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文坛两代同为作家而又操纵同一种创作文体的作家并不鲜见,如杨沫和老鬼、茹志 鹃和王安忆等,因此在中国文坛留下了许多佳话,而李瑛和李小雨父女更是众口皆碑的楷 模。李小雨现为《诗刊》常务副主编,中国诗歌协会副秘书长。在2010年11月末在唐山大 南湖召开的“第二期中国唐山国际作家写作营暨百位诗人写唐山”的活动中。我非常荣幸地 见到了李瑛和李小雨父女。因为此次活动是由《诗刊》社操办的,李小雨和峭岩为这次活动 北京方面的主持人。在整个会议的筹办、召集和活动期间,她事无巨细、尽心竭力,才使得此 次会议开得圆满成功。年逾八旬的诗坛泰斗李瑛先生也以名誉团长的身份参加了会议,为 这次活动增加了许多分量。李瑛先生此次来唐山,一是他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二是因为李小 雨操办此事,才促使他参加了这次活动。也许是李瑛的威信和李小雨的人缘,使得当今诗坛 的一些重量级的人物纷纷到场,张同吾、峭岩、韩作荣、朱先树、杨匡满、寇宗鄂、査干、程步 涛、曾凡华、周所同、兰草、王久辛、商泽军、刘向东等一行40多人一同来到了唐山的大南湖, 为新唐山抒情写意。
在整个活动期间中,李小雨显得沉稳踏实、大度从容,把会议安排得有条不紊、张弛有 度。尤其是她纯朴、和善的性格博得了大家的赞许。她没有一丝张扬和粉饰,没有一点做作 和显示,淡淡地笑,静静地听,缓缓地说,颇具大家气度,一下子拉近了她与我们这些家乡人 的关系。这不由的使我想起了一位女性评论家对她的印象:“前年,我第一次见到小雨,没有 交流,只是静观,我鲜明地感觉到她所蕴涵的智性美与道德美,她娓娓而谈,不粉饰不夸饰甚 至也不修饰,一切呈现出本真状态,但你能感受她的质朴与纯正、宽厚与慈爱气⑴这与我对 李小雨的印象颇为接近。但我却不是第一次见到李小雨,早在2007年6月,由《诗刊》和中 国铁路文联主办、北京铁路局和唐山市文联承办的青年诗人李木马的长诗《铿锵青藏》诗歌 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李小雨,并听到了她卓有见地的发言,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后因下雨,散会后她搭我们的车回家,考虑我们急于赶路,她说什么也不让我们把她送到家 中,而是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地方下车,打伞冒雨回家了。我在车中望着走进雨中的她,心中 生发出许多敬意。后来因为这次活动是北京与唐山两地操办,我也曾去北京,与李小雨和峭 岩先生共同研究会议事宜。因为是家乡人,很是亲近,很快定下了开会的一切事宜。但好事 多磨,直到2010年的冬初才使得此次活动成行。此时唐山的大南湖虽初见寒意,但大家其 乐融融,尤其是李瑛先生的到来,使得众人喜出望外,唐山市委领导也甚是高兴,可谓诗人盛 会喜空前。大家对李瑛先生敬重有加,而李小雨对父亲更是关心备至、照顾周到,甚至在吃 饭时也要告诉父亲要吃些什么,一副孝女的样子,使我颇受感动。
我正在写《滦河作家论》,李瑛父女自然是入选的。李小雨的评论我还未写,她带来了一 些资料给我。为了增加此书的分量,我恳请李瑛先生为此书题词。因为李瑛先生年纪大了, 写字手有些颤抖,颇有些为难。李小雨见我恳切,答应做做父亲的工作。在第二天,李小雨 交给我一副李瑛先生写好的题词,上面写着:“凤凰群星光耀九州",意寓唐山这个美丽凤 凰城的作家群星璀璨,光耀中国文坛。我喜出望外,十分感谢李瑛先生和李小雨。随之,张 同吾、峭岩、韩作荣、关仁山等唐山籍的作家、诗人也都为此书题了词。
在整个会议期间,我发现李小雨和父亲一样,有着很深的恋乡情结。小时候她是从父亲 的诗里认识故乡的,因为唐山这个亲切的名字时常在父亲的作品中出现,这样也使她深深地 眷恋着自己的生命之根,使自己的情感和家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李小雨真正走进故乡是 在1969年。当时十八岁的她带着父亲的期望,来到丰润县中门庄公社插队落户,在这里度 过了两年的时光,与乡亲们朝夕相处。此后她曾多次回乡探望乡亲们。在1976年唐山大地 震时,刚进《诗刊》社的李小雨在地震后的第8天就来到唐山。在故乡的满目疮痍的废墟上, 她的心在流血,眼在流泪,含着巨大的悲痛写出了《震不倒的红旗》等诗篇。在唐山大地震二 十周年的时候,李小雨陪父亲在抗震纪念碑广场祭奠亡灵,望着直插蓝天的高耸的纪念碑, 父女俩禁不住泪流满面,同时心中也充满了自豪,因为家乡就像一只涅槃再生的凤凰展翅高 飞了。“就是在这座没有墓志铭的废墟上/一座新城高昂着头站起来…“•”李瑛在《光明日 报》发表的长诗《寻找一座城》中表达出了父女俩对故乡的无限深情。
在这次与会的诗人们的留言上,李小雨写下了这样的话:“浪迹天涯多少载,犹是故乡梦 里人”。这不由得使我想到,虽然多年来李小雨在中国的诗坛上活跃,但始终念念不忘家乡, 经常回家看看。在家乡丰润举办李瑛先生的作品专场朗诵会时,虽然李瑛先生未能亲自到 场,但李小雨带来了父亲的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亲爱的父老乡亲们,大家好!唐山丰润 区是我的故乡,它的山凝成我的骨骼,它的水流成我的血液,它的泥土孕育了我生命的基因, 我是吃它的乳汁长大的。我的青少年动荡苦难的岁月,是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度过的,离开她 后,无论我走到哪里,也无论离开她多久,总是情牵梦绕地想起她,怀念她。她像一座巨大的 磁场,时时刻刻吸引着我”⑴。这何尝不是李小雨的对故乡情感的表达啊!此信感动得在场 的人为之动容。
在此次活动中,我为她的“人文合一”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并进一步了解了李小雨的丰富 的创作人生和她美好的诗歌世界,
在整个活动期间中,李小雨显得沉稳踏实、大度从容,把会议安排得有条不紊、张弛有 度。尤其是她纯朴、和善的性格博得了大家的赞许。她没有一丝张扬和粉饰,没有一点做作 和显示,淡淡地笑,静静地听,缓缓地说,颇具大家气度,一下子拉近了她与我们这些家乡人 的关系。这不由的使我想起了一位女性评论家对她的印象:“前年,我第一次见到小雨,没有 交流,只是静观,我鲜明地感觉到她所蕴涵的智性美与道德美,她娓娓而谈,不粉饰不夸饰甚 至也不修饰,一切呈现出本真状态,但你能感受她的质朴与纯正、宽厚与慈爱气⑴这与我对 李小雨的印象颇为接近。但我却不是第一次见到李小雨,早在2007年6月,由《诗刊》和中 国铁路文联主办、北京铁路局和唐山市文联承办的青年诗人李木马的长诗《铿锵青藏》诗歌 研讨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李小雨,并听到了她卓有见地的发言,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 后因下雨,散会后她搭我们的车回家,考虑我们急于赶路,她说什么也不让我们把她送到家 中,而是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地方下车,打伞冒雨回家了。我在车中望着走进雨中的她,心中 生发出许多敬意。后来因为这次活动是北京与唐山两地操办,我也曾去北京,与李小雨和峭 岩先生共同研究会议事宜。因为是家乡人,很是亲近,很快定下了开会的一切事宜。但好事 多磨,直到2010年的冬初才使得此次活动成行。此时唐山的大南湖虽初见寒意,但大家其 乐融融,尤其是李瑛先生的到来,使得众人喜出望外,唐山市委领导也甚是高兴,可谓诗人盛 会喜空前。大家对李瑛先生敬重有加,而李小雨对父亲更是关心备至、照顾周到,甚至在吃 饭时也要告诉父亲要吃些什么,一副孝女的样子,使我颇受感动。
