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完美融合——任荣会创作论
        任荣会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开滦的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他为开滦的文史治理奉献 了大半生的精力,开滦的辉煌历史也给他提供了修史创作的大好契机,现在他已经成为了中 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煤矿文联影视戏曲协会理事,河北省优秀史志工作者,唐山市 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开滦历史专家,现特聘于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专家组。任荣会对开滦历 史研究精深,使他成为了开滦历史的活档案和研究开滦历史的专家,并成为了一位以开滦历 史为创作题材的作家。他多次在中央、省、市及开滦电视及新华网等节目中作专题节目,接 受有关釆访。
        他从1986年至今从事编研开发开滦档案工作已二十余年,对开滦历史研究成果斐然: 这一方面表现在开滦史的编纂上,他组织并担纲了 300余万字的《开滦煤矿志》1一5卷的编 写工作,是主要统稿人之一;担任了 200万字的《唐山百年纪事》大型文献丛书的副主编及该 丛书第一卷《经济纵横》的主编;是《开滦百年销售史》《开滦沧桑》《开滦史鉴文粹》《开滦百年 记事》等书的主要撰稿人和主编、副主编,《今日开滦》《开滦一百二十年》等大型画册、图志的 主稿人之一;也是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黑色长河》大型展览布展大纲的策划者、编写者 之一,以及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内《电力纪元一 1906》和《中国第一佳矿一1878》《中国铁路源 头》等分展馆的主要策划者和大纲编写者之一。
        他一方面治史,一方面创作,在治史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文学创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成 绩。在纪实文学、小说、电视剧、话剧、评剧艺术片等文学领域多有探索。他的文学创作大都 是以开滦的历史为题材的,先后著有反映开滦历史的长篇小说《庚子遗恨X2001年获第四 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二等奖)、长篇纪实文学《开平寻梦》、与人合著的影视小说《大龙脉》, 与另一人合作编剧的24集连续剧《大龙脉》曾在中央电视台8频道黄金时段热播(2009年获 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参与电影《西柏坡》的策划(已在人民大会 堂公映),2005年参与戏曲电视片《成兆才》的剧本策划和编辑(2009年获戏曲飞天二等奖, 2010年入围金鹰奖),2008年担任根据他的《庚子遗恨》创作的大型话剧《打春》的历史顾问 (该剧已经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公演)。
        任荣会起初对开滦历史的研究是不自觉、甚至是不情愿的,但后来便自觉和自愿的了。 早在1986年,随着全国编修地方志工作高潮的到来,开滦矿务局成立专门机构编修百年煤 矿志,于是调任荣会转职专门从事编修煤矿志。开滦煤矿的历史极具特殊地位和传奇色彩, 它不仅反映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形成、发展的历史,也表现出了整个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与 坎坷历程。因此,周恩来曾说,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有两个突岀的企业一一南有“江 南”(江南制造局、江南造船厂),北有“开滦”。随着开滦煤矿形成、发展,也保存了一大批珍 贵历史档案和各种资料。因此,有人说开滦有两种特殊的资源,一种是煤种非常独特的煤炭 资源;另一种则是非常丰富的珍贵档案资源。还有人说,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发展的活档案在 开滦。虽然经过“文革”和唐山大地震的损失,开滦档案馆至今仍保存着各类历史档案41507 卷。这些档案记载了开滦自1878年建矿至1952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期间,各个历史时 期形成的文件、信函、报告、计划、合同契约、规章规程、证件、董事会议记录、公司组织、矿藏 报告等等,几乎囊括了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百余年来走过的全过程。