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波是我市一位成名较早、影响较大的作家,也是“老吠文学”的代表。他现为中国作家 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自1970年从事文学创作以来,他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杨三姐》 《告状之后》《秦桧》,中短篇小说集《良民魂》,报告文学集《渤海潮》,知识读物《古今人名考 略》,随笔纪实《凡人纪事》《缘槐琐语》《记录觉悟》《人之核探微》和剧本《告状之后》《柳树湾 的村官》等十几部作品,其中《杨三姐》被天津电视台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并在国内外播出,剧 本《柳树湾的村官》获第四届中国评剧节优秀剧本奖。1980年的《文艺报》第9期发表了对他 创作情况的评论《扎根泥土的小树》,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不简单的。他的《称呼问题》《第43 号简报》《浴池里的新闻》《在第七号车厢里》《院里的那棵石榴树》《列车终于到站了》等小说 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肖波的作品最能够引起反响和轰动还是他的两部以杨三姐告状前后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杨三姐》和《告状之后》。
《杨三姐》写得是冀东民女杨三姐告状的事情。这是一部将历史和现实紧密扭结,将真 善美与假恶丑鲜明对照,凸现出历史的真实美和淳朴的人性美的好作品。
肖波与杨三姐是同乡,在童年时期他就曾听到杨三姐告状的故事。1980年,他开始着 手创作长篇小说《杨三姐》,亲自采访了杨三姐本人以及杨三姐的哥哥杨国恩、高占英的学生 高恩仕等当事人。1981年,这部长篇小说开始在秦皇岛市文联所办的刊物《汪洋》上连载, 1986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2年被天津电视台拍摄成电视连续剧,在社会上引起了 反响。
杨三姐是真实的人物,有现实生活中的杨三姐,有传说中的杨三姐,有戏剧中的杨三姐, 也有银幕和荧屏上的杨三姐。《杨三姐》的创作容易受到原戏剧剧本(由新凤霞、赵丽蓉主演 的评剧《杨三姐告状》)先入为主的影响,又容易受到真实人物的局限,要做到既尊重历史又 高于生活,既得到读者的认同,又不受杨三姐后人的非议,有相当的难度。肖波准确而恰当 地把握了分寸,这是十分不容易的。肖波在创作《杨三姐》时,严格遵守马克思文艺观,即用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进行创作。所谓的“历史观点”就是以唯物史观作指南,尊重历 史、尊重作品,做到符合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生活的本来面目;所谓的“美学观点”就是注 重艺术自身建构的规律性和独特性,而不是脱离生活的原型任意修改和甚至是篡改。正是 在这个创作观的指导下,《杨三姐》对杨三姐告状前后的故事进行了典型的艺术呈现,使之更 加适合当代语境和人们的审美需求。
肖波在创作《杨三姐》时,进行了积极有益地探索和尝试。
一是运用了章回体的表现形式,带有传统的传奇性,使人物和故事更为复杂和曲折。本
来杨三姐告状的故事就生动离奇,在冀东一代家喻户晓,且世代相传。肖波恪守历史的真实 和艺术的创美原则,又用章回体的表现形式予以呈现,更增加了故事的魅力和可读性。二是 深化了作品的立意,这部小说把杨三姐告状作为向邪恶势力抗争的一种手段,而不仅是为了 伸冤报仇。因此这部小说这也成了弱势群体告倒邪恶势力的典型,充分表现出了原故事所 包蕴的美学张力和和民族精神。三是挖掘了各种人物的思想根源,以及赖以存在的社会环 境,使人物性格、故事发展合情合理《尤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冀东民间的弱女子杨三姐舍 得一身刖,冲破封建势力、腐败势力、邪恶势力的重重合围,使姐姐的冤案大白于天下,使恶 人认罪服法的可歌可泣的形象,同时也使得杨三姐这个人物的塑造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立 体丰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杨三姐的身上充分地表现了冀东人民不畏强权、不怕邪 恶、不惧官府、敢于斗争、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大无畏的精神,这样也就使得杨三姐成为了 冀东人民的典型代表。作品对其他一些人物,尤其是高拐子这个人物也塑造得有声有色、有 形有神。四是槟弃了原戏剧中的戏剧成分,不是把戏剧改编为小说,而.是按照艺术规律,重 新创作了小说。五是在语言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老吠儿味的地区方言,幽默风趣,节奏明快, 简洁精炼,能引人入胜。
随后,肖波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告状之后》。《告状之后》是写杨三姐告状以后坎坷的人 生历程,用这个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贯穿起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从中提炼出人生的真谛和 历史的规律。如前所述,杨三姐告状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有了各种艺术体裁的审美反映, 这个依据清末民初真人真事改编的民间奇案,充溢着一种惩恶扬善、同情弱小、反对强暴的 民间情绪。但杨三姐告状以后是怎样的呢?这是我们凡是知道杨三姐故事的人都急需知道 的。这段故事经过岁月的尘埋似乎已被时间淡化,从而被世人遗忘。肖波拨开历史的尘雾, 用当代意识对其进行审视和观照,融进了他对传统文化和人们落后心理的批判意识,并用有 意味的形式进行包装。这样就使得这部长篇小说有了较大的社会容量和较强的教育作用, 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对我们认知历史、洞察现实、体味人生都有着不可多 得的启示和教育作用。