我正在写《滦河作家论》,李瑛父女自然是入选的。李小雨的评论我还未写,她带来了一 些资料给我。为了增加此书的分量,我恳请李瑛先生为此书题词。因为李瑛先生年纪大了, 写字手有些颤抖,颇有些为难。李小雨见我恳切,答应做做父亲的工作。在第二天,李小雨 交给我一副李瑛先生写好的题词,上面写着:“凤凰群星光耀九州",意寓唐山这个美丽凤 凰城的作家群星璀璨,光耀中国文坛。我喜出望外,十分感谢李瑛先生和李小雨。随之,张 同吾、峭岩、韩作荣、关仁山等唐山籍的作家、诗人也都为此书题了词。
在整个会议期间,我发现李小雨和父亲一样,有着很深的恋乡情结。小时候她是从父亲 的诗里认识故乡的,因为唐山这个亲切的名字时常在父亲的作品中出现,这样也使她深深地 眷恋着自己的生命之根,使自己的情感和家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李小雨真正走进故乡是 在1969年。当时十八岁的她带着父亲的期望,来到丰润县中门庄公社插队落户,在这里度 过了两年的时光,与乡亲们朝夕相处。此后她曾多次回乡探望乡亲们。在1976年唐山大地 震时,刚进《诗刊》社的李小雨在地震后的第8天就来到唐山。在故乡的满目疮痍的废墟上, 她的心在流血,眼在流泪,含着巨大的悲痛写出了《震不倒的红旗》等诗篇。在唐山大地震二 十周年的时候,李小雨陪父亲在抗震纪念碑广场祭奠亡灵,望着直插蓝天的高耸的纪念碑, 父女俩禁不住泪流满面,同时心中也充满了自豪,因为家乡就像一只涅槃再生的凤凰展翅高 飞了。“就是在这座没有墓志铭的废墟上/一座新城高昂着头站起来…“•”李瑛在《光明日 报》发表的长诗《寻找一座城》中表达出了父女俩对故乡的无限深情。
在这次与会的诗人们的留言上,李小雨写下了这样的话:“浪迹天涯多少载,犹是故乡梦 里人”。这不由得使我想到,虽然多年来李小雨在中国的诗坛上活跃,但始终念念不忘家乡, 经常回家看看。在家乡丰润举办李瑛先生的作品专场朗诵会时,虽然李瑛先生未能亲自到 场,但李小雨带来了父亲的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亲爱的父老乡亲们,大家好!唐山丰润 区是我的故乡,它的山凝成我的骨骼,它的水流成我的血液,它的泥土孕育了我生命的基因, 我是吃它的乳汁长大的。我的青少年动荡苦难的岁月,是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度过的,离开她 后,无论我走到哪里,也无论离开她多久,总是情牵梦绕地想起她,怀念她。她像一座巨大的 磁场,时时刻刻吸引着我”⑴。这何尝不是李小雨的对故乡情感的表达啊!此信感动得在场 的人为之动容。
在此次活动中,我为她的“人文合一”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并进一步了解了李小雨的丰富 的创作人生和她美好的诗歌世界,
二
李小雨沉稳、从容、大度,是一个心里充满阳光的人。她用诗照亮生活,照亮人生,照亮 了诗坛。因为父亲是一个军人,所以她从小随父母在部队生活。作为李瑛的女儿,李小雨是 伴随着父亲的诗歌长大的。她童年中印象最深的,是无数个深夜,当她一觉醒来,四壁黑暗, 遮挡光亮的报纸上,映出了父亲端坐桌前写诗的身影……很多时候,李小雨还是父亲诗作的 第一个读者。她常常溜进父亲的书房翻看父亲的手稿。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发生后, 在十八岁那年,她和当时千千万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样,回到了父亲常思常写的故乡。
两年的下乡生活把她原来想象中的故乡化作了有形,使她接上了地缘和亲缘。在家乡风雨 的沐浴中和乡亲们的关爱下,这个从小在部队长大的率真、单纯的她,多了些成熟和沉稳,淳 朴与和善良,使她更多地了解和体验到了父亲诗中所描绘的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对家乡的深 厚感情。人生经验增长了许多,对世间的人情冷暖懂得了许多,使她以后诗歌创作的生活积 累也厚实了许多。下乡生活,对她来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她把青春和汗水留 在了家乡的土地上,家乡的山水也给了她不绝的创作源泉。长地垄、向日葵、土屋矮墙、小油 灯……这些家乡的图景成为了她诗歌中的意象。其中,她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新诗集奖和 第一届庄重文学奖的诗集《红纱巾》就是记录这段青春岁月的。那“红纱巾"就是她“青春的 血液的颜色”,“跳跃的脉搏的颜色唐山是她的根,故乡使她的生命和诗同时闪亮。无论 她在哪里,无论她走多远,故乡始终分享她的一份感情。在故乡生活两年后她参军入伍,在 铁道兵基层单位当卫生员,在火热的生活的感召下和社会担当意识的驱使下使得她开始创 作,1972年,二十一岁的李小雨发表了她的第一组诗歌《釆药行》,从此一发不可收,发表了 许多表现部队生活的诗歌。她和父亲“金戈铁马”的写作风格不同,李小雨的诗细腻柔婉,生 活气息浓郁,内心体验真切,善于凭着对生活敏锐的直觉和纤细的情感来捕捉意象,显现意 蕴。但与父亲的诗相同之处,就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1976年,父亲创作的悼念周恩来总 理的长诗《一月的哀思》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无法公开发表,便将它默默地藏在抽屉底层,李小 雨发现后,一读便舍不得放下,每一次泪水都打湿稿纸。后来此诗发表后,感动了整个中国。 也许正是由于她在农村、部队生活的磨砺和思想的历练,不仅使她能够以足够的自信迎接文 坛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同时也使得她的审美心理图式更加丰富,审美反映更加迅捷,使得 她的青春诗歌更加亮丽多彩。如当她看到鸽子在蓝天飞过时,便“满眼是阳光和变幻的虹”; 当她站在内蒙古辽阔的草原上时,就能闻到“枣验乌在嗅着热血的芬芳”,看到“白骏马在梦 着遥远的太阳”(《马头琴》);当她在海南岛海边时,能看见“南方之海在太阳下燃烧,/涌起了 连天的连天的火苗”(《海之舞》),这使得她“生命的热情像一阵阵海浪”,“每一个浪头后都涌 起更大的潮!”诗人的诗心在与时代脉动,诗情在与社会共鸣。这些诗句在今天看来虽然有 些浅近和直白,但意象明快,激情灌注、色彩纷呈、诗意焕然,且不乏理性的深度。我们通过 这些不同审美意象的跃动可以看出时代的变化和历史的走向,同时也让看出这位文静的女 诗人阳刚之气,有着“大海跳动着生命的、真爱的、美丽的舞蹈,/一个宇宙在海面上轻轻地 摇”这样具有恢弘之气的诗句。
