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刘晓滨是一个多产而富有才气的作家,他兼有诗人、小说家、报告文学家、散文家等多种 身份,他善用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赞美生活、反映人生,这在唐山作家群中恐怕是独一无二 的。他反映生活的多样性、表现现实的全面性博得了众多评论家和读者的称赞,也给他带来 了很多荣誉。他的创作成果丰硕,著有诗集《警觉的草原》《马背上的堵卡站》《人面蟹》《假 眼》《三月的信使》《雾夜行者》,长篇小说《等待地震》《阳光地带》《废墟狼嚎》《三棵树》《红戒 指令》,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唐山!》,长篇纪实文学《搏击者》《命运的朝圣者》《镇邪之剑》,中 短篇小说集《白鼬》,动物散文集《大自然的语言》《江湖无辈》《挂在云彩上的梦》等。他的作 品曾多次获奖,《新来的女厂长》获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唐山!》获天 津市优秀图书奖、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文学奖项。因创作成就显著, 他于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北作协理事,唐山作协名誉主席,现为国家一级 作家。
刘晓滨从小喜爱文学,熟读了许多中外名著。他于1969年应征入伍后,在坝上草原腹 地的丰宁开始创作,生活环境虽然艰苦,但创作给他带来许多快慰。他于1975年开始发表 作品,后因创作成绩的突出而成为陆军七十师创作员,转业后没有改行,而直接成为了唐山 市文化局创作员,唐山市文联专业作家。1984年,他考取了河北省首届作家班;在两年的时 间里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在此期间,他发表了许多作品。他的同学许久东曾这样描述 他当时的情形:“晓滨谦逊有礼,识者皆知。尽管其二十岁出头为解放军战士时即出版了诗 集, 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及影视剧领域均有涉足,多有著作出笼,是有名的快 枪手,且是获奖专业户,然却向来低调。任何场合,他从不会去引人关注;在乘车、吃饭、照相 ……诸般细微处,也都礼让有加;闲谈神侃,少言寡语,开言则自显温良恭谨。”“上课或开会, 他基本不发言,却也并非全神听讲一且莫被他眼看讲台、手笔书写的样子所蒙蔽,实则是 脑子在构思,笔下在写诗。课毕,便将写好的一首或一组诗装入信封塞进邮箱,收回的,则是 令人羡慕的源源不断的稿酬汇单和发表了他诗作的刊物。”逍
刘晓滨最早的身份是诗人,因为他最早在部队时就已经成为了诗人,他的诗《新来的女 厂长》获得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后来他又将创作重点转入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因为他 觉得还是写切入现实的作品对社会的作用更直接更大一些。于是他先后创作了长篇纪实文 学《搏击者》《命运的朝圣者》《镇邪之剑》,歌颂在改革中搏击风浪的弄潮儿,保护一方平安的 人民卫士,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唐山,唐山!》是震后第一部全景式地反映唐山大地 震变化的长篇报告文学,全面而又翔实地表现了唐山在废墟上重建新唐山的历程瞬间以及 唐山人民在抗震救灾所表现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唐山人民在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后的抗争、重建、图强、崛起的艰难历程中,不仅建构了一座现 代化的新型城市,也铸造了抗震精神。这种抗震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精神在特殊的语境中的 集中凸现,是人类的人文精神的在特定时段的伟大展示。对于唐山大地震他不仅从人的视 角进行观照,而且还从动物的视角进行洞视,如《废墟狼嗥》就是选取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狼 的视角,确切地说,是以一对感情笃深的狼母子的眼睛,来察看大震后一片废墟的“平安城” 所上演的一幕幕人间悲喜剧;用狼性折射人性,从而具有了一种昭示自然法则的力量,为读 者描绘了一幅撼人心魄的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图景。其实《废墟狼嗥》也应属于动物小说 的,因为他的动物小说写得颇为引人注目。他以细腻的笔法、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写出 了动物的超越于人的灵性。如他的动物散文集《大自然的语言》《江湖无辈》,中短篇小说集 《白鼬》,尤其是《江湖无辈》以散文诗化的笔法描述了黄鼠狼、兔子、老鼠、青羊、狐狸、蚂蚁、 黄蜂、蛇、鳍、鳖、鹰等我们所熟悉的动物,也写到了河豚、蚂蟻、秃鹫、螟蚣和北极旅鼠等不多 见和少见的动物等。作品揭示了动物自身的生态和形态,也写了动物与人、与自然、与其他 生命的关系,动物的生存、繁衍与灭绝,写到了动物的本能和习性,写到了它们的宁静和躁 动,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动物逃不脱生存法则的追捕,生存法则长在血腥的宁静中,动 物世界因此而惊险,充满了离奇的细节,动物世界因此而精彩,密布着神秘的骚动一一目瞪 口呆的是我们,陷入迷茫的也是我们”。就这样,作者用他独特的、细腻的、深度的、敏感的、 多情的眼光和多重的审美视角和生存法则观照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生灵,借此 反观我们人类的生存世界,给我们以启示和警示。
