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盛会
        岁月如流,当玉兔降临神州大地之时,恰逢唐山市文学艺术 界联合会(简称唐山市文联)50周年华诞。风雨沧桑,从襁褓到英 年,我伴她走了整整41年的历程;虽因年逾花甲,自1990年奉命 离职休养,但迄今仍不失为这个团体中的一员,对她满怀眷恋,一 片深情。
        回首往事,50年多少苦乐悲欢,纷纭世态,但最难忘的还是 50年前的1949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同寻常的年份。 南下大军,歼敌如风扫败叶,大陆全境,解放在即;中华全国文学 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圆满闭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 开;世人翘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唐山这座解放了的煤城,终 日歌声飞扬,鼓乐喧闻。风和日丽、芳草萋萋的6月22日,冀东日 报社和冀东区党委文工团等四单位,邀请唐山市部分文艺工作 者,在西山口开滦酒店(高级员司俱乐部)举行座谈会。我作为启 新洋灰公司工人业余文娱活动的参与者,有幸应邀参加了这次集 会。在这次会上,与会者一致提出,成立唐山市文联筹备委员会, 负责筹备召开唐山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有关事宜。由 此,我结识了来自延安鲁艺、曾在大上海参与拍摄进步影片《马路 天使》、《十字街头》的李时;虽从事党务工作,但对文艺事业和艺 术人才关怀备至的杨远;集音乐、绘画、书法、文学和新闻于一身 的冀东才子陈大远;担任民众教育,对地方戏曲研究和创作有很 深造诣的李左之,他们成为我日后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良师益 友。会上,我第一次读到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懂 得了文艺活动不仅是说说唱唱,玩玩乐乐,而是肩负着崇高的历 史使命——为工农兵服务C
        是年8月11日,陡河首次洪峰过后,晴空万里,蓝天如洗。我 作为市文联筹委会的成员,打着赤脚,走进西山口 30号洋房子铺 着檀木地板的客厅,参加由李时、陈大远岀面召集的文联第一次 筹委会。出席这次会议的共有代表各界从事文艺工作的筹委12 人。李时、陈大远同志,传达了全国文代会精神,通报市委批准市 文代会于10月召开。大家闻讯,笑逐颜开,长时间地鼓掌。
        10月18日上午,西山口开滦中级员司俱乐部,大门外用苍松 翠柏扎起牌楼,四周插满彩旗,唐山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即将在这里举行。早7时,矿工们敲锣打鼓,奏起军乐,迎接代表 莅临。233名代表中,有面带煤痣的矿工,两手油迹的司机,头顶棉 绒的纺织女,掌心结茧的庄稼汉,身披硝烟的战士,来自解放区的 文工团员,与鼓板丝竹相伴的梨园子弟,以及校园学子,街道大 嫂,肩负着全市人民的希望,4000名文艺工作者的嘱托,神采奕奕 地步入会场,标志着昨天这些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今天以主人翁 的姿态,登上了上层建筑,霎时掌声四起,欢声笑语满堂。当庄严 的《国歌》奏响之后,首先由李时同志致开幕词,明确大会主旨:建 立唐山市文艺界统一战线;贯彻毛主席的文艺方针;产生唐山市 文联及其所属协会,作为大会的三项任务。市长李一夫到会讲话, 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部长张达,以《建设新唐山人民文艺工作的 具体任务和工作》为题,向大会作了报告,号召全市文艺工作者, 团结在毛泽东的文艺旗帜下,肩负起发展新文艺,改造旧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历史使命。亲临大会祝贺并致词的有:河北省文联 筹委会的代表申伸同志,副市长宋敏之,教育局局长娄平,市总工 会的丁一同志,一致祝愿大会圆满成功,唐山市的文艺事业更加 繁荣。23日晚上,市委书记吴德到代表聚会的裕丰饭店,看望大 家,勉励与会代表努力学习,争取成为人民的好歌手、文学家、艺 术家,传达贯彻好这次大会的精神o厅堂里登时溢满笑声和掌声, 纷纷表示,感谢市委领导的关怀。
        大会期间,适逢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为此,与会代表与唐 山市文艺界联合举行了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会。会上朗读 了纪念词和鲁迅先生遗著,陈大远同志报告了鲁迅先生生平,通 过慰问鲁迅先生家属电文,全体高呼:继承鲁迅先生革命精神,忠 诚地为人民服务。
        大会的晚会上,戏曲工作者不仅演出了传统戏,还演出了《兄 妹开荒》和自编的新曲目。华北大学文工二团演岀了《改革》、《平 汉路小唱》。市委文工团演出了著名歌剧《白毛女》。启新业余话剧 社演出了多幕歌剧《不要杀他》。引人注目的是,铁路工厂业余话 剧社,演出了自己创作反映工人当家作主的小歌剧《大喜事》。开 滦唐山矿业余话剧社,演出了自己创作的反映矿山反封建把头斗 争的大型话剧《公审潘绍棠》。初步展示出解放了的劳动者的聪明 才智和艺术天赋。
        大会进行了 7天,于10月24日胜利闭幕,郑重宣告唐山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这是一次来自解放区的文艺工作 者,来自厂矿、农村、部队、街道和学校的业余文艺工作者,唐山戏 剧曲艺界的文艺工作者,三大主力的会师;是对唐山市的文艺队 伍的检阅;也是一次躬逢盛世的历史性的盛会。与会者不少人从 这里起步,走向全国。当时在天乐戏院挑大梁的评剧主演花淑兰, 一出《茶瓶计》,红遍东北三省,成为饮誉全国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曾任沈阳评剧院二团副团长。在中国戏院撑台的主演新凤霞, 1953年我和她在北京首都剧场听杨献珍、孙定国讲《实践论》、《唯 物辩证法》时,已因一岀《刘巧儿》,首创“疙瘩腔”,轰动北京城,声 名远播,大器早成。建国学院文工团的代表孙树林,加盟演艺界, 在影片《红牡丹》中饰演走江湖的老艺人,深受观众赞誉,成了影 视名人。淑德女子中学的学生代表董丽华,是年只有14岁,已是 文艺活动的中坚,因嗓音圆润高亢,气质大度,当时成了大会朗读 贺函贺电的担纲者,被调入市委文工团,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 演系,因执导大型歌剧《园林好》,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出 任河北省话剧院副院长。冀东区党委文工团的代表林潮清,早年 诗作《北石坑》,曾受到诗人艾青的好评;一部《单家桥的闲言碎 语》中篇小说集,蜚声文坛,被评为一级作家。部队代表曹振峰,画 笔常新,佳作迭出,曾供职中国美术馆,成为著名美术家……像这 样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不论是本文提到的,还是尚未论及的,均是 唐山人的一大骄傲。
        弹指50年,虽征途坎坷,但昔日那种歌如海、戏如潮的岁月, 斗志昂扬的革命士气,温馨的人际氛围,如丹似火的社会风情 ……依然令人向往,使人心醉。李时、杨远、陈大远、李左之,儿位 唐山市文联的创始人,虽然已先后作古,辞世而去,但他们创下的 业绩,已载入唐山史志,为后人所称戴。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