李小雨是一个积极进取和不断创新的诗人。在多年的创作中,她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 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过了从单纯明快到内涵丰富的发展历程。当年她饱蕴热情去绘制 青春的素描,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随着文化视野的开拓和情感体验的深化,她不断对诗 的本体进行开掘,同时也不断丰富诗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从探求爱情真谛到重塑人格模 式,从寻觅文化之源到思考人类命运,便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诗的世界。这个诗的世界是东 西方文化相融会的产物,又是独属于她的婴儿,是她的文化性格和审美个性的再现”⑴。早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她和舒婷、傅天琳的名字",“作为诗的象征,拨动了……一代人青 春的琴弦”⑵。如她的《向日葵》《海南情思》《红纱巾》等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运用了 象征、暗喻、隐喻、通感等现代诗创作的多种艺术技巧,表现出了多重的审美蕴涵,给人以审 美诱惑。所以当时有人把她归入当时红极一时的“朦胧诗”的群落。尤其是她在1980年2 月22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海南情思》,在关于“朦胧诗”的争鸣中被作为典型例证评说 而引人注目°有的评论家认为:“跟舒婷一样,李小雨的诗是写给同时代青年人的,书写理 想、爱情、友谊、人的尊严和对自由的渴望等青春记忆,使其不少诗蒙上一层浪漫气息,构筑 了浪漫的'玫瑰谷'”产
李小雨的诗不仅在形式上创新,也追求意蕴的厚重和思想的深邃。作为一个有深厚的 历史意识和深邃的文化意识的诗人,在她的诗中充分地显现出了史学的容量、哲学的分量和 诗学的质量,并能以此打动人心、感动社会。在她80年代中期以后的作品中,“通过历史和 文化洞察力的强度和深度,或广泛的文化历史意识,证明了自己很大一部分诗作的历史/文 化认识价值或历史/文化媒介价值”,因此逐渐成为''一位具有宏大历史和文化叙述意识的诗 人,而且表现出了新的历史和文化阀限,以及新的历史和文明结构的诗学轨迹"曲。在这些 诗作中,她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作历史之慨叹,抒心灵之哲思,而是将历史意识、文化意 识、审美意识和诗性意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含蓄蕴藉地作诗意地呈现,从不作直泄式的表 现。她喜欢把一些“史物”,诸如“兵马俑”、“丝绸之路”、“敦煌”、“青铜器”、“碑林”等历史文 物还原,然后再把“史物”诗化为历史和文化的对应物,把它幻化或美化在美丽的诗行中,并 形成了先“史物”、后“史我”的历史抒情结构,给人以审美的畅想和历史的沉思。她的审美目 光不仅向历史回溯,而且向异域拓展。在她那些富有文化内涵和史学内涵的对域外文化进 行深刻透视和思考的诗作中,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审美视域的宽泛和哲学观念的深透。如当 她在罗马看到“耸立于现代天空寂寞中/嶙峋而坚硬”的石柱时,被它在水火中屹立、与天地 长存的圣洁高贵的精神而深深震撼,仿佛听到了它“使人类的历史中响彻/沉沉的凿石之 声”,发出由衷的赞叹:是“石柱”这“一道灰白色光芒”,帮助“我们穿越黑暗”“跨越世之门” (《石柱》);当她站在意大利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雕像时看到了米开朗基罗的伟大:“米开朗 基罗/没有你的凿/我们不会有嘴唇”,“你从世界的任何一个方向直视我们/深一点是手/再 深一点是灵魂”。一切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在用自己的作品开启人们的视界和灵魂,并不惜牺 牲自己成为历史行进的祭品。在比萨斜塔前,面对倾斜的斜塔,她发出了“不知你与世界/谁 更倾斜”的质询,揭示了现存世界在巨大物欲的冲击下、人性倾斜、精神失衡的真实境况。就 这样,李小雨“在自己的诗里自觉地构筑了一个,智力的空间,,以富蕴东方气息的,东方之 光'为文化底蕴,传达出对生命本质的智性思考和对文化的哲性透视,并且站在本土文化和 异域文化生态的双重视角透视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颇富哲性色彩”㈤。因而,李小雨形成 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诗学风范,有了自己的美学情致和诉求方式,成为了中国诗坛风标独具 的女诗人。
李小雨作为一个有独特创作理念和审美规范的诗人,不但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作,而且 有着自己的诗学观念和编辑理念。如她这样规定“好诗”的标准:“首先是一条底线,就是对 语言、方式、技巧的强调不应大于对诗人和诗歌赖以生存的精神活动、灵魂的气韵、气血的强 调;第二个落点是感情,能打动作者的诗才能打动别人;第三个落点是形式,白话诗运动解放 了诗歌形式,一些传统的标准在离我们远去,但抒情、叙事、口语等新的诗歌审美因素在为形 式做补充;第四个落点是独创性,诗须是新鲜、有想象力、个性化的,对已形成时尚的东西,不 随波逐流,并不断地否定它,表现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冲击力这种评判显然是独到而 正确的。同时作为《诗刊》的常务副主编,李小雨且还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来办好刊物,扩大影 响,为此,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在2010年,她所筹办的第26届青春诗会在浙江文成举 行,使得自1980年举办以来、素有诗坛“黄埔军校”之称的青春诗会走过了 30年后,再次集 中展示了当代诗坛生力军的力量。诗界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和一些优秀的青年诗人应邀 到会,共同探讨新世纪诗歌发展之路。这次在唐山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唐山国际写作营暨百 名诗人写唐山”活动也是在她的大力操持下而召开的。可见,为中国诗坛的复兴和繁荣,她 全力以赴。
如今,李小雨已是当代诗坛上一个有广泛影响的诗人。三十多年来,李小雨先后出版了 《雁翎歌》《红纱巾》《东方之光》《玫瑰谷》《声音的雕像》《李小雨自选诗》《李小雨短诗选》8部 诗集。组诗《女孩子,油工衣和毛线团》获1982年《青春》文学奖,诗集《红纱巾》获全国第三 届优秀新诗集奖,并获首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二届铁人文学奖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意、日、 韩等文。诗作也被选入《女作家百人作品选》《青年诗选》《她们的抒情诗》《当代诗醇》等多部 选集中。这样她和她的诗歌一起被人们记住,被历史记忆。
