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营管理
管理机构
        建国前,本县没有主管工业的官方机构。而制盐业由于关系国计民生,自始就设立专门官署,并派出官吏监督生产销售、缉私和征收盐课,一般手工业和工业则从属于商业。胥各庄、河头、稻地。宣庄等较大集镇,均设有半官方机构的商会,其主要任务是贯彻地方政府的有关法令,收缴各种摊派。在工商企业比较密集的河头、胥各庄镇,还设有猪鬃、油酒粬、土木建筑等同业公会,属于同业业主间的联合组织,旨在维护本行业的利益和协调产销关系,调解相互之间的矛盾。当时以猪鬃业同业公会的组织规模较大,有会员20个(企业),会址在河头镇“恒顺中”货栈。
        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设立工商科,负责对私营工业企业和个体手工业者的登记等行政管理工作。1952年,县供销合作社增设合作科,组织与扶持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3月建立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筹备委员会;同年7月撤销丰南建置并入丰润以后,县政府增设工业科接替工商科的工作,对全县的国营和私营工业实行行政领导。1955年5月正式成立县手工业联合社,负责领导全县的集体和私营手工业。1958年6 月,县工业科改组为工业局并与手工业联合社合署办公。1958年12月13日,丰润县划为唐山市丰润区,1959年1月原工业局与交通、邮电部门合并为区工业交通部,同时撤销了手工业联合社,不久又于同年5月改组区工业交通部,单设工业局。8月份恢复丰润县建置后,又增设县手工业管理局,专门管理县内集体手工业和公社工业,而县办全民企业则由工业局领导。1961年6月恢复丰南县建置后,于同年8月恢复县手工业联社,并增设了公社工业管理局,与县手工业局合署办公,分头管理县办集体工业和公社工业。1963年5月曾一度合并工业局和交通局,改组为工业交通局,到1965年5月又恢复原来的机构设置和分工。“文革”期间,原工业管理机构全部解体,1969年至1971年8月改由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的业务组和工业组领导。1971年9 月重新建立工业局,1983年又撤销该机构,所主管的县办全民和集体工业改由县经济委员会领导。另外,县商业、粮食、供销及交通、农机、水利、畜牧、文教也都有一些工业企业,均由本系统领导。为适应农村工、副业生产的发展,于1972年县政府增设副业办公室,1977年改组为社队企业管理局,1982年改称多种经营委员会,1985年改称乡镇企业管理局。
经 营 体 制
        本县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业,在未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前,其经营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不论独资或合资经营,其经营人直接代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对企业经营的方针和人、财、物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年终纯利(红利)的分配,以一定比例,根据职工对本企业贡献的大小,按档次分配劳金。业主或经理人本身多是直接参加生产操作和授徒传艺的行家里手,处于因人设事和能人办厂的状态。有的私营工厂领导人在公私合营以后,仍担任分管技术的领导职务。50年代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阶段,采取民主选举领导人和执行按股份分红、按劳分配的制度,处于能人办社和民主办社的状态,同时机构简单,没有非生产人员,全体职工对办好企业都有极大的热忱。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与企业的升级和扩大,逐步按照大城市同类企业的模式,建立起一整套生产管理机构,使非生产人员的比重相应增加,同时,企业领导人按企业的级别和管理权限,由人事和企业主管部门任免。过去的“能人”办厂逐步为职级相乘的干部政策所取代。企业经营的决策和人、财、物的管理,均集权于主管部门,企业不能自主。企业内部实行“一元化”领导后,造成政企不分、党政不分的状况。劳动报酬改为固定工资,企业的盈亏,由全系统统一核算,企业领导人和全体职工,没有直接的经济责任和利害关系。退休职工的生活费和医疗费等项开支,也参照国家企事业机关的待遇,由本系统负担。
        乡镇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没有县办全民和集体企业在经营体制上的包袱,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能人办厂,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较早地(1982年)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经济责任制,企业经营有自主权,劳动报酬档次较大,能体现按劳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至于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经营体制,则完全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较之乡办企业又有更为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在一些企业中,也出现了只为捞钱,搞不正之风的倾向。
        为加强县办全民和集体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县工业主管部门于1973年结合贯彻《鞍钢宪法》进行了以定额管理为中心的企业整顿。1977年又通过企业整顿,加强了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1979年以后,为试图解决“吃大锅饭”问题,又通过企业整顿,实行“百分计奖”和利润分成等办法。1981年以来,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对全民企业全面落实盈亏包干,利润分成,超利润分成制度。对县办集体企业,从第四季度开始,由统负盈亏改为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恢复了劳动分红制。1984年在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前提下,进一步从简政放权入手,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及实行职工报酬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和承包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由于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加之竞争机制尚未进入承包领域,影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尤其多年形成的经营体制中,许多问题积重难返,以致经济效益仍然落后于乡镇企业,具体情况见下表:
丰南县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比较表(1985年)
企业所有制 企业个数 职工人数 工业总产值(万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 利润总额(万元) 占总产值% 人均利润总额(元) 备考
县办全民 17 3048 3245. 5 10648 360. 7 11.1 1187  
县办集体 25 3612 6524 18113 270. 5 4.1 798. 9  
乡镇办 155 10801 8893 8233 2081 23.1 1926. 6
1927. 
