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滦河诗人的队伍里,有很多农民岀身的作家,董桂伶便是其中的一个。他在1965年 初中毕业后便当了农民,后被调入公社干过施工员、报道员等多种工作。“文革”期间他白天 下地生产,晚上读书写作,为以后在文学道路上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7年以后在 《诗刊》《人民日报》《北京文艺》《河北文艺》《江苏文艺》《延河》《汾水》《星星》《北方文学》《南 方文学》《雨花》《长春》《长城》《诗人》《诗神》《河北日报》等当时在全国颇有影响的省级以上 报刊发表诗歌千余首,成为了河北乃至全国很有名气的青年诗人。有多首诗被选入全国年 度诗选集及《河北五十年诗歌大系》等书中。他的诗歌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及优美的意境见 长,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借鉴和发展我国古典诗词“炼句、炼字、炼意”的特长,受到了丁 力、流沙河、刘岚山、杨金亭、白航、苗雨时、马嘶、关仁山等诗人、评论家的好评。有多篇评介 他诗作的文章也见诸报刊,他被誉为“改革时代的热情歌手M978年1月,《人民日报》以通 栏标题发表他的组诗“春随领袖到唐山”,在全国引起反响。在1984至1986年中在廊坊师 专作家班的学习使他的诗风发生了明显变化。1986年他在《星星》诗刊发表的组诗:“碧色 潮”五首,受到了时任主编的老诗人流沙河的高度称赞,他在给董桂伶的来信中说:“你的这 组诗,在不失古典诗词和民歌韵味的基础上,又溶入了现代派的一些表现手法,有新的突破, 可喜可贺疽'评论家马嘶先生在《从山野之恋到海天放歌》的评论中,也对他诗歌创作上的探 索给予了肯定。
除此,他还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武林名宿斗奸雄》,诗歌集《我想对你说》、诗选集《跋涉 集》、叙事长诗《金娃和玉妹》,并在《长城》《神州传奇》《传奇故事》《辽宁群众文艺》等省级大 型期刊发表中篇小说《燕赵英侠传》《鬼岛奇情》《铁弹神尼》《美人谷的枪声》等十几部。主编 出版了反映唐山抗震救灾的诗集《春满新城》《唐山民间歌谣卷》《唐山民间故事卷》《唐山民 间谚语卷》。他的诗歌《金秋美》曾获河北省四化建设新人新貌优秀作品奖;后改为歌词,由 著名歌唱家张振富、耿莲凤作为保留节目唱遍全国,后被选入大学教材,曾获全国民间音乐 舞蹈比赛创作三等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全国每周一歌广播新歌评比金奖,诗歌《京唐大港 颂》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诗歌《渤海之梦》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另有组 诗“红太阳颂歌”、“盛世中华”等多部作品先后获河北省文艺大奖,并荣记振兴河北三等功3 次,振兴唐山个人立功竞赛三等功3次等。他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唐山民歌研究院副 院长,唐山市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词作家》主编,正高职研究员。
董桂伶原名董桂苓,是一个很容易被人记住的名字,这是上小学时老师给他起的。本是 男孩子,却起了个女性名,因此也产生了很多趣闻。他的诗曾被一家大刊物编入女诗人专 页。有一次,他去任丘油田参加“河北省中青年作家座谈会”,他和诗人边国政安排在一个房 间,边国政先到的,看见门上贴的名单很是惊讶:“怎么和女诗人安排一屋了?”等他报到时, 两人见了面,相互哈哈一笑,也算诗坛一件轶事。以后,便改成了现在这个“伶”字。
他自幼喜欢文学,尤其喜欢诗。青少年时,几乎将先秦两汉文学、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唐 诗宋词、明清散曲等读了个遍。他早期发表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全国各级报 刊的千余首诗作,明显带有中国古典诗词之风,践行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在古典诗歌和民 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的道路。由于他借鉴了古典诗词的炼字、炼句、炼意之功,他的诗往往 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意、意中有境,恬静优美,清新流畅。他不是张学梦、边国政那样的诗人, 善发振聋发職之语;他是陶渊明、马致远那样的诗人,喜唱“小桥流水人家他的诗宛如山 间静静的流泉和旷野轻拂的风。读他的诗,让人有一种清新愉悦之感,是一种“从生活美到 诗美”的享受。1982年,在承德诗会上,传统和现代两大诗派论争时,他被归入“国风”派。 由于他当过农民,久居农村,对“三农'‘有着真切的体验,所以他早期的诗,多以“三农”为其抒 写的客体,这正如评论家马嘶所说:“董桂伶是唱着村歌走上诗坛的。”董桂伶的诗表现了诗 人对乡土风情、农村和广大农民的关注和热爱。