刘晓滨从小喜爱文学,熟读了许多中外名著。他于1969年应征入伍后,在坝上草原腹 地的丰宁开始创作,生活环境虽然艰苦,但创作给他带来许多快慰。他于1975年开始发表 作品,后因创作成绩的突出而成为陆军七十师创作员,转业后没有改行,而直接成为了唐山 市文化局创作员,唐山市文联专业作家。1984年,他考取了河北省首届作家班;在两年的时 间里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在此期间,他发表了许多作品。他的同学许久东曾这样描述 他当时的情形:“晓滨谦逊有礼,识者皆知。尽管其二十岁出头为解放军战士时即出版了诗 集, 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及影视剧领域均有涉足,多有著作出笼,是有名的快 枪手,且是获奖专业户,然却向来低调。任何场合,他从不会去引人关注;在乘车、吃饭、照相 ……诸般细微处,也都礼让有加;闲谈神侃,少言寡语,开言则自显温良恭谨。”“上课或开会, 他基本不发言,却也并非全神听讲一且莫被他眼看讲台、手笔书写的样子所蒙蔽,实则是 脑子在构思,笔下在写诗。课毕,便将写好的一首或一组诗装入信封塞进邮箱,收回的,则是 令人羡慕的源源不断的稿酬汇单和发表了他诗作的刊物。”逍
刘晓滨最早的身份是诗人,因为他最早在部队时就已经成为了诗人,他的诗《新来的女 厂长》获得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后来他又将创作重点转入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因为他 觉得还是写切入现实的作品对社会的作用更直接更大一些。于是他先后创作了长篇纪实文 学《搏击者》《命运的朝圣者》《镇邪之剑》,歌颂在改革中搏击风浪的弄潮儿,保护一方平安的 人民卫士,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尤其是《唐山,唐山!》是震后第一部全景式地反映唐山大地 震变化的长篇报告文学,全面而又翔实地表现了唐山在废墟上重建新唐山的历程瞬间以及 唐山人民在抗震救灾所表现出来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唐山人民在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后的抗争、重建、图强、崛起的艰难历程中,不仅建构了一座现 代化的新型城市,也铸造了抗震精神。这种抗震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精神在特殊的语境中的 集中凸现,是人类的人文精神的在特定时段的伟大展示。对于唐山大地震他不仅从人的视 角进行观照,而且还从动物的视角进行洞视,如《废墟狼嗥》就是选取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狼 的视角,确切地说,是以一对感情笃深的狼母子的眼睛,来察看大震后一片废墟的“平安城” 所上演的一幕幕人间悲喜剧;用狼性折射人性,从而具有了一种昭示自然法则的力量,为读 者描绘了一幅撼人心魄的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图景。其实《废墟狼嗥》也应属于动物小说 的,因为他的动物小说写得颇为引人注目。他以细腻的笔法、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写出 了动物的超越于人的灵性。如他的动物散文集《大自然的语言》《江湖无辈》,中短篇小说集 《白鼬》,尤其是《江湖无辈》以散文诗化的笔法描述了黄鼠狼、兔子、老鼠、青羊、狐狸、蚂蚁、 黄蜂、蛇、鳍、鳖、鹰等我们所熟悉的动物,也写到了河豚、蚂蟻、秃鹫、螟蚣和北极旅鼠等不多 见和少见的动物等。作品揭示了动物自身的生态和形态,也写了动物与人、与自然、与其他 生命的关系,动物的生存、繁衍与灭绝,写到了动物的本能和习性,写到了它们的宁静和躁 动,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动物逃不脱生存法则的追捕,生存法则长在血腥的宁静中,动 物世界因此而惊险,充满了离奇的细节,动物世界因此而精彩,密布着神秘的骚动一一目瞪 口呆的是我们,陷入迷茫的也是我们”。就这样,作者用他独特的、细腻的、深度的、敏感的、 多情的眼光和多重的审美视角和生存法则观照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生灵,借此 反观我们人类的生存世界,给我们以启示和警示。
二
唐山大地震作为人类灾难的极致,成为唐山文学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唐山大地震是 地域性的,灾难却是属于全世界的。唐山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与自然的抗争精神无疑 具有全人类的意义。刘晓滨拂去历史的积尘,悉心追寻唐山人生存的本真状态和痛苦的精 神涅槃的心灵历程,使得他的“地震文学''作品摆脱了地域的囿限,而有了一种普泛的认识价 值,摒弃了事物的浅表化而有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悟,因而也成为了唐山抗震救灾、重建家 园、繁荣发展的形象记录。他虽然涉猎多种领域,用多样的艺术形式表现生活,但经历了那 场铭心刻骨的唐山大地震以后,便把主要的笔墨放在了“地震文学”的题材上。英雄的唐山 人民以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用智慧和血肉创造新唐山的奇 迹深深地感染了他,历史和现实都要求他用文学的形式记录这段难忘的岁月。所以他创作 的反映唐山大地震的文学作品,如《唐山,唐山!》《阳光地带》《等待地震》等都受到好评。
《唐山,唐山!》是震后第一部全景式地反映唐山大地震变化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用历 时性的手法表现了唐山在瞬间被摧毁的惨绝人寰的大劫难和英雄的唐山人相濡以沫、奋勇 拼搏重建英雄之城的艰难历程,详陈了凤凰城涅槃一再生一腾飞的具体走向。他在对大地 震作出真实性呈现的同时,也热切灌注了充沛的激情和深切的思悟。他从生命的切肤感受 与强烈的忧患意识出发,把从生活中采撷来的大量素材进行了哲学的观照和情感的灌注,从