李小雨的诗不仅在形式上创新,也追求意蕴的厚重和思想的深邃。作为一个有深厚的 历史意识和深邃的文化意识的诗人,在她的诗中充分地显现出了史学的容量、哲学的分量和 诗学的质量,并能以此打动人心、感动社会。在她80年代中期以后的作品中,“通过历史和 文化洞察力的强度和深度,或广泛的文化历史意识,证明了自己很大一部分诗作的历史/文 化认识价值或历史/文化媒介价值”,因此逐渐成为''一位具有宏大历史和文化叙述意识的诗 人,而且表现出了新的历史和文化阀限,以及新的历史和文明结构的诗学轨迹"曲。在这些 诗作中,她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作历史之慨叹,抒心灵之哲思,而是将历史意识、文化意 识、审美意识和诗性意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含蓄蕴藉地作诗意地呈现,从不作直泄式的表 现。她喜欢把一些“史物”,诸如“兵马俑”、“丝绸之路”、“敦煌”、“青铜器”、“碑林”等历史文 物还原,然后再把“史物”诗化为历史和文化的对应物,把它幻化或美化在美丽的诗行中,并 形成了先“史物”、后“史我”的历史抒情结构,给人以审美的畅想和历史的沉思。她的审美目 光不仅向历史回溯,而且向异域拓展。在她那些富有文化内涵和史学内涵的对域外文化进 行深刻透视和思考的诗作中,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审美视域的宽泛和哲学观念的深透。如当 她在罗马看到“耸立于现代天空寂寞中/嶙峋而坚硬”的石柱时,被它在水火中屹立、与天地 长存的圣洁高贵的精神而深深震撼,仿佛听到了它“使人类的历史中响彻/沉沉的凿石之 声”,发出由衷的赞叹:是“石柱”这“一道灰白色光芒”,帮助“我们穿越黑暗”“跨越世之门” (《石柱》);当她站在意大利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雕像时看到了米开朗基罗的伟大:“米开朗 基罗/没有你的凿/我们不会有嘴唇”,“你从世界的任何一个方向直视我们/深一点是手/再 深一点是灵魂”。一切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在用自己的作品开启人们的视界和灵魂,并不惜牺 牲自己成为历史行进的祭品。在比萨斜塔前,面对倾斜的斜塔,她发出了“不知你与世界/谁 更倾斜”的质询,揭示了现存世界在巨大物欲的冲击下、人性倾斜、精神失衡的真实境况。就 这样,李小雨“在自己的诗里自觉地构筑了一个,智力的空间,,以富蕴东方气息的,东方之 光'为文化底蕴,传达出对生命本质的智性思考和对文化的哲性透视,并且站在本土文化和 异域文化生态的双重视角透视人的存在价值与意义,颇富哲性色彩”㈤。因而,李小雨形成 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诗学风范,有了自己的美学情致和诉求方式,成为了中国诗坛风标独具 的女诗人。
李小雨作为一个有独特创作理念和审美规范的诗人,不但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作,而且 有着自己的诗学观念和编辑理念。如她这样规定“好诗”的标准:“首先是一条底线,就是对 语言、方式、技巧的强调不应大于对诗人和诗歌赖以生存的精神活动、灵魂的气韵、气血的强 调;第二个落点是感情,能打动作者的诗才能打动别人;第三个落点是形式,白话诗运动解放 了诗歌形式,一些传统的标准在离我们远去,但抒情、叙事、口语等新的诗歌审美因素在为形 式做补充;第四个落点是独创性,诗须是新鲜、有想象力、个性化的,对已形成时尚的东西,不 随波逐流,并不断地否定它,表现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冲击力这种评判显然是独到而 正确的。同时作为《诗刊》的常务副主编,李小雨且还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来办好刊物,扩大影 响,为此,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在2010年,她所筹办的第26届青春诗会在浙江文成举 行,使得自1980年举办以来、素有诗坛“黄埔军校”之称的青春诗会走过了 30年后,再次集 中展示了当代诗坛生力军的力量。诗界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诗人和一些优秀的青年诗人应邀 到会,共同探讨新世纪诗歌发展之路。这次在唐山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唐山国际写作营暨百 名诗人写唐山”活动也是在她的大力操持下而召开的。可见,为中国诗坛的复兴和繁荣,她 全力以赴。
如今,李小雨已是当代诗坛上一个有广泛影响的诗人。三十多年来,李小雨先后出版了 《雁翎歌》《红纱巾》《东方之光》《玫瑰谷》《声音的雕像》《李小雨自选诗》《李小雨短诗选》8部 诗集。组诗《女孩子,油工衣和毛线团》获1982年《青春》文学奖,诗集《红纱巾》获全国第三 届优秀新诗集奖,并获首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二届铁人文学奖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意、日、 韩等文。诗作也被选入《女作家百人作品选》《青年诗选》《她们的抒情诗》《当代诗醇》等多部 选集中。这样她和她的诗歌一起被人们记住,被历史记忆。
三
如果探究李小雨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发现她建构了一个“不属于任何流派与主义而属 于她自己的”,并“涵盖了多种诗学风格”和思想意蕴的“独特的诗歌世界”逍。可以说她是用 青春意识、爱情意识、历史和文化意识来集合成她的创美意识,铸就了她多种诗学风格的艺 术板块,并“用多元化的诗域探索”组合了一个丰富多样、绚丽多彩的美学世界,给人以多样 的审美畅意。
青春意识。李小雨的青春岁月,也是她激情燃烧、诗情澎湃的岁月,下乡务农、参军入 伍、参加工作、深入生活等青春纪事对她来说是铭心刻骨的。她用自己的青春激情把它诗化 成为了一篇篇优美生动、动人心弦的佳作,表现出了时代的旋律和诗人的才情。这个时段的 诗充满了“青春意识”。如创作于青春时段的《雁翎春歌》《黄河岸边的钻台群》《女孩子、油工 衣和毛线团》等,尤其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诗集《雁翎歌》是讴歌华北石油工人“我 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志,以及“天不怕地不怕,改造世界雄心大”的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 这部诗集既是一首“以曲钻机、大钳和输油泵的长啸交织成的志气歌”,也是“一幅呈现着女 钻工活泼的笑虧、春天小河里的倒影及芦花飞扬的秋色的生活图”,更是一部诗人激情荡漾、 舒缓悠扬的交响曲。在这些诗中,诗人没有那种呐喊式的呼叫,没有那种口号式的宣泄,没 有照相般的摹写,而是把自己的激情和思考融汇到沸腾的生活中,“尝试着用诗的语言、诗的 意境和诗的氛围,刻画和表现这群活跃在石油战线的新的人物”如写石油女工:“笑呵, 嚷呵,一失手打破了镜面,阳光下,闪着无数个酒窝”(《井边,一条小河》);写地质师:“谁知他 昨夜什么时候睡下,/只见斜了月牙儿,稀了繁星”(《黎明》);写总工程师和工程师:“一支烟, 点亮了半个湖面,/一床被,温暖了长年的思念”(《雪中》),这些诗善用景物来烘托人物,表现 人物的美质,写得情景交融,清丽纯美,意味悠长。
