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胆文心朴实率真——老剑创作论

        开滦文化是唐山文化的重镇。开滦文化有着恢宏的历史和辉煌的今天。老剑(王建政) 作为开滦文化产业的掌门人,在处理繁忙的政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地致力于开滦的企业文化 建设(兼任开滦企业文化协会秘书长),并卓有建树。他先后与中央电视台、河北画报社、文 明杂志社、阳光杂志社等多家单位合作,组织、策划创作了《跨越世纪的开滦》《开滦125年》 《这就是开滦》《中国近代工业的活化石——开滦》《从开滦看东西方文明的撞击与融合》等一 系列文化宣传作品,在国内特别是煤炭工业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8年7月份,他倾注 了近八年的心血策划和组织拍摄的24集电视连续剧《大龙脉》,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8 套)黄金时段播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煤炭报》《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该剧给予 了很高的评价,为打造唐山文化名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老剑1952年11月出生,十年“文革”动乱时期,他上初中二年级。“文革”中,老父亲被打成 “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老剑一家都受到了株连,1968年底,他和同学们一起到河北省卢 龙县插队落户。三年的农村生活,是他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农村,他不仅经历了艰苦生活的 磨练,而且在小小的煤油灯下,还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1971年开滦到卢龙招工,老剑有幸返城,在开滦井下当了一名矿工。在学校时就爱写 写画画的他,利用工余时间经常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写成稿件,送到矿广播站和开 滦矿工报,并每每有豆腐块般的文字见诸报端,很快便被矿党委宣传部发现,遂送他到《开滦 矿工报》参加第一期矿工通讯员学习班(三个半月)。在学习班中,老剑除了得到系统的新闻 写作知识培训,同时还深入百里矿区写出了许多在当时比较有影响的稿件,没等学习班结 束,就被矿里召回安排到矿革委会办公室工作。从此,大半生的时间基本上没有离开文字工 作。在四十年的时间里,尽管他的工作岗位几经变化,先后在开滦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办公 室以及唐山矿等部门和单位任职,但老剑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创作的追求。由于工作性质 所致,看到和听到身边的一些事儿,总爱写上几笔,以此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文学创作兴趣。 在工作和业余创作的同时,老剑时时不忘给自己充电,看书成了他的业余爱好。:1984年,老剑 考入河北大学哲学系,在保定上学期间,除了专业知识外,他一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阅读了 大量文学作品。1991在中央党校培训期间,他和同班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洪波成 了好朋友,两人时常在一起交流创作经历和体会,在高洪波身上,老剑学到了不少东西。
        老剑认为,搞文学创作,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以外,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
        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大量的创作素材。他有一个同事叫向言,是湖北大山里走出来的土家 族孩子。一次他听别人说向言上大学是他父亲打工供出来的,就这一句话,引起了老剑的注 意,随后他和向言进行过多次长谈,了解他的求学经历和家庭的困苦,写出了《走出巴东》一 文。文章在《开滦日报》发表后,《矿工老哥》《唐山文学》《阳光》等许多文学刊物予以转载,在 开滦矿区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人纷纷给老剑打电话,说是流着眼泪看完的这篇文章,在现 今社会,对家长、对孩子都十分具有教育意义。 : -
        老剑说:"'老三届'是被耽误了的一茬人,但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氟来认识这个 问题,凡事儿都有两面性,有所失必然也会有所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的一生多了一 份磨难,也许就多了几分成功的机会。'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 功。'这首歌词写得太富有哲理了。”从老剑的言谈话语中不难看出他的健康心态,这种正确 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他事业上能够有所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剑不仅是开滦文化产业的领导者,也是卓有建树的创造者。他现任开滦(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主抓开滦的文化产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爱 好和追求。