的诞生、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深刻地审视,触动了人的最基 本问题,让人从群体政治符号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审美主体。正因 为这样,他的诗才可能站在时代的高度上歌唱,才可能被人们铭记在心、传唱永远。这种责 任感也使他的诗成为时代的号角,时代的赞美诗,时代的进行曲。读过他的诗后我们可以这 样说,只有把握现实,才能接近永恒。
        张学梦具有某种超越性的视野和襟怀,他努力站在人类思维的前沿,去观照和歌唱人类 的进步。他的诗不仅有高度、有深度、有美感,更重要的是大度。他的诗有地球村意识,有人 类意识,有世界公民的心态。这与他的创作思想密不可分:他认为诗应该属于全人类的,应 该与世界接轨的;他认为诗是蔚蓝的、葱绿的,是提供给人类的美味佳肴,他认为诗应该像布 谷鸟、像杜鹃,向全人类歌唱;他认为诗应该成为没有刺儿的玫瑰,向全世界开放。在全球一 体化的今天,诗要摒弃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狭隘观念,更不要囿于某一个地域、某一类题 材,要对所有的文化存在微笑,对全人类祝福,要超越宗教、政治,应该在联合国宪章之上,在 圣母玛丽亚旁边。他与郁忽、大解合写的《人类诗篇》就是一部超越地域、政治、宗教、种族、 文化、历史献给全人类的诗篇,是中国第一部向全世界致意的诗作。它高度赞美了全世界每 一个国家独具的魅力和风采,因此被前外长李肇星作为献给联合国的礼物,被全世界所接 受。诗人在自序中这样写道:“祖国的诗意是普遍的。爱是普遍的。……我们表达的大爱、 至爱、博爱与生俱来,并且在迷蒙的现实之远。”诗人所要表达的“表达的大爱、至爱、博爱”的 情怀是人类所共有、共享的,是永久和长远的。这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史诗性的作品,也是一 幅壮观瑰丽的当代新中国画卷。诗人以宏阔的胸襟和深邃的视野观照人类生存的世界,呼 唤人类的文明美好。多样的创作手法与富于变化形式相容,动情的叙事与细微的抒情交织, 让我们从“史诗般的经历及其文字”中,感受到了一种大爱的温馨,至爱的幸福,博爱的欢愉。 “这部诗集覆盖了诗人关于人类福祉的宏大叙事和关于生命意义的话语,为诗人散漫的心灵 飞翔和起落确定了原点。”再如他的诗歌《中国给世界一个梦想》:“同一个星球公共的太阳/ 同一颜色的血液/缘自同一位新娘〃让我们平日里互相祝福/节日里互相颂扬/让我们在欢 乐和忧愁的时候/舞蹈互相欣赏民歌互相传唱〃篱笆旁栽满鲜花/红地毯铺在绿色的走廊/ 让地球经纬晨昏线/成为我们共同的琴弦和乐章”。他就像一个和平的使者,向全世界人民 “祝福”美好,“颂扬”和平,弹奏着欢乐的“琴弦和乐章”。正是这种思维和襟怀使得他的诗具 有超越国界、时空和历史的价值,成为人类文明的档案。他与郁葱合写的《祖国诗篇》,就是 一部赞颂祖国的宏大诗篇,诗集收入诗人创作的诗歌251首。在作品中诗人表达了对祖国 的“大爱、至爱、博爱”之情,也表达了这个国度带给她的人民的温情。在这部诗集里展示了 “诗人眼中的人、人们和祖国一一草坪与博物馆,事件与器物,色彩缤纷的民族生存形态,山、 河、草木,文化遗存与创造,现实与恒久,以及每个人,每个人体味到的这个国度带来的温情 ……”诗人认为:“祖国是一个照耀性的高度。在我们近似高峰体验的眷恋的那一刻,她覆盖 了我们关于人类福祉的宏大叙事和关于生命个体的私密话语,为我们散漫的心灵飞翔和起 落确定了元点。祖国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宿命,祖国与我们一生一世的维系,我们这里 的人、人们和祖国是任何诗歌纪念碑的基座……"⑴