1. 当然,真正表现诗人的青春意识的诗,还是新的时代的到来,随着诗人青春意识的觉醒, 一批充满青春活力和热量的诗歌,如《红纱巾》《让我们爱吧》《我们的日子》《鸽子》等依次展 现在青春诗坛上,给人以青春的感召和新异的惊喜•这些诗“始于时代潮音的感召,发于锦绣诗心的苏醒,便显现了她的审美个性的端倪,这便是生命意识的复活和超越意识的萌发。 她把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同对生命的珍视融为一体”⑻。同样在《让我们爱吧》等诗 中,也更进一步表现了诗人要以自己的勇敢“改变大地和天空的意义”,自己“思想'‘也“要越 过三块巨大的石头",以获得最大的解放的青春气魄(《天涯海角》)。她的这些诗“或隐或显 地以象征、隐喻等手法雕刻了一代人'红纱巾'记忆中呈现的精神图谱”,⑴当然,她写于青春 时代的诗,有的还较为“简单和直露”,“然而正是灼热的理想光辉,照耀着她的青春素描,没 有那个诗情鼓荡的开端,就没有她今日的丰盈和深厚”。
青春意识。李小雨的青春岁月,也是她激情燃烧、诗情澎湃的岁月,下乡务农、参军入 伍、参加工作、深入生活等青春纪事对她来说是铭心刻骨的。她用自己的青春激情把它诗化 成为了一篇篇优美生动、动人心弦的佳作,表现出了时代的旋律和诗人的才情。这个时段的 诗充满了“青春意识”。如创作于青春时段的《雁翎春歌》《黄河岸边的钻台群》《女孩子、油工 衣和毛线团》等,尤其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诗集《雁翎歌》是讴歌华北石油工人“我 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志,以及“天不怕地不怕,改造世界雄心大”的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 这部诗集既是一首“以曲钻机、大钳和输油泵的长啸交织成的志气歌”,也是“一幅呈现着女 钻工活泼的笑虧、春天小河里的倒影及芦花飞扬的秋色的生活图”,更是一部诗人激情荡漾、 舒缓悠扬的交响曲。在这些诗中,诗人没有那种呐喊式的呼叫,没有那种口号式的宣泄,没 有照相般的摹写,而是把自己的激情和思考融汇到沸腾的生活中,“尝试着用诗的语言、诗的 意境和诗的氛围,刻画和表现这群活跃在石油战线的新的人物”如写石油女工:“笑呵, 嚷呵,一失手打破了镜面,阳光下,闪着无数个酒窝”(《井边,一条小河》);写地质师:“谁知他 昨夜什么时候睡下,/只见斜了月牙儿,稀了繁星”(《黎明》);写总工程师和工程师:“一支烟, 点亮了半个湖面,/一床被,温暖了长年的思念”(《雪中》),这些诗善用景物来烘托人物,表现 人物的美质,写得情景交融,清丽纯美,意味悠长。
1. 当然,真正表现诗人的青春意识的诗,还是新的时代的到来,随着诗人青春意识的觉醒, 一批充满青春活力和热量的诗歌,如《红纱巾》《让我们爱吧》《我们的日子》《鸽子》等依次展 现在青春诗坛上,给人以青春的感召和新异的惊喜•这些诗“始于时代潮音的感召,发于锦绣诗心的苏醒,便显现了她的审美个性的端倪,这便是生命意识的复活和超越意识的萌发。 她把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同对生命的珍视融为一体”⑻。同样在《让我们爱吧》等诗 中,也更进一步表现了诗人要以自己的勇敢“改变大地和天空的意义”,自己“思想'‘也“要越 过三块巨大的石头",以获得最大的解放的青春气魄(《天涯海角》)。她的这些诗“或隐或显 地以象征、隐喻等手法雕刻了一代人'红纱巾'记忆中呈现的精神图谱”,⑴当然,她写于青春 时代的诗,有的还较为“简单和直露”,“然而正是灼热的理想光辉,照耀着她的青春素描,没 有那个诗情鼓荡的开端,就没有她今日的丰盈和深厚”。
爱情追索。爱情诗是女性诗人的主打,并因其性别意识而以其细腻和婉约的特征来 显现独特的情感魅力,以致能够穿越时空永远横亘在人们的视域中。李小雨虽然写了许多 爱情诗,但她并没有一般女性诗人那种缠绵恠恻的婉约,情感体验的直白,而是融进了深刻 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意识,充满了对爱情的追索,使得诗中的感性和理性、感觉和体验达到了 完美的契合,“有一种综合的、和谐的诗质。这不光是指忧伤与愉悦之间,也特别是在感觉、 理智和情感之间,体现了一种对于经验作出反应的较为矜持的姿态和相对静穆的心态。在 诗人经验的感觉、理智和情感模式之间,并没有过于明显的分离”如《红豆》:"在天与海 的尽头/该粉碎的都粉碎了/如残破的贝壳/该隐瞒的都隐瞒了 /如厚厚的沉沙/该忘却的都 忘却了 /如弃船的枯骨/该凋零的都凋零了 /如孤独的海烟/该有梦的都梦过了 /如一闪而过 的鸥翅/该流泪的都流过了 /如蚌内柔柔的盈泪……”“你为什么还要/生长在这里?"诗人用 生动的比喻和“残破的贝壳”、“厚厚的沉沙”、“弃船的枯骨”、“孤独的海烟”等凄凉的意象使 我们在注定失败的爱情结局中,依然看到那绵绵的思念、不绝的哀怨还执拗地“生长在"失意 者的心里,以致在分手后,总爱犯那“美丽的错误”,甚至“总是这样猝不及防”,充满了丰富的 人生况味和哲理的意味。在有的爱情诗中,诗人摒弃了多样化的修辞手法,但依然写得形象 深刻,能够抵达爱情的真义。如《连词》:“在那飘忽不定的爱情之上/你构筑神秘的船和桥/ 你是主宰惊慌中失手打碎了语言的金链/啊,该怎样去解释/幻境和真实/水和火/道路和断 裂/永远和不在”。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爱情没有定律,它总是“飘忽不定”地在“幻境和真 实/水和火/道路和断裂/永远和不在”的含混状态中存在着。再如《悬念》:电话突然断了,与 恋人失去了联系,乃至“声音”、“面孔”、“心跳”、“命运”、“我和他”、“四周中的人群”、“泪水”、 “微笑”等一切都成为悬念,于是“一万种未知的感觉/悬在头顶”。这显然是一切恋人所共有 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状态。尽管这种悬念是痛苦的,但“它诱我失眠一生咀嚼一生猜测一生”, “那殷殷切切丝丝缕缕的爱/已成为一生的大爱/使我负重”。这样,把恋者痛苦焦灼的悬念 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令人怦然心动。
2. 她的爱情诗不仅是对爱情的追索,对“生命的追索”,也是对艺术的追索,不像一般的爱 情诗那样热烈明快、单纯明丽,而是“意象适度密集,表述委婉,传达细腻,语言质朴练达,情 愫温柔,诗思灵秀,这些正是诗人的爱情诗实现了的诗意追求”「边。如《玫瑰谷》等,充满了 浪漫多情的色彩。在她的一些爱情诗篇中,也有表现伤感和忧愁的。如《我是一朵失控的 云》等。
历史文化精神。李小雨的诗有很强的历史文化精神,并把它灌注于审美观照中,使之 充满了人类文化生命的历史意识。这样就使得她的诗愈发厚重深沉、耐人寻味。如《陶罐》:
3. 据说/第一只陶罐是女人做的/因此,她塑一条/浑圆的隆起的曲线/朴拙而安详地立于/ 万古苍凉之上/我披发的母亲/裹着兽皮的母亲啊/她指向/那纯粹的泥土水和火焰/世界就 这样诞生/诞生成/一条有孕的曲线/一个婴儿在腹内蠕动/一枚果实正在成熟/一轮太阳/一 个人死去重又复生/一个星序的倒转轮回/一个四野与天穹的完美闭合/一只陶罐……那是 我们流动的灿烂之血吗/那是我们流动的精壮之液吗/最母性、最生命、最繁衍的大河啊/从 源到源,纹我们生命的密码和图腾……当赤脚的母亲站起身来/开始最初的第一次播种时 /陶罐倾倒了/从里面涌流出无数/金色的小小的种子/——人。
