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的历程——《唐山文艺》编辑部回顾
        第三辑 文苑管见
        灯前月下,墨池为伍,偶得残文数行, 如同以管窥豹,难免以偏概全。
     
艰辛的历程
        一《唐山文艺》编辑部回顾
        风雨沧桑跋山涉川
        《唐山文艺》创办,发端于1949年6月22日,唐山市文艺界 同仁,首聚开滦高级员司俱乐部,商讨筹建唐山市文联。会上,有 人动议,拓殖写作园地。7月,这次会议的召集人李时和陈大远,借 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之机,烦劳沫若老题写了 刊名,这就是跻踞唐山文坛三十多个春的《唐山文艺》。
        是年10月,唐山市文联建立,由唐山市文联主办的《唐山文 艺》,几经筹措,1950年1月15日付梓面世,为报型四开四版(2 期八版)不定期综合性文艺刊物。当时在唐山劳动日报社任职的 陈大远同志,在唐山市首届文代会上被选为唐山市文联副主席兼 编选岀版部部长,于是,《唐山文艺》的首任主编,便落在了他的肩 上。
        根据唐山系华北工业重镇,《唐山文艺》以宣传毛泽东文艺思 想,开展工人文艺创作,推动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为 己任。为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促进文艺演出活动,以发表戏剧、曲 艺演唱作品为主。
        1950年5月,《唐山文艺》因经费不足,岀满两期后,被迫停 刊。1952年8月8日改在《唐山劳动日报》出刊。由唐山劳动日报 社主编。编者在《前言》中说:“唐山市文联曾出刊过《唐山文艺》, 后来停刊了……为了满足读者在文艺上的要求,本报从今天起出 刊这个双周刊,名字还叫《唐山文艺》。”
        1953年10月11日,唐山劳动日报社主编的《唐山文艺》,改 由唐山市文联主办,仍在《唐山劳动日报》出刊。编者在《复刊的几 句话》中指出:“这个刊物的方针是:为广大工人群众服务,为生产 服务。”“内容方面要求反映祖国建设的雄伟面貌,与生产战线上 的先进人物,先进思想,以及人们的新的道德品质,用爱国主义和 社会主义崇高思想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向社会主义前进。”《唐山 文艺》的编务,由文联辅导部负责。日常工作由辅导部部长于英主 持,文联副主席劳火终审。
        1954年8月,唐山市文联组建编辑部,《唐山文艺》由辅导部 移交给编辑部,编务工作由新任副部长吕原和我分别主持。1955 年,劳火同志调任唐山市文化局副局长,《唐山文艺》稿件,改由文 联秘书长李左之终审。
        1958年5月1日,《唐山文艺》改为月刊25开单行本。编者在 《后记》中指出,此次改版,是为更好地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 要。指出写新人新事的作品,不应回避“新人新事诞生中的种种矛 盾和重重困难”,要“精心构思,安排故事,选择情节,进行艺术的 再创造”。在文艺创作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作者提出加强思想 修养,提高艺术素质的要求。
        1959年9月,吕原因故离开编辑部不久,罗助民继任编辑部 副部长,和我分管编务。I960年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之后,迫于当 时的政治形势,刊物频繁易稿,以致难以按时出版,终于在1961 年3月休刊。
         1961年4月14日,唐山市文联主办的《唐山文艺》,改在《唐 山劳动日报》每月双周星期五出刊,直到1966年7月,无产阶级 文化大革命兴起,文联机关失去正常的工作秩序,《唐山文艺》遭 到种种诽谤,且被罗织诸多莫须有的罪名,被迫停刊。
        1977年5月23日,适逢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发表35周年,6月,唐山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以郭沫若题 写的刊名,出刊了《唐山文艺》,为16开单行本,不定期综合性文 艺刊物。办刊宗旨:“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 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为繁荣我市群众性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而努力。”到1978年6 月,共出刊4期。