《唐山,唐山!》是震后第一部全景式地反映唐山大地震变化的长篇报告文学。作者用历 时性的手法表现了唐山在瞬间被摧毁的惨绝人寰的大劫难和英雄的唐山人相濡以沫、奋勇 拼搏重建英雄之城的艰难历程,详陈了凤凰城涅槃一再生一腾飞的具体走向。他在对大地 震作出真实性呈现的同时,也热切灌注了充沛的激情和深切的思悟。他从生命的切肤感受 与强烈的忧患意识出发,把从生活中采撷来的大量素材进行了哲学的观照和情感的灌注,从
中提炼出理念性的晶体,使读者不仅看到了客观的真实,还得到了一种理性的收获。作品通 过大量典型的事实鲜明地透示出这样一个审美指向:新唐山“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还 有一种大无畏的气概,还有一种昂然的站立和铁骨铮铮的锐意进取精神——这就是抗震精 神”,即“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他在生动描述了在大地震 中唐山人“面对死亡、勇敢地超越死亡”的经历时这样归结:“大地震可以毁灭地面上的一切 建筑,可以在人们心里制造种种悲剧、哀伤,但大地震不同样是一种建设么?它在摧毁了人 的某种东西的同时,也使人不断地认识了自己,健全了自己,使人的意志坚强、精神闪亮,它 在人心里一点一滴构造的那种建筑,不是比地面上的那种建筑更加雄伟,更加神秘么? ”他深 刻地揭示出了在唐山大地震中,物质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但唐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人格趋向健全、完善。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们不仅建构了繁荣美好的新唐山,也建构了一 种比物质建筑更雄伟、更崇高的精神丰碑。可见,作者的理性归结和情感升华都达到了一个 较高的层面,不仅给人们以历史本来面目的真实呈现,也给了人们以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 愉悦。
在长篇小说《阳光地带》中,作者精心描绘了一个在大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被党和人 民抚养成人,他在创造了巨大财富后,没有沉湎于个人的安逸和享乐之中,而是收养了失去 亲人、流浪街头的孤儿们,为他们办了一个现代化的SOS儿童村 个充满欢乐和幸福 和家园,把他们从受尽白眼和歧视的境遇带到了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阳光地带。作品为我 们讲述的美妙而动人的故事充满了巨大的诱惑力和感召力,令我们怦然心动。在长篇小说 《等待地震》中,作者打破了寻常式的情节模式,而是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沉思方式,详细地描 述了已经发生多年的大地震带来的惊恐感和撕裂感依然笼罩在人们的心头,笼罩着这个绿 意葱茏、盎然拔节的城市。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作品用扑朔迷离的自然现象解析了人性的延 展、变异和某些社会现象。同时作品在尝试着以一种绵绵的耐心和旷远的背景的变构,营造 一种略显艰难而非艰涩的气氛。正是这种艺术风格赋予了作品丰满的血肉,使小说情节的 演进过程成为人物心态和精神的演进过程,加之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和一节一节的心理思 辨,既给读者增添了洞险探幽之思,又有如饮甘霖之慨,或如高山放目、极尽旷远,或如平野 走马、蹄迹无垠。这两部小说较之报告文学《唐山,唐山!》,虽然不是全方位推进、宏观表述、 高屋建矩的议论,却是微观切入、具象化描述,用个体生命表述了对人生、人性的透辟见解, 有一种启人心扉、感人心智的审美效应.
在“地震文学”作品中,刘晓滨塑造了一批在大地震这个典型环境中产生的“特定”历史 阶段的典型人物,或曰大地震人物,在他们的身上积聚着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 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
在《唐山,唐山!》中,作者写了众多的现实中的人物,有市委领导、普通工人、宾馆经理、 公安民警、巾帼英杰、土专家……他们既是唐山人的代表,也是众多唐山人中的普通人。可 以说是大地震的血与泪的洗礼,凤凰涅槃式的再生过程,才使他们的生命焕发出灿烂的辉 煌。在废墟中,他们擦干了身上的血迹,包扎好自己的伤口,义无反顾地在相濡以沫、守望互 助中,昂然地踏上了一条艰苦卓绝、栉风沐雨的建设新唐山的道路。在《阳光地带》中,他塑 造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路有谋。路有谋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 明的建设者,这显然有别于那种物质富有而精神空虚的“款爷”形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党和人民给他的关爱和呵护,使他深深地懂得了生命的价值,懂得了续结这种幸福和欢乐的 意义。他努力踩踏出的每一个脚印里都注满了对这种关爱和呵护的回报。他收留抚养了孤 儿们,建立了现代化的儿童村。在一场大火烧毁他的鶴鹑养殖场后,他想到的不是如何救活 自己的企业,而是如何让孩子们继续美好地生活下去。他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 延续和辉煌我们未来的历史",“为了那轮令亿万人怦然动情的我们民族明天的太阳! ”这样, 主人公的崇高胸怀和远大目光使他成为现代企业家中的“这一个”,他的牺牲精神和道德风 范成为我们时代的楷模。作品是通过典型的情节和场面来而塑造这个人物的。在养殖场被 烧毁后,路有谋不得不把儿童村的孩子们分别转移到附近的小学上学。作者截取了部分孩 子在凤翎小学一个月的学习生活的历程,却插入了路有谋和孩子们长达十几年的生活遭遇, 上下相连,左右穿插,使得情节曲折、生动、密集。而在这一个月的生活中,作品又通过“露脸 的插班生”、“邂逅大癞子”、“重操旧业”等不同的故事使得情节情趣盎然。孩子们本来是需 要救助而去邻近小学的,但在他们重返儿童村时,却又增加了许多新同学。这些新同学不是 孤儿,而是家境优越的“款爷”的孩子,他们是为了弥补精神的缺陷、要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而 来儿童村上学的。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加强和增大了作品的内蕴。