2. 她的爱情诗不仅是对爱情的追索,对“生命的追索”,也是对艺术的追索,不像一般的爱 情诗那样热烈明快、单纯明丽,而是“意象适度密集,表述委婉,传达细腻,语言质朴练达,情 愫温柔,诗思灵秀,这些正是诗人的爱情诗实现了的诗意追求”「边。如《玫瑰谷》等,充满了 浪漫多情的色彩。在她的一些爱情诗篇中,也有表现伤感和忧愁的。如《我是一朵失控的 云》等。
历史文化精神。李小雨的诗有很强的历史文化精神,并把它灌注于审美观照中,使之 充满了人类文化生命的历史意识。这样就使得她的诗愈发厚重深沉、耐人寻味。如《陶罐》:
3. 据说/第一只陶罐是女人做的/因此,她塑一条/浑圆的隆起的曲线/朴拙而安详地立于/ 万古苍凉之上/我披发的母亲/裹着兽皮的母亲啊/她指向/那纯粹的泥土水和火焰/世界就 这样诞生/诞生成/一条有孕的曲线/一个婴儿在腹内蠕动/一枚果实正在成熟/一轮太阳/一 个人死去重又复生/一个星序的倒转轮回/一个四野与天穹的完美闭合/一只陶罐……那是 我们流动的灿烂之血吗/那是我们流动的精壮之液吗/最母性、最生命、最繁衍的大河啊/从 源到源,纹我们生命的密码和图腾……当赤脚的母亲站起身来/开始最初的第一次播种时 /陶罐倾倒了/从里面涌流出无数/金色的小小的种子/——人。
诗人在“灰黄色的,椭圆形的,胖胖而敦厚,有暗红色的鱼纹在游动"的陶罐前感到了“人 类文化深厚积淀”,从中看到了“我们民族昌盛的根本”,并“融入了更广泛的普遍意义在 诗中,“陶罐已被'母性'的形象所贯穿和替代,它已更多的是人类共同的象征",31被赋予了 “母性的更深层含意":她以女性不老的生命“朴拙而安详地立于/万古苍凉之上”,以她以“最 纯粹的泥土、水和火焰”让生命孕育,让世界诞生。她“以她的披风沐雨的牺牲”滋润和抚育 中华大地。诗人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陶罐“浑圆的、隆起的曲线'‘中想到了'‘母亲”、 “天穹”、"孕”……从陶罐上的母亲的鱼纹想到了“流动的灿烂之血”、“流动的精壮之液”、“繁 衍的大河”……从而充满了对母亲的敬仰和崇拜,对生命起源的哲性追忆和历史沉思。可 见,“陶罐”就是生命的源泉,而“鱼纹”就是人类繁衍的痕迹。此诗与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 格尔的一幅名画《泉》有异曲同工之美。诗中"赤脚的母亲”宛如那个从陶罐里往下倒水的青 春少女,而“陶罐”就是那生命之源,流出的水就是那生命之流,二者何其相似,可见在人类起 源的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历史内蕴却是一致的。
诗人还善于在历史的遗留物(史物)中追忆历史的发展,探究人生真谛,并有意在历史和 现实之间寻找出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关系。如她在《永远的鱼纹》中追溯了人类生命的起 源,并且感悟到中华民族在发展繁衍中而永葆生命活力的内因;在《青铜之祭》中,充满了她 对人类“踏着遍地尸体和血腥走来”历史的拷问,表现人类要在“不做矛戈/只铸编钟”美好企 盼中发展进步;在《碑林》中,她看到了中国文化在“轰鸣的"历史“巨流中/飞闪腾跃",以及 “在远古和未来之间/召唤着——文明"的无穷魅力。在这些诗中,诗人运用了比喻、比拟、象 征、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在丰富的想象中,将历史、文化、审美、哲思、情感等诸多要素融合 在一起,幻化为飘逸灵动的美丽诗行。如“从没有谁问起你的身世/就这么飘在风灯烛影中/ 以一抹红妆蘸几点淡淡莲花的乡愁/说你就是以心为翅的小精灵"(《千佛洞飞天》),“月薄如 水/烛光也如水/照中国/如一条卧蚕/吐悠长的丝/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叶片气这些诗 想象奇特、比喻奇美,并通过现代意识的审美观照,给予这些“史物”以鲜活的生命,使之闪烁 着奇异的色彩,令人寻味和深思。
诗人还善于在历史的遗留物(史物)中追忆历史的发展,探究人生真谛,并有意在历史和 现实之间寻找出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关系。如她在《永远的鱼纹》中追溯了人类生命的起 源,并且感悟到中华民族在发展繁衍中而永葆生命活力的内因;在《青铜之祭》中,充满了她 对人类“踏着遍地尸体和血腥走来”历史的拷问,表现人类要在“不做矛戈/只铸编钟”美好企 盼中发展进步;在《碑林》中,她看到了中国文化在“轰鸣的"历史“巨流中/飞闪腾跃",以及 “在远古和未来之间/召唤着——文明"的无穷魅力。在这些诗中,诗人运用了比喻、比拟、象 征、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在丰富的想象中,将历史、文化、审美、哲思、情感等诸多要素融合 在一起,幻化为飘逸灵动的美丽诗行。如“从没有谁问起你的身世/就这么飘在风灯烛影中/ 以一抹红妆蘸几点淡淡莲花的乡愁/说你就是以心为翅的小精灵"(《千佛洞飞天》),“月薄如 水/烛光也如水/照中国/如一条卧蚕/吐悠长的丝/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叶片气这些诗 想象奇特、比喻奇美,并通过现代意识的审美观照,给予这些“史物”以鲜活的生命,使之闪烁 着奇异的色彩,令人寻味和深思。
四
多年来,李小雨在诗歌的世界里孜孜以求地探索,以女性的敏感细腻和诗人的神思天 运,以更加自觉的创新意识在纷纭多变的诗坛上积极地“建构了一个不归属于任何流派与主 义而独属于她自己的世界”,使得她的诗歌风格呈现出了清新明丽、朦胧浪漫、沉实厚重等多 样化的审美特点。
清新明快。李小雨的诗歌有许多写得清新明丽,给人明媚的温馨和美好的畅想,达到 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如《夜》:
1. 岛在棕桐叶下闭着眼睛,/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静悄悄 地,溅起/一片绿色的月光/十片绿色的月光,/一百片绿色的月光,/在这样的夜晚,/使所有 的心荡漾,荡漾……/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过,/讲述着热带的地方/绿的故乡……
诗人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诗化出了海岛夜晚的美景。她先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岛 在棕桐叶下闭着眼睛,/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的睡态,将海岛之夜表现得是那样的悠闲、恬 静。接着以静写动:用“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静悄悄地,溅起”“绿色的月光”,“使所有的心 荡漾,荡漾……”的细节传神地凸显了海岛这个“绿的故乡”是那样的温馨、美好;接着又以动 衬静,用“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过,/讲述着热带的地方/绿的故乡……”这种拟人化的手法 反衬出了海岛之夜的静谧、悠闲。诗歌语词清丽明快,简约含蓄,激情荡漾,连续用“绿”字的 重叠和数字“一”、“十”、“百”的递进渲染了海岛绿色浓郁、诗意纷呈的效果,制造了新奇奇幻 的视觉体验,把人带入了“绿的故乡”之中。