《告状之后》作为一部具有思想力度和美学厚度的长篇小说,其价值也主要表现在它塑 造了杨三姐这一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包孕在形象之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上。杨三姐不惧 权势、不怕邪恶、不畏艰难,拼着性命打赢了官司,这使她这个弱小的女子成了人们心目中的 英雄。但保守落后的封建思想和狭隘自私的小农意识作为一种强大的集体无意识,一直在 制约和制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不能正确的看待和对待正义的力量。杨三姐打赢 了官司之后,民间的流言蜚语却将她涂抹得面目皆非。尽管她在公堂上表现了一种大义凛 然、英勇无畏的气概,在恶意中伤面前,她的抗争却显得那样的羸弱。当家族要用传统恶劣 的方式验证她是否清白时,她不服从,便被带枷示众三天。她的婚事也被辞退了。当新婚之 夜证明她是清白之身时,她“泪水无声地流下来”,“真想哭个痛快”。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 劣性和陋习:这个世俗的社会只能容得下平庸,而容不得英雄;只能看得惯丑陋,而看不惯高 尚。这种民族的劣根性现在仍制约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落后并 甘于落后的根本原因。这就使杨三姐在告状胜诉成为名人之后却经历了曲折艰难的人生历 程,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又由于政治的、历史的种种原因,她的一生都遭受了不 公正的待遇,甚至是歧视和侮辱。如在土改、“文革”期间,她被抄家、审査、批斗、游街;而在这个历史时期那些得到好处的人却都是些俗人、庸人,甚至是恶人。这种名人的悲剧性、这 种民族的劣根性迄今还存活着存在着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和 历史的进步起着巨大的破坏作用。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可悲性和可鄙性。如果我们的民 族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铲除这种民族的劣根性,这就是这部作品对我们现今生活 的深刻启示。尽管这样,杨三姐还是以宽广的胸怀、超人的胆识、容人的海量来对待社会,对 待她周围的人。她曾冒生命危险去解救地下工作者,以民族大义抚养日本女孩,用宽厚的仁 义容纳对她施恶的人。历史又是公正的,尽管有尘埋雾罩,终要还它的本来面目。历史终于 认同了杨三姐这个平常而又伟大、弱小而又刚毅、贫贱而又聪明的冀东妇女的典型形象,使 她成为人人传颂和仰慕的民间英雄。
肖波的作品最能够引起反响和轰动还是他的两部以杨三姐告状前后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杨三姐》和《告状之后》。
《杨三姐》写得是冀东民女杨三姐告状的事情。这是一部将历史和现实紧密扭结,将真 善美与假恶丑鲜明对照,凸现出历史的真实美和淳朴的人性美的好作品。
肖波与杨三姐是同乡,在童年时期他就曾听到杨三姐告状的故事。1980年,他开始着 手创作长篇小说《杨三姐》,亲自采访了杨三姐本人以及杨三姐的哥哥杨国恩、高占英的学生 高恩仕等当事人。1981年,这部长篇小说开始在秦皇岛市文联所办的刊物《汪洋》上连载, 1986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2年被天津电视台拍摄成电视连续剧,在社会上引起了 反响。
杨三姐是真实的人物,有现实生活中的杨三姐,有传说中的杨三姐,有戏剧中的杨三姐, 也有银幕和荧屏上的杨三姐。《杨三姐》的创作容易受到原戏剧剧本(由新凤霞、赵丽蓉主演 的评剧《杨三姐告状》)先入为主的影响,又容易受到真实人物的局限,要做到既尊重历史又 高于生活,既得到读者的认同,又不受杨三姐后人的非议,有相当的难度。肖波准确而恰当 地把握了分寸,这是十分不容易的。肖波在创作《杨三姐》时,严格遵守马克思文艺观,即用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来进行创作。所谓的“历史观点”就是以唯物史观作指南,尊重历 史、尊重作品,做到符合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生活的本来面目;所谓的“美学观点”就是注 重艺术自身建构的规律性和独特性,而不是脱离生活的原型任意修改和甚至是篡改。正是 在这个创作观的指导下,《杨三姐》对杨三姐告状前后的故事进行了典型的艺术呈现,使之更 加适合当代语境和人们的审美需求。
肖波在创作《杨三姐》时,进行了积极有益地探索和尝试。
一是运用了章回体的表现形式,带有传统的传奇性,使人物和故事更为复杂和曲折。本