《等待地震》中的人物的塑造更为奇特。主人公李忽然在地震二十多年后自美国回归故 里,乍然间又见到了大地震前的怪异现象,伴之而来的是追忆、恐惧、无奈和毅然的抉择,他 和叶玉涵之间几十年潜在的几乎已经沉埋的爱情在这个时刻复活得那样鲜灵、纯粹。正是 这种人性中至真至纯的显现和流露写出了这些劫后余生的人们之间的人性本真。作者透过 对传统的自然承继和对某种定式的果敢批判,使情感与理智相互融会,将爱情升华为一种闪 闪发光的思想,将人物烘托到一个超越时空、地域的纯美、高尚的层面。
刘晓滨“地震文学”中的人物是众多的,也是个性鲜明的。他们虽是唐山人在不同层面、 不同时段的代表,但都表现了唐山人“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和“百折不挠、勇往直 前”的进取精神,体现了唐山人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发展繁荣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质和杰 出风范。
在艺术的表现上,刘晓滨也独出心裁、别具一格,在每一部作品中都用了不同结构方式 和表现方法,表现出他非凡的创美能力。《唐山,唐山!》用历时性的结构,以时间的线索串起 了唐山行进的每一个时段的巨大变化,给人目不暇接的审美感受。而《阳光地带》则是网状 式结构,它以主人公路有谋为网心,网织众多的人情世相,联结每个孩子的心灵,编织成一个 环环相扣、紧密关联的关系网。路有谋的一举一动都联系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条情节 线,而作品的每一条情节线又是一条情爱线。路有谋既是一个爱的施舍者,又一个爱的续接 者和接受者。遭受大地震劫难后,他在党和人民的关爱下长大成人,而后他又去抚养和他有 着相同遭遇的孤儿们;而他抚养的孩子们在承受他巨大的爱抚之后,又去关心、爱护家庭遭 受困难和不幸的同学。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一个充满阳光、充满爱心的幸福 地带,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等待地震》则用的是回忆和现实的不断闪回、交 织、重合的电影蒙太奇的结构,使人在历史和现实中得到不同的审美惊诧。在长达30万字 的叙写中,回忆的沉湎、思索的跌宕、欲望的冲动、现实的奋争、追求的亢奋,无时无刻不表现 出内在与外在、过去与现在、现实与理想一种变构的魅力。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把语言的诗意与情节的机趣紧密融合,使作品读起来便别有一番滋 味。从某个角度讲,文学作品的本质就是语言,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作家人格风 范和作品艺术风格的最佳契合与创造。作者原本是诗人,他注意把诗化的语言与史诗般的 现实紧密融合,给人一种简洁明快、诗意盎然的感觉,如《唐山,唐山!》和《阳光地带》的语言 像诗那样流畅、简洁而富有弹力,读起来如清泉流泻、清风拂面,显得从容舒展而又清新爽 目;而《等待地震》用的是情绪化的语言,或曰心灵化的语言,因而表现出了一种悲剧式的沉 郁美。那精短的对话也同样显示出一种诗歌式的语言张力,给读者以思索的原野和想象的 空间,增添了小说的生动性和灵动性。作者还把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凝重 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沟通融合起来,并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流溢出一种巨大 的理性启迪力和审美感染力,显现出了真善美的和谐整一。
应该说,刘晓滨是以诗人的身份进入文坛的,而由于生活的感召、社会的需要才使得他 用自己的用多样的笔法在各个文学领域表现伟大的时代和人民,创作出了一部部高质量、高 品位的作品,为发展和繁荣唐山的文学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长篇小说《阳光地带》中,作者精心描绘了一个在大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被党和人 民抚养成人,他在创造了巨大财富后,没有沉湎于个人的安逸和享乐之中,而是收养了失去 亲人、流浪街头的孤儿们,为他们办了一个现代化的SOS儿童村 个充满欢乐和幸福 和家园,把他们从受尽白眼和歧视的境遇带到了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阳光地带。作品为我 们讲述的美妙而动人的故事充满了巨大的诱惑力和感召力,令我们怦然心动。在长篇小说 《等待地震》中,作者打破了寻常式的情节模式,而是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沉思方式,详细地描 述了已经发生多年的大地震带来的惊恐感和撕裂感依然笼罩在人们的心头,笼罩着这个绿 意葱茏、盎然拔节的城市。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作品用扑朔迷离的自然现象解析了人性的延 展、变异和某些社会现象。同时作品在尝试着以一种绵绵的耐心和旷远的背景的变构,营造 一种略显艰难而非艰涩的气氛。正是这种艺术风格赋予了作品丰满的血肉,使小说情节的 演进过程成为人物心态和精神的演进过程,加之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和一节一节的心理思 辨,既给读者增添了洞险探幽之思,又有如饮甘霖之慨,或如高山放目、极尽旷远,或如平野 走马、蹄迹无垠。这两部小说较之报告文学《唐山,唐山!》,虽然不是全方位推进、宏观表述、 高屋建矩的议论,却是微观切入、具象化描述,用个体生命表述了对人生、人性的透辟见解, 有一种启人心扉、感人心智的审美效应.