1986年7月,他从廊坊师院中文系作家班毕业后,不但诗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诗的范 围也延展扩大了,天地人寰,山河湖海尽入其诗,因而增加了诗的深度和厚度。从诗歌美学 的角度讲,他的诗产生了一个跨越。这一时期的诗,既彰显了古典诗歌的精华,又吸纳了一 些现代诗派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如发表在《星星》诗刊上组诗:《五月的乡野》《雾》《乡野 风》《碧色潮》,受到时任《星星》主编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称赞,说他“在古典诗歌的基础上, 又借鉴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更有新意”,并嘱他“要学会两只眼睛看生活,这是前辈诗人 对他的中肯教诲,他铭记在心。歌颂真善美是董桂伶的诗歌的主调,也是他的创作动机,这 正如评论家安栋等人对他的诗歌所评价地那样:“从生活美到诗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他在 《跋涉集•后记》中也说:“我要把美留给人间,愿美,与你们长久同在……”这也是诗人的初 衷和本愿。
纵观董桂伶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他诗歌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由乡野拓展为广阔 的天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诗歌的内在质量在不断地加深,由表象的描摹延深为理性的探 求。他早期的诗作,充盈着乡土的质朴,乡野的谐趣,乡情的率真,宛如一个美丽纯朴的村 姑,“淡淡妆,天然样”,没有修饰和打扮,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秀丽淡雅的审美感受,如发表在 《诗刊》《北京文艺》《河北文艺》等刊物上的《割》《装车》《在晚霞飞起的时候》等都表现出了这 种诗美向度,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美丽的乡村场景令人称羡不已。尤其是他80年代初期的 一些诗作,如《农家短笛》《锄田曲》《村姑》《果林春雨》等诗作可成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如描 写《村姑》:“眉梢挑弄着喜气,脸颊闪耀着霞红,更有那会说话的眼睛,眼波流动/分外多情 ……”诗句如简笔素描,寥寥几笔,便把一个纯朴、喜气、多情的村姑形象跃然纸上。如描绘 《果林春雨》:''天空像个巨大的筛面夢,筛下来一天的绵绵细雨。轻轻,轻轻,飘进果林,和多 姿的花枝拥抱在一起。'‘形象的比喻,传神的语言,把果林春雨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美不 胜收。
当然,这个时期董桂伶的作品不仅是这种对农民和田园的赞美,更多的是把自己对新时 期以来的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富足的歌颂以及自己对欣欣向荣的农村新 景观的赞颂,如《晒衣绳》通过一根晒衣绳反映了农民生活的穷富和精神的苦乐:“昔日晒衣绳,绳是忧思愁绪拧,烂衫也知主人苦,滴泪到天明。今日晒衣绳,绳上欢情喜气浓,莫怪蜂 蝶舞满院,一绳春色绿又红……”以物喻人,借绳传情;以小写大,言简意深。可见他所写的 农村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表现出了农村的变化。这里的意象情趣是他反映时代情绪和 民心变化的特殊载体,但也要承认此时他的诗歌审美视域还略显褊狭,抒情的方式还较为陈 旧,意境的呈现还比较浅近。缺意味、显直白是此时他诗作的主要缺欠。当然,我们也不能 苛求诗人,这也是那个时代农民诗人整体不足或普泛情绪。
除此,他还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武林名宿斗奸雄》,诗歌集《我想对你说》、诗选集《跋涉 集》、叙事长诗《金娃和玉妹》,并在《长城》《神州传奇》《传奇故事》《辽宁群众文艺》等省级大 型期刊发表中篇小说《燕赵英侠传》《鬼岛奇情》《铁弹神尼》《美人谷的枪声》等十几部。主编 出版了反映唐山抗震救灾的诗集《春满新城》《唐山民间歌谣卷》《唐山民间故事卷》《唐山民 间谚语卷》。他的诗歌《金秋美》曾获河北省四化建设新人新貌优秀作品奖;后改为歌词,由 著名歌唱家张振富、耿莲凤作为保留节目唱遍全国,后被选入大学教材,曾获全国民间音乐 舞蹈比赛创作三等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全国每周一歌广播新歌评比金奖,诗歌《京唐大港 颂》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诗歌《渤海之梦》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另有组 诗“红太阳颂歌”、“盛世中华”等多部作品先后获河北省文艺大奖,并荣记振兴河北三等功3 次,振兴唐山个人立功竞赛三等功3次等。他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唐山民歌研究院副 院长,唐山市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词作家》主编,正高职研究员。