        张学梦是一个思想和激情达到完美契合的诗人。他具有哲人的思维,思想家的深度、诗 人的激情。他认为诗人应该是思想的生产者,应该是先知先觉者,要把思想的晶体呈现给社 会,而不是皮相化的原料;诗人提供给社会的不仅仅是生活、情感,还应该是思想,是智慧;诗 是高度抽象的,是生活的高度综合,思想比重大,接近定律;诗歌用的是综合思维,小说用的 是分化思维,诗歌浓缩思想,小说稀释思想。所以一个诗人的悲哀不是生活的贫乏,而是思 想的贫乏。有人说,张学梦的诗是思想性大于形象性,但他的这种思想却是高度哲理化、真 理化、定律化的思想。所以,他的诗中充满了智性和神性。他的诗所给予我们的不是一时的 愉悦和美好,而是长久的永远的启迪和召唤。当然,张学梦的诗不是抽象化的,是丰满的,洋 溢着昂扬的诗情;是葱绿的,显现着生命的活力。他的诗是激扬向上的,激励和感动着每一 个读过他的诗的人。他认为,诗人不但要表达他的思想,也要展现他的情感和情趣;诗人不 但要用思想支配这个世界,而且要用热情支配这个世界;诗人是思想世界的候鸟,情感世界 的候鸟。诗人不但有责任心,还要有幽默感。这样诗才是丰盈和丰盛的,美丽和有趣的;诗 人的主体精神要丰饶,充满人文情怀,没有排他性,多元思维的价值判断。只作美学反映的 诗才是没有刺的玫瑰;诗人没有老龄化,诗人青春永在,要不断开拓人类精神的处女地,挑战 人类思维的局限。所以读张学梦的诗,我们总是激情满怀、心潮澎湃。他不但给了我们思 想,也给了我们激情,给了我们趣味和美感。
        张学梦的思维是多元的,所以他的诗也是多向度的、丰盈的,犹如盛开的鲜花是多层面 的,让人美不胜收,永远没有那种单一、枯萎、破败、兴味索然的感觉。他认为,世间的万物是 分层面的,真理也是分层面的、分瓣的,而且在嫂变,翻滚,起化学反应。对同一事物常人一 般有一种见解,诗人则要有两种以上的见解。诗是多元的,诗人的思维是人类所有认识的成 果,是所有思维的综合,是最自由的思维。张学梦诗的丰饶在于诗人思维的富有。那种被他 人思想或某种思潮所驱使所趋从所奴役的诗人只能是一种迎合、追逐,而永远不会有自己的 声音,在中国的诗坛,这样的诗人不在少数。这也是当下中国诗坛萧条的一个病症。
        张学梦一直在躲避甚至拒绝各种荣誉,但不管怎样拒绝,时代和历史还是记住了他,因 为他对中国新时期的诗歌具有开历史先河的作用。他的《四个现代化和我们自己》成为那个 时代诗歌的标志。他曾两次荣获中国新诗奖和多次省级以上的大奖。他和他的诗歌一起被 写进了中国当代文学史。
        在中国的诗坛,张学梦永远在领唱,而不是参加合唱;张学梦永远在走自己的路,而不是 跟从别人;张学梦永远在用思想写诗,而不是玩技巧。所以,张学梦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诗人。
        著名作家刘绍棠与张学梦初次见面笑着说:“像个诗人样儿”。张学梦有着某种哲人的 睿智,言语中常常流露出公民立场和人文情怀。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审美磁场和气场,不管他 走到哪里,总有一种吸力和引力。这被吸引的人,既包括凡人俗子、平民百姓,也包括一些著 名诗人、文学大家,甚至大师级的人物。这种魅力在于他那高屋建觀的见识,精卓高深的思 悟,独辟蹊径的睿智,而这种智慧的根源在于他丰富多样的阅历,坎坷多艰的人生,复杂多变 的社会。
        张学梦出身不属于“红五类”,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注定他的人生图谱不是清一色的,而 是多色调的。1957年,他十七岁那年初中毕业时,为了不再给家里增加负担,他考上了唐山 市话剧团。在话剧团里写海报、拉大幕、画布景、搞音响、做群众演员、跑龙套,那时的话剧团 经常出外演岀,甚至到外省,就像吉卜赛的大篷车一样,开着卡车到处“流浪”,因而他活得很 惬意。但他深知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于是便离开了话剧团去了唐山市冶金矿山机械厂, 在工会做宣传工作。这样便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干,因为他作词作曲,画画,写艺术字,写稿作 诗等样样都能干一点。谁知干了一段时间以后,他非要到生产一线去干活,厂里只好安排他 到车间,一干就是五年。后来随着工厂减员,又到了唐山市劳动局生产服务队,这样使得他 几乎干遍了建筑、筑路、装卸等所有的苦累活计。1973年,他进入唐山机械制造厂,干过翻 砂工、炉前工、木模工、质检员、搞过企业管理。他很有灵气,有的甚至是无师自通。他会看 图纸,会干翻砂用的木样儿,会看铁水的火候儿,很快成为了厂里的顶梁柱,大家钦佩他、信 服他、尊重他,使得他在厂里有极好的人缘。他喜欢读书,尤喜读普希金、海涅、歌德、惠特曼 等人的诗歌,但此时的他,却还从未作过文学梦。