这种清新明快不仅体现在她的前期的作品中,如《静静的夜》《淀上秋色》《一枝芦花》《井 场边,一条小河》等都写得明净亮丽,清新爽目,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也表现在她后期作品 中,如《江南》:
让卵石圆而滑/让倒影碎而颤,/让尖尖硬硬的小山螺郷,/软软地爬过我的脚面〃让那 触痒,一直痒到心底,/痒过江北,痒到今天,/痒到,一提起江南。
诗人运用感觉、联想等情感体验把在江南游览的心情写得清新细腻、美妙传神,意境优 美,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忆江南》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的诗句。
朦胧浪漫。李小雨的诗有一部分鲜明地体现出了“朦胧诗"的特点,即在创作中运用 象征、夸张、隐喻、通感等现代诗的笔法,呈现出朦胧多义、浪漫多彩的特点。如《浪漫谷》:
2. 久久地迷失/在紫雾弥漫的山谷/痴痴地隐落于/那样一种灿烂的颜色/如岁月,如微笑/ 如你的怀抱/香甜而寂寞地开诗人用形象的比喻将美好的爱情写得委婉而柔美,温馨而灿烂,浪漫而多彩,表现出了 一种悦人耳目而又沁人心脾的至纯至情的美。
再如《红纱巾》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法表现诗人青春的色彩。在“红纱巾”的鲜红的意象 中,“活跃着”她“那一代人的生命的颜色”,“寄托了诗人对历史的回顾反思和对现实的正视, 象征着已逝的青春与残存的希望,,C14] o在诗中,诗人以设问开头,起笔便激情荡漾,对“红纱 巾”充满缅怀,赞美“红纱巾"是自己青春的色彩:'‘一道红色的闪电划过,/是青春的血液的颜 色吗? /是跳跃的脉搏的颜色吗? /那,曾是我的颜色呵。”接着,然后她从“红纱巾”想象到那 “热烈而动人”的“红旗”,因为那是新中国一代人生命的颜色,也是国家的象征、新中国的标 志。诗人通过对“红纱巾"的描写、联想、赞扬,充分表达出了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祖国呵,/ 我对你的爱多么深沉,/一如这展示生活意义的纱巾,/那么固执地飞飘在/第二十九个严冬 的风雪中,/点染着我那疲乏的/并不年轻的青春。”可见,“红纱巾”是诗人希望和理想、追求 和梦想的寄托,是诗人“青春纪念的象征”,“记载着青春的血液和跃动的脉搏”。显然这是一 首青春之歌,是“一代人精神图谱的代表性意象和象征«同时,诗人从“红纱巾”亮丽的 色彩中联想到了“燃烧的火苗”、“红色的闪电"、“青春的血液”这些充满激情和希望的鲜活的 意象,展现出了她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振作、求索、奋进的心路历程和在新的历史时期青春焕 发、意气风发的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这首诗构思精巧,意象丰赡,想象丰富,思想丰实,手 法多样,是诗人“一种人生体验,一种把久已积蓄和感情变为智慧的构想叩句,充分显示了朦 胧浪漫的诗歌特点。
沉实厚重。李小雨的诗有丰厚的思想内涵,耐寻味、禁咀嚼、有意味。如《我是一朵失 控的云》中写了“我”爱情失意后的“失控”情绪:''一切灵魂全在狂欢中飘荡/ 一切身影都在迷 茫中沉浸/生命就是从一个远方到了一个远方/我的坐标就是我的脚印”,而理智却没有失 控,而是恪守着理智的信条:我“诉说痛苦应该不岀声”,爱情的苦水只能往肚里流,而无法向 他人言说。“在这些哲理性的思考中,诗人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意识得到升华,诗歌的情感更 加含蓄深沉、意味深长。叩口又如《黑白照片》:“生活就是如此简单/死去与活着/昼与夜/黑 色与白色/这是一种命运"。“这简单的忧伤正被时光磨损/黑色和白色都消失得空空荡荡/ 我的手只摸到这几张薄薄的硬纸/既真实又虚幻的/在寂寞的暗室的底片上/我听到了谁灵 魂深处的一声呼喊! ”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死去与活着/昼与夜/黑色与白色”概括了人生命 运的所有状态,也包容了宇宙间的生存规律。再如《剧场》:“在怪诞得近乎真实的秩序中/世 界由无数门组成/喜剧和悲剧/只是两个小时之内/从一道门进入/又从另一道门退场”,“弥 漫于剧场之外的梦游者啊/今晚你已买下说明书的全部结局”。人生似演戏,世界如舞台,因 而在戏剧的“怪诞”中充满了人生的“真实":怪诞与真实之间没有界定,生活与做戏互相包 容,观众与演员可以置换,悲剧与喜剧充满不定……在这短短的诗句中包容了人生的大道 理。这些诗是对人生的命定,对生活的评判,充满了深邃的哲学思考和深刻的人生启示,有 些可以成为箴言,成为人生的座右铭。
3. 李小雨是一个有思想亮度和,哲学深度的诗人,所以她的诗能够炯亮他人的心灵,并映出 时代的光亮。她曾经这样讲:“诗歌是智慧的闪光,诗歌要有思想的深度,闪光的东西。”她的 诗充分地表现出了这种特质。所以她的诗有哲思、有色彩、有亮度,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精 神的暖意。她用诗照亮了生活,照亮了他人,也照亮了自己。
注释:
[1][2][[8][10]王妍丁:《白云笼罩的玫瑰谷一我读李小雨》,《诗探索>2000年第1一2辑。
[5][9][4][7]罗小凤:《“朦胧''背后——李小雨诗歌多样化特征浅探》,《解放军艺术 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 [11][2]马相武:《失控云•文化河•石浮桥——论李小雨的诗》,《中国女性诗歌文库 •第二卷•李小雨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 赵四:《精神与现实的碰撞》,《文艺报》2010年8月9日。
[6] 高洪波:《沾着石油香味的诗——读李小雨的〈雁翎歌〉》,《中国青年报M980年7月 5日。
[7] [15]谢冕:《当代学者文库•谢冕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页。
清新明快。李小雨的诗歌有许多写得清新明丽,给人明媚的温馨和美好的畅想,达到 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如《夜》:
1. 岛在棕桐叶下闭着眼睛,/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静悄悄 地,溅起/一片绿色的月光/十片绿色的月光,/一百片绿色的月光,/在这样的夜晚,/使所有 的心荡漾,荡漾……/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过,/讲述着热带的地方/绿的故乡……