董桂伶原名董桂苓,是一个很容易被人记住的名字,这是上小学时老师给他起的。本是 男孩子,却起了个女性名,因此也产生了很多趣闻。他的诗曾被一家大刊物编入女诗人专 页。有一次,他去任丘油田参加“河北省中青年作家座谈会”,他和诗人边国政安排在一个房 间,边国政先到的,看见门上贴的名单很是惊讶:“怎么和女诗人安排一屋了?”等他报到时, 两人见了面,相互哈哈一笑,也算诗坛一件轶事。以后,便改成了现在这个“伶”字。
他自幼喜欢文学,尤其喜欢诗。青少年时,几乎将先秦两汉文学、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唐 诗宋词、明清散曲等读了个遍。他早期发表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全国各级报 刊的千余首诗作,明显带有中国古典诗词之风,践行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在古典诗歌和民 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的道路。由于他借鉴了古典诗词的炼字、炼句、炼意之功,他的诗往往 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意、意中有境,恬静优美,清新流畅。他不是张学梦、边国政那样的诗人, 善发振聋发職之语;他是陶渊明、马致远那样的诗人,喜唱“小桥流水人家他的诗宛如山 间静静的流泉和旷野轻拂的风。读他的诗,让人有一种清新愉悦之感,是一种“从生活美到 诗美”的享受。1982年,在承德诗会上,传统和现代两大诗派论争时,他被归入“国风”派。 由于他当过农民,久居农村,对“三农'‘有着真切的体验,所以他早期的诗,多以“三农”为其抒 写的客体,这正如评论家马嘶所说:“董桂伶是唱着村歌走上诗坛的。”董桂伶的诗表现了诗 人对乡土风情、农村和广大农民的关注和热爱。
1986年7月,他从廊坊师院中文系作家班毕业后,不但诗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诗的范 围也延展扩大了,天地人寰,山河湖海尽入其诗,因而增加了诗的深度和厚度。从诗歌美学 的角度讲,他的诗产生了一个跨越。这一时期的诗,既彰显了古典诗歌的精华,又吸纳了一 些现代诗派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如发表在《星星》诗刊上组诗:《五月的乡野》《雾》《乡野 风》《碧色潮》,受到时任《星星》主编的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称赞,说他“在古典诗歌的基础上, 又借鉴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更有新意”,并嘱他“要学会两只眼睛看生活,这是前辈诗人 对他的中肯教诲,他铭记在心。歌颂真善美是董桂伶的诗歌的主调,也是他的创作动机,这 正如评论家安栋等人对他的诗歌所评价地那样:“从生活美到诗美,给人以美的享受”。他在 《跋涉集•后记》中也说:“我要把美留给人间,愿美,与你们长久同在……”这也是诗人的初 衷和本愿。
纵观董桂伶的诗歌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他诗歌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由乡野拓展为广阔 的天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诗歌的内在质量在不断地加深,由表象的描摹延深为理性的探 求。他早期的诗作,充盈着乡土的质朴,乡野的谐趣,乡情的率真,宛如一个美丽纯朴的村 姑,“淡淡妆,天然样”,没有修饰和打扮,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秀丽淡雅的审美感受,如发表在 《诗刊》《北京文艺》《河北文艺》等刊物上的《割》《装车》《在晚霞飞起的时候》等都表现出了这 种诗美向度,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美丽的乡村场景令人称羡不已。尤其是他80年代初期的 一些诗作,如《农家短笛》《锄田曲》《村姑》《果林春雨》等诗作可成为这方面的代表作。如描 写《村姑》:“眉梢挑弄着喜气,脸颊闪耀着霞红,更有那会说话的眼睛,眼波流动/分外多情 ……”诗句如简笔素描,寥寥几笔,便把一个纯朴、喜气、多情的村姑形象跃然纸上。如描绘 《果林春雨》:''天空像个巨大的筛面夢,筛下来一天的绵绵细雨。轻轻,轻轻,飘进果林,和多 姿的花枝拥抱在一起。'‘形象的比喻,传神的语言,把果林春雨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美不 胜收。