研究这些资料就将成为 任荣会的主要工作。起初,面对尘封百年的四万多卷的浩瀚历史档案资料,使已经习惯于在 矿上每天忙于办公室事务性工作的任荣会感到枯燥无味、很难适应,甚至几次想调换工作, 但多年养成的个人服从组织的习性还是让他硬着头皮坐了下来。为了尽快熟悉业务,他不 得不翻动这些远离现实的乏味资料,慢慢地他被这些陈旧的资料吸引住了,并痴迷不已。他 突然惊喜地意识到,自己走进了一座历史宝库,看到了一部鲜活的中国近代工业的缩影,其 中许多生动曲折、慷慨悲壮的故事令他激动不已,许多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于是,他沉醉其中,自己的心与档案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越来越靠近, 从此他便潜心研究,一发而不可收。这期间,他除了完成领导交办的数百万字的《开滦煤矿 志》五卷本的编修、出版任务,完成国家中国企业史和河北省、唐山市交办的参编省、市地方 志的任务,同时主持编辑《开滦史鉴》和负责《开滦年鉴》等刊物的编辑外,并渐渐萌生了要以 文学的形式再现多姿多彩的开滦历史的强烈欲望。从那时起,他开始向本不熟悉的文学领 域摸索,决定创作一部反映开滦历史的长篇小说《庚子遗恨》。但要完成这样一部内涵丰富、 时间跨度大的作品,对他这样一个初涉文学写作的人来说谈何容易?他几乎从动笔的那天 起就陷进了尴尬之中:一方面,他极力想写好这部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一些 除开滦故事以外的更形象、具有更深层内涵的文学作品,以实现对历史的审美追寻和理性透 视;另一方面,他又感到力不从心,手中的这支笔是如此的迟滞和沉重,但强烈的责任感还是 促使他在走入历史的深层的同时也走入了艺术的深处。他一方面探求了博大厚重的开滦历 史,另一方面也勘察了艰难曲折开创开滦历史的那些人物的命运史、心灵史,创作了长篇小 说《庚子遗恨》。创作这部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他采取了以史为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八 分史实,二分虚构的方法。即历史是真实的,人物也是真实的,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和 表现却是在历史资料基础上合理虚构而成的,但也恪守与历史人物事件相吻合、相统一的原 则。围绕开滦初创时期的这段艰难史,他没有釆取“戏说”的写法,因为只有如实地把这段历 史奉献在读者面前,读者才会透过这段历史去寻找历史的本质和根源,总结经验教训,知古 鉴今,以开创美好的未来。
        1998年,正值开滦建局120年纪念日之际,他把26万字的处女作《庚子遗恨》作为一份 独特的贺礼献给了培育他多年的开滦矿务局。后来这部书在第四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评 选中被评为长篇报告文学的二等奖。可以说,这部书既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走入文学之门 的敲门砖,从此他便走上了文学道路。在此之后,他又围绕着开滦历史与人合作创作了一部 24集的电视连续剧《大龙脉》,把这段传奇的近代工业历史搬上了屏幕。这也是影视界首次 把近代大工业发展的经济题材搬上屏幕,该剧在中央电视台影视频道热播后,被评为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治史讲究的是真,文学创作追求的是美。任荣会是把历史理性与人文精神、历史本真与 文学之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在治史和创作两个领域中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并都取得了 成功。
        为了创作《庚子遗恨》这部长篇小说,他花费了整整十年功夫。可谓十年磨一剑。
        有人说过,拥有一个将要引起人们关注的课题,会给人一种拥有未来的感觉。他在产生 创作《庚子遗恨》的欲望后,就有了这样的一种感觉。在研究史料中,他发现开滦的百年沧桑 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史。它自1878年首开中国机械釆煤先河以来,就与中国 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外交产生了千丝万缕的特殊联系。由于它处于中国近代煤炭工业源 头的位置,经历了清末民初,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到新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更由于它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曾经被英帝国主义等列强骗占并从而演绎出惊动中外的民族工业大 悲剧等复杂的背景原因,使得开滦的历史极具特殊意义和传奇色彩。