诗人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诗化出了海岛夜晚的美景。她先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岛 在棕桐叶下闭着眼睛,/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的睡态,将海岛之夜表现得是那样的悠闲、恬 静。接着以静写动:用“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静悄悄地,溅起”“绿色的月光”,“使所有的心 荡漾,荡漾……”的细节传神地凸显了海岛这个“绿的故乡”是那样的温馨、美好;接着又以动 衬静,用“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过,/讲述着热带的地方/绿的故乡……”这种拟人化的手法 反衬出了海岛之夜的静谧、悠闲。诗歌语词清丽明快,简约含蓄,激情荡漾,连续用“绿”字的 重叠和数字“一”、“十”、“百”的递进渲染了海岛绿色浓郁、诗意纷呈的效果,制造了新奇奇幻 的视觉体验,把人带入了“绿的故乡”之中。
这种清新明快不仅体现在她的前期的作品中,如《静静的夜》《淀上秋色》《一枝芦花》《井 场边,一条小河》等都写得明净亮丽,清新爽目,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也表现在她后期作品 中,如《江南》:
让卵石圆而滑/让倒影碎而颤,/让尖尖硬硬的小山螺郷,/软软地爬过我的脚面〃让那 触痒,一直痒到心底,/痒过江北,痒到今天,/痒到,一提起江南。
诗人运用感觉、联想等情感体验把在江南游览的心情写得清新细腻、美妙传神,意境优 美,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忆江南》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的诗句。
朦胧浪漫。李小雨的诗有一部分鲜明地体现出了“朦胧诗"的特点,即在创作中运用 象征、夸张、隐喻、通感等现代诗的笔法,呈现出朦胧多义、浪漫多彩的特点。如《浪漫谷》:
2. 久久地迷失/在紫雾弥漫的山谷/痴痴地隐落于/那样一种灿烂的颜色/如岁月,如微笑/ 如你的怀抱/香甜而寂寞地开诗人用形象的比喻将美好的爱情写得委婉而柔美,温馨而灿烂,浪漫而多彩,表现出了 一种悦人耳目而又沁人心脾的至纯至情的美。
再如《红纱巾》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法表现诗人青春的色彩。在“红纱巾”的鲜红的意象 中,“活跃着”她“那一代人的生命的颜色”,“寄托了诗人对历史的回顾反思和对现实的正视, 象征着已逝的青春与残存的希望,,C14] o在诗中,诗人以设问开头,起笔便激情荡漾,对“红纱 巾”充满缅怀,赞美“红纱巾"是自己青春的色彩:'‘一道红色的闪电划过,/是青春的血液的颜 色吗? /是跳跃的脉搏的颜色吗? /那,曾是我的颜色呵。”接着,然后她从“红纱巾”想象到那 “热烈而动人”的“红旗”,因为那是新中国一代人生命的颜色,也是国家的象征、新中国的标 志。诗人通过对“红纱巾"的描写、联想、赞扬,充分表达出了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祖国呵,/ 我对你的爱多么深沉,/一如这展示生活意义的纱巾,/那么固执地飞飘在/第二十九个严冬 的风雪中,/点染着我那疲乏的/并不年轻的青春。”可见,“红纱巾”是诗人希望和理想、追求 和梦想的寄托,是诗人“青春纪念的象征”,“记载着青春的血液和跃动的脉搏”。显然这是一 首青春之歌,是“一代人精神图谱的代表性意象和象征«同时,诗人从“红纱巾”亮丽的 色彩中联想到了“燃烧的火苗”、“红色的闪电"、“青春的血液”这些充满激情和希望的鲜活的 意象,展现出了她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振作、求索、奋进的心路历程和在新的历史时期青春焕 发、意气风发的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这首诗构思精巧,意象丰赡,想象丰富,思想丰实,手 法多样,是诗人“一种人生体验,一种把久已积蓄和感情变为智慧的构想叩句,充分显示了朦 胧浪漫的诗歌特点。
沉实厚重。李小雨的诗有丰厚的思想内涵,耐寻味、禁咀嚼、有意味。如《我是一朵失 控的云》中写了“我”爱情失意后的“失控”情绪:''一切灵魂全在狂欢中飘荡/ 一切身影都在迷 茫中沉浸/生命就是从一个远方到了一个远方/我的坐标就是我的脚印”,而理智却没有失 控,而是恪守着理智的信条:我“诉说痛苦应该不岀声”,爱情的苦水只能往肚里流,而无法向 他人言说。“在这些哲理性的思考中,诗人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意识得到升华,诗歌的情感更 加含蓄深沉、意味深长。叩口又如《黑白照片》:“生活就是如此简单/死去与活着/昼与夜/黑 色与白色/这是一种命运"。“这简单的忧伤正被时光磨损/黑色和白色都消失得空空荡荡/ 我的手只摸到这几张薄薄的硬纸/既真实又虚幻的/在寂寞的暗室的底片上/我听到了谁灵 魂深处的一声呼喊! ”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死去与活着/昼与夜/黑色与白色”概括了人生命 运的所有状态,也包容了宇宙间的生存规律。再如《剧场》:“在怪诞得近乎真实的秩序中/世 界由无数门组成/喜剧和悲剧/只是两个小时之内/从一道门进入/又从另一道门退场”,“弥 漫于剧场之外的梦游者啊/今晚你已买下说明书的全部结局”。人生似演戏,世界如舞台,因 而在戏剧的“怪诞”中充满了人生的“真实":怪诞与真实之间没有界定,生活与做戏互相包 容,观众与演员可以置换,悲剧与喜剧充满不定……在这短短的诗句中包容了人生的大道 理。这些诗是对人生的命定,对生活的评判,充满了深邃的哲学思考和深刻的人生启示,有 些可以成为箴言,成为人生的座右铭。
3. 李小雨是一个有思想亮度和,哲学深度的诗人,所以她的诗能够炯亮他人的心灵,并映出 时代的光亮。她曾经这样讲:“诗歌是智慧的闪光,诗歌要有思想的深度,闪光的东西。”她的 诗充分地表现出了这种特质。所以她的诗有哲思、有色彩、有亮度,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精 神的暖意。她用诗照亮了生活,照亮了他人,也照亮了自己。
注释:
[1][2][[8][10]王妍丁:《白云笼罩的玫瑰谷一我读李小雨》,《诗探索>2000年第1一2辑。
[5][9][4][7]罗小凤:《“朦胧''背后——李小雨诗歌多样化特征浅探》,《解放军艺术 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 [11][2]马相武:《失控云•文化河•石浮桥——论李小雨的诗》,《中国女性诗歌文库 •第二卷•李小雨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 赵四:《精神与现实的碰撞》,《文艺报》2010年8月9日。
[6] 高洪波:《沾着石油香味的诗——读李小雨的〈雁翎歌〉》,《中国青年报M980年7月 5日。
[7] [15]谢冕:《当代学者文库•谢冕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页。
[13][16]李小雨:《说说〈陶罐〉》,见王燕生、谢建平主编:《一首诗的诞生》,北方文艺出版 社,2000年版,第16-17页,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