在“地震文学”作品中,刘晓滨塑造了一批在大地震这个典型环境中产生的“特定”历史 阶段的典型人物,或曰大地震人物,在他们的身上积聚着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 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
在《唐山,唐山!》中,作者写了众多的现实中的人物,有市委领导、普通工人、宾馆经理、 公安民警、巾帼英杰、土专家……他们既是唐山人的代表,也是众多唐山人中的普通人。可 以说是大地震的血与泪的洗礼,凤凰涅槃式的再生过程,才使他们的生命焕发出灿烂的辉 煌。在废墟中,他们擦干了身上的血迹,包扎好自己的伤口,义无反顾地在相濡以沫、守望互 助中,昂然地踏上了一条艰苦卓绝、栉风沐雨的建设新唐山的道路。在《阳光地带》中,他塑 造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路有谋。路有谋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 明的建设者,这显然有别于那种物质富有而精神空虚的“款爷”形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党和人民给他的关爱和呵护,使他深深地懂得了生命的价值,懂得了续结这种幸福和欢乐的 意义。他努力踩踏出的每一个脚印里都注满了对这种关爱和呵护的回报。他收留抚养了孤 儿们,建立了现代化的儿童村。在一场大火烧毁他的鶴鹑养殖场后,他想到的不是如何救活 自己的企业,而是如何让孩子们继续美好地生活下去。他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 延续和辉煌我们未来的历史",“为了那轮令亿万人怦然动情的我们民族明天的太阳! ”这样, 主人公的崇高胸怀和远大目光使他成为现代企业家中的“这一个”,他的牺牲精神和道德风 范成为我们时代的楷模。作品是通过典型的情节和场面来而塑造这个人物的。在养殖场被 烧毁后,路有谋不得不把儿童村的孩子们分别转移到附近的小学上学。作者截取了部分孩 子在凤翎小学一个月的学习生活的历程,却插入了路有谋和孩子们长达十几年的生活遭遇, 上下相连,左右穿插,使得情节曲折、生动、密集。而在这一个月的生活中,作品又通过“露脸 的插班生”、“邂逅大癞子”、“重操旧业”等不同的故事使得情节情趣盎然。孩子们本来是需 要救助而去邻近小学的,但在他们重返儿童村时,却又增加了许多新同学。这些新同学不是 孤儿,而是家境优越的“款爷”的孩子,他们是为了弥补精神的缺陷、要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而 来儿童村上学的。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加强和增大了作品的内蕴。
《等待地震》中的人物的塑造更为奇特。主人公李忽然在地震二十多年后自美国回归故 里,乍然间又见到了大地震前的怪异现象,伴之而来的是追忆、恐惧、无奈和毅然的抉择,他 和叶玉涵之间几十年潜在的几乎已经沉埋的爱情在这个时刻复活得那样鲜灵、纯粹。正是 这种人性中至真至纯的显现和流露写出了这些劫后余生的人们之间的人性本真。作者透过 对传统的自然承继和对某种定式的果敢批判,使情感与理智相互融会,将爱情升华为一种闪 闪发光的思想,将人物烘托到一个超越时空、地域的纯美、高尚的层面。
刘晓滨“地震文学”中的人物是众多的,也是个性鲜明的。他们虽是唐山人在不同层面、 不同时段的代表,但都表现了唐山人“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和“百折不挠、勇往直 前”的进取精神,体现了唐山人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发展繁荣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质和杰 出风范。
在艺术的表现上,刘晓滨也独出心裁、别具一格,在每一部作品中都用了不同结构方式 和表现方法,表现出他非凡的创美能力。《唐山,唐山!》用历时性的结构,以时间的线索串起 了唐山行进的每一个时段的巨大变化,给人目不暇接的审美感受。而《阳光地带》则是网状 式结构,它以主人公路有谋为网心,网织众多的人情世相,联结每个孩子的心灵,编织成一个 环环相扣、紧密关联的关系网。路有谋的一举一动都联系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条情节 线,而作品的每一条情节线又是一条情爱线。路有谋既是一个爱的施舍者,又一个爱的续接 者和接受者。遭受大地震劫难后,他在党和人民的关爱下长大成人,而后他又去抚养和他有 着相同遭遇的孤儿们;而他抚养的孩子们在承受他巨大的爱抚之后,又去关心、爱护家庭遭 受困难和不幸的同学。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一个充满阳光、充满爱心的幸福 地带,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等待地震》则用的是回忆和现实的不断闪回、交 织、重合的电影蒙太奇的结构,使人在历史和现实中得到不同的审美惊诧。在长达30万字 的叙写中,回忆的沉湎、思索的跌宕、欲望的冲动、现实的奋争、追求的亢奋,无时无刻不表现 出内在与外在、过去与现在、现实与理想一种变构的魅力。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把语言的诗意与情节的机趣紧密融合,使作品读起来便别有一番滋 味。从某个角度讲,文学作品的本质就是语言,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作家人格风 范和作品艺术风格的最佳契合与创造。作者原本是诗人,他注意把诗化的语言与史诗般的 现实紧密融合,给人一种简洁明快、诗意盎然的感觉,如《唐山,唐山!》和《阳光地带》的语言 像诗那样流畅、简洁而富有弹力,读起来如清泉流泻、清风拂面,显得从容舒展而又清新爽 目;而《等待地震》用的是情绪化的语言,或曰心灵化的语言,因而表现出了一种悲剧式的沉 郁美。那精短的对话也同样显示出一种诗歌式的语言张力,给读者以思索的原野和想象的 空间,增添了小说的生动性和灵动性。作者还把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凝重 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沟通融合起来,并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流溢出一种巨大 的理性启迪力和审美感染力,显现出了真善美的和谐整一。