他执着创作,笔耕不辍,先后在《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河北日报》《中国煤炭报》 《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唐山文学》等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杂文等, 出版了散文集《许愿》《老插纪事》,长篇纪实文学《我与大龙脉》。他的报告文学《感动中国的 矿工》《七月的哀思》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地反响。因为他创作成就显著和对企业文 化的突出贡献,在2008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并获得了中国煤矿文联“乌金奖"文学提名 奖、第三届中国煤矿艺术节贡献奖、首届中国企业文化论坛与展示优秀组织奖等多种奖项。
        老剑对弘扬企业文化有着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创作有着丰厚的生活来源,因 为开滦不仅是富饶的百年煤矿,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同时也是文学的富矿,有着取之不尽、 开掘不完的文学资源。从洋务运动兴办至今,当时建立了大大小小的企业近百家,现在“健 在”的只有两家。“南有江南(江南造船厂),北有开滦”,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开平煤矿 (开滦的前身)是我国最早使用机械开采的大型煤矿。开平煤矿拉开了我国铁路运输的帷 幕,修建了第一条准轨铁路——唐胥铁路,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开平煤矿 又是较早发展海上运输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海上运输船队;开平煤矿还是近代工业中最早实 行股份制经营的企业之一,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朝之地。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开 滦,在漫长的一百三十三年的历程中,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了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 和英雄人物,逐渐积累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由此产生了具有独特审美特质的开滦文学。 这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成长和工作在这样一个企业,老剑一直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开 滦人,他认为有责任、有义务去歌颂自己的企业、自己的矿工,同时也有责任、有义务去挖掘、 传承开滦的企业文化。他“把宣传自己的企业看成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 以不计个人名利,不求企业有什么回报,只求对得起培育过自己的企业”。这种以开滦发展 为己任的写作情怀和坚定的社会责任感,使得他在文学创作这条艰难崎岖的道路上矢志不 移地前行,用心灵贴近自己心爱的企业和工人,用文学宣传开滦的历史和今天。对于自己在
 
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绩,老剑有自己的认识,他说:“我的创作动力和源泉来自我对企业的热 爱。”激情书写来自最底层的感动。老剑从1971年结束三年的农村插队生活来到开滦煤矿, 迄今整整四十年了。时间愈久,爱之愈深。百年开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在民族工业 发展史上所树立的伟大功绩,成为老剑创作的不竭动力。正如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 所说:“老剑的写作及其作品,是企业文化的感召,是使命感的驱使,不为金钱,超越世俗,上 升到了一种境界,并折射出了燕赵文化的传承和闪光。"
        老剑对文学创作有着不懈地追求。从事文学创作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尤其是作为 一个特大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他的每一部作品,每一篇文章都 是在夜晚的时间里完成的。当人们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候,老剑却正在弾精竭虑地挑灯夜战, 创作的辛苦可想而知。可是当他的作品获得了人们特别是广大矿工的认可时,他的心情又 是非常愉悦的。他想,当有一天退下来的时候,他可以扪心无愧地说,他对得起培养他、养育 他的企业,对得起他的矿工弟兄们。这就是老剑的创作追求和创作动力,正是因为有了这种 追求和动力,所以他的文学作品深受广大矿工的喜爱。每逢他的新作出版,索书之人络绎不 绝;他的文学作品在报刊、杂志一发表,大家便争先传阅,先睹为快。他多次收到素不相识的 矿工和离退休干部写来的信,有的谈读后感,有的鼓励他创作更多矿工喜闻乐见的作品。他 被矿工们称为“我们煤矿工人自己的作家”,这种赞誉无疑对他的作品是一种最好的评价,也 是一种积极的鞭策。对他的作品不仅矿工们称赞有加,许多知名的专家、学者也给予了积极 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洪波说:“俗话说文如其人,建政 的文章和他本人一样,朴实无华,在他的作品中,朋友们不难看出,他的文章很少有华丽的词 藻,平铺直叙中包容了深刻的内涵,喜怒哀乐里诉说着人生的哲理。”⑴散文家张丽钧在她为 老剑的《老插记事》做序时写道:“这是一把刚性的剑,也是一把不乏柔情的剑。