        地震后,有个姓苏的工友很喜欢写些诗歌,并经常发表在《唐山劳动日报》这样的报刊 上。工友对张学梦说,咱们写诗吧。这样便激起了他创作诗歌的念头。工厂前边有〜片水 塘,水草茂密,荷筮盛开,被工人们称作“南湖”。他经常去那里,面对静静的荷塘,冥思苦想, 构思创作。不久,他将自己写得诗寄给了刚刚复刊不久的《诗刊》。6天后,《诗刊》编辑部作 品组便回了信儿:“你的诗既有形象,又有思想,望尽快写一些,迅速寄来”。他看后,十分激 动,立即写了起来,没有写诗的纸,他就用废纸作诗,陆续寄给了《诗刊》。很快,《诗刊》寄来 一个大信袋,里边装着厚厚的两本稿纸和一封信。信上写着:“你的诗经编辑部研究,决定发 表,发表什么诗,由你自己决定。"
        见信后,他十分激动,文思泉涌,当天晚上一气呵成,写出了长诗《第五个现代化》。此时 的他已经敏锐地看到除了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即“第五个现代 化此时是1978年的初冬,地震后盖的简易房四面透风,很冷,但张学梦心里却充满暖意, 因为《诗刊》的大门终于向他敞开了,他的文学的春天终于到来了。这首长诗在《诗刊》1979 年第5期发表,发表时被《诗刊》编辑邹荻帆改为《四个现代化和我们自己》。著名诗人、翻译 家刘湛秋同期发表评论。同年《诗刊》第7期发表了著名诗人公木的长篇评论《发人深思的 诗——读〈现代化和我们自己〉》,认为这首“高瞻远瞩、大气磅礴的诗篇",“表现了时代精 神”,“提出并回答了一代人所普遍关心的问题"'现代化和我们自己更重要的是“提出了 '人的现代化'这是诗篇所展示的一个新的领域。”即“要想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献身,首 先需要使自己现代化,一切要从自己现代化做起”所以,“它是时代的回音,它是为一代人作 出的响亮的回答。"⑵可以说,“这首诗开文学作品呼唤中国的现代化之先河,是文学界第一 声渴求现代物质文明的钟声”,“使当时的中国诗坛振聋发殲,令那些遮遮掩掩宣泄个人晦暗 心理和无病呻吟缱缱绻绻的诗作顿失颜色。给当时的中国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时代之 风,对中国诗坛是一次有力的震撼与冲击。……对于中国新诗的发展,是具有某种革命的性 质和划时代意义的”⑶。正是如此,这首长诗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月余,成了脍炙人口、 人人传诵的一首长诗。从进入文学的新时期以后,还没有一首诗能够达到这样的影响力。
        因此,在1981年此诗获得了 1979-1980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奖。
        后来《诗刊》编辑王燕生曾这样回忆这首诗发表的经过:1979年,王燕生收到了一份张 学梦的写得“很不像样”的手稿。一沓打字员使用的油光纸,用半截铁丝串起,模糊的字迹忽 大忽小,标点符号也是高兴时点一下。但他却从这沓油光纸上看出亮点,并决定见见作者。 在唐山大地震的一片废墟中,他在防震棚里找到了张学梦。屋里没有一件家具,墙壁上钉块 木板,上面排列着几十本中外书籍。他十分感叹作者在这种简陋的环境中竟能写出这样充 满现代思想的诗歌来。正是在《诗刊》编辑部的热心关照下,才使得这首长诗得以发表,也使 得张学梦有幸参加了首届“青春诗会”的学习。