应该说,刘晓滨是以诗人的身份进入文坛的,而由于生活的感召、社会的需要才使得他 用自己的用多样的笔法在各个文学领域表现伟大的时代和人民,创作出了一部部高质量、高 品位的作品,为发展和繁荣唐山的文学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
也许刘晓滨从小生活在农村,与大自然亲近,与动物相熟,深谙动物的脾性和灵性,所以 他的作品以写人性见长,也以写自然、写动物的灵性见长。他善于将人性与动物的灵性巧妙 地糅合在一起,用人与动物的互衬和反衬,来揭示人的善恶美丑和动物的人性化的东西。如 长篇小说《废墟狼嚎》就是他从与人类不同的另类的眼光观照了地震,充满了故事的曲折性, 也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性,能给我们以别样的意味和感受。小说故事情节是以母狼残耳在大 地震后走出狼舍去寻找幼崽肥肥的历程为情节线的。残耳一直生活在动物园里,从未走出 过狼舍。一旦走出狼舍,它就把自己处于了一个危险的境地,因为狼是人的敌人。但它自幼 被饲养员肖恩保从猎犬口中救出后,已经没有狼的野性,即使见到鸡鸭兔子等活物从它面前 经过,也不知道去捕食;如遇到恶人设圈套诱杀,它只有“束爪待毙"了。因此,这只失去了人 的庇护的狼随时处于人类的威胁之中。残耳在废墟中不遗余力地寻子,也目睹了大劫难中 芸芸众生的真实面目:它发现了人类美好的大爱真情,如刚刚丧妻的肖恩保冒死抢救他一向 看不起的“思想贩子''宓芬母子,从而激活了宓芬内心深处的善良,与因政治运动而素有嫌隙 的肖恩保和毕蕾结下了生死之谊;前市委书记智摇成顾不上自己的伤势和亲人的安危,在废 墟上竖起“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牌子,积极指挥抗震救灾,成为抗震救灾中流砥柱;青年李子 成勇敢地保护心爱的姑娘水月桃不受伤害,而水月桃为了保全恋人也不惜牺牲自己与狼共 穴,这种“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间至情感人至深。它看到人类的卑劣和险恶。如晏道 仁、晏化锋父子依仗权势,为非作歹,在地震中更是变本加厉,坏事干绝……这一切都被残耳 看在眼里,但作为动物的它又怎能明晰和理解人所做的这一切呢?因为人的世界比起狼来 更丰富、复杂,也更丑陋和诡秘。此时的残耳只知道舍命去寻找爱子肥肥,而肥肥也正废墟 上寻找母亲残耳。但它们并非亲生母子,残耳只是在失子后成了肥肥的奶母——但它们表 现出的至爱亲情却一点也不逊于人类。而且,这对狼母子在互相寻找的过程中,竟然成为了 人类抗震救灾的有力的援手。它们凭着非凡的嗅觉,帮助人们找到了一个个废墟下的生命, 并使很多人得以复活。但令它们大失所望的是人类回报给它们的是追杀和残害。在一次次 遇险后,残耳也懂得了规避和远离人类,因为走出狼舍的经历告诉它,外面的世界更危险,只 有在动物园里生命才能得以安全。但残疾少年李子平和姗姗学步的幼儿豆豆,与残耳和肥 肥相遇后,却产生了一种信任和亲昵的关系。这就告诉人们,比起成人的成熟,处于不谙世 事的少儿、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和弱小的动物,更加贴近自然本性和世界的天性,也更容易相 处和沟通。残耳终没有逃过死劫,最终死在晏化锋的枪下。那是它在终于找到了肥肥后,口 衔肥肥送到嘴里的一块午餐肉死去的。这母子情深的一幕打动了本来心硬的宓芬,为了唤 醒因痛失爱子而发狂的宋二嫂,她毅然把自己刚刚失而复得的婴儿塞到宋二嫂怀中!在这 里,人性师法了狼性,这种狼性其实是大自然的天性,而扭曲的人性也在复活,向着天然本质 的天性复归。在这人性与狼性错综复杂的冲撞与融合中,人们还能说,“人性就一定代表善, 狼性就一定代表恶吗?”结尾处小说的追问发人深省。但最后可怜的残耳竟被饥饿的人们所 剥皮吃肉,令人唏嘘哀叹。作家所诘问的“狼吃人是大逆不道,人吃狼当然属于天经地义”的 道理,令我们沉思动容。“在这个层面上,作家看出了一些人类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的荒谬, 参现了动物卑微生命的重要意义”⑵。
同样,刘晓滨的动物散文创作也像他的动物小说一样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在他的动物 散文中,“叙述的主体有两个:即人与动物(自然灵性的化身)。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和对这 种关系的解读形成了他的散文的内在张力,同时也建构了他的散文的审美空间。"“这似乎是 因他的个人言说与一个世界性话题的陡然契合与链接造成的”⑶。