我是在与老 剑的接触以及对他文章的阅读中获得这样的认知的。但是读完了这部书稿之后,我又对老 剑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除却刚柔之外,老剑兄的可贵之处更在于他的多才、多思,在于他 的善感、善悟。”⑵评论家张东获评价《许愿》时说:“集子中的数篇作品,完全可以作为小小说 来读的。作者从日常生活入手,快速捕捉富于质感和个性的事件,给人们朴素写实的记录, 于平淡的不加修饰的文字里,对人性深层的东西剖析得比较岀色,有的甚至逼近人的真实存 在。《我爱唱歌》《痴心》《疗养》《五角被》等几篇小说,几乎篇篇都是被富于原创的、专利性的 细节支撑着……这些细节一进入情节,即可将作品点亮,使那小说具有了灵魂和眼睛,同时 也强化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人性的深度。”老剑的朋友、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博物馆馆长李军这 样评价他:“老剑写文章的空儿是从时间夹缝中抠出来的。他做着一份被朋友们戏谑为,大 内总管'的差事,忙,终是事实。于是,练就了他那一副'快笔头',一杯清茶,两支香烟,千把 字的人物活脱脱蹦了出来。倘上来瘾,便成串地写下去,一出手就三个、五个,绝无雷同。”⑶
        在老剑精心建构的审美世界里,最感染人的是生活的真实、心灵的真诚、情感的真挚。 一位伟大的诗人说过,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是人类灵魂的作品。老剑的作品是他灵魂的呈 露和人格的显现,它以其特有的真诚、纯情和灵性感染和感动了读者。可以说,每一句话语 都是他真情实感的造型,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心灵历程的刻画,每一部书稿都是他人生历史的 浓缩。《老插记事》是他“上山下乡"经历原原本本的展露,从他对农民的情感中我们“看到了 一个有着浓郁的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的大德与大善”。《许愿》是他的生活的剪影,从他日常 生活交往和行踪中我们感受到了他感恩图报和趋美向善的真心和诚意。《我与大龙脉》是他 弹精竭虑地策划和完成拍摄《大龙脉》电视连续剧的真实情况,从他“苦辣酸甜”的诉说中我 们体味到了一个企业领导为振兴企业文化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这些作品中他 用笔挥洒着真情,倾吐着真诚,表达着真心。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人生过程,看到了他的心 灵历程,更看到了他的精神境界。我们被深深地感动了。如同歌德所说:“能一般地感动大 众的东西,是作者的性格而不是他的作为艺术家的才能。……拉•封丹被法国人尊敬,也就 是这缘故。那并不是因为他作为诗人的业绩,而是因为他的作品里显现出来的伟大的人 格。”逆老剑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
        作家创作,归根结底比拼的是人格。只有人格的高境界,才会有文学的高水平,如国学 大师王国维所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老剑的文学世界就是他的人格世界,在这里面,充满了 刚性和柔情,有着剑胆和文心,所以老剑既“是一把刚性的剑,也是一把不乏柔情的剑”。可 见,老剑这个笔名非常形象地概括了他的“性格、人品、经历及文风”。“’剑'者,顾名思义,是 一把双刃的锋利兵器,剑必有锋芒,高手出剑,琅琅有声,寒气四射,剑气逼人,这正与他的侠 肝义胆、爱恶由衷油然而生,眼里容不下半点沙尘的性格相宜。他写文章,或颂正义,或针破 时弊,大有'啖啷'一声拔剑出鞘的气势,这正应了一个'剑'字。可他同时又久经历练,多有 阅历和修养,善于把握尺度,所以,他的文章又常能恰到好处地谨守法度,讲究礼数,注意策 略,既不会像李逵那样’抡起板斧排头砍去',也不会无病呻吟,哗众取宠。有此深隐的把握 和上乘的'剑'法,就使他的文章游刃有余,锋芒内敛,去傲气,留傲骨,这应在了一个'老'字 上。所以,'老剑'这个笔名,恰如其人,久而久之'老剑'便成了建政性格和为人的代号 了。''⑹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在这里,不仅文如其人,也文如其名了。在老剑的作品中,我们 明晰地感受到他的那种不畏困难、不怕风险的剑气——对工作废寝忘食、任劳任怨的奉献精 神,对创作无比热衷、弾精竭虑的拼命精神。《大龙脉》的拍摄成功就是他亮剑的力作。开滦 领导为展示开滦初创时期的艰苦卓绝的恢宏历史,弘扬开滦精神,决心拍摄一部具有史诗意 义的电视剧,为此,他历经八载,呕心沥血地筹办策划,虽几经坎坷磨难,但终不辱使命,在中 央电视台播映,为开滦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留下一份形象的启示录、文学备忘录。后来他 根据这段经历写成了《我与大龙脉》这部纪实文学,不仅真实地表现了《大龙脉》从策划到拍 摄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也真实地表现了老剑在筹办和策划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所以这部书 是“老剑坦诚的自白。因为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事都透着老剑独特性格与真实感受”⑹。