        1978年10月21日,中共唐山市委决定,唐山市文学艺术工 作者联合会及其所属协会恢复工作。文联主办的《唐山文艺》于 1979年2月复刊,为16开单行本综合性文艺刊物,每双月15日 出版。刊物要“大力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战斗任 务”,“鼓励创新,提倡题材、体载,风格、形式多样化。特别欢迎反 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精神强,有唐山地方特色的作品。” 编务工作,先后由张千帆、阎瑞康分别主持,文联副主席章云分 管,稿件由文联第一副主席马建国终审。1983年2月,于英在唐山 市四届文代会上当选为文联副主席,稿件改由于英终审。
        1984年1月,因唐山市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唐山市文联主 办的《唐山文艺》与唐山地区专署文教局主办的《冀东文艺》合并, 定名为《冀东文艺》。《唐山文艺》在社会主义建设漫长的征途上, 风雨沧桑,历时33载,完成了她肩负的历史使命。
        红桃银杏 嫣煜煤城
        1953年,《唐山文艺》复刊之后,按照既定的办刊方针,发表了 一批以反映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歌颂建设社会主义劳动热情为 内容的作品,其中有歌颂纺织女工的《韩桂花》,歌颂钢铁工人的 《蔡连城》、《马树逵》,歌颂女电工的《抢修》;发表了《走幸福的道 路》、《新的一代》等一批刻划人物形象较好的作品。不少作者已开 始注重观察生活,塑造人物,努力表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动力,表现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情操。
        1958年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的《唐山文艺》,除了刊发了大量时 代色彩浓重的新民歌之外,还发表了较有反响的独幕话剧《三个 外科大夫》,报告文学《潘字磨》,传记文学《洵河红莲》,七场话剧 《矿山烈火》,大型京剧《节振国》,小说《让红旗》,西河大鼓《锁巨 龙》,竹板书《劈山斩蟒》。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复刊的《唐山文艺》,先后发表了长篇 小说《渔草淀的孩子》(选载);短篇小说《进京》、《雪夜,在深山小 站》;散文《斧头列传》、《于平淡处显神奇》、《红梅初绽》、《世界上 最强地震发生之后》;诗歌《题墨竹三首》、《祖国,我把你的现实直 率地歌唱》;评书《节振国》、《砍旗》;山东快书《兔为媒》;版画《秋 到山庄》、《小花》;国画《管桦墨竹》、《踏青图》;雕塑《在震中的土 地上》;雕刻《唐山皮影人物造型》等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有较 大突破,具有时代色彩,受到读者喜爱的作品。歌颂了社会主义新 时期人们的新风貌,新思想,新的品德,把《唐山文艺》这块园地点 缀得柳绿桃红。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唐山文艺》创刊伊始,便受到 有关领导、作家和作者春雨春风般地关注和护持。50年代,为她撰 稿的有原中共唐山市委书记马力、杨远,原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 部长孔祥均,副部长陆彬、经纬、张炬,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少 将李钟奇,9065部队政治委员张日清,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人事司副司长李兴。到80年代,又有原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 冀东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张达,原唐山地区专署副专员张振宇,原 唐山市市长李一夫等。
        为《唐山文艺》泼墨的作家有肖军、田涛、爱泼斯坦、管桦、海 默、陈大远、刘大为、张朴、张庆田、刘绍棠、阿凤等。诗人有胡厥 文、赵朴初、臧克家、徐迟、田间、曼晴、邹荻帆、张志民、顾工、刘洪 秋、李学鳖、刘章、杨匡满、孙友田、尧山壁、张学梦等。同时培养出 一批像赵建昌、么顺华、张荣珍、王占田、董浩善这样的作家和诗 人。
        批红判白 披沙剖璞
        在一批作者从《唐山文艺》起步,走上新中国文坛的同时,她 也造就了一批批红判白的园丁。三十多年,先后在《唐山文艺》编 辑部从事编辑工作和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共有三十位。当年的 编者和作者的文化水准,几乎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编辑部组成 之初的编辑,没有一人具备大专学历。作为负责人之一的我,也只 读了四年小学。而我这个小学毕业生,却要给念过一年初中,教过 十年小学的李左之,润色剧作。这种民主的学风,也是一种无声的 鞭策,再加当时飞跃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能不鼓起人们更大 的求知欲,以求不辱没肩负的使命。