《江湖无辈》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书中充满了离奇的细节,诡秘的行为,动物世界因此而 精彩,密布着神秘的骚动。这是充满奇事、奇景、奇趣的散文,是诗化、神化了的故事,具有一 定的人性和神性,令人拍案叫绝。这是因为,它一是“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 行为”;二是“沉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住让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特点”;三是“作品中 的动物主角不应当是类型化的而应当是个性化的,应着力反映动物主角的性格命运”;四是 “作品的思想内涵应是艺术折射而不应当是类比或象征人类社会的某些习俗叩」。作者严格 地遵循了动物文学写作的审美规则。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不是肆意地编造、杜撰, 这是因为他文本中所描述的故事大多是他亲历的,以及这些奇异的故事在他心里的没有消 失的震颤和持久的审美回味。这种个体观察的独特性和心理感知的深刻性使得他的动物描 写自然超越了一般的动物文学作品。这样,就使得他的动物文学充满了陌生化和神秘感,也 揭开大自然神秘外衣的一角,为观察和体悟与我们共同生存在同一世界的动物们提供了一 个通道,“使我们获得了观察、评价和思考'存在'的新的参照系。被人类肆意改造、压榨的大 自然的地位提高了”,使我们“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觉和全新的视野”如在《领悟神秘》一 章中的《黄昏,猝遇黄鼠狼》写出了黄鼠狼“神不知鬼不觉的跟踪之术”;《屋后水潭里的生灵》 中的那只被称作“老王”的老龟,在它“生命最虚弱、最危险的时候”,姥爷“救了它,细腻入微 地照管了它",所以与姥爷感情甚笃,竟在姥爷死去的时候同时消失了;《鳍群》中一沟的黄緒 发觉“捕鳍王”要捕杀它们时,在稠密的雨声中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此等等,是那样神秘 和神奇。这说明“这世界有很多谜,而这许多谜并不是"我们“所能解释得了的”!在作品里, 动物的本能行为也被人性化了,赋予了一种人的善恶与美丑的品质,同样人性的万状也被移 植到了动物的世界中,人与动物互为对照、比衬。在《双兔犁心》中写了两只兔子在遭受生命 危险时互相保护,当一只兔子不能活命时,另外一只兔子也甘愿赴死。“那彼此呼应着的哀 恸和自我牺牲的意识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它超越了生命的自我,它使一种深刻镌刻于人的思 索。”《不拿兔子的鹰》中,一只捕兔的鹰看到了身怀有孕的兔子竟没有追杀,而是违背主人的 意愿高高地飞走了。“嗜杀成性”的鹰“也有恻隐之心”,“懂得节制的意义气
在作品中,作者不仅写出了动物的人性,也写出动物的灵性。在人与动物构成的世界 中,人类并不是万物之灵长,动物也亦有超越人类之处,它们的灵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所生 存的世界,探索世界的奥秘■如在《动物的灵性》一章中的《黑锤》就写了蟋蟀黑锤在遭受生 命危险时的自救方式,《说兔》中兔子巧妙的藏身之术和御敌方式,《蝎子与老鼠》中的老鼠在 意外死亡之时以某种神秘的方式发布死亡信息的方式,《聪明的乌鸦》中的乌鸦戏弄敌人的 方法等都写出了超常的灵性,甚至是超人的智慧,有的可以为我们所仿效和借鉴,增强我们 自身的生存能力和抵御能力。
在这里,作者跳出了传统的人学视阈的束缚,引入了生态学的视阈,以“和谐'‘的眼光看 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保护甚 至敬仰一切生灵,宣传和高扬了生态意识,树立了全新的审美价值理念。“在这里,作家开始 了他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对地球生态系统危机的忧患意识浸滙着他的那些优美的抒情 文字。篇篇、节节、或明或隐,都充满了对人类无度的物质欲求,对人本主义的片面张扬、对 大自然的猖獗蹂璃与控制,提出了质疑与诘问,也充满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唤……刘 晓滨动物散文的这种向生态整体主义迈进的哲学旨归,大大提升了他的动物散文的思想高 度。”⑹如《蝶蚣》中写了“我和儿时伙伴”玩耍时,突遇乌风蛇,在生命遇到危险时,却是“一条 黑色的大螟蚣”救了他们。在《熬鹰》中写了“有些放飞的鹰竟然又飞了回来,即使轰它撵它 也不走,就那么充满迷惘地哀泣着看着你,就那么焦灼地徘徊在你的周围”,“它们是在留恋 主人的亲昵和呵斥”,留恋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凡此种种,都写出了人与动物的互为体 怜、关照的关系,也写出了我们保护和爱护它们的重要性。作品正是通过写动物的习性和品 行,积极倡导环保和生态平衡,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大力拓展一种深远的人道情怀和人类忧 患意识。
刘晓滨为我们提供多种可供阅读的审美文本,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他的视野是宽阔 的,他的视角是多样的,他的作品是多产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创作的道路上,他 会创作出更优质更美好的作品,为唐山文化名城的建设增光添彩。
注释:
[1] 许久东:《刘晓滨的两面性》,见《许久东新浪博客》,2010年4月22日。
同样,刘晓滨的动物散文创作也像他的动物小说一样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在他的动物 散文中,“叙述的主体有两个:即人与动物(自然灵性的化身)。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和对这 种关系的解读形成了他的散文的内在张力,同时也建构了他的散文的审美空间。"“这似乎是 因他的个人言说与一个世界性话题的陡然契合与链接造成的”⑶。