利润总额系纯利润
        乡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虽然低于县办全民和集体企业(分别低22.7%和54.6%,但利润总额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却远超过县办企业;人均利润也分别比县办全民、集体企业高62.3%和157.3%。以机械行业的对比为例,乡镇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利润都高于县办企业(见下表)
 
机械工业所有制 企业个数 职工人数 总产值(万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 利润总额(万元) 占总产值% 人均利润(元) 备考
县办全民、集体企业 14 1629 1092. 5 6706 126. 3 1l .6 775  
乡镇企业 35 2395 1942 8108. 5 251 12. 9 1084  
乡镇办为县办%    
 
  120. 9     139. 9  
        至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全民大企业与同行业乡村小企业比较,反而不能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如唐山市外贸系统的胥各庄猪鬃加工厂,自1980年以来,其经营所以不够景气,除因受原材料涨价、国际市场猪鬃滞销、价格下跌的影响以外,也受旧经营体制的束缚。该厂职工近500人,相当全县同行业职工总数的六分之一。厂部设有6个科室的管理机构,非生产人员多,还有退休职工220人,年支付退休金15.2万元,地震遇难家属年支付抚恤金9800元,每年逐项开支职工及家属医疗费6万元,由于开支过大,相应的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1985 年虽有好转,产品销售收入584.8万元,而工厂成本高达88.5%(517.7万元),利润总额27.4万元,占总产值的6.5%(422.3万元),人均仅549元,年工资额33.5万元,人均671.3元。而乡(镇)、联户、个体办的45个小型加工厂,由于没有国营厂的那些负担,加之行家办厂,业务精通,自主经营,购销门路广,费用低,能把住质量关,有利于提高成品率,同样产品在出口不畅的情况下,从多方开辟国内市场,仍有利可图。全行业从业人数2594人,利润总额356.6万元,人均利润1375.2元,为国营厂的250.5%,人均工资收入1210元,为国营厂的180.2%。
产销与质量管理
        建国前的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经营,均采取自采原料、自销产品和制修结合的经营方式。处于同行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特别讲求产品质量和社会信誉,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建国初期工业品的产销,仍沿袭建国前的传统,并对一些私营工业企业产品逐步纳入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的轨道。“五反”运动中,通过反对偷工减料的教育,较好地坚持了产品质量。以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除继续满足加工订货外,根据市场需要,自采原料,生产对路产品,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但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由于不顾客观条件,盲目过渡升级与合并企业,一些单位的产品开始纳入计划生产,并在“浮夸风”、“命令风”的影响下,致使一些企业丧失了传统的经营方式,产生了单纯追求产值、重大轻小、重制轻修,使产品品种急剧减少。据胥各庄地区的统计,该地区1957年的产品自然品种1597种,到1961年包括新增加的157 种,才保有640种。市场上物资紧张,粗制滥造,产品质量不断下降,如编织社的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99.5%降到80%,使企业经营走向了困境。自1961年下半年,经过手工业体制调整,在恢复单独核算,自负盈亏的前提下,产品推销改为工商分销,以自产自销为主,主要产品生产计划由上级下达,小商品根据市场需求自行生产,才给企业增添了活力。1963年以后,由于单纯强调计划生产,不问市场需要,招致产销脱节,使企业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损失。1980年以来,通过计划体制的改革,国家计划指标产品大减,据1981年统计,县属企业列入计划的产品仅有24种,而在27个企业中,有各级计划任务的企业仅有14个,而这些计划产品,纳入供销的只有几种。计划部门只能按指标供应一部分原材料和燃料,致使产销之间发生很大缺口,处在行业众多、品种繁杂的情况下,主管部门面对企业经营所遇到的困难,本着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搞好市场调节的方针,引导企业认真进行市场调查,扩大自销门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展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并坚持以销定产、薄利广销,使濒临停产的企业得以复苏,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如县木器厂在1979和1980年两年间,根据市场变化,生产新式家俱,样式新颖美观,价格实惠,深受市场欢迎,远销京、津、唐、等大城市及附近县区,并与这些地区商业部门订产销合同,实现产值1979年70.01万元,1980年70.29万元;实现利润分别为5.25万元和5.75万元。县机械厂转产的炊事、家俱和自行车部件,电机厂转产的高频焊管,黑白铁厂转产的铁房檩、手推车、钢木家具、太阳能热水器等产品,都超出了原行业的范围。黑白铁厂改组为新能源设备厂,成为新开拓的专业厂家。