来杨三姐告状的故事就生动离奇,在冀东一代家喻户晓,且世代相传。肖波恪守历史的真实 和艺术的创美原则,又用章回体的表现形式予以呈现,更增加了故事的魅力和可读性。二是 深化了作品的立意,这部小说把杨三姐告状作为向邪恶势力抗争的一种手段,而不仅是为了 伸冤报仇。因此这部小说这也成了弱势群体告倒邪恶势力的典型,充分表现出了原故事所 包蕴的美学张力和和民族精神。三是挖掘了各种人物的思想根源,以及赖以存在的社会环 境,使人物性格、故事发展合情合理《尤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冀东民间的弱女子杨三姐舍 得一身刖,冲破封建势力、腐败势力、邪恶势力的重重合围,使姐姐的冤案大白于天下,使恶 人认罪服法的可歌可泣的形象,同时也使得杨三姐这个人物的塑造有血有肉、鲜明生动、立 体丰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杨三姐的身上充分地表现了冀东人民不畏强权、不怕邪 恶、不惧官府、敢于斗争、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大无畏的精神,这样也就使得杨三姐成为了 冀东人民的典型代表。作品对其他一些人物,尤其是高拐子这个人物也塑造得有声有色、有 形有神。四是槟弃了原戏剧中的戏剧成分,不是把戏剧改编为小说,而.是按照艺术规律,重 新创作了小说。五是在语言上具有不可替代的老吠儿味的地区方言,幽默风趣,节奏明快, 简洁精炼,能引人入胜。
随后,肖波又创作了长篇小说《告状之后》。《告状之后》是写杨三姐告状以后坎坷的人 生历程,用这个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贯穿起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从中提炼出人生的真谛和 历史的规律。如前所述,杨三姐告状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有了各种艺术体裁的审美反映, 这个依据清末民初真人真事改编的民间奇案,充溢着一种惩恶扬善、同情弱小、反对强暴的 民间情绪。但杨三姐告状以后是怎样的呢?这是我们凡是知道杨三姐故事的人都急需知道 的。这段故事经过岁月的尘埋似乎已被时间淡化,从而被世人遗忘。肖波拨开历史的尘雾, 用当代意识对其进行审视和观照,融进了他对传统文化和人们落后心理的批判意识,并用有 意味的形式进行包装。这样就使得这部长篇小说有了较大的社会容量和较强的教育作用, 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对我们认知历史、洞察现实、体味人生都有着不可多 得的启示和教育作用。
《告状之后》作为一部具有思想力度和美学厚度的长篇小说,其价值也主要表现在它塑 造了杨三姐这一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包孕在形象之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上。杨三姐不惧 权势、不怕邪恶、不畏艰难,拼着性命打赢了官司,这使她这个弱小的女子成了人们心目中的 英雄。但保守落后的封建思想和狭隘自私的小农意识作为一种强大的集体无意识,一直在 制约和制控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不能正确的看待和对待正义的力量。杨三姐打赢 了官司之后,民间的流言蜚语却将她涂抹得面目皆非。尽管她在公堂上表现了一种大义凛 然、英勇无畏的气概,在恶意中伤面前,她的抗争却显得那样的羸弱。当家族要用传统恶劣 的方式验证她是否清白时,她不服从,便被带枷示众三天。她的婚事也被辞退了。当新婚之 夜证明她是清白之身时,她“泪水无声地流下来”,“真想哭个痛快”。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 劣性和陋习:这个世俗的社会只能容得下平庸,而容不得英雄;只能看得惯丑陋,而看不惯高 尚。这种民族的劣根性现在仍制约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落后并 甘于落后的根本原因。这就使杨三姐在告状胜诉成为名人之后却经历了曲折艰难的人生历 程,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同时,又由于政治的、历史的种种原因,她的一生都遭受了不 公正的待遇,甚至是歧视和侮辱。如在土改、“文革”期间,她被抄家、审査、批斗、游街;而在这个历史时期那些得到好处的人却都是些俗人、庸人,甚至是恶人。这种名人的悲剧性、这 种民族的劣根性迄今还存活着存在着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和 历史的进步起着巨大的破坏作用。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可悲性和可鄙性。如果我们的民 族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铲除这种民族的劣根性,这就是这部作品对我们现今生活 的深刻启示。尽管这样,杨三姐还是以宽广的胸怀、超人的胆识、容人的海量来对待社会,对 待她周围的人。她曾冒生命危险去解救地下工作者,以民族大义抚养日本女孩,用宽厚的仁 义容纳对她施恶的人。历史又是公正的,尽管有尘埋雾罩,终要还它的本来面目。历史终于 认同了杨三姐这个平常而又伟大、弱小而又刚毅、贫贱而又聪明的冀东妇女的典型形象,使 她成为人人传颂和仰慕的民间英雄。
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审美价值还在于生动地再现了 20世纪冀东一带的风土人情,有着浓 郁的地域色彩和鲜明的老吠儿味道,这也为形象地再现历史、表现人物添加了色彩。这正如 评论家张哲明所说「'肖波以自己敏捷的文思,吸收家乡各种艺术语言的精英,并自觉地融合 了冀东一些朴素明净的方法,表达出一种通俗、敏捷、幽默的格调历史的厚重感、动人的 悲剧美、独异的老吠味儿使他的这两部作品独具魅力,可视为“老吠文学”的代表作。如今, 肖波依然笔耕不辍,为家乡人民创作着更多更好的作品,对人们产生着深刻的启示力、感召 力和审美诱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