        50年代,大家食宿在机关,早晨5点哨声一响便起床,按照各 自的学习计划,到文化干校去上文化课,晚上埋头灯下,研读《社 会发展史》、《大众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星期天也要读十万字的文学作品。一部名著,争相传看;一出 好戏,争相议论,寒暑不辍。对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这部经典著作,既是办刊的指南,又是每个人的精神支柱年年必读,把“文艺做给谁看”作为首要问题。那时的生活也十分 俭朴,大家都以苦为乐。我和周佝初次到开滦赵各庄矿会访作者, 在古冶下火车后,正遇天雨,尽管站前有客运驴车,但思忖再三, 还是把鞋子掖在腰带上,赤脚踩着满是煤泥的砰石路,步行近四 公里,到了矿上。为给公家节省几角住宿费,借宿在俱乐部后台存 放道具的小屋,每天从窗户爬岀爬进。在开滦林西矿,和矿工同住 在倒班室铺满稻草的通铺上。50年代末期,个人置了自行车,大家 下开滦东兰矿,往返也多是骑车。遇上狂风暴雨,只能推车步行。 来自朝鲜前线的崔光荣,走进编辑部时还是满头青丝,在她走出 编辑部离职休养时,已是鬓发如霜;她把大半生心血,全溶注在浩 如烟海的稿件和校样之中了。周佝原在中共唐山市委文工团从事 文艺创作,来编辑部后,为提高业务能力,每天录一首唐诗,置于 案头,强记硬背。他对每件来稿,都处理得十分认真,有时退稿信 的文字,超出退稿本身的字数。对采用的稿件,也是反复增删,不 断润色,直到发排后改完付印样才封笔。他的大半生,也是消耗在 案头为他人忙嫁衣上了。令人欣慰的是,在他离职颐养天年之前, 被评为主任编辑。来自唐山铁路工厂的电工晓黄(黄顺宗),他的 话剧《五勇士》,出版后曾获河北省第二届文艺创作奖。他每年几 乎有多一半时间跑厂矿组稿,在车间和作者一起构思,有时稿子 被他改得只剩下立意,发表时仍署作者的名,直到1976年唐山大 地震遇难,这种艰辛的劳动才终止。可能正是编者的这种文德,这 种对事业的忠诚,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忘我的工作热忱,才使《唐 山文艺》在读者和作者心目中占有一定地位,赢得他们的信赖,把 为她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引以为文友和同志。初起,和我们一起工
 
作的还有女编辑高民。进入60年代,有美术编辑谷守一。他青年 时代对工笔仕女就有独到之处,国画《万家灯火》,曾参加全国美 展。女美编韩桂兰,插图作得很精致。文字编辑赵桂丹,对乐亭大 鼓有过研究。当过多年记者的诗歌编辑田歌,一首叙事诗《赵老 好》,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数年,下岗前被评为二级作家。 通联王振华,兼负发行。吕原分管《唐山文艺》编务前,在河北省文 联编《河北文艺》,不幸病故于文化大革命的1978年。他生前与人 合作的秧歌剧《女儿的亲事》,获河北省首届文艺创作奖。罗助民 来编辑部前,任报纸副刊组长,熟稔编辑业务。文化大革命期间, 被逼跳楼自杀未遂,落得肢体残疾,殁于“四害”剪灭之后。李左之 辞世于1980年,为人民留下了皮影剧本《晴天》,唐剧剧本《断 桥》。
        1979年,《唐山文艺》复刊后,编辑部注入了新鲜血液,进入了 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批来自部队、工厂、矿山的战士和工人作 者,在从事编辑工作之前,都有相当的文艺理论准备和创作实践, 后又多人进入高等学府深造,颇多新作。参加1987年新闻出版专 业技术职务和1988年文学创作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12人,有4 人评为高级职称,8人评为中级职称。其中张千帆,编有电视连续 剧《苍生》。阎瑞康著有长篇小说《冀东大暴动》。顾翔宇作有小说 《矿灯》。刘晓滨有诗集《人面蟹》、《假眼》等多部;诗歌《新来的女 场长》获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成为二级作家。李国馥有长篇小 说《废墟上的小屋》,短篇小说集《雨夜,有人敲门》。张晓雨编辑有 专题大型电视系列片《万里长城》、《中国佛教》,获1988全国电视 片评比特等奖。何玉湖著有《铁的颜色》、《旋转的世界》等多部中 篇小说;短篇小说《绿叶》,获唐山市文艺创作奖。李永文有散文集 《初醒》;散文《夜宿皇陵》获唐山市文艺创作奖。王关山编有《杨献 珍研究资料》。鄱辉庭发表的有小说《节日前夜》等多篇;短篇小说《夜来香》获唐山文艺创作奖。这个时期,从事美术编辑的有丁凤 飞;曲艺编辑石俊友;通联、校对有佟立云。大家都为《唐山文艺》 这块园地的草木繁荣,贡献过各自的青春。
        风风雨雨,坎坎坷坷,33年来,《唐山文艺》作为历史上的一种 文化现象,有她自己的经验,也有自己的教训o在那令人难以忘怀 的岁月里,不少作者和编者得到过她的哺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也有人因她招致文字之灾。值此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之际,把她艰辛的历程作一回顾,作为他 山之石,留给后人,也权作我的纪念吧!
 
 
扫码阅读