参加这次学习的还有梁小斌、叶延滨、舒婷、 才树莲、江河、杨牧、徐晓鹤、梅绍静、高伐林、徐敬亚、陈所巨、顾城、徐国静、王小妮、孙武军、 常荣,共17位在中国诗坛引起反响的青年诗人。在1980年的7月20日到8月21日为期一 个月的学习中,艾青、臧克家、田间、贺敬之、李瑛、蔡其矫等到会授课,严辰、邹荻帆、柯岩、邵 燕祥亲自辅导,为与会的青年诗人修改作品,并与他们交谈、对话、讨论,表现出了改革开放 初期浓重的开放、宽松、和谐和民主的浓重的文学氛围。这次诗会的成果在《诗刊M980年 10月号以“青春诗会专号”发表,轰动诗坛,为80年代的中国诗坛揭开了青春篇章。对此,多 年后,参加首届“青春诗会”的著名诗人杨牧回忆道:“当时,物欲还在遥远的彼岸,没到中国 人心上登陆。这批学员住着《诗刊》腾出的四间有蚊子袭扰的平房,吃着北京京剧院一两毛 钱的饭菜,没有任何人觉得不妥,感到不适。倒是丰盛的精神大餐经过了精心料理……”“虽 然那间平时摆放着一张乒乓球桌的房子灰头土脸,在其间举行的讲课和座谈却足以照亮任 何一座文学殿堂。大师级、专家级的前辈坐到了面前,他们是艾青、臧克家、田间、贺敬之、蔡 其矫、张志民、李瑛、黄永玉、袁可嘉、高莽、陈涌、顾骤和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的冯牧等。”“加上 《诗刊》社内部的前辈严辰、邹荻帆、柯岩、邵燕祥,18个老师教17个学生,,一对一,还绰绰有 余。大约在中国的习诗者中,再没有比这17个后生更幸运、更特殊、享受过更高待遇的了! 那次创了许多历史之最,被称为诗歌'黄埔军校,第一期的'青春诗会,,不仅成为了中国当代 新诗史上一个颇有斤两的事件,17个人中也产生了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诗坛有深刻影响的 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朦胧诗)两大流派的代表诗人、五个省作协副主席、国内三大诗刊的主 编、一个'三个崛起'的理论代表……”⑷
        如杨牧所说,正是这次青春诗会使得张学梦有幸结识了中国当代文坛重量级的人物,并 从他们的授课中学到了许多受益终生的学养和交谈中得到了和铭心刻骨的教诲。在这些与 会的青年诗人们,张学梦属于现实主义诗派,他的诗有着强烈的公民意识和主旋律的音响, 与“朦胧”诗人的创作主张显然是不同的,但这不妨碍他们成为朋友,成为共同引领中国诗歌 走向的人。以致后来北京大学编写的高校教材《中国当代文学讲稿》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中国当代文学讲稿》都有对张学梦及其作品的论述。
        张学梦参加“青春诗会”以后和诗歌得奖后,便由工厂调到了唐山市文联,任专业作家, 在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河北省作家协会第五届副主席及第六、七届政协委员等 职,并被评为一级作家。
        因为张学梦的诗作太多,我们只能掠影式的罗列一下他的诗作和获奖情况。
        1983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诗歌《祖国,振兴的时刻》获1982年河北省建设新人新貌文 艺优秀作品奖。1985年诗集《四个现代化和我们自己》获全国1983-1984年优秀新诗集奖。
        1986年《解放军文艺》第1期发表献给国际和平年的长诗《凝视鸽子的少女》。这首长诗在福 建、江苏、辽宁等多家电台向海内外朗诵播发,《中国文学》英法文版两次向国外翻译介绍, 《新华文摘》两次转载他的诗歌。1987年,组诗《胚芽骚动的城市》获第二届河北文艺振兴 奖,1987年后,先后与李思业合著出版了格言集《爱的格言》《爱情箴言》《人生妙语》,在全国 各级报刊上发表短诗万余行。2005年与郁葱、大解合著出版了《人类诗篇》,由时任外交部 长的李肇星作序,作为国礼献给了参加“联合国成立60周年”庆典的所有成员国。这是一部 开历史先河的作品,也是中国诗界前所未有的举措。