        在运用市场机制的同时,主管部门通过整顿企业,进一步加强了质量管理,措施是:①教育职工认清产品质量与企业经营的关系树立质量第一,为用户服务的思想,扭转忽视质量片面追求产值的不良倾向。②主管部门和企业内部,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健全管理制度。③制订与修改产品质量标准,完善检测手段,制订升级规划。并在试行质量全面管理的同时,利用经济手段,实行职工奖金与产品质量挂钩,次废品责任事故经济处罚等制度。通过落实上述措施,促进质量升级,增加产品的竞争能力。据1983年5月对县办工业25种产品的质量检查,有21种达到或超过升级规划,有的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并开创了一些名优产品和出口产品。
        新崛起的乡镇企业,都是据市场需求、调查预测与转化当地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的,自始就是自采原料,自销产品,未列入各级产销计划。主要是为大工业配套服务和拾遗补缺,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保证产品质量,争得信誉,并成为名优产品,争取纳入国家计划,打入国际市场。也有些企业在市场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尽管设备陈旧落后,产品质次价高,仍有销售余地。但是,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市场的开放,将使这些乡镇企业的同类产品逐渐失去市场竞争的能力。如小集镇在地震后恢复建设中,因平板玻璃奇缺,筹建了玻璃厂,因上述原因,从1984年以来使产品销售陷于困境。各乡村办造纸厂,虽有转化当地资源的优势,也因规模小,工艺水平低,只能生产低档包货纸,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发挥,亟待通过加强宏观质量管理与可行性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丰南县名优工业品一览表
产品名称 型号或商标 单位 年产量 生产厂家 鉴定机关 鉴定年份 附记
自行车把手 蝴碟 万把 20 县自行车零件厂 河北省 1981 省优产品第一名
冲服呢 海潮 万米 180 县针织厂 河北省 1981 省优产品第一名
童线袜 丰针 万双 24 县针织厂 河北省 冶金厅 1982 国优儿童用品
钢窗   万平米 7.8 侉子庄乡钢窗厂   1982 定为省计划内优质产品
无缝钢管       胥各庄镇无缝钢管厂 河北省冶金厅 1985 定为省计划内优质产品
破碎机齿板 高锰钢13材质 5000 黄各庄三村合金钢厂 中国机械工程中心 1985 全国同类产品第四名
水泥磨衬板 高锰钢04材质 500 黄各庄三村合金钢厂 中国机械工程中心 1985 全国同类产品第四名
太阳能热水器 GG-14 平米   县新能源设备厂 唐山市 1985 科技成果一等奖
五香光鱼 350克瓶装 万瓶 7.5 黑沿子乡勃海罐头厂 河北省 1985 省同类产品第一名
酥炸巴鱼 351克瓶装 万瓶 7.5 黑沿子乡勃海罐头厂  
河北省
1985 省同类产品第一名
 
安 全 管 理
        建国以来,随着动力机械的发展,各有关工业企业,为保障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防止人身伤亡事故,先后制定了安全生产制度,由企业车间领导、班组长结合生产管理负责实施。1971年以后,县工业主管部门,在逐级建立安全保卫组织的基础上,把安全管理作为加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与领导生产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干部职工对安全生产重大意义的认识,组织学习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法令,并有计划地举办安全法规、安全生产技术短期训练班,1980年以来,累计办班16期,参加人数700余名。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奖罚分明的经济责任制,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巡回检查制,交接班制,动力设备分析制,吸烟罚款和安全公约,以及财务、仓库、警卫等部门的安全防范制,安全操作规程等,并建立了事故报告和事故统计报表制度。
        三、以防为主,坚持经常的安全检查,力求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检查方式包括季节性检查和组织企业之间的联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①对有关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②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健全。⑧安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与工作开展状况。④对已发生过事故的处理结果。⑤各种不安全因素和重大隐患。⑧对易燃、易爆、安全用电及对健康有影响的烟尘等防范措施。⑦各种机器设备的维修、保养以及安全防护设备的管理情况和职工劳保用品状况。⑧文明生产等其他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
        四、组织总结评比。县工业主管部门对各企业,在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结合评比安全工作,每年还专门进行一次安全工作的评比活动,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
        五、开展“安全月”活动。自1980年推行全国第一个“安全月”以来,县工业主管部门逐年组织这一活动。集中时间加强宣传教育,组织检查、评比,并开展百日(或更长时间)安全无事故活动。
        通过加强安全管理,有效的防止了重大损失(如火警)和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1983年以来,全部县工业部门所属企业仅发生工伤事故10起。县直部门所属工业企业,以及乡镇企业,虽然建有一定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安全管理的严格及系统化程度远不如县工业主管部门,以致其个别企业曾发生过较大伤亡事故。一些规模较小的联办、个体办工业企业,在加强安全管理上,也比较薄弱,亟待解决。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