《江湖无辈》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书中充满了离奇的细节,诡秘的行为,动物世界因此而 精彩,密布着神秘的骚动。这是充满奇事、奇景、奇趣的散文,是诗化、神化了的故事,具有一 定的人性和神性,令人拍案叫绝。这是因为,它一是“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 行为”;二是“沉入动物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住让读者可信的动物心理特点”;三是“作品中 的动物主角不应当是类型化的而应当是个性化的,应着力反映动物主角的性格命运”;四是 “作品的思想内涵应是艺术折射而不应当是类比或象征人类社会的某些习俗叩」。作者严格 地遵循了动物文学写作的审美规则。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不是肆意地编造、杜撰, 这是因为他文本中所描述的故事大多是他亲历的,以及这些奇异的故事在他心里的没有消 失的震颤和持久的审美回味。这种个体观察的独特性和心理感知的深刻性使得他的动物描 写自然超越了一般的动物文学作品。这样,就使得他的动物文学充满了陌生化和神秘感,也 揭开大自然神秘外衣的一角,为观察和体悟与我们共同生存在同一世界的动物们提供了一 个通道,“使我们获得了观察、评价和思考'存在'的新的参照系。被人类肆意改造、压榨的大 自然的地位提高了”,使我们“拥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觉和全新的视野”如在《领悟神秘》一 章中的《黄昏,猝遇黄鼠狼》写出了黄鼠狼“神不知鬼不觉的跟踪之术”;《屋后水潭里的生灵》 中的那只被称作“老王”的老龟,在它“生命最虚弱、最危险的时候”,姥爷“救了它,细腻入微 地照管了它",所以与姥爷感情甚笃,竟在姥爷死去的时候同时消失了;《鳍群》中一沟的黄緒 发觉“捕鳍王”要捕杀它们时,在稠密的雨声中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此等等,是那样神秘 和神奇。这说明“这世界有很多谜,而这许多谜并不是"我们“所能解释得了的”!在作品里, 动物的本能行为也被人性化了,赋予了一种人的善恶与美丑的品质,同样人性的万状也被移 植到了动物的世界中,人与动物互为对照、比衬。在《双兔犁心》中写了两只兔子在遭受生命 危险时互相保护,当一只兔子不能活命时,另外一只兔子也甘愿赴死。“那彼此呼应着的哀 恸和自我牺牲的意识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它超越了生命的自我,它使一种深刻镌刻于人的思 索。”《不拿兔子的鹰》中,一只捕兔的鹰看到了身怀有孕的兔子竟没有追杀,而是违背主人的 意愿高高地飞走了。“嗜杀成性”的鹰“也有恻隐之心”,“懂得节制的意义气
在作品中,作者不仅写出了动物的人性,也写出动物的灵性。在人与动物构成的世界 中,人类并不是万物之灵长,动物也亦有超越人类之处,它们的灵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所生 存的世界,探索世界的奥秘■如在《动物的灵性》一章中的《黑锤》就写了蟋蟀黑锤在遭受生 命危险时的自救方式,《说兔》中兔子巧妙的藏身之术和御敌方式,《蝎子与老鼠》中的老鼠在 意外死亡之时以某种神秘的方式发布死亡信息的方式,《聪明的乌鸦》中的乌鸦戏弄敌人的 方法等都写出了超常的灵性,甚至是超人的智慧,有的可以为我们所仿效和借鉴,增强我们 自身的生存能力和抵御能力。
在这里,作者跳出了传统的人学视阈的束缚,引入了生态学的视阈,以“和谐'‘的眼光看 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和谐相处,生态平衡,保护甚 至敬仰一切生灵,宣传和高扬了生态意识,树立了全新的审美价值理念。“在这里,作家开始 了他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对地球生态系统危机的忧患意识浸滙着他的那些优美的抒情 文字。篇篇、节节、或明或隐,都充满了对人类无度的物质欲求,对人本主义的片面张扬、对 大自然的猖獗蹂璃与控制,提出了质疑与诘问,也充满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唤……刘 晓滨动物散文的这种向生态整体主义迈进的哲学旨归,大大提升了他的动物散文的思想高 度。”⑹如《蝶蚣》中写了“我和儿时伙伴”玩耍时,突遇乌风蛇,在生命遇到危险时,却是“一条 黑色的大螟蚣”救了他们。在《熬鹰》中写了“有些放飞的鹰竟然又飞了回来,即使轰它撵它 也不走,就那么充满迷惘地哀泣着看着你,就那么焦灼地徘徊在你的周围”,“它们是在留恋 主人的亲昵和呵斥”,留恋那种“难舍难分的感情凡此种种,都写出了人与动物的互为体 怜、关照的关系,也写出了我们保护和爱护它们的重要性。作品正是通过写动物的习性和品 行,积极倡导环保和生态平衡,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大力拓展一种深远的人道情怀和人类忧 患意识。
刘晓滨为我们提供多种可供阅读的审美文本,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他的视野是宽阔 的,他的视角是多样的,他的作品是多产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他创作的道路上,他 会创作出更优质更美好的作品,为唐山文化名城的建设增光添彩。
注释:
[1] 许久东:《刘晓滨的两面性》,见《许久东新浪博客》,2010年4月22日。
[2] [3][5][6]张学梦:《刘晓滨动物散文的审美空间》,《江湖无辈•代序》,百花文艺出版 社,2006年版,第1页,第2页,第2页,第2页。
[4 ]沈石溪:《漫议动物小说》,见徐福伟:《"动物叙事"的界定及其发展历程》,《胜利油田职 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