当然,这个时期董桂伶的作品不仅是这种对农民和田园的赞美,更多的是把自己对新时 期以来的党的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富足的歌颂以及自己对欣欣向荣的农村新 景观的赞颂,如《晒衣绳》通过一根晒衣绳反映了农民生活的穷富和精神的苦乐:“昔日晒衣绳,绳是忧思愁绪拧,烂衫也知主人苦,滴泪到天明。今日晒衣绳,绳上欢情喜气浓,莫怪蜂 蝶舞满院,一绳春色绿又红……”以物喻人,借绳传情;以小写大,言简意深。可见他所写的 农村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都表现出了农村的变化。这里的意象情趣是他反映时代情绪和 民心变化的特殊载体,但也要承认此时他的诗歌审美视域还略显褊狭,抒情的方式还较为陈 旧,意境的呈现还比较浅近。缺意味、显直白是此时他诗作的主要缺欠。当然,我们也不能 苛求诗人,这也是那个时代农民诗人整体不足或普泛情绪。
随着时代的转变,他诗歌的创作倾向也发生了壇变。所以他中期的诗作涉猎广泛,表现 手法多样,在古典诗词和民歌的基础上更趋求新和突破,在求新创美中更多了一些对人生社 会的感悟和思索。如:《求索》《无题》《小径》《听潮》《九月》《星星》《春到农家》《山前》等都颇 具特色,显示出了他对社会人生独特的悟解和体察,以及对诗歌意境创造的圆熟和各种技法 运用的成熟。尤其是《湖》可以看作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大地的眼睛/睁与闭/都亮晶 晶/闭时憧憬的宁静/像少女的梦/睁时眼波闪闪/激荡着青春期的热情。”在这首诗中,“湖" 已经被审美化或曰诗意化了,成为生活的一种象征,美的一种折射。它宛如“大地的眼睛”注 释着改革开放后的神州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它“像少女的梦”,充满希望和憧憬,希冀走 上四个现代化的中国到处充满美好,“激荡着青春期的热情显然,自然界的湖已经成为时 代的象征和人们的心湖。在这里,诗人将美丽的具象和深沉的哲思,把个人的期盼和社会的 要求紧密地融汇在一起,显得形象而灵动,美丽而深邃。再如《听潮》:“海大概难忍夜空的压 抑/奔腾着咆哮着想冲出夜外/ 一千次的呐喊一万次的冲锋终归徒劳/海霞天天都在宣告/海 的失败但/每夜每夜都有战鼓都有厮杀/这——/就是海的气派。”这首诗写出了大海的气派, 大海的气韵,讴歌了大海冲破束缚、挣脱压抑、百折不挠、冲杀不止的战斗精神。大海虽然是 失败者,但确是我们精神的楷模。这首诗的意义还在于董桂伶诗作风格的变化:由歌颂小桥 流水田园牧歌式的乡野转向讴歌汹涌澎湃的大海式的自然景观,由清新淡雅的优美的风格 转向雄阔博大的崇高之美。
董桂伶的后期诗作不多,但更趋成熟练达,意蕴更加深刻厚实。他由对自然的景观的描 绘转向了对社会人生,尤其是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由外审转向了内视。在这个时期 值得提及的是“人生春韵”和“南行诗草”等组诗。如《人生,我的思索》;“既然胎带来一双肩 膀/而两肩的连线又似扁担图形/那我还有什么可说呢/做泰山挑夫 代人的使命。"“做 泰山的挑夫”,肩负着人民重托和时代的使命,坚韧不拔,执着前行,这是一代人的使命,也是 诗人的使命。这正如诗人在《跋涉集•题记》中所说:“我是跋涉者/自愿肩住/时代给我的纤 绳/虽然有时勒得痛苦/但/我知道我的使命/跋涉者的使命——前行。'‘
默默无闻的跋涉,默默无闻的奉献,这是诗人坚定的人生指向和诗学原则。几十年来, 董桂伶不喧哗、不图名、不逐利,在艰辛的诗歌创作的道路上留下了注满汗水和心血的深深 的足印,也留下了令人留恋和歌咏的美丽的诗行。
董桂伶的后期诗作不多,但更趋成熟练达,意蕴更加深刻厚实。他由对自然的景观的描 绘转向了对社会人生,尤其是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由外审转向了内视。在这个时期 值得提及的是“人生春韵”和“南行诗草”等组诗。如《人生,我的思索》;“既然胎带来一双肩 膀/而两肩的连线又似扁担图形/那我还有什么可说呢/做泰山挑夫 代人的使命。"“做 泰山的挑夫”,肩负着人民重托和时代的使命,坚韧不拔,执着前行,这是一代人的使命,也是 诗人的使命。这正如诗人在《跋涉集•题记》中所说:“我是跋涉者/自愿肩住/时代给我的纤 绳/虽然有时勒得痛苦/但/我知道我的使命/跋涉者的使命——前行。'‘
默默无闻的跋涉,默默无闻的奉献,这是诗人坚定的人生指向和诗学原则。几十年来, 董桂伶不喧哗、不图名、不逐利,在艰辛的诗歌创作的道路上留下了注满汗水和心血的深深 的足印,也留下了令人留恋和歌咏的美丽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