《人类诗篇》是诗人面对人类、面对世界 的真情歌颂,对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的着力赞美。2009年与郁葱合著出版了《祖国诗篇》。 “这部诗集从形式到内容,诗人们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歌唱,动情 的叙事与细微的抒情交织,语言恢弘大气、纯粹明澄、疏朗美好,创作手法多样,形式富于变 化,以诗人宏阔的胸襟和深刻的视野,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出一幅壮观瑰丽的当代新中国 画卷,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也是诗人的一部倾心力作。”關
        从张学梦成名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但他依然以高质量、多数量的作品活跃在中国的 诗坛*一直坚持自己的诗歌精神、创作方向,并且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审美思想和哲学视野。 他认为诗人不应该处于匍匐状态,而是应站起来,以理性的头颅仰望天空;有世界的眼光、历 史的眼光,有地球村的公民意识、胸怀和襟抱;向人们提供新鲜的思想和观念、哲理与警句。 诗人要懂得自然科学,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因为自然科学恰恰是哲学的母亲。现在一些很 有才华的诗人精通炼金术,但没有炼多少金子,是因为没有找到金矿,所以诗歌创作也必须 由术回到道,由方法论回到本体论。诗歌正走向现代性,但还没有真正达成现代性。他认 为,随着祖国的和平崛起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必将产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怀全人类命运的 世界公民式的中国诗人……他相信,在新的人类精神家园建设中,这样的中国诗人群,必将 灿然走上世界诗歌的圣坛「句
        这就是张学梦的对当下诗歌创作现状的基本看法和评价。
        张学梦是一个现代诗人,是现代精神的歌者。所谓的现代诗人,不仅仅是在他的诗篇中 展布了现代词汇和现代写法,而更重要的是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现代精神。作为一个现代 诗人,张学梦的思想和灵魂都是“现代化”的。他是新时期以来的“一个从历史反思中,较早 地警醒并感应这种时代的召唤而致力于诗歌现代性的追求与创构的诗人”。在“他的灵魂深 处体验和契合了时代强劲脉动与历史走向”,“也孕育了对未来无限热切的向往”,算他以强 烈的现代意识、博大的人文情怀、诚挚的爱国精神、广阔的全球眼光关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 变化和历史的走向,表现出一个现代诗人的诗歌精神和审美思想。
        强烈的现代意识。从张学梦的诗中处处充满现代意识,不仅仅是引领的诗歌的走向,而 且是在导引着人们的思维甚至是思想。如他的成名作《现代化和我们自己》,就率先提出了 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令全党、全民“谁也不能回避”的问题“现代化和我们自己":“你将怎样去 实现新时期总任务? /你用什么去推动社会生产力? /思想的银燕有没有从额顶起飞? /臂 上小生产的胎迹有没有擦去? /你能看懂四个现代化的蓝图吗? /哪些科学家头像是时代的标记?”所以,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是要使“我们自己”现代化。诗人“在这里提出了 '人的现代 化',这是诗篇所展示的一个新的领域。”“'人的现代化'才真正是'当务之急'”。“这首诗的 重大价值,在于他把自我生命与历史在现代性这一点上凝聚起来,提出迫切的时代命题,从 而以其尖锐性和震撼性,高标了诗歌现代审美精神。”弱在他后来的《生产力之歌》等诗歌中 对发展生产力在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进行了诗性的解读和和推 崇,针对历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命题。这样,张学梦的诗以“铿锵有力的语 势和大众、时代相融相系的语境",使“中国诗坛振聋发糠”⑴。