这座跨越三个世纪的 煤矿,与中国洋务运动共生的近代大工业企业,在经历了一百三十余年的沧桑后至今仍在完 整的发展着,这使它无可争议的成为了中国近代煤炭工业的活化石。所以,创作一部反映开 滦历史的文学作品,就具有了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创作过程中,他试图从复杂曲折的开滦矿权异变史中理出几条头绪,并依次说明这些 历史现象中各个因果的相互关系,希望读者能透过开滦矿权的历史对今天的现实有所联想 和警醒。因此,他构设了全书“创办”、“骗占”、“收回”的三部曲,把历史中的真人真事按照历史 事件的发展安排衔接在这三部曲中,并把开滦历史时间和人物密切融合在清末民初整个国际 国内的历史大背景下,这样就使作品产生了某种超出开滦本身的厚重感和对今天的洞明感,使 得《庚子遗恨》这部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有了深邃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理性精神。
        《庚子遗恨》有着深刻的警示和沉痛的教训。打开开滦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 列强欺压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资源和中华民族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面。 在这些画面中有令国人称羡的开滦开创时期的辉煌,也有痛失矿权的心伤;有极其丰富宝贵 的经营近代企业的经验,也有血泪斑斑的惨痛教训。《庚子遗恨》的第一部分写的是中华民 族在近代工业起步时的辉煌,颂扬的是一种植根于中国大地上的民族精神。在中国这样一 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这种民族精神一直是驱使我们奋发的力量。后两部分则写 的是痛失矿权和收回开平矿权的沉痛教训。从开平矿权的被出卖到后人的抗争和无奈,透 过这种种复杂的历史现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代工业在成长中的无奈、磨难和曲 折。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那种不甘凌辱、不甘落后的奋起和抗争。《庚子遗恨》较 为详尽地描写了在那场仿效西方的洋务运动中,洋人怎样打着贷款的旗号挤进开平煤矿,占 据股权,阴险狡诈地设下圈套,机关算尽的渗透资本直到将中国引为骄傲的偌大一片企业诱 骗到手的过程。究其原因有帝国主义分子的专横狡诈,有封建官僚的昏職软弱,有政府官员 的徇私利己、因小失大的个人贪婪,也有社会大背景的腐败落后。这部书在警示我们:“历史 在螺旋般演变,常以'现在时'的形式再现,虽有加有减,但有时也会出现惊人的相似。联想 到今天在改革开放中一些国有资产的流失,一些贪图私利的腐败官员被人家拉下水等等现 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历史教训的回顾。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是很会玩弄 一些政治、经济手腕的。他们往往利用我们某些人的无知、短视或者贪婪,以蝇头小利转嫁 经济危机,侵夺别国市场,倾销过剩商品,骗取和瓦解民族工业。一百多年前的开滦历史,已 经给我们敲响了一次警钟,在今天的改革开放中,无论是招商引资,独资,还是合资、股份经 营、多元经营,每走一步都要慎之又慎。不然,f国人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就有可 能被削弱,国有资产就有可能流失,开滦矿权的•剧就有可能会重演。”⑴这部书也在告诫我 们:落后就要挨打,不图进取就要受欺辱。这部书以文学形象揭示了开滦煤矿的历史,通过 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再现了中国百年走过的历程。鸦片战争后,一向以“天朝大国”自 负的古老中国一步步地陷入了从于世界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之中。在这种历史条件 下,只有师效西方,中国才能“自强”、“自立”,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兴起了洋务运动,开平 煤矿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但是它并没有触动腐朽没落的封建政治制度,所 以,洋务派指望能以西洋的坚船利炮增强大清国的实力,力图发展近代工业来避免清王朝的 颠覆只是一场黄粱美梦。