        在老剑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还随时可以看到他的文心——强烈的人文精神和感 恩情怀。在下乡时,他向乡亲们感恩。他这样抒发自己的感恩之情:“在农村三年,是乡亲们 手把手地教我种地、教我收获、教我生活、教我做人,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勤劳善良的乡里 乡亲。”他“悯农、悲农、爱农、敬农”,对在三年下乡中曾给他关照与抚慰的乡亲们充满了感激 和敬爱之情,对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困难表现了怜悯和悲伤之心。下乡生活“使他从艰难中学 会了对生活、人性、人生意义和价值观念的重新思考,从灵魂深处产生了对劳动和劳动人民 的理解和同情,更可贵的是与淳朴的农民产生了割舍不下的深厚感情”⑺。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四哥、大姐、星海大叔等众多的乡亲们对他如亲人一般照顾、关爱,正是这段与乡亲们苦 度的岁月使他与他们成为患难之交,所以在他几十年后“重返大王屯探望众乡亲”,“看到当 年的乡亲们有的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时,顿时泪下沾襟……”。⑻插队的日子是他永恒的记 忆,乡亲们是他永生的朋友。当他在作品中重现这些生活境况时,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 感悟,那蕴藏在叙事话语中的人文情怀感人至深。在井下时,他向工友们感恩。工友们虽然 有些粗直,但都是火热的心肠,尤其是平日里爱骂人的李拐子在关键时候不顾危险组织救 人,使矿工幸免于难。他被深深地感动了: “明亮的矿灯离我越来越近,他们在我眼前闪耀 着,渐渐地汇拢到一起,仿佛一颗炽热的太阳”(《矿灯》)。在从政从文时,他向同事和文友们 感恩。高洪波、李军、李大为、任荣会等人是他人生旅途上的文友、挚友,他与他们从相识、到 相交、相帮,乃至成为知心朋友,他对他们对他的倾心倾力的帮助充满了感谢之意、感激之情 (《高洪波印象》等)。作为感恩,也是一种全世界和全人类的普泛情绪,是超越国界、种族和 地域、时空的伟大情怀,如他去德国,无论是“老布”、酒店老板,还是司机维利,都给予他很多 地照顾,他与他们结下了友情,并对他们充满感恩之情(《我眼里的几个德国人》);他还向在 人生旅途上给他帮助、扶持、体贴、关爱的人们感恩.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帮助和关爱。但这种 感恩不是那种“投桃报李”的狭隘的个人情感,而是那种“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博 大宽广的情怀。这种感恩也是新唐山人文精神中的“感恩”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正是这种感 恩思想使他的精神得到升华,人格趋向完善,人性走向完美。
        老剑为人朴实率真,文笔亦如此,可谓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人文合一,乃创作的最高境 界。老剑放弃了讨巧的路线,从不玩玄弄虚,粉饰矫情,而是用最淳朴、最本色的话语展示了 他的人生阅历和心路历程,句式、语言、意象、情感上都显得更加朴实、精到,给了我们最真 实、最真挚的感动,如《老插记事》中写他下乡被安置在老乡家寄住,房东星海大叔对他的关 心照顾的描述:
        我和另外一个同学被一小队的星海大叔认领回家。星海大叔是个鳏夫,满脸麻子还瞎 了 一只眼,别看他长相不好,但心地十分善良。过惯了独身生活,冷不丁多添了两张饭口,也 够年过半百的他忙活的。劳累了一天,我们的觉儿总是不够睡,每天清晨,总是在劈劈啪啪 的灶火声中醒来,扒开眼一看,被灶火映红了脸膛的星海大叔正在熬粥。早饭做好后,还要 提前把午饭准备出来,不然三条光棍收工回来鼓捣吃的,非误了后晌出工不可。除了人要吃 饭,还得喂猪、收拾自家菜园子,一天到晚没闲时候。
        一个勤劳纯朴而又照顾体贴知青的农民形象就这样真实地矗立在我们面前,我们被这 种对知青的无比关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星海大叔这种默默无闻、无私 奉献的精神是滋养我们心灵的最宝贵的东西。老剑的作品还往往在平实的叙述中闪烁出哲 理的思辨,在平淡的描写中散发着温馨的诗意,显示出一种坚实的精神力量,攀缘到了思想 与精神的高地,如《老插记事•尾声》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度思考,对自己生命历程的深 刻思考,含有民族精神与人生哲学的双重意义,显得深沉和凝重,表现出了他深切的忧患意 识,强烈的人文精神。
        老剑虽然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个人创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他依然表现出了开滦 人“特别能战斗”的亮剑精神,仍在为创造开滦文化的辉煌,为攀援文学的高地而不懈努力、 拼搏进取。
        注释:
    [1]    高洪波:《我与大龙脉•序》,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5年版。
     [2]    [8]张丽钧:《老插纪事•序》,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3]       李军:《老剑和他的“小人物系列"》,见老剑:《许愿》,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4]    [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5]     任荣会:《老剑其人其文》,见老剑:《许愿》,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一150页。
   [6]       任荣会:《解读〈我与大龙脉〉》,见王建政《我与大龙脉》,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5年 版,第98页。
    【7】    任荣会:《苦则苦矣,青春无悔——读老剑〈老插记事〉有感》,见老剑:《老插记事》,新华 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