        博大的人文情怀。张学梦是一个人本主义者,在诗中,他始终寻求人的解放,唤醒人性 的复苏,希望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一个花园式的充满鸟语花香的伊甸园。他用诗发掘人性、 表现人性、召唤人性。所以他的诗可以称得上是“人的文学”。所谓“人的文学”,就是讲人 道、爱人类,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C10: o张学梦是一个充 满现代性的人文启蒙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面对人性的沉沦和丧失,他用诗 呼告和吁求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并着力发现新的人性。而在当下的历史语境中,则勇敢地承 担起改变浮躁、孱弱、迷乱的人们精神的状态和纠正忽视或漠视精神价值取向的责任,并显 示出了如何将处在精神困境的人们从精神困境中拯救出来的整体思考。可以说,在张学梦 的诗中充满了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出了对人的命运和心灵的关切,对人的发展和完善、人 性的优美和丰富、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关切,以及“一种对于人类发展前景的真诚关怀,一种作 为知识分子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专业岗位如何结合的整体思考”,〔逍注重“人”的 精神价值的全面提升。为此,他创作了一系列关于“人”的诗,如在长诗《人之歌》中,他把人 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价值单元,提倡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提倡人性的觉醒和人性尊严,对新 的人生价值和人生信念的赞颂,较早地唱响了“人之歌”。他的这些作品无疑“是具有某种革 命的性质和划时代意义的”口幻。
        诚挚的爱国精神。张学梦是一个爱国者,在他的诗中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的爱,这种 爱是真诚的、热烈的,全身心的。这正像诗人在“自序”中所写的那样:“祖国的诗意是普遍 的。爱是普遍的。我们试图表达一切永恒元素和短暂现象:阳光镀亮的一粒沙、少女的一个 微笑、伟大人民、寻常自己、具象与抽象……蕴含激情或者沉重的诗句覆被在凌晨和黄昏,亲 情、感情、悲情、温情,无须创造,只要釆撷,俯拾即是。而所有的乐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 单歌唱,这些宏大与温润、交响诗与小夜曲,只要一阵轻风吹来,就会轻轻地碰触到我们的动 情点……”这是诗人对祖国的真情表达,心灵倾诉,如诗人在诗中所写道的那样:“祖国,我跃 上公民意识的平台把你讴歌/讴歌你国家精神的升华与性格/讴歌你把陶罐和偶像毅然挪 到身后/陡然攀升到现代的高度直面当代的思维与困惑”。诗人作为祖国的一个因子,“爱 祖国,是必然的'',祖国成为了诗人心中一块神圣的领地,他用心用情诗化、美化她,朝圣般地 歌唱她、膜拜她,表现出一个儿女对祖国母亲的大爱之情。