随着中日甲午一战,堪称当时世界海军第八的大清北洋水师,竟在 “最尔小国”的日本人手下毁于一旦,堪称中国第一佳矿的开平煤矿也眼睁睁的被英国商人 空手骗去,尽管当时中国人曾跨洋越海到英国伦敦打了一场惊动世界的讨回经济权益的“东 方诉讼”,可中国矿权并没有收回,连袁世凯打算抵制英人骗占的开平煤矿而授意周学熙在 开平煤田上创办的北洋滦州官矿也在北洋政府的眼皮子底下被英人霸占的开平煤矿兼并过 去,于是便有了“庚子遗恨”。小说通过一个企业的兴衰史证明着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真理:落 后就要挨打。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充盈的国力,在世界上就永远被人欺。“国之不昌,企 业何兴?”这是开滦历史中回响的呐喊。也是《庚子遗恨》所要表现的深刻主题。
        《庚子遗恨》有着丰富的美学意味和典型的人物形象。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不仅仅有 历史的本真,历史的警示,还要有美的表现形式。作者将真与善包容在美的形式之中,这样 就有了文学的意味和美学的意义。从作品的结构看,它是以历时性的建构写出了“魂铸开 平”、“乱云惊变”、“津门悲怨”三部曲,标题的设置和情节的铺展也颇有些章回小说的味道, 作品中人物的对话也是文白相间,十分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境。从作品情节的表现看,由于故 事本身的曲折复杂,所以在揭示历史的真貌时,加之文学手法的表现,就显得波澜起伏,柳暗 花明,令人耐读。如袁世凯为索要开平煤矿的所有权三参张翼和英国人玩弄权术,暗施毒 计,三次逼滦矿等都写得剑拔弩张,惊心动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也塑造得较为鲜明生 动,有很强的典型意义。如唐廷枢是一个开拓性的实业家,为了实业救国,津门受命,身先士 卒,率人勘察开平煤田,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机械釆煤先河的煤 矿,并开凿煤河,修筑铁路,铸造了近代工业的辉煌。在塑造这个典型人物时,作者脱离了史 学以“史实”表现人物的方法,用栩栩如生的“活”的方式再现了这个人物,如小说起始,“津门 受命,为国争利立壮志”中他与李鸿章的一番对话,足见这个人物的实业救国的雄心壮志,令 人钦佩之至。李鸿章、袁世凯等近代官场人物,周学熙、陈夔龙、张翼等企业界人士也写得颇 为生动。作为一部纪实性的小说,作者并没有把观点隐藏在情节和场面之中,而是有时像报 告文学一样通过精辟的议论甚至是大段的议论特别的指点出来,让我们在得到审美愉悦的 同时,也得到了理性的启迪。
        《庚子遗恨》发表以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特别是《开滦矿工报》在将近一年的时 间段,连续转载了这部作品,此书也在全国各地销售,香港的一些关心开滦历史的人还专门 通过开滦上海办事处找到作者讨要此书。这样,就给了任荣会很大的鼓舞,于是,在创作《庚 子遗恨》的基础上他与人合作了一部24集的电视连续剧《大龙脉》,把这段传奇的近代工业 历史搬上了屏幕。这是作者创作的一个突破或曰转折,因为影视文学的创作要更加形象化、 口语化、场景化,动感化、立体化,而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可以有大段的叙述、场景描写、心理描 写这些静止化的东西,甚至平铺直叙,内心独白。他深知,要把历史活化和艺术化,就要严格 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按照影视文学创作的尺度来创作《大龙脉》,而不图市场效益去任意截 取和曲解历史,要做到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大龙脉》写完之后,许多专家认为:“这 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剧本,明显的有三个特点:一是历史背景和故事内容衔接处理得比较 好,二是故事情节和历史的真实结合得比较好,三是思想性、艺术性是统一的,故事确实吸引 人,感动人气应该说,《大龙脉》较之《庚子遗恨》历史内涵更厚重。“《大龙脉》反映了大清的 晚期的衰落,实际是民族衰落的开始。该剧探讨了复兴之路、强国之路,让人对这段历史有 一层新的认识,大清败在什么地方? ”“写最早一代实业家办矿山、建铁路中的辛酸坎坷,写当 初举办民族实业之艰难”就“等于展开一幅中国早期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的画卷”⑵。人 物形象也更加典型。唐廷枢这个人物形象“是对当今电视荧幕上的一个新的重要贡献”,超 越了以前同类人物的塑造,也更具典型性。