        广阔的全球眼光。张学梦一贯认为是诗是没有疆界的,“不论你乡土或工业、自然或城 市,不论你庙堂或民间,不论你传统或先锋前卫,不论你现代后现代,不论你女性男性、50后 90后,不论你叙事或抒情,不论你秉持什么哲学和美学的旗帜,不论你个体化写作或宏大叙 事,不论你逃避或担当,不论你刺猬或狐狸,不论你现实超现实,不论你主流或边缘……不论 你在诗歌生态系统中处于何种位置,我们都共时地处在同一场域板块,并历时地向着世界的 现代化'现代性漂移推进……”他同时认为,在开放的中国,全球化时代。诗人应该具有地球 村意识,具有全球视野,应该成为关怀全人类命运的世界诗人。“在新的人类精神家园建设 中,这样的中国诗人群,必将灿然走上世界诗歌的圣坛。叩的正是这样,张学梦的“诗歌的视 界,已是一个玫瑰色的从有限向着无限伸延开放的空间”,他“将自己的思考,落向了邈渺宇 宙,幽兰的星际,理性、理想的相交点,落向了人与自然的宽宥、亲和,落向劫难、死亡和命运, 落向对良知、和平的呼唤与祈祷,落向了为整个地球的心灵垒砌而起的小屋……”5】在《人 类诗篇》这部诗集中,诗人以中国公民的立场、世界公民的眼光为全世界的200多个国家和 地区歌唱,以非政治、非宗教、非种族、跨文化的立场,站在联合国宪章之上,在圣母玛利亚之 下歌唱整个人类,以前所未有的恢弘视野和博爱胸怀对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度的人 们给予温馨的祝福。这样就使中国的诗歌从封闭、偏狭的民族化转到了世界化、人类化,由 民族立场转到了全球和整个人类立场。所以,这部诗集的价值在于它是分水岭式的,具有超 越前人的开拓性的意义。这正如前外长李肇星在《序》所说的那样:“诗之羽舒缓又宁静,清 纯而从容。和平、发展、合作,是中国*人民的心声。诗人们爱中国,也爱世界。他们说,每个 国家都放射着光辉;每个民族都散发着芬芳。”诗集“渗透着全球意识,以前所未有的恢宏视 野和博爱胸襟,俯瞰我们居住着的这颗蔚蓝色寰球,对栖居在之上的各个国家、各个种族、各 种肤色的不同人群,发出中国诗人传自东方的歌吟”口5〕。它就像没有刺的玫瑰,给人温馨, 给人以愉悦;就像和煦的春风,给人以温暖,给人以美好。这是一部人类和平奏鸣曲,悠扬而 又舒缓,明丽而又阳光。
        多年来,张学梦一直以“磊落坦诚的胸怀、平易随和的柔肠、对名利淡薄超脱的性情”得 到诗人们的普遍赞誉,而他的诗歌也“以其思想和艺术的高度”,“耸成了一座高峰”。如今, 他正“向着现代性,向着人类精神的新巅峰,向着伟大与卓越前进”口句。
        注释:
     [1]   郁葱:《〈祖国诗篇〉和〈人类诗篇〉》,郁葱博客2009年9月16日。
    [2]     公木:《发人深思的诗——读〈现代化和我们自己〉》,《诗刊H979年第5期。
     [3]     《〈诗选刊〉评选:1978-2008河北诗歌十大经典》,华语文学广场网前沿2008年12月 9日。
     [4]   《诗人西川:“诗人生在中国,真是太不幸了”》,《中国青年报》2007年9月19日。
    [5]     《祖国诗篇》,中国作家网2009年9月2 2日。
    [6] [13] [16]张学梦:《如果时代呼唤,缪斯就会响应)),2010年《诗刊》第10期。
      [7][8]  苗雨时:《现代精神的歌者——张学梦论》,《走向现代性的新诗》,河北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第122页。
      [9]  郁葱、陆地、刘松林*感受张学梦》,《诗神》2002年第1期。
        [10]转引自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11]陈思和:《就95人文精神论争致日本学者》,摘自《以笔为旗——世纪末文化批判》,湖 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5]王志勇;《祖国诗篇:铿锵与呢喃》,《凤凰》2010年下半年刊。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