这是因为唐廷枢“所展现的命运格局和精神格 局,如同他所创办的开平煤矿所遇到的艰难一样,折射出一个转型时期的痛苦与彷徨,构成 了一种世纪性的概括",“所代表的是在当时一切进步的人们求强求富、振兴中华的理性和愿 望”,“这是19世纪末中国多少温和的改革者、理想实业家的集体写照,也是唐廷枢他们这个 社会群体心理的集体写照”。⑶它也是影视界首次把近代大工业发展的经济题材搬上屏幕的 一部电视剧。它在中央电视台影视频道热播后,引起全国177家媒体和网站的重视,先后发 表各种报道加以评论,被评为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同时,任荣会在这部电 视剧的制作过程中,也逐渐领会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和艺术的真谛:文学创作不管是怎样 的多样化,都必须揭示真、善、美,都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才会有生命 力。同时他也对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中一些问题,诸如历史与现实、生活和艺术、现象与本 质等的关系有了一些根本理解。即在历史文学创作中应坚持唯物史观,尊重历史;应当考虑 党和政府的要求,人民群众的需求,力争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三统一;要处理好历 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历史原貌与今人思想的关系,历史宣传与研究的关系,历史故事 与历史教材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历史文学创作中虽然大事不虚,小事不 拘,允许虚构情节,但是,有一个艺术虚构的度的问题,不能超过边界。其中重要历史事件, 主要历史人物一定要真有其人其事,内容是真实的,事件的过程加一点虚构是可以的,结局 要符合历史的真实。历史环境不能现代化,不能有非历史主义的。因为历史题材的文学作 品主要功能虽然不在于传播历史事实,却实际起着这方面的作用。读者从中看历史,文艺作 品揭示的、传达的历史事实作用,是创作者想不到的,比历史教材还深刻。这些,应该说也是其他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所要遵循的创作原则。
        除直接参与《大龙脉》的创作外,他还先后参与了评剧艺术电影片《西柏坡》、评剧艺术电 视剧《成兆才》、话剧《打春》、京剧《唐廷枢》等不同题材的创作过程,他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 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实和提高,积累了很多创作体会和经验,使他的创作能力有了很大的长 进和提高。在最近的几年中,他又先后出版过30余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开平寻梦》,中篇 小说《闯断层》《赵冠燕盖房记》以及尚待发表的十几万字的电视剧《生活在继续》等。并在 《收藏》杂志,上海新闻报、中国煤炭报,中国档案报和其他一些省部级刊物上陆续发表一些 文章,这些大都是围绕煤矿,围绕矿工题材的作品。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篇纪实文学 《开平寻梦》,这部书写了开平煤矿建设的全过程和开平煤矿创始人唐廷枢充满悲美色彩的 一生,在书中史与人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它是严格遵照开平煤矿筹建、投产、发展、整建的 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史实来写成的,与《庚子遗恨》《大龙脉》中对开平煤矿的历史相比,更具 体、也更完整,尤其是对唐廷枢一生的描写也更细腻,更翔实。可以说,这是用文学笔法写出 的历史,用历史的材料写出的文学作品。
        任荣会抱定一生研究开滦的历史,写出开滦的历史,以留给今人,留给后人,也留给自 己,他将自己的荣辱忧乐全部融入其中、乐此不疲。近期,他打算用文艺形式创作一部从清 末建矿到开滦解放新生的完整的长篇小说,一幅近代工业的百年长幅画卷。当然,创作这样 大部头的作品,需要更多时间和更多的付出,但他知难而进,痴心不改,唯此为大,终生无憾。
        注释:
        [1] 任荣会:《庚子遗恨•后记》,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2】  [3]李军:《开滦:一个生命的奇迹》,见王建政:《我与大龙脉》,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 2005年版,第129 — 130页,第131页。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